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 第 22 页/共 33 页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有事则有劳烦,劳烦则弊,故不足以取天下矣。
疏:夫有事谓政令烦苛,禁网凝密。令苛则人扰,网密则刑烦,百姓不安,四方离散,欲求摄化,不亦难乎?故有此事,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义曰:以道以德,为有国之基。无事无为,乃聚人之本。及其有事,不足安民,但有叛离,故难怀聚矣。秦皇法严而人叛,以一统致亡;汉武令峻而刑烦,故三边起怨。所以秦季年也,法如秋察。网如脂凝,嗷嗷生民,无所措其手足矣。故土崩瓦解,一旦隳亡。苛,细也。烦,急乱也。理身者常以无事,则心逸而神安。及其有事,则神痕而心扰。扰则丧道,逸则契真,不可不戒也。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疏:前章明为道日损,示修学忘遗之门。此章明圣人无心,表虚怀应物之用。初六句标圣人无心而应物,次两句示圣人混迹而用心,后两句结百姓归善之由,明圣人均养之德尔。○义曰:理国者在於无事,应化亦在於虚心。虚心则应物不常,无事则临人可久。所以善不善等以善应,善化攸同,信不信皆以信之,信诚无间。所谓融心混化,万国所归安而抚之,俱为赤子。此圣人之大旨也。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注:圣人之心,物感则应。应在於感,故无常心。心虽无常,惟在化善,是常以化百姓心为心矣。
疏:圣人虚心,物感斯应,应必玄感。感既不一,故应无常心。心虽无常,义存慈救。以百姓有不信不善之心,故混同用心而以化导。故云无常心。
义曰:广无不覆,微无不通,大道也。化无不周,感无不应,圣人也。圣人化既周普,心亦无常。从善者固以感通,不善者亦令开悟。惟德是辅,人无弃人,周布慈心,不遗毫末,而圣人无心,未始有滞也。
善者吾善之。
疏:此应感之义也。吾者,圣人也。善者回向正道之心,圣人奖之进修,以果其行,使至夫忘善之大善也。
义曰:夫善者,因心所起,对恶得名。善因恶而彰,善胜则恶灭。人既善矣,圣人因而善之,所以诱其进也。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疏:不善者,谓习染增迷,信邪背道,圣人亦以善道而引汲之。德善者,令化圣德而为善也。
义曰:人不知善之可修,恶之可改,积习为恶,迷而不回。圣人愍其执愚,亦以善道开化。化恶为善,赖于圣功。人无弃人,於是乎在。信邪者,谓世人不知正道,迷溺於邪,亦犹聩者不预金石之音,瞽者不悦玄黄之色。邪既增迷,故背於正道矣。圣人亦以善教教之,使分别邪正,而归於善也。
信者吾信之。
疏:信谓闻道勤行,心无疑执,圣人应之以至诚,赞成其善,以至於深信也。
义曰:信者亦起於心,因疑以彰信。信因疑而立,信胜则疑忘。人既信焉,圣人因而信之,所以劝其志也。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注:欲善信者,吾因而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以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矣。
疏:不信谓强梁背教之人,圣人亦以平等正信而导化之,令化圣人之德,舍伪而归信也。故云德信。
义曰:人之滞俗,积习生疑,不知信之可行,疑之可舍,执疑守惑,不信正真。此弱丧之忘归同,下士之大笑,圣人亦以正信之理渐开悟之。知信舍疑,赖于圣德。德信德善,其在兹乎。强梁背教者,谓执疑之人以疑为是,以信为非,亦犹夏虫疑冰,井蛙陋海,以兹执见封彼邪心,圣人亦诱而教之,使分别信疑而归於信。所以诱之归善归信者,圣人恐其因疑获罪,滞恶罹殃。劝而勉之,盖惜人悯物之至也。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
注:圣人在理天下,化引百姓,常惵惵用心,令得善信。而圣人凝寂,德账照圆明,浑同用心,皆为天下,故云为天下浑其心。
疏:此明圣人浑迹用心也。惵惵,忧勤也。圣人在宥天下,统御寰中,惧众生不归善信,故惵惵忧勤也。然圣人无心,复何忧喜?今所言惵惵者,皆为天下百姓未能信善,故圣人混同於物,而用其心。故云为天下浑其心,
