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16 页/共 40 页
若罪若事
罪即杀盗等罪。事即五篇忏悔等事。
若双若单
双则双持双犯。单则单持单犯。言双者。戒疏约二以明持犯。一约心用。一切诸戒并具四行(止持.作持.止犯.作犯)。二约教行。此乃或具不具。言心用者。如止杀盗先修慈悲少欲等行。以行成故名为作持。望境不起名为止持。此即止中有作。此名双持。反此二持乃成双犯也。言教行者。若圣教听作制作(听作者。如二房等戒。制作者。如半月说戒)。亦具四行。如欲说戒羯磨。先止外缘。望离粗过。名为止持。后善行成。名为作持。名作中有止。二犯者。亦反上也。已上名双持双犯也。单持犯者。如淫盗等。约教为论。佛不许作。只有单持单犯耳。不作名持。作者名犯也。
煮烧等轻重之相
准目连问罪报经。若比丘比丘尼无惭愧心。轻慢佛语。犯突吉罗。众恶戒罪。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於人间岁数九百千岁。乃至犯波罗夷罪。如他化自在天。寿十六千岁。堕泥犁中。於人间岁数计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一犯既是。诸犯亦然。其余三篇不复录出。
随所诠一尘一心一观皆徧法界
六尘三心摄一切法。且如色尘则善恶法性等色。十界互具。即空故一切色一色。即假故一色一切色。即中故非一非一切色。尘既尔。余尘亦然。六尘既尔。三心亦然。岂同篇聚。但诠轻重双单等相而招报各别耶。
为篇
一夷。二残。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罗。
为聚
五徧中加偷兰。
文殊问经。彼列五夷二提一吉
五夷者。经云。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心分别畜生.饿鬼。男.女.非男非女。诸天神男.女.非男非女。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萨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长.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动.若覆藏.若移处.若有封印.若盛贮。若以心起盗想。犯波罗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妄语心。犯波罗夷。二提者。佛法僧物。若华香涂香。若衣服。若珍宝。若菩萨以践踏。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处。及菩提树转法轮处。若以脚践蹋。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一言者。若吐舌动眼。毁诸威仪。起此想者。犯突吉罗。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摩触
或比丘摩触女人身。或女人摩触比丘。身分不动而受乐者偷兰。动而受乐犯残。有因兰.果兰异。
僧中行白
忏僧残极有四法。谓别住六夜本日治出罪。行白者。与犯残人白四羯磨。其犯残者具威仪白云。大德僧听。我某甲犯故漏失。余罪准白。
下意
夺三十五事。是折伏法。勿得有违。执众劳苦。奉清净比丘。是调伏法。彼行覆藏者。应日三时见清净比丘。应作者。一切如法。不应违逆。至布萨日。应扫洒布萨处。供给调度。乃至自在小房中住。有客来遣出者。答云。不得二人共宿。不得与清净比丘共住经行。不得同一林坐。并是其意卑下。
夺三十五事
七种不同。初五夺眷属。一不得授人大戒。二不应授人依止。三不应畜沙弥。四不应受僧差教授比丘尼。五若僧差不应往○二五夺智能。一不应说戒。二若僧中问毗尼义不应答。三若僧差作羯磨不应作。四若僧中简集智慧者共评论众事。不在其列。五若僧差作信命者不应作○三五夺顺从。一不得早入聚落。二不得福暮还。三亲近比丘。四不应近白衣外道。五应顺从诸比丘教。不应异语○四五夺相续后犯。一不应更犯此罪。余亦不应犯(为残作诃责。指下篇为余)。二若相似若从此生(相似谓同一篇罪也。从此生者。谓为摩触诃责而与女屏坐)。三若复重於此(谓犯提被治后更犯残等)。四不应嫌羯磨。五不应诃羯磨人○五五夺供给。一若善比丘为敷坐具供养。不应受。二不应受他洗足。三不应受他安洗足物。四不应受他拭革屣。五不应受他揩摩拭身○六五制其恭敬。谓不应受善比丘礼拜。合掌。问讯。迎送。持衣钵○七五夺其证正化事。一不应举善比丘为作忆念作自言。二不应证他事。三不应遮布萨。四不应遮自恣。五不应共善比丘诤(云云)。然非但残夺三十五事。犯夷亦然耳。
本日等名为治摈
此忏犯残情过也。如行百夜别住。今已满五十夜。若再犯者。前五十夜俱失。当再行百夜。六夜中犯亦尔。以违僧命故前法坏。言六夜者。梵云摩那埵。此翻意喜。谓罪净故自喜。又众僧亦喜。如行满五夜又再犯。则五夜俱失。当再治之。谓本日治。
