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 第 39 页/共 39 页
△二述成真体。
然则玄道在於绝域。故不得以得之。
述上涅盘理果在於绝殊异之域。故以一切无得。为玄得也。
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
述上菩提智果在乎相外。故以无念而知。是真知也。
大象隐於无形。故不见以见之。大音匿於希声。故不闻以闻之。
述上理智不二。为一乘果也。真身大象。本无理智之形。真常大音。本无理智之名。故无理智闻见。方为见闻。此约证见证闻。非解见也。言隐匿者。皆无也。希声者。道经曰。听之不闻。曰希。则真果在无所得。故曰涅盘无名。
△三结体显用。
故能囊括终古。
此句结体。谓真体常徧。故能包囊该。括徧也。终古无忒常也。故大涅盘以常徧为义。
导达群方。
此下显用。谓能随缘起用也。导化也。达通也。群方万法也。谓化用遂通於万法。无所不周。
亭毒苍生。疎而不漏。
亭毒养育也。苍生人也。顺俗曰苍。天所生故。十界众生皆即真而起真。体虽寂寥虚旷。而万化从兴。故曰疎而不漏。老子曰。天网恢恢。疎而不漏。今借此语。
汪哉洋哉。何莫由之哉。
汪洋水深广也。离骚云。临渊号汪洋。今明涅盘体深用广。何不由斯建立矣。
△四引证体用。
故梵志曰。吾闻佛道。厥义弘深。汪洋无涯。靡不成就。靡不度生。
八师经梵志者。净行之人也。佛道者。佛所证道。弘者广大也。赞佛所证之道体深用广。如水汪洋。靡者无也。即真之应。则依正三业。功德庄严。无不成就圆满殊胜之事。一切众生若见若闻。无不受度。上句赞化德满。下句赞化用周。此如空净月圆。潭清影落。真常果体。大用无方。慈悲愿力。法尔如此。此则以真应不二。结上大意也。
△总结大意。
然则三乘之路开。真伪之途辨。贤圣之道存。无名之致显矣。
此一段文。古人节为流通分。或以此都结四论。盖文义包博。取释在人。理亦无爽。但今大部不以三分科文。前三既各有结文。此段亦合自结。当论文理甚顺。不在烦释。初句言开者显也。法华云。开佛知见。故即开显三乘所行悉当成佛。则一乘显了矣。次句云。真伪者虚实也。辨别也。别权实故。此意多义。略释有二。一约理。则理事不二为真。理事各别为伪。二约人。则一佛乘为实。三乘为权。辨此真伪。权实途路也。第三句云。贤圣者。十住下贤。十行中贤。十向上贤。此三十位。亚圣曰贤。十地曰圣。此皆同证。真如同修。佛乘存此。以为正因也。末句云。无名之致者。理智相尽。异名无得。圆常妙体。果满斯显矣。又初二句义在十信。第三句在贤圣。末句义在妙觉。又前二信解一乘。故有开显辨别之义。次句行一乘因。故有道存之说。末句圆证一乘。故曰致显。此则结上一十九章有开辨。存显一乘之能。斯为甚深之教矣。
注肇论疏卷第六(终)
音切
樊
(扶袁切)
祛
(丘於切)
迢
(徒聊切)
邈
(莫角切)
匿
(女直切)
括
(古夺切)
汪
(乌光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