义曰:圣人应天御时,顺人临极,黄屋左纛青,黈纩垂旒。虽身处九重,而心周万国。察臣子邪正,知稼穑艰难,宥罪宽刑,轻傜薄赋。既闷闷而不挠,亦惵惵而垂忧,导恶化疑,令归善信。而圣人澹寂常若无心,以其无事无心,物亦自宁自化矣。宥者,宽而简正也。宽宥故道行焉。混者,内外混融,无分别之貌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注:百姓化圣德为善,故倾注耳目,皆观听圣人也。
疏:百姓被圣德而归善,仰淳化而观风。故皆倾注耳目以观聪,则於圣人。
义曰:圣德所覃,人皆率化,上行下效,君唱臣随。四海生灵,顷耳以听其言,目以观其事。是则是效,以归於道焉。听者,侧闻也。觐者,徧览也。
圣人皆孩之。
注:圣人念彼苍生,犹如慈母。凡视百姓,皆如婴孩。
疏:百姓既倾注耳目观听圣人,圣人视之,如慈母之於赤子。故云皆孩之。又解云:百姓有分别之心,圣人化使从善,令如婴孩,无所分别。
义曰:有道圣人,慈育万有,万有奉之如慈母,圣人视之如婴孩。如此者则道德周行,上下交感,人和俗泰,不亦宜乎?理身者宝气啬神,气全神王。形神交固,则命纪遐延,斯神仙可致也。圣人化使为善,诱以修真,先祛不善之心,书归崇善之行。善行既着,乃忘为善之必,无知无为,不矜不伐,淳淳默默,内外混融,如彼婴孩,无分别相,可谓合於道矣。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疏:前章明圣人无心混融,应善信之行。此章明出生入死,善摄超患累之门。前五句标安时处顺之人,次五句明探变求化之类,后八句结善摄之行,示长生久视之门。○义曰:天地之德,惟生为大。得其生已,当守道以安之,谷神以养之,适来不为荣,适去不为惧,不贪生而丧道,不越分而伤生,可谓安时而处顺矣。迷之者求生太厚,反失其生。善摄者以道自至,固无其害,以其无死地,诚哉。言乎安时处顺者,《庄子□大宗师篇》子祀谓子舆曰: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此古之所谓悬解,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矣。此言得生者,时有生也,失死者,顺化死也。处生而安生,得生理矣;处死而顺死,得死理矣。既无生无死,岂有衰乐哉?此古之真人无所系也。若在生而恶死,乐极之哀来。知此之流,为生死哀乐之所结矣。长生久视之道者,此经第五十九章之词也。
出生入死。
注:了悟则出生,迷执则入死。此标也。
疏:了悟生死,不厚其生,名为出生。迷执人我,动往死地,名为入死。此标章门也。
义曰:元精播气,大冶匠形,禀阳和则出生,归阴寂则入死。将明辍死延生之路,丧生趣死之由。标此章门,似若设问,具如下句以答之也。
生之徒十有三,
疏:徒者,类也。此泛论众生能安、生理,不自矜贵,适来为时,一无封执。如此之者,大泛而论,十中有三尔。此谓顺理者少,而逆理者多也。
义曰:将生不以为乐,而安其生,此生之徒也。夫当其生也,不以利欲乱其心,不以厚养伤其性,安於澹默,顺其冲和,则神守於形,气保於神,志和於气,心寂於志,静定其心。如此则不求於延生,生自延矣。不求於进道,道自至矣。
死之徒十有三。
注:此泛论众生当生安生得生理,处死顺死得死理。如此者,十中有三人尔。
疏:此亦泛论安死之道,不拒变化,适去为顺,一无惊怛。如此者,亦十中有三人尔。
义曰:将死不以为忧,而顺其死,此死之徒也。达人处世,了悟有无,知道之运化委和,所禀有厚薄。厚於阳和之气者则寿,薄於淳粹者则夭。知寿夭皆由於分,则生死可齐矣。生死既齐,则忧乐不入,泰然而身心无挠也。况髑髅见梦於庄子曰:死无君於上,无臣於下,无四时之事,泛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而王,乐不能过矣。庄子不之信曰:吾欲使司命复子之生,可乎?髑髅深膑蹙頞曰:吾安能弃南面王乐,复为生人之劳乎?此虽寓言立理,而庄子以世人乐生者为生所拘,乐死者为死所系,滞於生死,所以有死有生,唯至人在生无生。不为生之所系,在死无死,不为死之所拘。既而不系不拘,故能无生无死。然而变而生也不可以止,变而死也不可以留,但冥契大道,则为达生死尔。其出死之表、长生为期者,在乎修真炼形,可以与语,议其玄要尔。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注:徇生太厚,以养伤生,既心矜此生,故动往死地。此则生理既失,死理亦亏。如此之辈,亦十中有三人尔。
疏:此释迷执之人养生失理之徒也。言人虽欲修生,不能悟了,动往丧生之地。安生之理既失,顺死之道又乖。如此之辈,亦十中有三人尔。
