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 第 24 页/共 33 页

厌饮食,   注:烹肥击鲜重滋味。厌,饫也。   疏:厌,饮食也。庖厨丰厚,厌饫芳鲜。上多玉食之资,下有冻馁之患矣。   义曰:国用智诈,君尚有为,道化不行,农亩弛废。而嘉羞美馔,厌於庖燔,疲人有冻馁之悲,朝市有珍鲜之饫。岂不痛哉?   财货有余。   注:聚敛积实饶珍异。   疏:财货,谓钱帛珠玉之流也。多藏厚敛,有余也。未学不贵为宝,但欲多财累愚尔。   义曰:古之所谓宁积於人,无藏府库。诚哉言乎。孔子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斯则民丰国安矣。若积聚无已,溪壑难盈,帑藏有余,民力困竭。非王霸之道也。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注:矜其有知,动以成弊,行同盗窃,仍自矜夸。夸盗非道,适令兴叹。也哉者,叹之辞也。   疏:非理而取为盗,矜其所有为夸。且头会而敛,取於不足,纵欲而费,奉其有余。傲然自得,以为夸尚,谓之为盗,不亦宜乎?所为如此,则非吾所行之道矣。也哉者,伤叹之辞也。   义曰:不以道德临人,而任智诈为国,内尚奢巧,下竭黎元,私室不足於糟糠,公府有厌於梁肉,货财丰衍,垄亩榛芜,而伐善矜能,大为夸尚。理身者声色荡心,珠翠乱目,嗜欲伤性,机智惊愚,真气耗於三田,赤子沦於六藏,尸居余气而徇禄矜夸,斯为盗也。去道远矣。老君以此垂文,用申炯戒。修身理国,可以为殷鉴焉。盗者,《说文》云:私利物者曰盗,从次从皿。次,口液也,口液在於皿器之上,欲得物也,故谓之盗。《字林》云:取非己之物曰盗。言饮食珍异,财货殷丰,厌饫有余,而不修己德。财富德薄,叨窃无殊,不自省循,乃复矜伐,非盗而何?特宜谦戒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疏:前章明好径之君若盗夸而非道。此章明善建之主享不拔而长存。首标以道立国,修身之益。次故以身下明观身观家之法。后吾何以下结叹惠照所知之验。○义曰:立国以道德,国不可拔。率人以道德,人不可离。所以享国无穷,子孙不绝。其何术哉?身修道以正其家,家修道而正其乡,乡修道而正其国,国修道而正天下。以修道之益,观不修道之损,其理乱可知,存亡可见矣。旨在息盗夸之行,悛好径之心。於国於身,吉凶斯兆矣。   善建者不拔,   注:善能以道建国立本者,不可倾拔。   疏:建,立也。不拔,不倾拔也。言人君善能以道建邦立本者,因百姓之所为,任兆人之自化,然后陶以淳朴,树以风声,使仪刑作孚,乐推不厌,则功业深固,万方归德,斯所谓善建者,何可倾拔乎?   义曰:立国不以道,众叛亲离;立身不以道,犯危蹈祸,败不旋踵,倾拔可期。唯道德为基,则无危殆矣。仪刑作孚者,《诗□大雅》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孚,信也。文王以道垂化,万邦归信也。乐推不厌者,此经第六十六章之词也。言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后之,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善霸国立身之旨矣。风声者,德风之声。   善抱者不脱。   注:善能以道怀抱百姓者,不可脱离。   疏:抱,守也。脱,离也。善以道怀抱百姓者,动而悦随,何可脱离也。且夫乐饵所在,过客犹止。况夫道德有进於此乎?以之御物,为物所归,固其宜也。   义曰:圣人乘时立极,任物为心,四海归仁,万方顺化。国之基不可以倾拔,人之心不可以脱离。昔周大王绍古公亶父之德,始王於邠,迫於犬戎,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车马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曰:狄人所求者,贪吾之土地也。不可御备以劳人,征伐以役人,而存吾身乎?与人兄居而杀其弟,与人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狄人之臣,亦何以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策杖而去之,民相连而随之,成国於岐山之下。