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7 页/共 40 页
善不善爱
经云。爱有二种。一者善爱。二者不善爱。不善爱者。凡夫之求善法爱。诸菩萨之求善法爱者。复有二种。求二乘者名不善求。大乘者名为善求。
及以九喻谓责主有余
经无主字。经云。深观此爱凡有九种。一如责有余。二如罗剎女妇。三如妙华茎有毒蛇。四如恶食。性所不便而强食之。五如淫女。六如摩楼伽子。七如疮中息肉。八如暴风。九如彗星。云何名为责有余。如穷人负他钱财。虽偿欲毕犹系在狱而不得脱。声闻缘觉亦复如是。以有爱习之余气。罗剎女妇者。如人得罗剎女。纳以为妇。是罗剎女随所生子。生已便食。后食其夫爱罗剎女亦复如是。初食善根子。后食众生。令堕三涂。疏云。初为二乘作譬。二乘断习。如还财未尽。下八为凡夫作譬。责音债。
见灭烦恼断故乃至净
经云。菩萨求大涅盘见。灭见灭谛。所谓断一切烦恼。若烦恼断则名为常。灭烦恼火则名寂灭。烦恼灭故则得受乐。诸佛菩萨求因缘故。故名为净。
论。佛藏十喻
一萎华佛身。二岩蜂淳蜜。三糠[禾*会]中米。四粪秽真金。五贫女宝藏。六庵罗内实。七弊衣金像。八贫女贵胎。九焦模内像。荆溪云。文虽有十。义但似九。以初二文同一义故。
音场
场应作场。
居色究竟等
卢舍那佛初寂灭道场中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第十居摩酰首罗宫。即色究竟天也。凡历十住处。
利用出入谓之神
易曰。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定吉凶於始。以前民用。出入者。阴阳往来不穷谓之也。
化事
化身为伴。
默不俱
答一时能说法。不比毗昙也。搜要云。何一时能说法耶。答不同小乘。故能一时语默。
阿含无诤经。如水如火如巾
水将恶用。火将沃死。巾用拭不净。皆无嫌。更捡经。
略述纲要
今取净名疏注释。彼文约土。
一质一见
罗汉辟支佛。三种意生身。界内结尽。同生无余。所见无异。今文约谛佛。谓推理中四谛之质。见相中释迦之身。四果支佛见谛是无。佛是生身更无有异。
异质一见
彼云。如娑婆极乐。垢净质异。菩萨用天眼见。但一有余。今文如四谛。四谛既异。四教主殊。圆人以佛眼观之。四佛尽是法身。四谛皆名法界。
异质异见
彼云。如娑婆极乐。此土见秽。彼土见净。今文推理中四四谛异。见相中胜劣形殊。四教根机。见谛见佛。各各有异。
一质异见
彼云。如身子螺髻於一有余见净秽异。今文只一四谛。众生随类各得解。
普贤道场
或劝发品。或行法经。或华严中。
上二下三
净土徒众之二。法灭起过等三。若华严顿中。净土则重重庄严。徒众则别圆无数。菩萨见十方法灭。前后异时。受苦起过亦复无量。此乳味中五多也。若阿含渐初。秽土则山川堆阜。徒众则三藏小乘。法是无常。终归灰灭。受苦则三界阴果。起过则爱见集因。此酪味中五少也。余三味多少准此。
一质异见。比说可知
法只是一。四见不同。谓常无常等。
儴佉
上人章反。下去牙反。翻为具。
六群
难陀.跋难陀二人。善星算阴阳说法。迦留陀夷.阐陀二人。深游财。善解毗尼。马师.满宿二人。善闲音乐戏笑。六常为群故名六群。
缋
胡对反。画也。
论。一念心起为迷解本
心妄识也。记引楞伽如来藏为本者。以如来藏在妄识中。若大论。池水亦喻妄也。彼云。譬如清净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混浊。若珠入水即清净。不得言水无象无珠。心亦如是。烦恼入故能令心浊。善法入心令心清净。经以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论云。清水浊水其意大同。
此约教证
搜要云。存教故地。存证故住。
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
新经云。心不住於身。身亦下住心。与前喻同。文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於心。有彩画可得。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与前二乘藏通等共
或云别前藏通者。以前二不修别故。今云共者。十住修体柝八门。十行中又学前两。
由曲
由应作犹。
绮语中重
常途绮语者。大论四十九云。为自心他心解愁事。说王法贼事。大海山林药草宝物诸方国土。如是等事无益於道。并名绮语。今坏人诵经坐禅等故制。
心境理教
心谓能犯之心。境谓所犯之境。理谓体性是恶。教谓如来禁戒。杀盗淫妄十恶中之最重。大小俱制。
大乘俱重
菩萨戒中。自瞋自说罪过。自赞毁他。如是等恶亦以教人。相涉入者。口中四恶但除绮语。余三过者。恶口兼妄与两舌。又两舌兼恶口与妄。妄亦兼二。此等并是犯於夷愆故重。
小乘则轻
毁訾语。两舌语。异语恼僧。嫌骂知事者。俱犯单提故轻。
余意地二
贪痴。
心境理三莫不皆重。唯教名轻
於贪痴二境起贪痴二心。理性是恶。不待佛制方名恶也。菩萨十重不制贪痴。小乘亦尔。虽贪痴二恶於心境理。犯者罪重。以佛不制故教名轻。
伊兰旃檀
观佛三昧海经云。譬如伊兰与旃檀生末利山中。而伊兰生旃檀丛中。伊兰臭如胮尸。熏四十由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