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35 页/共 3614 页

表证则胃热。经曰。潮热者。实也。其热不潮。是热未成实。故不可便与大承气汤。虽有腹大满不通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浓朴(半斤苦温炙去皮)枳实(五枚苦寒炙)芒硝(三合咸寒)(内经曰。燥淫所胜。以苦下之。大黄、枳实之苦。以润燥除热。又曰。燥淫于内。治以苦温。浓味。以水一一两沸。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浓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小热微结者。与小承气汤。以热不大甚。故于大承气汤去芒硝滓。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者热者(潮热者。实。得大便微硬者。便可攻之。若不硬者。则热未成实。虽有潮热。亦未可攻。   不能攻之哕。   微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内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谵语由邪气盛而神识昏也。郑声由精气夺。而声不全声。   若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谵语。邪胜也。喘满为气上脱。下利为气下脱。是皆主死。)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亡阳胃燥谵语者。脉短。津液已绝。不可复治。脉自和。为主气未衰。而尤可生也。)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见鬼状但(若吐若下。皆伤胃气。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者。亡津液。胃气虚。邪热内结也。   阳明旺于申酉戌。日晡所发潮热者。阳明热甚也。不恶寒者。表证罢也。独语如见鬼状者。   阳至为复下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亡津液。胃燥。大便硬而谵语。虽无大热内结。亦须与小承气汤。和其胃气。得一服。   谵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   更服承气(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若脉沉实者。内实者也。则可下。若脉滑疾。为里热未实。   则未除之是大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谵语潮热。为胃热。当消谷引食。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而胃中实也。若能食者。   胃胃中虚热甚者。能食。与杂病为异也。大承气汤以下燥屎。逐结热。)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然汗出。   则(阳明病。热入血室。迫血下行。使下血谵语。阳明病。法多汗。以夺血者。无汗。故但头通。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   (胃中有燥屎。则谵语。以汗出为表未罢。故云风也。燥屎在胃。则当下。以表未和。   则未为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   久则(邪气入内之时。得沉脉而喘满。里证具也。则当下之。反发其汗。令津液越出。胃中干燥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腹满身重。难以反侧。口不仁。谵语者。阳明也。针经曰。少阳病甚。则面微尘。此面垢邪。   冷。   内外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本太阳病。并于阳明。名曰并病。太阳证罢。是无表证。但发潮热。是热并阳明。一身汗出者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膈。   (脉浮发热。为邪在表。咽燥口苦。为热在经。脉紧腹满而喘。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重身而愦表里表中于胃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下后。邪热客于上焦者。为虚烦。此下后。邪热不客于上焦。而客于中焦者。是为干躁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此下后。客热客于下焦者也。邪气自表入里。客于下焦。三焦俱带热也。脉浮发热者。   上利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咸寒各一两)(甘甚而反淡。淡味渗泄为阳。猪苓、茯苓之甘。以行小便。咸味涌泄为阴。泽泻之咸。   以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针经曰。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天热衣浓。则为汗。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浮为表热。迟为里寒。下利清谷者。里寒甚也。与四逆汤。温里散寒。)若胃中虚冷。不能食也。饮水则哕。   (哕者。咳逆是也。千金曰。咳逆者。哕逆之名。胃中虚冷。得水。则水寒相搏。胃气逆而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热在经也。能食者。里和也。热甚于经。迫血为衄。胃中虚冷。   阴。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表未罢而下者。应邪热内陷也。热内陷者。则外无热。而手足寒。今外有热而手足温者。   自胸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潮热为胃实。大便硬。而小便数。今大便溏。小便自可。则胃热未实。而水谷不胡汤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胃(阳明病。腹满不大便。舌上苔黄者。为邪热入腑。可下。若胁下硬满。虽不大便而呕。   舌得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   脉(浮大为阳。风在表也。弦则为阴。风在里也。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风热壅于腹中而不通。   干表循颊如胡汗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   宜(津液内竭。肠胃干燥。大便因硬。此非结热。故不可攻。宜以药外治而导引之。)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乃   猪胆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