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20 页/共 40 页
十功德
具如备捡第二卷末略笺。
六师
富兰那等。
十仙
一阇提首那。二婆咤。三先尼。四迦叶氏。五富那。六净梵志。七牍子梵志。八纳衣梵志。九弘广。十须跋陀。
如药涂屣堪任乘御
大经云。如良医人以咒咒药。用涂革屣。触诸毒虫。毒为之消。此大涅盘经亦复如是。若有众生犯四重禁五无间。罪悉能灭。令住菩提。如药涂屣能消众毒。
慢有八种
俱舍惑品但七慢。一大慢。二过慢。三过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下慢。七邪慢。此记之末亦略释。今足憍慢成八。
头数不足
如阴境但色。不云余四。纵列五阴。不云十二入十八界。乃至二乘不云二教。及列菩萨又不云三菩萨。
总中欠一
但九境而已。
灭受想中阙此一故
第八灭受想背舍。今阙此一但成七耳。
利中禅复
禅应作单。
相生相克
肝生心是木生火则安。心克肝是火然木则病。
但有烦恼
使易为妍习。略节於此。初三十六句者。先立四句入涅盘。谓不断烦恼不入涅盘。凡夫也。断烦恼入涅盘。无学人也。亦断亦不断亦入亦不入。三学人也。非断非不断非入非不入。谓理是也。一一句各四。同根本四句成二十句。又四句出涅盘。谓不断出。断出。亦断不断亦出不出。非断不断非出不出。一一句各四。又成十六。共成三十六句。
诸法
谓诸法生。般若生。诸法不生般若不生。诸法生亦生不生般若亦生亦不生。诸法非生非不生般若亦非生非不生。四句各四。并根本四。亦三十六句。
法身
法身应化一一起四身。又四身入一身。身身亦四。共三十六句。
修发各四句
各者谓修发四句。发修四句。两四句中又句句各四。成三十二。
修发二四各初二句
修发二句者。谓修发。修而不发。发修二句者。谓发修。不发修。
修发既成十六句
谓修发。修而不发。修亦发亦不发。修非发非不发。句句各四。成十六句。
发修又成十六句
谓发修。发不修。发亦修亦不修。发非修非不修。句句各四。成十六。根本四句乃三十六句。
见中外外
下外字应作人。
互损互益
於十境中有观而无止则散。有止而无观则昏。此互损也。止观相资则互益。
俱损俱益
十境止观不明则俱损。明则俱明。
登地正同
正应作证。
小烦恼地十
前文注十小是也。俱舍心所法有四十二。今记但列三十八。更列根本四烦恼则四十二也。四谓贪。瞋。痴。慢。
十四不相应行
谓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名身。句身。文身。
徧行五
谓作意。触。受。想。思。
别境五
谓欲。胜解。念。定。慧。
随烦恼二十
谓忿。恨。覆。恼。謟。诳。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定四
谓睡眠。恶作。寻。伺。若大乘心所法有五十。今记中且列四十四。若更列根本六烦恼则五十也。六谓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
及念佛
八念中第一念佛。
属未到
初禅前未到定。魔属欲界。未到色界故。
根遮四句
根利遮轻。根利遮重。根钝遮重。根钝遮轻。
欲六人四
六欲天并四洲人。皆善五阴摄也。
为顺初禅一劫寿
初禅第三天寿六十四中劫。今云一劫者。更加二十中劫乃一大劫也。更详。
八劫方至二禅
初禅初天二大劫。二天四大劫。三天八大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