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8 页/共 40 页

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   乐者所以鼓诗。有移风易俗之义。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於中而形於言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思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曰闻声知情。以天子正天下者在声。 周易意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注云。君子体以为用也。仁知则滞於所见。百姓日用而不知。体斯道者不亦鲜矣。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始可语至而言极也。 不合不散   诸法从因缘生故合。从因缘灭故散。若深观诸法不生不灭。是不合不散之义也。大论八十二问云。菩萨云何应习六波罗蜜法。答若色等诸法不合不散。色等诸法颠倒烦恼和合故合。以正智慧观故散。菩萨以智深观则无法非合。颠倒烦恼皆虚诳故非散。 本业璎珞经六性   经云。六性者。是一切菩萨功德庄严。菩萨二种法身。菩萨着百万亿阿僧祇功德为璎珞。所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复名六坚。亦名坚性。亦名坚法。亦名坚修。亦名坚德。亦名坚顶。亦名坚觉。复名六忍。谓信。法。修。正。无垢。一切智。复名六慧。谓闻。思。修。无相。照寂。寂照(记云六定)。复名六观。谓住。行。向。地。无相。一切种智。经以住行向地等妙对释五种六义。 妙音加佛   日本元记中无妙音二字。经中妙音观音两品皆有佛。但妙音加菩萨耳。非谓加佛。 大论十四。父母爱重。即以身饴金翅鸟   下二云。释迦文佛以福力故。死生忉利。又思惟言。在天无益。愿生娑伽陀龙宫为龙太子。父母爱重。欲自取死就金翅鸟。於是鸟取龙子於树吞之。父母号哭。龙子既死。生阎浮提。为国王太子。名曰能施。生而能言。问诸左右。今此国中有何等物。尽皆持来以为布施。及至年长。至父王所索物布施。父与其分。又复施尽。我闻有如意宝珠随心所求。即白父母。从入大海求龙王头上如意宝珠。父母言。我唯有汝一儿耳。不须去也。我今藏中犹亦有物。当以给汝。儿言。藏物有限。我意无量。於是父母许之令去。然后问众人言。谁知水道。有一盲人名陀舍。曾七反入大海中。曾知海道。菩萨即命共行。答言。我两目失明。然后同往俱至大海等。 三修   有三种。邪三修。劣三修。胜三修。劣三者。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 论怫   音佛。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三 一杀生加行   佛不可杀。但出佛身血成加行耳。 如优婆塞经业品。以后后业重於前前   经云。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阿罗汉重於杀母。出佛身血重杀阿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 又心境相对四句分别   经云。一。物重意轻。如无恶心杀父母。二。物轻意重。如恶心杀众生。三。物重意重。如恶心杀父母。四。物轻意轻。如轻心杀畜生。 及方便等三时不同   经云。一方便。二犯根本。三犯已。如犯淫者。举心及摩畜等方便也。两根相到。犯根本也。事讫。犯已也。 佛亦曾从文殊闻   说般若经中文殊历阴入界说空法时。佛亦闻故。 论。十住婆沙偈云。是三昧住处少中多。乃至云初禅二三四中间发。是势力能生三昧。名住处。初禅二礼中三四多   论是龙树菩萨造。言十住者。解十地也。谓於十地中住。故名十住。故归敬偈云。敬礼一切佛。无上之大道。及诸菩萨众。坚心住十地是也。偈云。是三昧住处等者。论中释云。是三昧所住处。少相中相多相如是等应分别。如是事应当解释。住处者。是三昧或於初禅可得。或於二禅三禅四禅可得。或初禅中间得势力能生是三昧。或少者。人势力少又少时住故名为少。又见少佛世间故名为少。中多亦如是说是三昧。 经云。或时说有觉有观三地相应。或说喜乐等五受根相应。或说诸支相应。或说界系相应。或说非界系相应   又云。或说有觉有观。或说无觉有观。或说无觉无观。或喜相应。或乐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入出息。或无入出息。或定是善性。或有漏。或无漏。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非欲界。或非色界。或非无色界系。是三昧是心数法。心相应。随心行法。共心生法。非色非现。能缘非业。业相应。随业行。非先世业果。报除因报。可修可知可证。亦以身证。亦以慧证。或可断或不可断。有漏应断无漏不可断。知见亦如是。不与七觉合。如是一切诸分别三昧义。皆应此中说。 不受别请。律开多缘。梵网唯制   别众食。律开七缘。一病时下至脚跟势不能行。二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则五月。三施衣时。如皆请戒。又道行时。船行时等。 若制止边并防意地   不应为也。止则成持。 若制作边单制意地者谓修定慧   定慧应修。作则成持。 余心念法   独住比丘无人对首。但心念也。有众法心念。有对首心念。作心念时。须具威仪。至三宝前合掌诵羯磨偈。偈除大德一心念之语。须使自耳闻之。故今云宣吐。 如悔轻吉   亦具威仪。但责心悔。不诵悔文。 绠   音梗。井桶绳。 论随喜胜上四番   随喜三世佛并菩萨。四番。又胜果报四番。 萼   正应作噩。 六梦   今六中阙喜。 父母不许。当服何药   经中不解服药。不敢臆注。 帑   女余反。此幡乃巾耳。 屩   音脚。草履也。 此文通俗   礼记云。七日散斋。谓祭祖宗时也。 二十四戒   具如备捡第二引文。 应受六重   优婆塞法也。不杀者。乃至蚁子。不盗者。乃至一钱。不妄者。不云我得不净观乃至阿那含。不淫者。不邪淫也。不说人过者。不说四众罪。第六不得酤酒等也。 僧鬘   此云对面施。 论鞋屩   上音鞋。应作屩。 大论师子吼   论二十五云。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乃至牙利白净。鸟见者。高翔远逝。佛师子亦如是。从六波罗蜜四圣种大姓中生。寂灭大山深浚禅定谷中住。得一切智。头集诸根颊(云云)。四无畏牙破坏外道。长寿天久受天乐则知无常。生厌离心乃入涅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