本草纲目 - 第 329 页/共 603 页

【释名】 芦(《本经》)。   时珍曰: 当作萑,乃芦苇之属,此菌生于其下,故名也。若 音观,乃鸟名,与萑芦无关。   【集解】《别录》曰: 菌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干。   弘景曰:出北来,此亦无有。形状似菌,云鹳屎所化生,一名鹳菌。单末之,猪肉和食,可以遣蛔虫。   恭曰: 菌今出渤海芦苇泽中碱卤地,自然有此菌尔,非鹳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轻虚,表里相似,与众菌不同。疗蛔有效。   保升曰:今出沧州。秋雨以时即有,天旱久霖即稀。晒干者良。   【气味】咸,平,有小毒。   《别录》曰:甘,微温。   权曰:苦。得酒良,畏鸡子。   【主治】心痛,温中,去长虫白癣蛲虫,蛇螫毒,症瘕诸虫(《本经》)。疽蜗,去蛔虫、寸白,恶疮(《别录》)。除腹内冷痛,治白秃(甄权)。   【附方】旧一。   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者:萑菌一两杵末,羊肉 和食之,日一顿,大效。(《外台秘要》)【附录】蜀格 《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寒热痿痹,女子带下痈肿。生山阳,如萑菌而有刺。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地耳   (《别录》)【校正】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释名】地踏菰(《纲目》)。   【集解】《别录》曰:地耳生丘陵,如碧石青也。   时珍曰:地耳亦石耳之属,生于地者也。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后即早采之,见日即不堪。俗名地踏菰是也。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明目益气,令人有子(《别录》)。   菜部二十八卷 菜之五   石耳   (《日用》)【释名】灵芝(《灵苑方》)。   【集解】瑞曰: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诸山石崖上,远望如烟。   时珍曰: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沙土,作茹胜于木耳,佳品也。   【气味】甘,平,无毒。   颖曰:冷。段成式曰:热。   【主治】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吴瑞)。   明目益精(时珍)。   【附方】新一。   泻血脱肛:石耳五两(炒),白枯矾一两,密陀僧半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普济方》)互考诸菜香薷 紫苏 紫菀 錾菜 牛膝苗 防风苗 薄荷 荏苏 马兰 蒌蒿 泽兰根地黄苗 诸葵 菜 酸模 菖蒲 牛蒡苗 青葙苗 龙葵 决明 甘蓝 萝 红花苗车前苗 萱草 芦笋 茭笋 苹 海苔菜 独帚苗 羊蹄 蒲笋 菜 齐头蒿昆布苗 昆布 地菘 蓼芽 海藻 王瓜 百部 藕丝 荷 头 芡茎 菱茎 豆藿豆芽 豆荚 豆腐 罂粟苗 椿芽 槐芽 芜荑 枸杞 皂荚苗 榆芽 槿芽 棕笋 五加   果部第二十九卷   李时珍曰:木实曰果,草实曰 。熟则可食,干则可脯。   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故《素问》云:五果为助。五果者,以五味、五色应五脏,李、杏、桃、栗、枣是矣。古书欲知五谷之收否,但看五果之盛衰(李主小豆,杏主大麦,桃主小麦,栗主稻,枣主禾)。《礼记 内则》列果品菱、 、榛、瓜之类。周官职方氏辨五地之物,山林宜皂物(柞、栗之属),川泽宜膏物(菱、芡之属)。   丘陵宜核物(梅、李之属)。甸师掌野果 。场人树果 珍异之物,以时藏之。观此,则果之土产常异,性味良毒,岂可纵嗜欲而不知物理乎?于是集草木之实号为果 者为果部,凡一百二十七种。分为六类:曰五果,曰山,曰夷,曰味,曰 ,曰水。旧本果部三品共五十三种。今移一种入菜部,四种入草部。自木部移入并附三十一种,草部移入四种,菜部移入一种,外类移入四种。   《神农本草经》十二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十六种(同上) 《唐本草》十一种(唐苏恭) 《本草拾遗》二十种(唐陈藏器) 《海药本草》一种(唐李 ) 《食性本草》一种(唐陈士良) 《食疗本草》一种(唐孟诜) 《开宝本草》十九种(宋马志)《嘉 本草》二种(宋掌禹锡) 《图经本草》五种(宋苏颂) 《日华本草》二种(宋人大明) 《食物本草》一种(明汪颖) 《日用本草》二种(元吴瑞) 《本草会编》一种(明汪机) 《本草纲目》三十三种(明李时珍)【附注】魏《吴普本草》 李当之《本草》 宋雷 《炮炙论》 齐徐之才《药对》 唐 甄权《药性》 孙思邈《千金》 唐 萧炳《四声》 杨损之《删繁》 蜀韩保升《重注》 宋 寇宗《衍义》 唐 慎微《证类》 金 张元素《珍珠囊》 元 李杲《法象》 王好古《汤液》 朱震亨《补遗》 明 宁原《食鉴》 周定王《救荒》 陈嘉谟《蒙筌》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五果类一十一种)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李   (《别录》下品)【释名】嘉庆子。   时珍曰:按:罗愿《尔雅翼》云:李乃木之多子者,故字从木、子。窃谓木之多子者多矣,何独李称木子耶?按:《素问》言:李味酸属肝,东方之果也。则李于五果属木,故得专称尔。今人呼干李为嘉庆子。按:韦述《两京记》云:东都嘉庆坊有美李,人称为嘉庆子。   久之称谓既熟,不复知其所自矣。梵书名李曰居陵迦。   【集解】弘景曰:李类甚多。京口有麦李,麦秀时熟,小而肥甜,核不入药。姑熟有南居李,解核如杏子形者,入药为佳。   志曰:李有绿李、黄李、紫李、牛李、水李,并甘美堪食,核不中用。有野李,味苦,核仁入药。   颂曰:李处处有之。郭璞注《尔雅》:休,乃无实李也。一名赵李。痤(音磋),乃接虑李也。一名麦李。细熟有沟道,与麦同熟。驳,乃赤李也。陶氏所谓南居李,今不复识。医家但用核若杏核者。   宗 曰:李树大者高丈许。一种御李子,大如樱桃,红黄色,先诸李熟,医家用者亦少。   时珍曰:李,绿叶白花,树能耐久,其种近百。其子大者如杯如卵,小者如弹如樱。其味有甘、酸、苦、涩数种。其色有青、绿、紫、朱、黄、赤、缥绮、胭脂、青皮、紫灰之殊。   其形有牛心、马肝、柰李、杏李、水李、离核、合核、无核、匾缝之异。其产有武陵、房陵诸李。早则麦李、御李,四月熟。迟则晚李、冬李,十月、十一月熟。又有季春李,冬花春实也。按:王祯《农书》云:北方一种御黄李,形大而肉浓核小,甘香而美。江南建宁一种均亭李,紫而肥大,味甘如蜜。有擘李,熟则自裂。有糕李,肥粘如糕。皆李之嘉美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