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广圣义 - 第 21 页/共 33 页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注:禄位盈满,常若冲虚。俭不伤财,故用不穷匮。
疏:冲,虚也。穷,匮也。此明圣人禄位充盈。恭俭自牧,不为盈满,故若冲虚,所谓有若无,实若虚。故其运用,而无穷匮也。
义曰:不矜其有,故盈而若虚。不恃其盈,故用而无乏。主有余德,民有余财,周流六虚,放旷四极。为国则民面富,理身则德自充。其用无涯,何穷匮之有也?
大直若屈,
注:直而不肆,故若屈也。
疏:直,正也。屈,曲也。前四句兼明体用,下三句但出其体,不书其用,略文以见义,类可知也。夫洁己而垢人,举直而措枉,小直也。不执是以辩非,不正己以矫物,大直也。曲随物宜,故云若屈。注云直而不肆,此卷之经文也。
义曰:道以和气顺物,物自生成。君以大道化人,人自贞正。上士体道,与物逶迤,物感其和,各从其直。此直广博,旁该万殊,可谓大矣。此化随顺,忘功不宰,可谓若屈矣。举直措枉者,《论语□为政篇》书哀公问孔子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哀公鲁目,《春秋》隐公第十二君,名奖,谥曰哀。时哀公失德,民不服从,哀公患之,故问孔子,求民服从之法也。直,谓正直之人。措,置也。枉,谓邪曲之人。若举正直之人为官,则邪枉之人废置,民服君德矣。若举邪佞之人,废正直之人,则民不服矣。此孔子讥哀公舍贤任佞,欲使改之为理也。直而不肆,此卷第二十一章经文也。
大巧若拙,
注:巧不荡於分外,故若拙也。
疏:矜粉绘之工,逞钩绳之妙,小巧也。因材致用,任物成功,不失其宜,大巧也。无所栽割,不见其功,似若朴拙尔。庄子称造化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义曰:天地大化,阴阳大钧,吹万流形,不见其用,人君端拱,垂教万方,各尽其能,万物各施其用,方圆曲直尽得其宜,贵贱贤愚各宣其力,大巧之谓也。天地为而不宰,阴阳施而不有,人君化而不恃,故若拙焉。粉绘之工者,《论语□八佾篇》云绘事后素,言以五色画成文谓之绘。五色既具,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素者,粉也。是谓粉绘焉。钩绳者,《庄子□马蹄篇》云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应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此言土之性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木之性也,曲则为轮,直则为桶。今陶者以规矩,匠者以钩绳,圆者则矩之使方,方者则规之使圆,曲者绳之使直,直者钩之使曲。此失其真性诚至,小巧尔。造化刻雕众形者,《庄子□大宗师篇》意而子问许由曰:愿游於至道之藩。由答曰:噫,吾师也,整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於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此谓吾师自然之道,无心自尔。庄子师之,吾师之游,自然而已。
大辩若讷。
注:不饰小说故若讷。
疏:合譬饰词,结绳窜句,小辩也。行不言之教,辩雕万物,穷理尽性,大辩也。至言去言,无所抑扬,如审讷尔。
义曰:合譬者,引事合意,譬谕殷繁,非真理也。结以华文,窜择词句,非至言也。听言则对小说也。夫圣人之旨,上士之行,出名言之域,超语默之津,无述作而万汇区别,无称喻而重玄了悟。此辩之大也。无言无说,默识无为,此若讷也。圣人鹑居以抚伐,上士凝拱而通玄,真化自流,不知其力,可以臻於清静矣。
躁胜寒,静胜热。
疏:举此谕以示教也。以执成者必败,持满者必倾。故圣人功济天下,不见成功。其如缺,所以无弊。位尊万乘,不视成位,其若冲,所以不穷也。恐人不晓,故寄阳气动静以喻之。躁,动也。胜,极也。言春夏阳气发於地上,万物因之以生阳气。动极则寒,寒则万物以衰死。明躁为死本,盛为衰源。喻功成不缺者必败,持盈不冲者必倾,有为刚躁者必死。静胜热者,谓秋冬阳气静於黄泉之下,静极则热,热则和气发生也。万物因之以生,生托静而起,故知静为生本,亦为躁君。取喻大成大满而能缺能冲,所以无弊无穷,至致生尔。夫能无为清静者,则趣生之本。此劝人当务静以析生,不当轻躁而赴死也。
