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40 页/共 3614 页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   口之时吐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经曰。阴病见阳脉而生。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   故云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木也。旺于卯丑寅。向旺。故为解时。)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   下之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之旦厥相(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   当不饮食胃气不能若疮。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   (伤寒脉迟。六七日为寒气已深。反与黄芩汤寒药。两寒相搏。腹中当冷。冷不消谷。   则不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   (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   其喉气下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   热亦(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内发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   故(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   阴复其病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   其烦(脏厥者。死。阳气绝也。蛔厥。虽厥而烦。吐蛔已则静。不若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   病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甘温)黄柏((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阳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寒淫以安捣成服。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   其病(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   胁烦必致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   其后(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   复传除者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   而复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   烦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金匮要略曰。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下不禁。伤寒发热。为邪气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至七日。为邪正争之时。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始不下利。而暴忽发热下利。汗出不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伤寒五六日。邪气当作。里热之时。若不结胸。而腹濡者。里无热也。脉虚者。亡血也。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发热而厥。邪传里也。至七日传经尽。则正气胜邪。当汗出而解。反下利。则邪气胜。   里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脉促。则为阳虚不相续。厥逆。则为阳虚不相接。灸之以助阳气。)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滑为阳厥。气内陷。是里热也。与白虎汤。以散里热也。)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与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桂枝(三两辛热)芍药(三两酸寒)细辛(三两辛热)大枣(二十五个甘(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诸血者。皆属心。通脉者。必先补心益血。苦先入于心。   当归七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