义曰:愚迷之人不知生生者不生,化化者不化,以生为乐,以死为哀,畏死贪生,故养生过分。希生乖其道,则反丧其生,十中有三人,约其大数尔。又解云:人之禀生有三业十恶。三业者,一身、二心、三口,业也。十恶者,身业有三恶,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心业亦有三恶,一贪欲,二嗔怒,三愚痴;口业有四恶,一两舌,二恶口,三妄言,四绮语。此三业十恶,合为十有三矣。人能制伏三业十恶,则可得道长生,可谓生之徒,由此十有三也。人若纵此三业十恶,则铃从生趣死,可谓死之徒,由此十有三也。且众生善必难构,恶乃易成,三业十恶日有所犯,犯即趣死之径。故云动之死地亦由此,十有三也。夫三业十恶,众罪之源,舍之则可以出生,行之则可以入死。修身之戒,戒之元急。此十恶事,又各有四缘,皆为罪恼之本。何者?杀生罪中有四种缘,一
实是众生,二起众生想,三有欲杀心,四令断他命。偷盗罪中亦有四缘,一实是他物,二起他物想,三有欲盗心,四使移本处。邪淫罪中亦有四缘,一实是邪境,二起邪境想,三发邪淫心,四身受染乐事。两舌罪中亦有四缘,一是所闻人,二起前人想,三起离间情,四发分构语。恶口罪中亦有四缘,一是所骂人,二起前人想,三起恶骂心,四发恶骂语。妄言罪中亦有四缘,一是所欺人,二起前人想,三有欺妄心,四成虚违说。绮语罪中亦有四缘。一是所对人,二起前人想,三发绮语心,四吐非义语。凡此十恶三业,计五十三条,动罹此罪,即之死地。慎哉戒哉。
夫何故?
疏:此设问众生动之死地之由。
义曰:将摄化之要、趣死之因重自设问,谓下句也,
以其生生之厚。
注:所以动之死地,夫缘何故?但以其求生此生太厚故也。
疏:此正答言众生动之死地者,以其耽滞有为,溺情纵欲,厚自奉养,以全其生,养之太厚,故动之死地尔。
义曰:天生蒸民,爱之甚矣。五味以食之,五色以章之,五声以悦之,五香以娱之,五利以用之,五气以和之,五官以司之,五纬以主之,五教以劝之,五常以禀之,五福以将之。居五灵之首,为万汇之长,得不自贵而保爱之乎?而纵欲适情,乐生畏死,养之过分,自掇死亡,非天怒神责,由贪生太厚所杀尔。故前之十恶三业五十条罪,动有所犯,宁无过乎?且夫躁进者亡,勇退者伤,得其中者可以议於修身尔。
盖闻善摄生者,
疏:摄,卫也。谓善能以道卫生之人,妙观生本,本来清静,於生忘生,不以情欲而滑其和,唯以冲虚而养其性,物莫能害。故称善摄。
义曰:其生也有涯,而事也无涯。以有涯之生,役无涯之事,能无伤乎?善摄生者,於事无事,以全其和,不以欲婴心,不以利伤己,任冲和之自运,托虚寂以真怀。忘生而生能全,体道而道自政,虚室生白,冥心契玄。摄生之善也。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疏:不期而会曰遇。按《山海经》,兕出湘水南,苍黑色。《尔雅》曰:形如野牛,一角重千斤。善摄生之人,不起心害物,所以陆行不求遇於兕虎,入军不被带於甲兵,故虎兕甲兵无伤之意。
义曰:潇水、湘水出九疑、零陵,其地有犀兕焉。兕虎皆害人之者也。兕虎害人,甲兵伤敌。遇之必有所害,敌之必有所伤。而善摄生者不干预於兵甲,故不为其所伤;不求遇於兕虎,故不为其所害。昔晋人郭文字文举,栖於余杭大涤山,与猛虎同处。每出城市,虎必随之。人或问之曰:先生有道乎?何挚兽之驯扰若是也?文举曰:人无害兽之心,兽无害人之意。亦何术乎?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注:善摄卫生理之人,心照清静,无贪取之意,则凡是外物不可加害。陆行不求遇兕虎,入军不被带甲兵,此不求害物,则物无害心。故无投角、措爪、容刃之地。
疏:前明善摄生之人内无害心,所以外不求遇兕虎。此明设使逢遇,此无伤害之心,自然彼无容措之处。是知忘情於物者,则海上之鸥可驯而狎,陆行之兽可系而游,况伤害乎?故无是也。
义曰:摄生之人性与道合,慈心广运,己无伤物之心,和气内充,物无伤己之执。虽遇兕虎,必无爪角之伤;或值甲兵,亦无锋刃之害。以其道德充备,物物皆柔服焉。狎鸥者,有人居於海上,其子每於海滨与鸥鸟群相狎而戏。其父异之,将往观焉。其子先诣尝游之所,群鸥见之,飞翔而不下。以其无机心,而鸥鸟狎之。今有机心,则翔而不下。则知苟有害物之意,虎兕宁容不伤?所不伤者,机心息於内也。《神仙传》:刘刚字伯鸾,与妻樊夫人俱得神仙之道。刚为上虞令,游四明山遇虎。虎见刚俯伏不敢起,以语夫人。夫人径往,以绳系虎而归,如家犬焉。盖道德所摄也如此。措,置也。容,受也。狎,近也,习也。无置爪受刃之所也。
夫何故?