义曰:至理之君、修道之士,革恶除息,虚心啬神,犹躁能胜寒,静能胜暑。躁体春夏,极则万物凋落。静喻秋冬,极则品汇发生矣。《礼经》曰:春者,蠢也。万物蠢然而生。夏者,极也。万物得阳而盛。此则仲冬既至,一阳渐萌,阳动而生,故谓之躁。躁极则凋落而死矣。秋,愁也。物将凋落,故谓之愁。冬,藏也。物则闭藏,阳气潜伏,潜伏未动。未动故谓之静,静极则煦妪而生矣。二气则静为生之本,躁为死之根。《阴符》所谓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是阴阳相胜之义,终始之机也。《天元经》曰:立夏之后,日行於地北,入也少,故夜短而昼长,为热。立秋之后,日行地南,入地多,故夜长而昼短,为凉。日行去极,远近不同,故有暄凉寒暑之异。是则寒暑躁静、阳气之所运也。若夫用道之君,无为致理,政静而物泰,国安而人康,四表来王,五兵不用,清虚凝寂,澄默恬和,奸诈不敢侵,强梁不敢暴,烽燧不起,鼙柝不惊,海内晏如。此静而胜矣。及其化之至,则讴歌洽敬让兴,九族雍和,四门穆穆,制礼作乐,举贤用能,梯航属望而来庭,书轨顺规而禀化,八表麇至,群方骏奔,天地感通,人神交畅,熙熙然一变於道内,绝窥窬之孽外,无伺隙之邻,歌之咏之,舞之蹈之。此静理无为之所致也。若其君以躁弁,臣以诈欺,动摇甲兵,振耀威福,强师百万,北登单于之台,旌旗千里,来涉浿辽之岸,老弱被劳役,妇女助转输,四海沸腾,六合搔扰。及其人之弊也,户中凋耗,生灵转移,野绝人烟,昼间鬼哭。此躁胜之所故也。前以静理而胜,则煦然而人和。此以躁强而胜,则寂然而寒薄,可不戒哉。
清静为天下正。
注:於躁胜者则寒。寒,薄也。於静胜者则热。热,和也。故若屈者大直,清净者为正。
疏:此结明前义也。夫圣人有以观阳气之进退,知躁为趣死之源,静为发生之本。理人事,育群生,持本以统末,以务清静之道,则可为天下之正尔。
义曰:圣人知冲缺之行可以持盈,澄静之方可以制动。成其动则清静自着,抑其躁则柔和自彰,可以率天下於无为,归万方於贞正,法阴阳寒暑之运,见生死得失之源,於兹明矣。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十四竟
#1兼受选士:据《汉志》,『受』当作『爱』。
#2生於陂:据下文及《庄子》,当作『生於陵陂』。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十五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疏:前章明五大之行,用广修学之门。此章明三大之愆,以彰可欲之弊。初标有道无道之损益,次明为罪为咎之所由,后结知足之为德,以戒贪求之为患。○义曰:天,圣人之御宇也。身斧扆而南面,前巫后史,卜筮瞽侑列於左右,无为而守至正也。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百辟奉职,修文德以怀远,敷道化而育人。使俗洽和平,家兴礼让,来琛赆於四塞,息征戌於三边,倒载干戈,休牛归马,然后乐耕耨,粪田畴,多稼如云,余粮栖亩。苟或违此,则怨敌交侵,戎马载驰,甲兵复用。夫何故哉?以其上有贪得可欲之非,恣拓土无厌之祸。穷兵演武,必致自焚。老君戒以知足之文,欲使安其分。分既常足,可以言於理道欤。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注:天下有道之主,无为化行,既不贪求,固无交战,屏却走马之事。人得粪除田园。
疏:却,屏却也。粪,谓理田也。天下有道,谓以道为理,无为化行,守在四夷,疆场无事,不得多贪土地以困黎元,所以屏却兵车走马之事。人得俶载南亩,以粪理田园也。
