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 第 29 页/共 35 页
  
  
   #49原作『肝』,据文义改。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经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慕图句解。宋李駉撰。七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原文参校本:《难经集注》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简称《集注》)、《难经本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简称《本义》)。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七
  卢国秦越人撰临川晞范子李駉子野句解
  五泄伤寒第十四首
  五十七难曰:
  泄凡有几?
  泄,利也,不知有几般。
  皆有名不?
  皆有其名目否。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
  五般泄利,而令则不同。
  有胃泄。
  胃经泄利。
  有脾泄。
  脾经泄利。
  有大肠泄。
  大肠泄利。
  有小肠泄。
  小肠泄利
  有大症泄,名曰后重。
  痕,结也。小腹有结,而欲下利也。后重者,腰下沈重也,故名肾泄。
  胃泄者,饮食不化。
  风入於肠,土#1需於胃,泄所食之物,先出而不消化。
  色黄。
  脾属土,泄利色黄。
  脾泄者,腹胀满。
  雨淫腹疾,脾土恶湿,二气之胜,故腹肚膨胀充满。
  泄注#2。
  注者,无节度也。湿胜则濡泻,湿气内攻於脾,则水谷不分,故泄利无度。
  食即呕吐瞇。
  脾胃,饮食之藏府。脾病不能化水谷,故食则呕吐。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
  窘迫,急也。大肠气虚,所以食讫而急欲昏凤#3,迫急不可止也。
  大便色白。
  白从肺色。
  肠呜切痛。
  肠内虚呜,如刀切其肠之痛。
  小肠泄者,搜而便脓血。
  小肠,心之府。心生血,故便血。
  小腹痛。
  小便处在小腹,故痛。
  大底泄者,裹急后重。
  裹急者,腹中痛也。后重者,大便处疼痛也。
  数至图而不能便。
  囿,厕也。肾开窍於二阴,惟气虚,故数思凤,及至厕,后重不能便。
  茎中痛。
  痛引入前阴茎中。
  此五泄之法也。
  此是五泄受病法度。
  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几?
  中伤寒邪,还有几般。
  其脉有变不?
  脉息还变迁不同否。
  然:伤寒有五。
  有五般伤病#4。
  有中风。
  中伤风邪。
  有伤寒。
  冬谓之伤寒,诸严寒之时,为寒所冒,其之时而病,头痛身疼,肌肤而恶,故名五#5伤寒。
  有湿温#6。
  其人尝伤於湿,因而中风,寒热相传#7,则发湿温#8 病,苦两经逆,为胸多汗,头目痛,妄言。
  有热病。
  冬伤於寒,因而气发为热病,发热恶寒,头痛身疼。
  有温病。
  春夏月#9寒清时,秋冬有暄暑时,人感疫疠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卒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大#10 行是也。
  其所苦各不同。
  其证候所苦害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
  肌肉之上,阳脉所行,轻手按之,状若太过。肌肉之下,阴脉所行,按之不足,谓之弱。此者是按之不足,举之有余,故知中风也。
  湿温之脉,阳濡#11而弱,阴小而急。
  肌肉之上#12阳脉所行,濡弱者,是湿气所胜火也。肌肉之下,阴脉所行,小急者,是土湿之不胜木也。
  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
  寸尺俱盛极而紧涩。
  热病之脉,阴阳俱浮。
  热病之脉息,尺寸俱浮。
  浮之而滑。
  浮者,轻手按之而滑,是心伤热豚。
  沈之散涩。
  沈者,重手按之而散涩,是津液虚少。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13而取之。
  温病自有鬼疠之气散行诸经,不可预知,其何经之所受,爻俟其病而诊之,始可次所在治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14 愈者,何也?
  伤寒病有汗之而安愈,下之而死之者;有汗之而死者,下之而安愈者如何。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而死。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外寒,寒毒争於荣卫之中,叉发热而恶寒,尺寸俱浮大,内叉不躁。设有微烦,其人饮食欲温,而恶玲也,为阳虚阴盛,汗· 之则愈,误下则死。
  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阳盛则内热,阴虚则内热,寒毒相薄於荣卫之内,阳盛阴衰,极阴变阳,寒盛生热,阳热之气盛而入裹,热毒居胃,水液乾涸,燥粪结聚,其人外不恶寒,铃蒸蒸发热而燥,甚则谵语,下之则愈,误汗则死。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诊候寒热之病如何。
  然:皮寒热者。
  肺主皮毛,与大肠为表裹。藏病即寒,府病即热。
  皮不可近席。
  手三阴三阳法天,天动故病,即不欲辟近席。
  毛发焦,鼻槁。
  下有心火,燥热之为病,故毛发焦枯,鼻又桔槁。
  不得汗。
  凡有此病,不得汗之,汗之叉死,下之则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