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 - 第 6 页/共 11 页

病者恍惚,故气衰而不神也。   怨者肠绝而无主也,   怨者内动,故肠绝而言无主也。   忧者闭塞而不泄也,   忧者快忆,故闭塞而言不泄也。   怒者妄动而不治也,   怒者郁勃,故妄动而言不治也。   喜者宣散而无要也。   喜者摇荡,故宣散而言无要。   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此五者既失於平常,故用之在精,而行之在利。其不精利,则废而止之也。   故与智者言依於博,与拙者言依於辨,与辨#25者言依於要,与贵者言依於势,与富者言依於高,与贫者言依於利,与贱者言依於谦,与勇者言依於敢,与过者言依於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此量宜发言之衍也,不达者反之,则逆理而不免成#26於害也。   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   与智者语将以其明斯衍,与不智者语以此衍教之,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难为也。   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曰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   言者条流舛难,故多类也。事则随时而化,故多变也。若言不失类,事亦不乱。   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   不乱,故不变,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不变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贵而不妄。   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听聪则真伪不乱,知明则可否自分,辞奇则是非有证#27。三者能行,则功成事立,故须贵之。   谋篇第十   为人凡谋有道情。得其所因,必得其所因,以求其则其情可求。见情而谋则事无不济。审得其情,乃立三仪。曰中,曰下。参以立焉言审情之卫,爻立上智、中才、下愚之顺道而动者,故郑人之取玉也,三仪者,曰上,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於古之所从。三者参以验之,然后奇计可得而生。奇计既生,莫不通达,惑也。夫度材量能,故不知其所拥蔽。然此奇计非自今也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乃始於古盖从於顺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揣情者亦事之司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   诸同情,欲共谋立事。事若俱成,后叉相亲;若乃一成一害,后必相疏,理之常也。   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   同恶,谓同为彼所恶。后若俱害,情叉相亲;若乃一全一害#28,理铃相疏,亦理之常也。   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29类一也。   同异之分,用此而察。   故墙坏於其。隙,木毁於其节,斯盖其分也。   墙木毁由於隙节,况於人事之变生於同异。故曰斯盖其分。   故变生於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於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言事有本根,各有从来,譬之卉木因根而有枝条花叶,故曰#30变隙,然后生於事业。生事业者,必须计谋。成计谋者,铃须议说。议说铃有当否,故须进退之。既有黜陆,须事以为法,而百事百度何莫由斯而至,其道数一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於数,明於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   使轻货者出费,则费可全;使轻难者据危,则危可安;使达数者立功,则功可成。总三材而用之,可以光耀千里,岂徒十二乘而已。   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以此三衍,取彼三短,可以立事立功也。谋者因事兴虑,宜知之而裁之。故日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於弱也,有余者积於不足也,此其道卫行也。   柔弱胜於刚强,故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故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得众,故积不足可以为有余。然则以弱为强,以曲为直,以不足为有余,斯道卫之所行,故日道衍行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   外阳相亲而内实疏者,说内以除其内疏。内实相亲而外阳疏者,说外以除其外疏也。   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   若内外无亲而怀疑者,则因其疑而变化之。彼或因见而有所见,则因其所见而然之。   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   既然见彼或有可否之说,则因其说要结之可否。既形便有去就之势,则因其势以成就之。   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   去就既成,或有恶息,则因其恶也,以权量之;因其息也,为斥除之。   摩而恐之,高而动之,   息恶既除,或恃胜而骄者,便切摩以恐,惧之高危,以感动之。   微而正之,符而应之,   虽恐动之,尚不知变者,则微有所引据以证之,为设符验以应之。   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虽有为设引据符验,尚不知变者,此或深不可救也,使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因抵而得之。如此者可以计谋之用也。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   公者扬于王庭,名为聚讼,莫执其咎,其事难成。私者不出门庭,慎密无失,其功可立。故公不如私。虽复潜谋,不如与彼要结。二人同心,物莫之问,欲求其隙,其可得乎。   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   正者,循理守常,难以速进。奇者,反经合义,事同机发。故正不如奇。奇计一行,则流通而莫知止也。故日:奇流而不止者也。   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与人主言奇,则非常之功可立;与人臣言私,则保身之道可全。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   身在内而言外,泄者叉见疏也;身居外而言深,切者叉见危也。   无以人之近所不欲而强之於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於人。   谓其事虽近,彼所不欲,莫强与之,将生恨怒也。教人当以所知,今反以人所不知教之,犹以暗除暗,岂为益哉。   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学顺人之所好,避讳人之所恶,但阴自为之;非彼所逆,彼叉感悦,明言以报之。故日:阴道而阳取之也。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   将欲去之,铃先听纵,令极其过恶。过恶既极,便可以法乘之。故日:纵之者乘之也。   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貌者,谓察人之貌以知其情也,谓其人中和平淡,见善不美,见恶不非。如此者可以至情托之。故曰: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谓彼情宽密,可令知者,可为用谋,故日可知者可用也。其不宽密,不可令知者,谋者不为用谋也,故日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於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於人者制命也。   制命者,言命为人所制也。   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   圣人之道内阳而外阴,愚人之道内阴而外阳。   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智者宽恕,故易事;愚者猜忌,故难事。然而不智叉有危亡之祸,以其难事,故贤者莫得申其计画,则亡者遂亡,危者遂危,欲求安存不亦难乎。今欲存其亡,安其危,则他莫能为,惟智者可矣。故日:无为而贵智矣。   智用於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众人之所不能见。   众人所不能知,众人所不能见,智独能用之,所以贵於智矣。   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   亦既用智先己而后人,所见可否,择事为之,将此自为;所不可见,择事而为之,将此为人。亦犹伯乐教所亲相驽聆,教所僧相千里也。   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日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   言先王之道贵於阴密。寻古遗言,证有此理,曰:天地之化唯在高深,圣人之制道唯在隐匿。所隐者中正,自然合道,非专在仁义忠信也。故日:非独忠信仁义。   道理达於此义之#32,则可与言。   言谋者晓达道理,能於此义达畅,则可与语至而言极矣。   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33。   谷,养也。若能得此道之义,则可与居大宝之位,养远近之人,诱於也寿之域也。   决篇第十一   为人凡央物,必托於疑者,善其用有#34福,恶其有患,善#35至於诱也。   有疑然后央,故日叉托於疑者。几人之情用福则善,有息则恶。福息之理未明,疑之所由生。故日善其用福,恶其有息。然善於次疑者,铃诱得其情,乃能断其可否也。   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   怀疑日惑,不正日偏。次者能无惑偏,行者乃有通济,然后福利生焉。若乃去其福利,则疑者不受其次。更使托意於奇也。趋异变常,日奇#36。   若有利於善者,隐托於恶,则不受矣,致疏远。   谓疑者本其利善,而次者隐其利善之情,反托之於恶,则不受其次,更致疏远矣。   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言上之二者或去利托於恶,疑者既不受其次,则所行罔能通济。故有失利罹害之败。凡此皆次事之失也。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   圣人善变通,穷物理,几所次事期於叉成。事成理着者,以阳德次之;情隐言伪者,以阴贼次之;道成志直者,以信诚次之;奸小祸微者,以蔽匿次之;循常守故者,以平素次之。   阳励於一言,阴励於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   励,勉也。阳为君道,故所言叉励於一。一,无为也。阴为臣道,故所言叉励於二。二,有为也。君道无为,故以平素为主。臣道有为,故以枢机为用。言一也,二也,平素也,枢机也,四者其所施为,铃精微而契妙,然后事行而理不难。   於是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