义曰:古人有言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人非君不理,舟非水不行。舟水相须,不可暂失。故理国之本,养人为先。有道之君,守在四夷,外无兵寇,戈楯不用,锋镝不施,却甲马於三边,辟田畴於四野。深耕浅种,家给国肥,食为人天,邦之大务也。俶载南亩者,《诗□小雅□甫田篇》之词也。俶,始也。载,事也。春作既兴,始事南亩。南亩,田名也。《诗》云南东其亩。亩,百步也。广六尺,长六百尺,言可以母养於物,故云亩也。修道之士,以意为马,以情为田,却意马之奔驰,神将静矣;使情田之逸暇,心将泰矣。而后道可修也。《礼记》云: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阴阳为端,四时为柄,日星为纪,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情田无为,几於道矣。天下者,统言理国矣。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注:天下无道之君,纵欲攻取,故兵士戎马寄生於郊境之上矣。
疏:郊者,交也,谓二国郊境之际,拒守之地。天下无道之君,则荒塞有不宾之虏。故兵戎军马生育於郊境之上,谓久而不还。
义曰:理国不以道,则开拓边土,侵伐戎夷,封域不宁,征役无已。或贪蒟酱起番禺之役,好名马起大宛之师,骨委穷荒,血涂草莽,营魄流飘於异域,戎车沦滞於远郊,绵岁月以长征,及瓜时而不返,转输莫息,杼轴其空,人怨国亡,祸非天与,所宜深戒也。岂若宇内不扰,诸侯咸宾,君民协和,上下相保。使壮士无所施其力,辩士无所衒其词,武士无所锐其锋,智士无所申其策,铸剑戟以为犁锄,货佩刀而市耕犊,无为无役,以全永图也。
罪莫大於可欲,
注:心见可欲为罪大矣。
疏:犯法为罪,贪求为欲,言戎马生郊之罪,由人君贵求土地,见土地可欲,欲心兴动将起贵求,此罪之大者。故云罪莫大於可欲。
义曰:法者,所以禁民戢乱,惩恶绳违,干而犯之,斯为罪矣。罪字从罔下非,言网罗以制其非法也。罪之大者,欲莫大乎因心起贪,谓之欲也。兴可欲之心於富贵者,则雕墙峻宇,渎货称兵。外禽内色之荒,迷而莫返;雁塞龙堆之役,困而莫休。以至于天下离心,舟中敌国,然后倾败。其何惑欤?兴可欲之心於其身者,骋利驰名,耽声滞色,悦黼黻雕华之观,弥目不回;徇轻肥音酒之娱,终身不寤。以至於筋骸疲苶,耳目聋盲,然后丧身。何其愚也?故《春秋》僖公二十年,宋襄公欲合诸侯,鲁大夫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言屈己之欲,从众善也。明年,宋公为鹿上之盟。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幸而后败。是年秋,楚人执宋公,遂伐宋。此言以人从欲,乖其道也。老君设教垂训,明此罪之因,申能刳可欲之心,必享无涯之祉,理国可期於九五,理身可企於神仙。勉而行之道之要也。
祸莫大於不知足,
注:求取不已,为祸大矣。
疏:祸,害也,神不佑也。大亡败之祸,缘何而来?由贪土地,求而厌无厌,不知止足,致神道不佑,而婴祸害。人之有过,过非一途,贪之为祸,祸之大也。
义曰:夫罪之与祸,皆起於身。身之生恶,由于心想。故身心口为三业焉。三业之中,共生十恶。十恶之内,贪罪愈深。故生死忿争,皆因贪致。贪者,心业之一也。人君贪则外残四境,下困群。既上求取不休,则下供应政阙,人怨神怒,由此而兴,国将亡败矣。理身而贪,则嗜欲无厌,魂驰神逝,福善不佑,年夭身殂。苟能内制贪源,外息贪取,既无仇怨,身安国昌,即知足常足,终身不辱者矣。
咎莫大於欲得。
注:殃咎之大,莫大於欲所欲,必令皆得。皆得则祸深,故云咎也。
疏:咎,殃咎也。夫贪冒之雄,欲心增侈,得之不已,而又求之。非道得之,败不旋踵。自招殃咎,不亦宜乎?可欲谓欲而未得,初起贪心,罪轻於祸。不知足者得之,更须祸重於罪,莫甚於欲得者,谓已得欲心尚未厌足,则咎之为过,斯又甚於祸也。
义曰:得而复求,求之不已,民则应之以怒,而兵寇兴焉,仇敌起焉。为殃为咎,於斯为大罪者,言人违於禁令,初犯其非,名之为罪。老君《悔过经》曰:初犯为罪,亦名为过。过言误也,犯过一千八十为祸,祸重於罪矣。犯千二百六十过为咎,咎又重於祸矣。夫欲者莫过於色,言爱重而可欲也。祸者莫过於财,言贪不知足也。咎者莫甚於名,言苦求欲得也。人之过罪,条目甚多,财色与名,三者为大。倾家殒命,亡国杀身,职此之由,可为明戒也。
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也。若心知足,此足常足矣。