有三子,其小子季历生文王,文王为西伯,律身修德而兴周业八百余年。此盖善得人心,不可脱而离之也。乐饵脉存者,上经第三十五章之词也。曰乐与饵,过客止。言喜乐所奏,肴膳所陈,过客闻而听之,见而美之,为之留止。况道德昭着,人固悦而随之也。   子孙祭祖不辍。   注:言善以道德建抱之君,功施於后,爱其甘棠,况其子孙乎?而王者祖有坊,宗有德,故周之兴也,始於后稷,成於文武。周之祭也,郊祀后稷,宗祀文王,故虽卜代三十,卜年七百,毁庙之主流溢於外,而后稷文王,郊宗之祀,不辍止也。   疏:祭,荐也。继代曰祀。谓后代子孙荐祀於祖宗也。辍,止也。   义曰:理国以善立善抱,则祚流子孙。修身以善立善抱,则年踰禀受,祭祀不辍,弈业无穷矣。爱其甘棠者,《诗□甘棠篇》曰: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昔周武王之有天下,使周公旦分理陕东,召公奭分理陕西。召公有德,民乐其化,常不欲劳人之力,乃坐於甘棠树下,以听讼焉。后人怀其德而存其树,不翦不伐,诗以美之也。祖有功者,帝王立国,必藉积代之福而有天下。及功成制礼,必本其先祖有功者而祀之,有德者而尊之。宗,尊也。后稷,姬姓之后,名弃。为尧之臣,历事於舜,黎民阻饥,后稷播植百谷,以济於民。功格於物也,为农正,其后子孙亶父至于文王武王,乃有社稷。故其宗庙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地。虽亲尽庙桃,其后稷文王始祖之庙世世祀之。至秦汉革命,祭祀方止。汉承尧后,唐尧有圣德,功及於民,其后子孙乃兴汉业,代世宗祀。及魏受汉禅,祭祀方止。德明皇帝皋繇,佐尧事舜,种德及民,故我唐承其遐福,受命享国,追尊为德明皇帝焉。   修之身,其德乃真。   注:修道於身,德乃真淳也。   疏:此下明少修少证,多学多得。故修之身谓一身修,修之家谓一家修。始於一身,修於天下,例可知也。言善立之人照了真性,真性清净,无诸伪杂。伪杂既尽,德乃真纯也。   义曰:夫千里之行,跬步为始。修身理国,先己后人。故近修诸身,远形于物,立根固本,不倾不危,身德真纯,物感自化矣。   修之家,其德乃余。   注:一家尽修,德乃余羡。   疏:修道於家,上和下睦,故其德有余庆也。故《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义曰:身既有道,家又雍和。所谓父爱、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信、妇贞,上下和睦,如此则子孙流福,善及后昆矣。积善者,《易》坤卦《文言》 曰: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叉有余殃。此明吉凶有渐,先明所行善恶,故后彰其吉凶。一家修道,善必有余矣。   修之乡,其德乃长。   注:一乡尽修,德乃长久。   疏:按《周礼》万二千五百家为乡,言一乡修道,礼义兴行,尊卑有序,闾闬相比,不党於亲,一家修道德犹未广,一乡尽修,德乃长久。   义曰:君子之立行也,正其身以及其家,正其家以及其乡。尊其长老,敬其幼少,教诲愚鄙,开导昏蒙,少长得宜,尊卑有序,风教肃肃,礼乐诜诜。由一身之所修,乃万家之所禀。道之化物,善莫大焉。所以优长久永也。   修之国,其德乃丰。   注:一国尽修,德乃丰盈。   疏:修道於国,风易俗移,还淳反朴,不偏於所近。一乡修道德犹未徧,一国尽修,德乃丰厚。   义曰:一国者,诸侯之国也。公侯伯子男各主一国,所以藩屏王室,辅卫帝居。若一国之中,自能修道,则礼行化美,君信臣忠,境内无虞,其德丰大矣。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注:若天下尽修其德,施乃周普也。,   疏:普,徧也。夫百姓归厚,在君之化。修之庙堂,德流海外者,盖正其身不言而化,不教而理。下之应上,如响应声,德无不周,乃施普也。   义曰:道之行也,先诸身而后诸物。故曰未闻身理而国乱,身乱而国理也。所以身修於内,物应於外,德发乎近,及乎远。一夫感应尚犹若此,况於帝王乎?天子味道耽玄,敬天顺地,凝心玄默,端己无为,书轨大同,梯航入贡,四夷款附,万国来王,道无不被,故其德周普矣。庙堂者,天子政事之所也。德施普者,《易》乾卦《象》云:见龙在田,德施普也。言龙潜於初九,见於九二,当潜之时功未济,时德未及物,待时而动,静以全身。及九二出见,布德行化,周及万方,所以徧普也。夫龙者,喻阳气也。