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 第 1134 页/共 3614 页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
俯(音免。府也。)(如伦切。目动也。)匮(求位切。匣也。)痿(于危切。
痹病也。)(乎各切。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辨阳明脉证并治第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阳明胃也。邪自太阳经。传之入府者。谓之太阳阳明。经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邪自阳明经。传入腑者。谓之正阳、阳明。经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邪自少阳经。传之入腑者。谓之少阳、阳明。经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邪传入胃。热毒留结。则胃家为实。华佗曰。热毒入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
是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本太阳病不解。因汗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太阳之邪入腑。转属阳明。古人登厕必蓄热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为邪入腑也。邪在表。则身热。汗出而恶寒。邪既入腑。则表证已罢。故不恶寒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邪客在阳明。当发热而不恶寒。今得一日。犹不发热而恶寒者。即邪未全入腑。尚带表邪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四旁有病。皆能传入于胃。入胃则更不复传。如太阳传之入胃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传经者。则一日太阳。二日阳明。此太阳传经。故曰转属阳明。)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者。太阳受病也。若反汗出然者。太阳之邪。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三日。邪传阳明之时。经曰。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阳明气血俱多。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浮为阳邪。缓为脾脉。伤寒脉浮缓。太阴客热。邪在三阳。则手足热。邪在三阴。则手足小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
(伤寒则无汗。阳明法多汗。此以伤寒兼邪转系阳明。故然微汗出。)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脉浮在表。紧为里实。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
表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以饮食别受风寒者。以胃为水谷之海。风为阳邪。阳杀谷。故中风者能食。
寒为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阳明中寒。不能食者。寒不杀谷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化也。阳明病。法多汗。则周身欲便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然汗出(阳病客热。初传入胃。胃热则消谷而欲食。阳明病热为实者。则小盒饭数。大盒饭硬。
今长气于阳。谷多则阳气胜。热消津液则水少。经曰。水入于经。其血乃成。水少则阴血弱。
金匮要略曰。阴气不通。即骨疼。其人骨节疼者。阴气不足也。热甚于表者。翕翕发热。热甚于里者。蒸蒸发热。此热气散漫。不专着于表里。故翕翕如有热状。奄忽也。忽然发狂者。阴不胜阳也。内经曰。阴不胜其阳者。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明蕴热为实者。须下之愈热气散漫。不为实者。必待汗出而愈。故云然而汗出解也。水谷之等者。阴阳气平也。水不胜谷气。是阴不胜阳也。汗出。则阳气衰。脉紧则阴气生。阴阳气平。两无偏胜。则愈。
故云与汗共并。脉紧则愈。)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四月为阳。土旺于申酉戌。向旺时。是为欲解。)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不能食。胃中本寒。攻其热。复虚其胃。虚寒相搏。故哕也。经曰。关脉弱。胃气虚。
有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阳明病。脉迟。则邪方入里。热未为实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胃中有热。食难用饱。
黄。
谷疸攻。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以此久虚故也。
(胃为津液之本。气虚津液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者。阳明伤寒。而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而咳支厥者亦不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身不重痛。但头眩而不恶寒者。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经曰。阳明病。
若能胃气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无汗而小便不利者。热蕴于内而不得越。心中懊者。热气郁蒸。欲发于外而为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则为内热。被火。则火热相合而甚。若遍身汗出。而小便利者。热得泄越。
不能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浮为在经。紧者里实。脉浮而紧者。表热里实也。必潮热。发作有时。若脉但浮而不紧者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口。阳明里热。则渴欲饮水。此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
是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
不久(先亡津液。使大便硬。小便数少。津液分别。大便必自下也。)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腹满者。为邪气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满。则邪气尚浅。未全入腑。不可便下之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合。通也。阳明病。面色通赤者。热在经也。不可下之。下之虚其胃气。耗其津液。
经中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吐后心烦。谓之内烦。下后心烦。谓之虚烦。今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即是胃有郁热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
可外泄(阳明病。脉迟。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若脉迟。虽汗出而不恶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