疏:此结有道之君也。言有道之君无欲广大,不贪土地,故於本分而知足,则为天下乐推,身安国理。此知足之足,乃至于交让而常足也。注云物足者非知足,心足者乃知足,知足者,谓足在於心,不在於物。循涯守分,虽少而多,有欲无厌,虽多亦少矣。
义曰:贪之与足,皆出於心,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贪者虽四海万乘之广尚欲旁求;足者虽一箪、环堵之资,不忘其乐。适分知足,惟在於心,所宜勖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疏:前章明天下有道,欲令知足常足。此章明教不出户,示以不为而成。初两句标不出则能知,次两句明人和则天顺,又两句示弥出之为失,后四句结无为而化成。○义曰:圣人达观,不出户庭;上士冥心,玄契天地,玄契则无远不察,目系则虽远益达,不行而知,斯之谓矣。
不出户,知天下。
疏:有道圣君,无为而理,言教不出於户外,淳风自洽於寰区。此可谓知理天下之道尔。又解云:人君善教,天下应之以善,则不烦出户而天下可知。故《易》曰:君子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此之谓矣。
义曰:圣人之理,以身观身,身正则天下皆正,身理则天下皆理。故曰恭己南面而已矣。夫何为哉?且既辟混元,是生万物,群分类聚,鱼沉鸟翔,尊卑定矣,天地位矣。虽六合之繁,九有之广,亦犹四支百体耳。可以心鉴,岂在足行?不出户而知之,信矣。君子出其言善者,《易□上系》之词。期谓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也。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远犹若此,况於近者乎?
不窥牖,见天道。
注:垂拱无为,不出教令於户外,是知理天下之道,人事和则天象顺,故不烦窥牖而天道可知也。
疏:人天相应,精气交通,人君为政以德,则象纬以之不迷;威侮五行,阴阳由其舛侯。故《书》曰:休征则肃时雨若,咎征则蒙恒风若,是知行发心已象着于天,岂俟窥牖然后能见?《易》曰: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
义曰:帝王之理也,法天之覆,法地之载。历象日月,敬授人时,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所以顺天之道也。天垂象,圣人则之,所以法天之行也。既法顺天象,正己而行,则人君所为,天道交应,吉凶在我,理乱在心,得不乾乾而夕惕耶?象纬者,垂文谓之象,占揆谓之纬。自大慢法,谓之威侮。躔次差错,谓之舛候。此由人君行之所感也。风若雨若者,《尚书□洪范传》曰:休征则肃时雨若。休,善也。言人君行敬而时雨顺也。肃,敬也。咎征则蒙恒风若。咎,凶也。蒙,暗也。恒,常也。若,顺也。言人君蒙暗则常风顺之也。言行动天地者,《易□上系》曰: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此谓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其迹虽异,道同则应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注:若不能无为,假使出令弥远,其所知理天下之道弥少也。
疏:此明失道之君也。不能处无为而恭己,将欲申教令以化人,令出弥远。既失无为,所知政理更为寡少。
义曰:其身正者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君不能拱默谦光,融心体道,无为以化天下,虽广行威令,人不从之。岂若任贤勿疑,从善不倦,恭己於上,推诚於下,不言而化,不令而行哉?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注:不出户,故云不行。无为淳朴,而知为理之道也。
疏:此覆释不出户而知天下也。无事无为,教令不出,故云不行。近取诸身,遂知来物。故我无为而人自化,岂待言教出户,然后谓之知乎?
