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19 页/共 40 页
欲无覆心。异熟生心等也。此十二心所俱生。谓大地十与寻伺也。言许者。依萨婆多宗。恶作不通无记。故於无记心唯许十。有二不同。经部恶作通无记。心中更加恶作。故得有十三也。已上并俱舍疏。略欲知之。
麂
音己。
玃
居缚切。大猿也。
八肘
每一肘尺八寸。
下座
若多人坐禅。令最下一人。
不得拄胁
犯击枥戒也。佛在舍卫。六群一人击一人。几令命终。故今云不得。
以拄其前
拄胸也。
三摇不动
若坐禅人困。肩下座人以杖就胸前三摇而窹之。若摇之不动。就左边擉之。
螉
音翁。
广说法门
野干为天帝释自说因地作国王。以兵借於小国斗战伤害。又受诸女耽荒奢侈。进犯恶业。身死乃生地狱饿鬼。今生畜作野干身。又说十善十恶四等六度诸法道品。乃至野干七日命终之后生兜率天。
大论枝觚广大
觚。酒爵也。论三七中作柧文。云柧枝广大。又云其枝及柧。柧即柧棱。
论。如点头
以竹篙於船头拄点之。船欲东则西拄。欲西则东拄。
三教菩萨
教应作藏。
因果合论
欲界苦粗障。色界胜妙出。是上下六果。更有上下六因。具如禅门。
高声唱令闻
记脱间字。
余八是别
八应作九。
能答问者许是五品
论云。问观自生心。云何四不说。离戏论诤讼。心净如虚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自心。起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问观自生心。云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游四方快乐。凡三十六问。许是五品者。非是口与笔答。乃是心答耳。
更以权实四章互显
文云。对三权说一实。四种止观皆实不虚。又四种皆权。乃至云。强说为权。强说为实。
且以中行破彼同居.方便二死
若云。被生死。过五百。须至妙觉名为越野。今初住甚以中道行。破同居方便二死耳。以实报之死未尽。故云且。
理虽无差
金刚智初地与等觉无差。但浅深异耳。
文虽各说
金刚名牢强称。割三惑。越一死。名虽不一。
牟子
汉灵帝崩后天下扰乱。时牟子为苍梧太守。
伏枥
音历。马舍。
髦俊
上毛音。尔雅曰。土中之俊如毛中之毛。谓最长者也。
辞不说一夫
多夫。
雪山大士被帝释试之
圣行品云。昔过去佛日未出。我於尔时作婆罗门求索大乘。乃至不闻方等名字。经无量岁求大乘故。修行苦行。时帝释自变其身作罗剎像。下至雪山而试之。宣过去佛所说半偈(云云)。我言。大士。汝何处得是之偈。罗剎言。我为饥渴苦恼。心闷乱语耳。大士更求余半偈。罗剎言。汝若舍身者。我当为说。大士敷座白言。愿和尚说余半偈(云云)。
拓其鼻
上都搕切。应作拓。或作榻。手打也。
具已第八卷
已应作如。
初二对三止三观
初二一对即法修也。法修皆次第。即前次第止观也。但前大意中是修。今是所发为异耳。然列中云互发有十。须谈十境。谓次第十。不次第十。至释次第但三四。次第止观者。须境境次第三止观也。
不名为顿
至法名顿耳。
论后发阴入
阴境常现。言发者下。记中云。谓发阴解也。阴解者。百界五阴咸空假中。
调伏
用三教调伏。经云。文殊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我今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乃至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慰喻
用三观慰喻。经云。文殊菩萨问居士言。菩萨云何慰喻有疾菩萨。居士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於身说身有苦。不说乐於涅盘。乃至云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於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疏云。三教被信行。三观被法行。
三十六问
云何於此经。究竟到彼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