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6 页/共 40 页
附赘
庄子曰。彼以生为附赘县疣。经中单作县。音悬。注云。疣之自县。赘之自附。
决[肉*丸]殨痈
又曰死为决疣浍痈。今记中[肉*丸]殨。非庄子中字也。注云。若疣之自决。痈之自浍。决。古穴反。浍。散也。
定三为损
谓三差别。如浍痈患。
定有为增
谓三为定有。如附赘为增患。
七善
初中后善等。
或时毁善以助不善
大论六十五。以无着心说有九种。五者显现。或时显现。或时毁善等。
示处中许示三文
序中虽有三文。今是大师之义。恐不指前三。更详之。
章安通以慈等对之
贫女至加复病苦。譬理慈。饥渴所逼游行乞丐者。譬名字慈。止他客舍。观行慈。女虽生子未显。可譬怀胎寄生一子。相似慈。父母俱没者。慈与观解俱从相似转入。分真故名俱没。生於梵天是分真.究竟两慈。
虽闻四名。终不能识常乐我净
疏云。如生盲人。徒闻四譬不识真乳。外道亦尔。暗信围陀宁知常乐。故云。而问他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二
一达名道路
长远二字。是彼注文。
歧旁
歧道旁出。
剧旁
今南阳冠军乐乡。数道交错。俗呼为五剧乡。
衢
交道四出。
康
史记谓之康庄之衢。
庄
左传云。得庆氏之木百车於庄。
剧骖
三道交复有一歧出者。今北海剧县有此道。
崇期
四道交出。
逵
四道交出。复有旁通。
鸱
充之反。鸢之类。
失义而后礼
老子之文只止於礼。后礼之下云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今文失礼而后智与信者。记主加之而释五常耳。非老子语。
信不可忘等者
非老子意。老本纯灭仁义与礼信而尊道也。今云不可忘者。以道为本。五常为末。本虽丧而末不可忘。故云存五德。
弭从
上绵里反。止也。弭恐应作靡。靡。披靡也。顺貌也。
前虽内外。但譬内心
依境发心。内是也。十种发心。外非也。
后云内外心境相对
九非一脱。属二边外境也。中道之心为外境所动。故云外相对。
论骚扰
骚应搔。乃搔动也。以手取曰搔。
有为无漏
有字应作无。乃无为无漏。
亲生为因
生应作正。谓正助。
四三昧别。念佛通
义例中引他人云。四三昧是别。念佛是通。荆溪云。此师自误。今言通修者。以四三昧摄一切行故曰通。反以为别。念佛通收一切诸行不徧。乃是通中之一。故名为别。
多生异端
虽用一止观结而通三止观。通别文殊。义乃一耳。他人云。谓一止观出於三外。缪谓顿顿止观。
不具不杂亦复如是
具对不具。谓具是顿。不具是渐。杂是不定。不杂是余。二并是相对来耳。
论。四悉成五缘
世界成发心。为人成四三昧。对治成裂刚。获果第一义成旨归。四五相对。自微之着。为渐五因。缘成四悉。反此可知。
或四悉成一因缘
或谈四悉成发心一事。或谈一发心只得一悉益。亦须云。谈一悉成一因缘。谈一因缘成四悉。或多或少。缘悉相成乃不定义。
何得即以修行释之
以四悉会同三种止观。且是消通文相。人不见之。谓是修行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