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37 页/共 3614 页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身黄。胃有瘀热。当须下去之。此以发热为热未实。与栀子柏皮汤。解散之。)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甘草(一两甘平)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   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轺赤小豆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甘温去节)赤小豆(一升甘平)连轺(二两连翘房也苦寒)大枣(十二枚甘温)两炙甘平)(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止。此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   亦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腑。五脏取决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之脉。起于目。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风。   虚者伤寒脉弦细。头病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   胃不(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少阳谵语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若腑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谵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关脉以候之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脉浮上关上。知三阳合病。胆热则睡。   胆有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表为阳。里为阴。邪在表。则外有热。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   表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生之时。)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辨太阴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虽痛而反下之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主旺于丑亥子。向旺。故云解时。)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   以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太阴病。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太阴入腑。传于阳明也。今至七八日暴烦。下利十余行余行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表邪未罢。医下之。邪因乘虚。传于太阴。里气不和。故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下大实。)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腹满痛者。太阴病也。脉弱。其人续自便利。则邪虽在里。未成大实。欲与大黄芍药攻满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肾热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脉阴阳俱紧。为少阴寒。法当无汗。反汗出者。阳虚不固也。故云亡阳。以无阳阴独。   是)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咳而下利。里寒而亡津液也。反以火劫。强责少阴汗者。津液内竭。加火气烦之。故谵语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为邪在经。可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此少阴病。   脉细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微为亡阳。里虚。不可发汗。脉弱涩为亡阳。里虚。复不可下。)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   (少阴病。脉紧者。寒甚也。至七八日传经尽。欲解之时。自下利。脉暴微者。寒气得泄也寒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