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39 页/共 40 页
如是相好从此功德生
此言相业也。涅盘经云。菩萨修习三十二相业因缘者。若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於父母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因缘得足下千辐轮相。不杀不盗。於父母师长常生欢喜。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方直。乃至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等。报恩经言相因者。即是相业。
相体
前记云。别圆真因所证理体而为相体。
非谓报身不思议海
今念佛发禅。乃是五品人观境。且见应佛相耳。若报身相海。是十信人所见相也。
所得神通不共二乘
经云。二乘所作神通变化。一心作一。不得众多。菩萨不尔。於一心中则能具足现五趣身。又云。菩萨化身犹如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大身入一尘身。其心尔时亦不随小。二乘虽能化身令如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能以如此大身入微尘身等。
经中广明修通之相
经云。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鼓箫笛歌笑等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於二乘天耳。乃至云菩萨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记主云。虽非正亦欲略知。
彼经本斥菩萨住禅
维摩经云。贪着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五行文末虽复重释第一功德
如备检中。
稍似未齐
论引诸禅发无漏以例禅已见发。或禅见俱发。见已禅发则少。文中例已却释云。未到少六。九地发多。故记云未齐也。若云得无漏已。发禅例发。见已禅发者始可齐耳。
细历四见
总说只是计一。若细历者。或身与神异。亦一异。非一异。乃成四见也。
相与分等
相者谓神与相一。神与相异。亦一异。非一异。分者谓分与有分一。分与有分异。亦一异。非一异。
三四两句
三计一异。四计非一异者。亦各计四见。
如何以母显子
富兰那迦叶本是六师之名。付师云。迦叶母姓。富兰那母字。是以母显子。
约於五众成十二耳
更加五众。即是人人。即是五众方成二十。
不以数缘为第四句
三无为中只以虚空无为为第四句。必不用数缘也。数缘者。谓择灭无为也。非择灭中非数缘者。心缘五尘。若专缘色尘者。则但眼识起耳。余尘余识不起。
楞伽宗於大乘文中处处破外破小
楞伽正宗决。广辨六七八识而开为多门。谓二藏。二空。五法。三自性。二无我。四智。三身。三有性。三无性等。言处处者。指此也。言破外者。如云一切心性悉是无相。非坏事名无相也。若坏事名无相者。不异外道。若外道无相者。坏事作空。如抽叶拔柱。廓尔无处。乃是外道无相也。破小者。如云一人无我。谓阴入界。二法无我。谓真如法。此二无我者属二乘行等。又引经云。如来藏者是法界。是法身。是自性清净。不同外道所说之我。二乘之人迷於自性。不觉藏识。起於妄想等。
觜参
上音兹。
角亢
亢音刚。亢则喉也。故古之烈士有扼亢而死者。乃扼亢也。
圆教三者。性谓观十界色
文中性念处中三谛有双非共。念处中有双照。缘念处中言身受心法从义便也。亦互显也。
九念处
藏三因大异故三。通三因大同故一。别地前三登地一。圆教一共九念处。在此论末。
保弱
老云。柔弱生之徒。刚强者死之徒。
论常无欲以观其妙
老子语。
庄云皇帝问道德
庄子在宥篇云。皇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问曰。吾闻子达於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佐五谷以养民。官阴阳。遂群生。广成子曰。所问者物之质。欲官者物之残。皇帝又问。治身柰何而可长久。广成子曰。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
跨企
[企-止+上]应作跂。老子云。跂者不立。跨者不进。解见备捡第三引疏注。
守雌
老云。知雄守雌。可以为天下溪。
两为云
两当作雨。庄子曰。云为雨乎。雨为云乎。为去声呼。注云。二者俱不能相为。各自尔也。
孰降施是
降。庄子天运篇作隆施。施。式氏切。与弛义同。意谓凡外物。或隆盛。或弛废。无人使然。皆自尔耳。
庄子虽防小盗。不意大盗揭仁义而谋国
记主斥诸侯如田子成杀君之类是也。老庄之教使人绝圣弃智归乎淳朴。果用圣智乃大盗也。贵难得之货。乃小盗也。外篇胠箧曰。世俗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昔者齐国邻邑相望。四境之内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曷尝不法圣人哉。然而田子成一且杀齐君而盗其国。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谓去其所资则未禁而自止也。擿玉毁珠。小盗不起。谓贱其所宝。则不如形而自息也。庄子禄之以天下尚不顾。又何时禄国耶。恐学者误记主之意。故繁此注也。
负建鼓而求亡子
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止可一宿而不可久处。又曰。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蚊虻[口*替]肤则通昔不寐。夫仁义[怡-台+(替-曰+贝)]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君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乎。郭象注云。揭仁义以趋道德之卿。其犹击鼓而求逃者。无由得也。
数缘灭处尚自非真
数缘者。释择灭无为也。灭八十一品惑数。此但能灭。故曰非真。
证位非数
由佛冥证不生之理。理亦非数故也。俱舍云。所言灭者。一择灭。二非择灭。论云。一切种冥灭者。是非择灭也。由世尊断一切种冥。证不生之法。名非择灭。所言证者。是不染污无知。胜缘关位得非择灭。故名为证。若择灭数量。如三界九地烦恼八十一品惑。证一择灭。是则证八十一品择灭也。并俱舍正文。
此二尚非
择灭非择灭之二。
况复余一
指虚空无为也。当知虚空亦破外道。执虚空为是。亦非矣。
拌
普庚切。恐应作烹。
论。名啖人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