义曰:理国圣人,率身从道,道与天合,冥契上玄,万方顺之,应犹响答,不俟行化而后能知。近取诸身者,《易□下系》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此言以身之耳目鼻口与八卦相应,身之所行,吉则应之,凶则违之,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我无为而人自化者,此经第五十七章之词也。
不见而名。
注:不窥牖,故云不见。人和天顺,而能名其太平。
疏:此覆释不窥牖见天道也。夫鹤鸣则子和,行感则天动,原小可以知大,审己可以知物。元吉所召,在乎其人,则太平之化可得而言尔。何必窥见,然后名乎?故云不见而名也。
义曰:天道坦坦,去身不远。天人相感,影响无差,凶吉合符,由乎其行。身既理矣,固亦宜然。天应人和,不俟窥牖矣。鹤鸣子和者,《易□系》云: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此明拟议以成其变化之理也。若拟议於善,善来应之,拟议於恶,恶亦随之。鹤鸣则子和,修诚则物应。鹤鸣幽阴之中,子犹和之;人欺於暗室,物必知之。忧悔吝者,存乎纤介,定得失者,在乎枢机。君子拟而后言,议而后动,慎微之理也。虽微必应,夫何远哉?不见而名,道既玄同,心与道合,万物符契,故不俟见之而后名也。
不为而成。
注:不为言教,而天下化成。
疏:此总结不出不窥之义也。夫以上有所为,下必有优。今圣人凝神端扆,玄默朝堂,君无为,人无事,百姓家给,万化自成。
义曰:凝静,定也;端庄,肃也;扆龙,屏也;朝堂,听政之所也。圣人无为致理,无事化人,不出户而自知,不窥牖而自见,融神观妙,造化生乎身。垂拱端旒,宇宙在乎手。民不知有君於上,君无所求用於民。仓庾丰盈,家给人足。夫何故耶?以其上无为而国泰。神既凝寂,故不言而化成矣。扆,谓倚也。形若屏风,昼为斧文,於明堂之中牖开而设之。昔周公辅成王於明堂,以朝诸侯,负斧扆,南面而立,以正君臣之位焉。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十五竟
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之三十六
唐广成先生杜光庭述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疏:前章明不出不窥,不以知政理之道。此章明为学为道则至乎无为之事。首两句示进修息遣之渐,次三句明损有归无之益,后四句结成其意,戒有事不足以化人。○义曰:理世之教,以勤学而成功。修身之阶,以损知而契道。勤学则日益而进业,契道则日损而无为。倚伏本殊,语默互致,此明日益之为劣。局世居常,日损之为优。超凡证道,固以符合於不出不窥之冥寂。戒弥远弥少之烦劳,示无为可以握图,有事不足理国。此其旨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注:为学者日益见闻,为道者日损功行。益见闻为修学之渐,损功行为悟道之门。是故因益而积功,忘功而体道矣。
疏:为,修为也。损,忘损也。言初修学者日求闻见以为益,因益为道,则忘遗功行以为损。所以者何?夫为学者,莫不初则日学以知道,修功而补过,终则悟理而忘言,遣功而去执。故注云益见闻为修学之渐,盖言其初也。损功行为悟道之门,盖言其终也。
义曰:学道之人先立功行,后忘其心,所以契无为之道。理国之道,先弘德化,后忘其进,所以成太平之基也。此亦一致也。夫立身之道,不可不学。《春秋》曰:学者,殖也。不学将落。於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白虎通》云:学者,觉也,悟也。言以先王之道开道情性,使觉悟也。幼则迷昏而不悟,未可以学,长则悍格而难入,不可以教。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十三岁之后可以习业也。故《学记》云:发然而后禁,则悍格而不胜;时过而后觉,则勤苦而难成。