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2 页/共 40 页

不鄙野。 错综   下去声。谓织缕也。经纬错而成文。左传曰。错综经文。 隐括   包括。 三多   或云三止三观所蕴法多。或云三种止观所蕴法多。故曰三多。更请详之。 玄览斯淴   玄。远也。可以远照至理。文选。眷哲玄览。淴音诲。 行有岐路   行。去声。岐者。修旁之小径也。岐喻偏小。路喻圆顿。二行不同也。 解无方隅   老子曰。大方无隅。谓达者心无畔也。今借喻上根。达无方隅则入位深。下根但结缘而已。 以举其全   以辅行二字扶一部之旨。 击蒙   击去童子之蒙吝。易曰。上九击蒙。 发覆   发。启发也。孔子曰。不忻不发。覆谓重审之。师者当然。 孜孜   勤劳貌。孟子曰。孜孜为善。舜之徒也。 庶几   几。微也。孔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今荆溪造几微之理。 幽赞   幽深赞明也。谓深明其道。易曰。幽赞神明而生着。 咨予   咨嗟。 爝火   上音雀。炬火也。庄子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光。不亦难乎。 君山   岳州。 普门子   俗姓何氏。魏吏部尚书晏之后。名普门。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一   题下诸文注者亦多。今删。取孤山四明注之。亦少有补助。决者。明也。断也。明断义理呼之为决。如大师禅门口决。又儒书有钩命决。 济行之教有宗   此释辅行二字也。记文即能济之教。止观即所济之行。济亦辅也。变其文耳。谓此记文。津济辅成止观之行。有宗者。凡引诸经俱使归宗。一家所谈观法。心具性具。如不思议境。引华严三无差别。证心具百界之类。 信教堪辅行   广引经论。一一宗归寂照妙理。使后学信受此记文可以辅止观之行。 显教之行符理   此释传弘二字也。止观即能显之行。记文即所显之教。盖荆溪自言。依此止观而求旨趣。别显诸经圆顿三之教下所诠。即止观所显不思议理。 行何所弘   征问传弘也。能弘既立於行。所弘为是何法。 非众教不立   此答释也。众教即记文也。今引众教建立此记。 教何所辅   征问辅行也。能辅既是於教。行辅为是何法。 非妙行莫诠   此答释也。众教建立。唯诠妙行也。 乃澌以三闻   澌与赐同。悉渍反。赐。尽也。三闻者下。序云。闻深不怖。闻广不疑。闻非深非广意而有勇。法智大师云。三闻语出付法藏传。即再三之三耳。传云。三闻说法悉能受持。故荆溪云。数闻师谈。众教频览。佛示群经。 全教行一辙   教之与行同归三谛。如千车共辙。 若咨禀口决   如下文云。尝於听次。咨决所闻。 若审理要决   如释色香中道。用十义评无情有佛性等。 若设征决疑   如释不思议境中问云。但观於心。何须观具等文。皆为决文下之疑及释文后设问等。 若取类决择   如释发大心四谛文云。道亦应四。且据能断。界内苦集。故但云二。此即以道谛类例灭谛之义也。 若引广决略   五略修大行中无十乘。若决略文。须引十乘广文以决之。令四三昧一一皆修十乘也。 若摄广决正   止观正明入道行门。示於十界百界依正色心三千性相之广博在乎一念而已。 若决疏文势   如释不思议境中问云。前引诸文广明境竟。此中只应明能观观。何故复云明不思议。答。此是决通观道。又如释十乘竟。例余阴入十界皆修十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