疏:此问虎兕兵刃是害人之物,今不投措其爪角、无容其兵刃者,其故何也?假问其故,以晓於人。
义曰:欲明善摄生之人,无趣死之地,复重发问,将以勉励於修行耳。
以其无死地。
注:夫何故兕虎甲兵无容措之所乎?以其顺化无私,不以死为死,则物不得害其生。故云无死地。
疏:此正答也。夫见有其身者累,生生之厚者死。今善摄生之人,照法性空,悟身相假,故能於生忘生。不为厚养之过,无私顺化,故无死地可处尔。既心无死地,夫何虎兕兵刃能害其生乎?
义曰:大圣演经,广弘道要,欲使人皆趣善。众尽宝生趣善,则无过无疵。宝生则怀道怀德,无过疵则不履死地,怀道德则可致遐龄,自无兵刃爪角之伤,可合清净希夷之道。理国之君不怀五兵之力,四境协宁,能开三面之罗,百兽率舞,何所加害乎?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十六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十七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疏:前章明出生入死,善摄超患累之门。此章明道生德畜,不宰有自然之贵。首标妙本应感生成之美。次明万物尊贵道德之由,故道生之。下覆赞生畜之功,生而不有。下结叹忘功之德。○义曰:道为妙本,能生群物,德为道用,能畜众形。动物属于天,植物配于地。天地之所长育,造化之所生成,非道气物莫能生,非道用物莫能遂,因道而立,赖道之功。有情有识之徒,无情无识之类,尊道贵德,不忘本乎道,为万物所尊者,非有爵位之重,非有权势之威。盖以失道必亡,固须尊贵,况南面之卫,失道无以宁。万邦修真之功,离道无以成万行。而道於万类,未尝自伐其功,功德益自玄深尔。
道生之,
注:妙本动用降和气。
德畜之,
注:物得以生养万类。
疏:道生之者,言道降冲和之气,陶冶万物,万物得之以生。故云道生之。注云妙本动用降和气者,妙本,道也。至道降气,为物根本,故称妙本。德畜之者,德,得也,畜,养也。谓万物得道用而能畜养斯形,则约道畜养之处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
义曰:生而不畜,德无以表其功。畜而不生,道无以明其妙。生以从无为始,畜以养有为终。终始循环,惟道为本,故云妙本。道无动用,物无以生。既有禀生,赖乎畜养。是相循之理也。
物形之,
注:乾知坤作兆形位。
势成之。
注:寒暑之势各成遂。
疏: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注云乾知坤作兆形位者,《易□系》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天地为形,上下为位。斯皆道功,寄乾坤以为用也。势成之者,言为万物化天时地利阴阳之势,而物资之以成,故去势成之也。
义曰:万物之生也,道德禀之以气,乾坤禀之以形。气禀道德之功,形资天地之化,因寒暑之运,假阴阳之资,以生以成,以终以始。生成终始,斯谓势乎?乾知太始者,始,初也。乾是天,为阳气,万物初得天阳之气而生。坤作成物者,坤是地,为阴气,万物得地阴气而形。既分动植形位,然赖寒暑之气以成其功。然生化之本,皆本於道,岂天地寒暑能生化哉?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注:万物由道德以生畜,故尊贵之。
疏:以道德有生畜之功,故凡厥怀生,莫不尊尚於道,敬重於德。此劝示众生,令敦本而崇道也。
义曰:尊者,高上之称,喻於父也。贵者,重敬之义,喻於母也。道生德畜,物受其形,以道德为父母,得不尊而贵之乎?苟忘其本,非人也哉。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注:言道德之尊贵,非假爵命,但生成之功被物,而常自然尊贵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