二就年中为时者,《内则》云:人之养子,六年教之数,一至十,十至百千万也;与方名,东西南北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於长者,教之让也。九年,教之数日朔望,与甲乙至壬癸六甲也。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舞勺,诵诗背文,而读曰诵也。十五年,成童,舞象学射御,先舞钥,钥似笛,执而文舞也,后舞象,武舞也。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有室,理男事,学无方。四十而仕,出谋发虑。五十,服官政是也。三就日中为时者,言随时节气受业易入。《王制》云:春夏习诗乐。言春夏是阳,阳体清,诗乐是声,声以轻清故也。秋冬习书礼。秋冬是阴,阴体重,书礼是事,事以重浊故也。以轻清之时习轻清之业,以重浊之时习重浊之事,故其气相感,皆易入也。然三时之学虽有定规,所习善道,日不可废,岂可拘於三时哉?故《学记》曰斯焉修焉、息焉游焉是也。若修道之士,先务博闻,后乃日损,反乎冥寂,以期通玄矣。藏亦自有而归於无也。
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
疏:损之者,谓损为道者之功行也。
又损之者,谓除忘功行之心也。斯乃前损忘迹,后损忘心。心迹俱忘,可谓造极,则以至於无为矣。
义曰:修道之阶,渐臻其妙。初则由学而开悟,因悟而遵修,修则以立功补过,积微成着。功不在大,遇物斯拯,过不在小,知非则恢。过在改而不复,为功在立而不中倦。《洞玄经》曰:功满三千,白日升天。修善有余,坐降云车。斯皆从凡慕道,诱劝立功之旨也。夫立功之义,盖亦多途,或拯溺扶危,济生度死,苟利於物,可以勤行。或内视养神,吐纳炼藏,服饵导引,猿经鸟伸,遗利忘名,退身让物,皆修道之初门也。既得其门,务在勤久。勤而能久,可以积其善功矣。善功既积,不得自恃其功,矜伐於众,为而不有,旋立旋忘,功既旋忘,心不滞后,然谓之双遣兼忘之至尔。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忘德不恃,其德益彰;忘功不居,其功益广。理国契无为之化,修身成不死之基矣。
无为而无不为。
注:为学者积功行,为道者忘损之。虽损功行,尚有欲损之心。兼忘此心,则至於泊然无为。方彼镜象,而无不应,故无不为也。
疏:夫有为则有碍,有碍则有所不为。今既无为,无为则无碍,故能无所不为也。此谓契道,则应用而周普也。故上卷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
义曰:功行既忘,忘心亦遣。无为之智,了能自明。既达兼忘,吻合於道。与道冥契,则无所不了,无所不知,无所不为,细合乎稊稗秋毫,大合乎阴阳天地。非无非有,非有非无,无所局滞,始可与言道矣。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者,上经第三十七章之词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注:无为无事,天下归怀,故可取天下也。
疏:此劝人君行无为也。取犹摄化也。摄化天下,必须为无为,事无事,无事则天下不扰,无为则百姓自安。以斯临莅,于何不可?言常者,无事御物,不可斯须离也。
义曰:取谓聚也。为国失道,众叛亲离。为国以道,人必悦服。离叛则散,悦服则聚。聚则国泰而昌,散则国虚而亡。欲聚人之法,常以无事为先。莅,犹临也。御,犹制也。摄,追也。《易》萃卦《正义》云:萃,聚也。情同而后聚,气合而后群。故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聚而无主,不散则乱,惟有大德之人能弘正道,得常通而利正。大人为主,聚道乃全。此谓理国圣人,以道德聚民,而安天下也,故曰取。若言取天下,非人力所能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