因兰
梵语偷兰。此翻大障。谓遮障善道也。因兰有三品。若初篇近方便是上品兰。初篇次方便并下二篇近方便是中品兰。远方便是下品兰。因兰亦名从生兰。若果兰者亦名自性兰。非二篇而生也。即是破僧并盗四钱及裸形见佛之类是果兰。
论不息世讥嫌
涅盘十一云。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於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然明而卧等。又不畜象马车乘。奴婢金银。谷米麦豆黍粟稻麻等。
无救之门
阿鼻翻无救也。
应引大经十二等
谓邪常等。
下四聚名破律仪
兰.提.悔.吉。
南山此文虽则有据(据唯识论)。判位太高
位者。论明五位。不离唯识。五位者。一资粮。二加行。三通达。四修习。五究竟○一资粮者。未能修唯识观。但修福智资益己身。故颂云。乃至未起识。求位唯识性。於二取随眠。犹未能伏断。此中通明四行。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二加行者。即暖等四善根也。暖位得圣道之前相。发下品四寻思观。谓一名。二义。三自性。四差别。此暖位。菩萨第六识於定中观此四法成空相分。二顶位。菩萨依明增定。作上品寻思观。重观察名义等四皆自心变。三忍位。忍境识空。伏除烦恼.所知二障。四世第一位。作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三通达者。作唯识观入见道也。至此已来。无数劫满。即在初地。然此见道略有二种。一真。二相。真见道者已根本无分别为体。证生法二空。实断二障也。相见道者。即十六心等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四修习行者。出前所说相见道也。乃至第十地终金刚心无间道已。并名修道也○五究竟者。从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唯佛独能。所作已辨也。此五位中。资粮四十心菩萨多在散位。但修六度万行耳。第二加行位。十向后心作影像唯识观。第三通达.第四修习位。修道亦作真实唯识观等(云云)。若佛果者。即究竟第五位也。故曰太高。然太高之言。颇为弘律者所非。谓律中自有初心忏罪之法故也。然则荆溪岂不知之耶。今太高之言。亦且据论一往语耳。
小乘中僧别两忏
僧者如四僧已上行白四羯磨忏夷者是也。别者如对首忏提等是也。
鞚
口贡反。勒缰也。
肉身法身至三趣不至三趣
象坏肉身不至三趣。恶知识坏法身至三趣。象是身怨。恶知识是法怨。
奏师子琴
阿修罗王取师子筋为琴弦。
加以醎水
涅盘经意。如渴者饮以醎水。愈增其渴也。
四动以对一修
动修。不动修。亦动亦不动修。非动非不动修。
十六句
余三句者。谓动不修。不动不修。亦动亦不动不修。非动非不动不修。又动亦修亦不修。不动亦修亦不修。亦动亦不动亦修亦不修。非动非不动亦修亦不修。又动非修非不修。乃至非动非不动非修非不修。十六句中各有其义。
愈
音俞。写误。经作疮字。彼云。如人疮病。
许畜重物
毡褥金宝。体用俱重。
合百一畜长等以为下根
百一本中根。畜长本下根。今文一往合为一。
说净
说净法有二。一展转净。得衣已十日满。未见明相前。求一比丘对首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长衣。未作净。今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彼受净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汝施谁。答曰。施与某甲。(受净者又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使取着用。随因缘一说。二者真实净。才得物须作断心。决定舍之物。过他人边。
受持等事
除上根忍力成者。其余人并须说净。并加法已方可受持。若新者。须作法。舍旧三衣已方可加法。不加法者违佛所制。犹国俗服耳。然佛制三衣。须体量色三并须如法。方加法可然。
随坐 随坐乃至一坐食耳。
不作余食。佛制足食已。舍威仪(如坐食时。前境堪足。忽低头取。与后分离状之例名舍)。不作余食法而食者。咽咽堕罪。僧祇。舍威仪有八种。谓行住坐卧长床短床乘般。且如床上坐已。若见师僧塔象在背后者。回身避坐。曳身不得离床。若离名舍威仪。若正食时。天雨於上。持盖。无者合床舁着覆处。舁时倒地。及诸缘离本坐处。更食者犯堕。作余食法者。一。从净人受已。共未足比丘互跪云。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作余食法。二。授与前人。三。舒手相及处。作三法。一。彼受为食。二。口云。我止。汝取食之。三。度与他。凡论食。是正食也。
僧中得衣
或分亡五众衣。或施主送衣。
略如食法
上起贪。下起瞋。中起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