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注 - 第 144 页/共 171 页

即利益支。谓离自忧。念众生忧。故生喜乐。   一心不动修习初禅。   即所依支。谓彼二依止。   △二二禅。   息一切意业。   即灭觉观。   摄一切众生。   是一心。   智力勇猛。   是内净无觉无观。   喜心悦豫。   是定生喜乐。   修第二禅。   即彼二依止。下三四禅准此。   △三三禅。   思惟一切众生自性。   即舍念二支。谓舍离前摄生之喜。於此舍中。不失念故。   厌离生死。   即慧乐二支。谓正知生死。不可喜故。厌离即得真寂之乐。   修第三禅。   △四四禅。   悉能息灭一切众生众苦热恼。   通其三支。谓苦忧喜乐。皆是众生热恼。於下苦中。横生乐故。四受俱亡。故云悉能息灭。即舍念清净。既无苦乐。即是中受。   修第四禅。   △三引生功德禅。   增长圆满一切智愿(至)游戏一切神通。   游戏神通。即普游步义。   成就一切变化以清净智普入法界。   上来皆约一乘。异於三地寄法。乃至云普入法界。   △四饶益有情禅。种种方便。无不饶益。亦普游步义。文三。初令修四念处等观。   善男子我修此解脱时(至)出离於家入於非家。   上二阶普游步业用。   △二明作道因缘。   若有众生住於空闲(至)亦叹亲近善知识行。   △三令修四正断。   复次善男子我修解脱时(至)乃至令成一切智智。   道场成正觉(至)得见如来普现一切剎。   颂前十法。文小不次。初四如次。颂前四法。五超颂第七。六颂第六。七却颂第五。八颂第十。九颂第八。十颂第九。   △二有二颂。颂谦己推胜。   诸佛出世间量等众生数(至)非我所能知。   △三有一颂。颂指示后友。   此近有夜神名喜目观察汝应往诣彼问修菩萨行。   △四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三喜目观察众生夜神。寄发光地。文具六段。初依教趣求二。初依前友教。念友成益。   尔时善财童子敬善知识(至)转於法轮忆持不忘。   △二趣求后友。得友加持四。初欲趣后友。   作是念已发意欲诣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所。   △二得友加持。   时喜目神加善财童子(至)能不离本处徧至十方。   谓加令知近友之益。   △三加所成益。   时善财童子遽发是念(至)而能徧往十方国土。   谓依前能加。而起念故。如次以此十句。对前十句。   △四正明趣后。   尔时善财童子(至)即诣喜目观察众生夜神所。   △二见敬谘问。   见彼夜神在於如来(至)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但略明见。已含敬请。   △三示己法界。谓悬为示相。义当问答三。初标名体。   入大势力普喜幢解脱。   无不摄伏。为大势力。徧称群机。故云普喜。摧伏高显。所以名幢。   △二正明业用三。初显无涯之用。谓毛孔身云。无有尽故。文二。初出演说修行身三。初总标。   於其身上一一毛孔(至)皆令欢喜而得利益。   亦是释名。   △二别显十度。初施。   所谓出无量化身云(至)内外悉施难舍能舍。   △二戒。   出等众生数无量化身云(至)令诸众生悉得成熟。   △三忍。   又出等众生数种种身云(至)如是方便成熟众生。   △四进。   又出等众生界种种身云(至)如是方便成熟众生。   △五定。   又出种种无量身云(至)爱重於法修习增长。   △六慧。   又出等众生界种种身云(至)皆令欢喜成一切智。   △七方便。   又出等众生界种种身云(至)皆令究竟得一切智。   △八愿。   又出一切世界微尘数身云(至)如是所作恒无休息。   △九力。   又出等一切众生心数身云(至)令诸众生至一切智。   △十智。   又出等一切众生心数(至)解求一切智无有退转。   上之十度。其间深旨。如理思之。   △三类通余法。   如说菩萨诸波罗蜜(至)种种行法而为利益。   种种行法。谓神通度生菩提分等。   △二出演说本行身四。初出能说之身。   复於一一诸毛孔中(至)周徧十方充满法界。   △二明演法之声。   於彼一切众生之前(至)摩尼宝王声。   △三显所说之法二。初说本行十度行法。   以如是等种种音声(至)於己身心恶作恶说。   恶作属身。恶说属口。   忍一切业皆不失坏(至)起一切智行成一切佛法。   次禅度有六句。   行禅波罗蜜其禅波罗蜜。   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