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13 页/共 40 页

谓三乘各有人教。因是为三三。在昔无果。故三三俱权。 三结   一我见。二非因计因。三疑。 断离尽   断烦恼。离生死尽。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五 牛马互无   外道计无因无果。若言父母是众生因者。男女当具二根。又眼见男女不似父母等。第三计各异互无。如牛中无马。马中无牛。 随缘方便及息二边。俱明三止三观   随缘三止者。着空心息名止息止。心住中道名停止义。中道非边。是不止止义。三观可解息二边三止者。不着空假名止息止。心冥中道名停止止。中道非止非不止是不止止。观亦可解。 对斥小乘   斥云。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不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借彼知见之名。非全用义   经曰。云何为知自饿法投投渊赴火。自坠高岩。五热灸身等。云何不见菩萨。不见一人。行如是行得正解脱。亦知亦见者。为见众生。行於邪法必堕地狱。是名为见。知诸众生。从地狱出生於人中。若能修行得入解脱。又亦知亦见者。见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是名为见。云何为知。知诸如来不入涅盘。经中广解。 天亲无着   金刚论。 下之二句。复疎三谛   百非中四句之二也。以无有相貌句是三谛义。记云。无边无中故是三也。若三俱亡乃是绝四离百。 大论二十二云。菩萨修十善。各有五心。谓下。中。上。上上。上中上。初发五心。乃至具足五心。如是百心名为百福   五心。下(一)。中(二)。上(三)。上上(四)。中上(五)。 有五差别故。所谓人天及以四教   五种布施即五差别。净名疏释云。若持戒。恭敬。慈心。大福。自舍财。亦教他修福。如是等施皆人檀也。若胜品十善。持戒精进。恭敬听法。慈心孝顺。华香续明。皆天檀也。此皆事施。果报不同。三藏二乘观谛缘。菩萨观无常。舍身命财。如代鸽等。并藏檀也。通教体三事皆空。愍众生故舍身命财。别教行人种种施。圆教舍身者。生死后际等观。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命财亦尔。檀即佛性。大品云。一切法趣檀。已上并四教施也。后成佛时。五种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但云愿摄。其义则通   如云菩萨为菩提故。离杀害心。以此善根。愿与一切众生共之。愿诸众生得寿命长。有大势力。获大神通。以是愿故。成佛之时。国士所有一切众生得寿命长。有势力。获神通。又菩萨离盗心。与众生共之。愿诸佛土纯是七宝。故成佛时。国土纯是七宝。众生富足。乃至远离邪见。与众生共之。菩萨成佛时。世界众生悉得受持摩诃般若波罗蜜。言通者。无五差别异。 观因缘智四种不同   下智观之得声闻乘。乃至上上智观之得佛乘。四智对四教准知。 论。种种行类相貌   智论七十二云。三事何异。有人言行。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菩萨。身口意异於他人。以此表甚深智慧也。类者。分别知诸菩萨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非阿[鞥-合+(白-日+田)]跋致耶。相貌者。除行类。种种因缘得知阿[鞥-合+(白-日+田)]跋致相。 不决臧否   下音鄙。语出毛诗荡之什。诗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臧善否非。郑玄笺云。不知善否。乃是不识是非之义耳。 慧单而智复   加一切成复。 且约前二   藏通。 若单约境。准智可知   若境是自境。名自性境。因智故境。名他性境。境智因缘名共性境。离境离智名无因境。 庄云。天其运乎   天运篇也。运。广雅云。转也。注云。不运而自行。 地其处乎   不处而自止。 日月诤於所乎   正文所争不争所而自代谢。 孰主张是。孰纪纲是   皆自尔也。记作氏。误。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无则无所能推。有则各自有事。然则无事事而推行。是者谁乎哉。各自行耳。已上并郭象注耳。 老计守雌   道经曰。知雄守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犹归於婴儿。注云。雄以喻尊。雌以喻卑。去尊就卑。归老於婴儿。无所知也。 君弱臣强至二教   下文云。三藏从无明生。不由真起。此自性邪。见通教真是不生生。一切惑苦灭。此惑是由不生。此他性邪见。此界内惑。以惑为自。以真为他界外。以法性为自。无明为他。别教计黎耶生法。此执他性。圆教计法性生法。此计自性。前君弱臣强。今君强臣弱。 生等对四教精进   若二藏相应即生生精进。乃至圆教不生不生精进。 无言菩萨   大集第十三云。王舍城师子将军。生一子不啼泣。乃至七日眼不瞬。人谓之痖。父母立字名无言。后见佛广现神变等。无言即契理也。 论。作四说性执久破   与下化他境意同。下记云。自行若满必须化他。 一一悉中皆四说   下化他境中。一一悉中。各引四悉文证。 於一名下说无量义   涅盘三十一云。犹如涅盘。亦名无生。亦名无出。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乃至亦名吉祥。 以蜈蚣等用喻独头   疏云。蜈蚣譬戏论嗔。守宫百足兀然譬独头无明。今记文以蜈蚣喻独头。似误。 三昧乐意成身。即三四五地心寂不动   生方便土。须已辨地也。今见等地而言成身者。或是超人。或是以空三昧且摄之耳。或是果中预谈因位。或以前而例后详之。 岂圆六根更入别位   三种意生摄别地。前斯为正意。若摄圆者。断通惑尽则摄入三昧乐。断尘沙则摄入觉法自性等位。然六根净位非次第人。故云岂入别耳。 是二中间即是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