阳气当子月初生,潜於幽泉之底,丑月出见,乃能生化万物。感其发主之功,故周施阳气,普及於物也。   故以身观身,   注:以修身之法观身,能清冷者乃真。   疏:观者,照察也。注云以修身之法观身,能清净者乃真,谓观身实相,本来清净,不染尘杂,除诸有见。有见既遣,知空亦空,顿舍二偏,迥契中道。可谓清冷契真矣。   义曰:不修道之身,动违正理,名辱身危。修道之身,外绝众绿,内染一气,除垢止念,守一凝神,以慧照自观,证了实相,不滞空有,深入妙门。   可以得道。理国之君,允执厥中,则永享天禄也。   以家观家,   注:以修家之法观家,能和睦者有余。   疏:以修家法观家,家人和睦,则福善有余。   义曰:不修道之家,不睦六亲,不遵五教,动掇灾否,上下崩离。修道之家,九族允和,众善咸萃。《易》家人卦九五《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此言居於尊位而明於家道,六亲和睦,移之於政,即天下化之,交相爱乐也。   以乡观乡,   注:以修乡之法观乡,能顺序者乃长。   疏:以修乡之法观乡,乡人尽修道,尊卑顺序,道化渐广,德乃延长。   义曰;不修道之乡,礼敬不行,长幼失序,贵贱陵虐,上下交争。修道之乡,德既优长,人叶其序,肃静喜顺,境泰人和也。   以国观国,   注:以修国之法观国,能动俭者乃丰。   疏:以修国之法观国,国人尽修。动而且俭,德乃丰盈。   义曰:不修道之国,干戈构役,虐害其民,瘥毒流行,人罹其酷。修道之国,神明助佑,风雨以时,善化所覃,嘉祥自应,人丰德富。理使之然矣。   以天下观天下。   注:以修天下之法观天下,能无为者乃普。   疏:夫以天下观天下者,复何所观哉?亦但观身尔。人君清静无为,以道善建善抱,自然百姓胥附,国祚乂安。   义曰:以不修道之天下者,桀纣是也。生人涂炭,寰海判离,骨肉仇雠,社稷涂地。虽有谋臣武士,不能用也。虽有金城汤池,不能守也。以万乘之贵希疋夫之生,不可得也。修道之天下者,尧舜是也。四海之内,比屋可封,慈惠浃於殊庭,正朔颁於禹。虽有水旱之灾,年不害也。虽有征伐之师,人不怨也。其何故哉?以正身九重,天下自顺。然后登真证道,常存不亡,昭昭乎万代师范矣。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注:以此观身等观,观之则可知矣。疏:此假设之词也。老君言我何以知天下善建则不拔,善抱则不脱,福德弘益之然乎?盖以此观身等观而观之,自家刑国,由内及外,则知尔。《易》曰观我生,又曰观其生,将欲自观而观人也。   义曰:老君圣慈愍物,垂教殷勤。重明於家於国,理乱之由,修之与不修之证。再自举问,广示群迷,何以知天下兴亡?盖以此五观之法观其善恶、损益之验尔。观我生者,《易》观卦六三云观我生,谓进退之象也。我生,身所动也。六三居下体之极,是有可进之时;又在上体之下,复在可退之位。远而非物,不为童观之卑,上非九四,未能观光。於国既居进退之地,可以自观。我生可进即进,可退即退。观风相机,其道未失。此以卦象之理,进退则然。若夫观国观身,义在力修道德。道德修则国不倾拔,享福登真。失道德则国削祚危,祸至身辱。以为君臣至诚,得不自勖哉?所云观其生者,最处上极,高尚其事,生亦道也,为天下观其己之道,故云观其生也。以为特处异地,为众所观,既居天下可观之地,可不慎乎?君子馑慎,乃得无咎。《正义》云:我生其生皆动出。生长之义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十八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十九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疏:前章明善建之主享不拔而长存。此章明含德之人独知和而不害。首五句标含德所以不搏。次骨弱下五句明全和所以不嘎,知和则明了,使气则强梁。物壮下申劝强梁之人,欲令不为是行。○义曰:於国既能善建善抱,於身所要含德全和,善建则国不倾危,含德则物无伤害,和至则益生为善,物壮则非道早亡。不唯戒在修身,抑乃劝於理化。此章之大旨也。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注:至人含怀道德之厚者,其行比於赤子矣。   疏:含,怀也。言至人含怀道德之深厚者,内为道德之所保,外为神明之所护,比若慈母之於赤子也。此理难晓,故借喻以明之。故寄赤子之全和,以况至人之全德。