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3 页/共 40 页
若决通观道
如四种三昧各别。何名为同。记主自云。此等并约所历事别。若能观观无非一心。所观之境无非三谛。
若案文判失
如此记下文云。有人云。无漏总中三者即三观也。无漏空也。总假中中自滥参。听众有逾一纪未曾闻有斯异释。中即实相。实有是同。如何数为不同之限。共有七不可。
若准部断谬
如释略指在三大。意在一顿。及诸文后。三一止观结破异解。三外别立一顿。又他人云三外别传心要等谬。
聊伸所传
传左溪之旨。非不广也。言聊者。谦辞耳。
不遗先见
推功於师。
知有师承非任胸臆
传通师训。谦非臆说。
而弃根本随末见故
如下判三种止观云。大意在一顿。迷者谓三外别立一顿。而与三不同。又以法华为渐顿。华严为顿顿。义例云。此所学宗同而禀一师。文理相承终无异解。如何得云三种止观。圆顿止观是何顿。答。是渐顿。广如彼文破。
后代展转随生异见
如下渐次止观中有无漏总中之一句。论中只是二乘开合之意。人不见之。便以无漏是空。总是假中。又安心中论结一向根性又相资。并回转三番根性。共有三百八十四番安心。此外又云。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记中云。一心者。依前重举耳。人见三番之外更云一心。便谓顿等三止观外更立一心等。又如知次位初。论中有十意融通佛法。谓一道理。二教门。三经论。是谈一代化意。后人不晓。缪用以对十乘。
信宗好习。余方无师可承禀
方。法也。如鼻隔禅师并一向止一向观。无四悉益。乘坏驴车。
点示关节。广略起尽
五略与十乘互论广略。若十乘中无四三昧。则下文成略。五略之中十乘未周。则五略成略。
尚对三学
疏云。约己心论戒定慧为三分修行。以戒初定中慧后。若约法门。以慧为本。定戒为迹。
释比丘位
彼属约教。故疏云。大亦言多。亦言胜。器量尊重。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种外道。故言胜。徧知内外典籍。故言多。又四教中迭论大多胜。
三止
如下释名中有相待绝待三止三观。相待三止者。谓息止。停止。不止止。三观者。观穿。观达。不观观。绝待者。三止即一止。一观即三观。
余八是别
八应作九。此科判耳。
该乎长短。摄彼精粗
长短者。如释论云。迦罗即短时。亦名实时。三摩耶名长时。亦名假时。亦可二十二年说般若是长时。八年说方等是短时。乃至一日说一经是长时。一时说一经是短时。精粗者。说生灭时则粗。说无生时则精等。
司官舍
九寺也。谓太常。光禄。大仆。大理。鸿胪。司农。卫尉。宗正。太府。
钻仰
论语。颜子叹孔子云。钻之弥坚。仰之弥高。
无所知人得此谓为无生忍
此但始得欲界未到定耳。谓证无生忍。
义通而文别
经中通序通一代。今止观只云止观明静。乃义通一部耳。
意别而存通
天台意别。在止观故。若二十三师未必俱弘止观。但一往付法耳。曰存通。指龙树是所承师。而诸师尚通。
滥觞
觞。酒杯也。文子曰。汶山之阳。其源可以滥觞。谓泛滥。只一杯耳。言其少也。
众名末教
众名者。即种种名也。经无名字。第八云王既没已。其后是药。或酢或醎。或甜或苦。或辛或淡。如是一味。随其流处有种种异。次文云。譬如佛性。以烦恼故出种种味。所谓地狱。鬼。畜。人。天。男女四姓等。今记云。末教或恐以理为本。以教为末。又恐末字误。应作喻。谓喻教多也。然又经中本以种种味喻六道耳。六道因迷佛性而有。学者更详。
青出於蓝
荀子云。学不可以已。青出之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注云。以喻学则才过本性也。又刘子云。青出於蓝而青於蓝。冰生於水而冷於水。寒使然也。镜出於金而明於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
有觉德行
诗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注云。无竞。竞也。训。教觉也。人君为政有大德行则天下顺。
先同后异
世尊初学二仙。但至无所有处。又至非非想处。此先同也。后至尼连河边即得涅盘。此后异。
五人中
三是父亲。谓马星。释摩诃男。拘利太子。二是母亲。谓跋提。十力伽叶。
着爱行者
母亲二人也。以爱为净。见太子勤行苦行。乃舍之而去。
着见行者
父亲三人也。以苦行为净。见太子受饮食苏油及暖水。又舍之而去。
修禅着见行者
句。
擭
一获反。手取也。
耶旬舍利
耶旬。此云焚烧。舍利。又云骨身。传云。千[迭*毛]身火耶旬之。搜要记只作阇维舍利。
传中分法
此句恐误。搜要记中云。付法传中先分为三。
半河方及
传云。阿难乘般在河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