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 第 339 页/共 603 页
恭曰:栗作粉食,胜于菱、芡;但以饲孩儿,令齿不生。
宗 曰:小儿不可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膈食生虫,往往致病。
【主治】益气,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别录》)。
生食,治腰脚不遂(思邈)。疗筋骨断碎,肿痛瘀血,生嚼涂之,有效(苏恭)。
栗楔(音屑) 时珍曰:一球三颗,其中扁者栗楔也。
【主治】筋骨风痛(士良)。活血尤效(颂曰:今衡山合活血丹用之)。每日生食七枚,破冷 癖。又生嚼, 恶刺,出箭头,敷瘰 肿毒痛(大明)。
【发明】思邈曰: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
弘景曰:相传有人患腰脚弱,往栗树下食数升,便能起行。此是补肾之义,然应生啖。
若服饵则宜蒸曝之。
宗 曰:栗之补肾,为其味咸,又滞其气也。
时珍曰:栗于五果属水。水潦之年则栗不熟,类相应也。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肾主大便,栗能通肾,于此可验。《经验后方》治肾虚腰脚无力,以袋盛生栗悬干,每旦吃十余颗,次吃猪肾粥助之,久必强健。盖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仍须细嚼,连液吞咽,则有益。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按:苏子由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此得食栗之诀也。王祯《农书》云:《史记》载:秦饥,应侯请发五苑枣、栗。则本草栗浓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之说,殆非虚语矣。
【附方】旧三,新五。
小儿疳疮:生嚼栗子敷之。(《外台》)。
苇刺入肉:方同上。
马汗入肉成疮者。方同上。(《胜金方》)。
马咬成疮:独颗栗子烧研敷之。(《医说》)。
熊虎爪伤:嚼栗敷之。(《肘后》)。
小儿口疮:大栗煮熟,日日与食之,甚效。(《普济》)。
衄血不止:宣州大栗七枚刺破,连皮烧存性,出火毒,入麝香少许研匀。每服二钱,温水下。(《圣济总录》)。
金刃斧伤:用独壳大栗研傅,或仓卒嚼敷亦可。(《集简方》)。
栗 (音孚) 恭曰:栗内薄皮也。
【气味】甘,平,涩,无毒。
【主治】捣散,和蜜涂面,令光急去皱纹(苏恭)。
【附方】新二。
骨鲠在咽:栗子内薄皮烧存性,研末,吹入咽中即下。《圣济总录》:用栗子肉上皮半两(为末), 鱼肝一个,乳香二钱半,同捣,丸梧子大。看鲠远近,以线系绵裹一丸,水润吞之,提线钓出也。
栗壳
(栗之黑壳也)【气味】同 。
【主治】反胃消渴,煮汁饮之(孟诜)。煮汁饮,止泻血(大明)。
【附方】新一。
鼻衄不止,累医不效。栗壳烧存性,研末,粥饮服二钱。(《圣惠方》)
毛球
(栗外刺包也)【主治】煮汁,洗火丹毒肿(苏恭)。
花
【主治】瘰 (吴瑞)。
树皮
【主治】煮汁,洗沙虱、溪毒(苏恭)。疗疮毒(苏颂)。治丹毒五色无常。剥皮有刺者,煎水洗之(孟诜。出《肘后方》)。
根
【主治】偏肾气,酒煎服之(汪颖)。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天师栗
(《纲目》)【集解】时珍曰:按:宋祁《益州方物记》云:天师栗,惟西蜀青城山中有之,他处无有也。云张天师学道于此所遗,故名。似栗而味美,惟独房若橡为异耳。今武当山所卖娑罗子,恐即此物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久食,已风挛(时珍。出《益州记》)。
果部第二十九卷 果之一
枣
(《本经》上品)【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 ;棘性低,故并 。 音次。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
【集解】《别录》曰:枣生河东平泽。
弘景曰:世传河东猗氏县枣特异。今青州出者形大而核细,多膏甚甜。郁州互市者亦好,小不及耳。江东临沂、金城枣形大而虚,少脂,好者亦可用之。南枣大恶,不堪啖。
颂曰:近北州郡皆出枣,惟青州之种特佳。晋州、绛州者虽大,而不及青州肉浓也。江南出者,坚燥少脂。今园圃种莳者,其种甚多。美者有水菱枣、御枣之类,皆不堪入药,盖肌肉轻虚故也。南郡人煮而曝干,皮薄而皱,味更甘于他枣,谓之天蒸枣,亦不入药。按:郭璞注《尔雅》云:壶枣大而锐,壶犹瓠也。边,腰枣也,细腰,今谓之辘轳枣。 ,白枣也,子白乃熟。洗,大枣,也,出河东猗氏县,大如鸡卵。遵,羊枣也,实小紫黑,俗名羊矢枣。 ,酸枣也,木小而实酢。还味, 枣也,其味短。蹶泄,苦枣也,其味苦。晰,无实枣也。
宗 曰:大枣先青州,次晋州,皆可晒曝入药,益脾胃。余者止可充食用耳。青州人以枣去皮核,焙干为枣圈,以为奇果。有御枣,甘美轻脆,后众枣熟而易生虫,今人所谓扑落酥者是也。又有牙枣,先众枣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长。二枣皆可啖,不堪收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