赤子,婴儿之小者,取其内无分别,不生害物之心。   义曰:至道之士,韬德含和,内外混凝,不忤於物,如赤子之纯粹,若婴兄之未孩。其德既然,所以物不能害。物不害者,以至人无害物之心故也。赤子者,子生三月而眼转,睛微眴,能分别人。其未分别之前,即号为赤子,和气全也。既有所别,和气分矣,不可谓为赤子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注:至人神矣,物不能伤。既无害物之心,故无搏螫之地。此至人之含德也。   疏:此释至人之全德也。毒虫,蜂蔓之属。猛兽,虎兕之属。攫鸟,鹰鹯之属。螫谓尾端行毒。据,按也,谓以足据物。搏,持也,谓以爪搏持物也。言至人德全於内,和气充盈,心冥乎道,故有毒之虫不能螫,猛毅之兽不能据,惊攫之鸟不能搏,盖以其至顺德厚之所政也。   义曰:含德之行,与道混冥。动顺物宜,物故不害;静与道合,害所不加。虽蜂蔓毒螫之徒,猛毅惊攫之类,自然远矣。何能害人?人君含德临人,全和御物,祸乱不作,戈甲不侵,外服四夷,内清六合,靡然物化,其含德之谓乎?   骨弱筋柔而握固。   疏:此下明赤子之全和也。赤子筋骨柔弱,持握不当牢固。今拳手执物,能自固者,岂非和气不散之所致乎?   义曰:和之所用,其大矣哉。礼之用,和为贵;师之用,和为先;地利不如人和;师克在和不在众。《书》曰:纣有亿兆之人,离心离德;周有十臣,同心同德。故春秋郑人伐楚,屈瑕患之,阙廉对屈瑕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所闻也。屈瑕欲卜之,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败郧师於蒲骚。今赤子以和,握持既能牢固,立身以和处众,必无交争。王者以和君临,固能化洽。和之全也,与含德理同。所解赤子全和,谓如下文尔。   未知牝牡之合而较作,精之至。   疏:雌曰牝,雄曰牡。峻者,气命之源也。言赤子心无情欲,未辩阴阳之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岂不由精气纯粹之所致乎?   义曰:《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也,禀天地之气为神为形,禀元一之气为液为精,天气减耗,神将散矣;地气减耗,形将病矣;元气减耗,命将竭矣。故帝一回元之道,泝流百脉,上补泥九。脑实则神全,神全则形全。形全者,百关调於内,邪气亡於外。髓凝为骨,肠化为筋,纯粹不杂而长生可致矣。   终日号而嗌不嘎,和之至。   注: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拳牢固,未知阴阳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精粹之至。终日号啼而声不嘶嘎者,由纯和之至。此知赤子之全和也。   疏:嘎,声破也。赤子终日号啼,其声不嘶破,岂非精气纯粹之能致乎?   义曰:含德之人,全和之士,德行周厚,和气精纯,如赤子也。赤子纯和既积,元气内充,执握能牢,啼号不嘎,纯之至也。夫啼极无声,谓之嘎。赤子和气未散,真精固存。喻彼理国纯和,群生贞粹,玄化弥远,德声益彰,而不竭也。又骨弱筋柔而能握固,非因其力,由赤子心专,以喻含德之人屈身顺物,柔心从道,众欲所不能开,由心业净冷故也。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由含德之人无心应物,动任自然,非情欲所侵,由身业净故也。赤子号而不嘎,如含德之人法音演教,以法利物,声化无穷,而不衰歇,由口业净故也。赤子纯净,外欲不侵,内心不乱,自然而然也。含德之人三业清净,有如赤子,乃修之使然。理国之道,君抱淳素,臣任忠良,法纲不施,德化周布。若赤子自然端朴,如含德修励日新,和气潜充,人归於道矣。   知和曰常,   注:能如婴儿固守和柔,是谓知常之行。   疏:赤子以和气至纯而声不败,因之以示教。言人能如婴兄知和柔之理,修而不失者,是谓知真常之行。   义曰:五常备具曰和。於身和则德充而合真,於国和则化周而祚永。处众和则合礼,行师和则有功。和之为义,大矣哉。   知常曰明。   注:守和知常,是曰明了。   疏:人能知真常之行,而保精爱气者,是曰明达了悟之人。知和知常,叹同德之美。益生使气,举失道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