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 - 第 40 页/共 151 页
不学不知谓之蒙。
《玄元章》云:三生修道未具志,今生方遇《中黄》秘,若能闭得养形章,阴神永不夺人志。学道修行,大忌轻言泄事。纵得玉箓金章,终不成道。凡人遇异书奇术,皆天神助应,自是人愚慢其神理,难成道也。无分之人,永不相遇矣。
然三虫未去,子践荆榛之田;当三虫已亡,自达华胥之国。
《玄镜章》云:华胥国者,非近非远乎!非人境所知,非车马所到。此国方广数万里,其国无寒热,无虫蛇,无恶兽,国内人民尽处台殿上,通诸天往来。人无少长,衣食自然,不知烟焰劳计之勤,不识耕桑农养之苦。所思甘膳,随意自生。百味珍羞,盈满堂殿。甘泉涌溜,注浪横飞。九酝流池,自然充溢。人饮一盏,体生光滑。异竹奇花,永无凋谢。祥禽瑞兽,韵合宫商。一国人民,□#1相崇敬。然其国境外有三十里,草莽荆榛,四面充#2合。上有飞棘,罗覆数重;下有蒺藜,密布其地。欲游是国,先度此中。不顾凡身,然可得入。少生悔意,终不见达。凡言三十里荆棘者,为与三尸相持,身受虚羸寂寞,思食无味。等味及三虫亡后,身识冲和,情理安畅,冥心内境,自达胎仙。既入华胥,方验是迹。洞玄灵界,非凡所知。
显章云路,备述胎仙。知圣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至于霞衣羽服,玉馆天厨,盖为志士显言,聊泄天戒,非人妄告,殃尔明征,
准《玄元教令科》:凡是秘密天箓,不可妄开尔,当有灭门之祸。轻言泄事,阴神为慢易玄科,天夺人志。虽欲学道,多逢难事隔塞也,大忌之。
密此圣门,必登云路。
《三天教》云:闭言之人,与道合神;天助其德,有其玉骨。如此之人,修道必成无疑耳。
慎无传於浅学,誓莫示於斯文。
学道无成,谓之浅学。妄传此等,当有刑祸之殃。道教禁科,大忌违誓,兼获罪无量,诫之!
慢而折神,轻言损寿。
《玄格》曰:与人诤曲直尚减算寿,况泄天章轻文传示。彼既受祸,此亦获殃,家当横难,身备刀光。
若非志士,无得显言。
夫志士学道,心迹无二,然可口传,勿示文字。
总一十八章,列成一卷。
一十八章者,为人有五藏六府,外有七窍显应,故有十八章。不言九窍者,同於北斗九星,两星不见。一卷者,万行归之於一,此皆事合形神,应於运理。
号曰《胎藏中黄经》。皆以篇目相御,文句相继。义精於成道,言尽於养生。行显意直,事具文切。食气之理备载,归天之道以成。援笔录章,列篇於后
内养形神章第一
此章五句,三十五言。
内养形神除嗜欲,
《洞元经》云:修养之道,先除嗜欲,内合五神;次当绝粒,心不动摇,六府如烛。常修此道,形神自足。
专修静定身如玉。
夫人心起万端,随物所动。常令静居,不欲与众混同,内绝所思,外绝所欲。恒依此道,元气自足。
但服元和除五谷,
世人常以五谷为肌肤,不知五谷坏身之有余。今取春三月,净理一室,着机案,设以厚暖状席。案上常焚名香。夜半一气初生之时,乃静心神,当叩齿三十六通,以两手握固,仰卧暝目。候常喘息出时,便合口鼓满咽气,以咽入为度,渐渐咽之。若入肚,即觉作声,以饱为度,饥即更咽。但当坦然服之,无所畏惧。气入后如口觉乾,即服三两盏胡麻汤,此物能润肠养气。其汤法:取上好苣藤三大升,去皮,九蒸九暴;又取上好茯苓三两,细杵为末。先下苣藤末煎三两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数沸,即入少酥蜜。渴即饮一两盏,兼止思食。或四时枸杞汤,时饮一两盏,亦善咽气,自得通畅。但觉腹中安和,咽气渐当流滑。一切汤水尽不要吃,自得通妙理。但服气攻盘肠粪尽,咽气自然如汤水直至脐下。初服气小便黄赤,勿怪也。心胸躁闷,亦勿惧。但心境不移,自合妙理。若不绝汤水,虽腹肠中滓尽,终不得洞晓是非。或若要绝水谷,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时限远近。亦有一月,亦有五十日,亦有百日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满。一月,下丹田满,六十日,中丹田满。九十日,上丹田满。下丹田气足,藏府不饥。中丹田气满,体无虚羸。上丹田凝结,容貌充盛,三焦平实,永无所思,神凝体清,方鉴是非。下丹田满者,神气不泄;中丹田满者,行步超越;上丹田满者,容色殊绝。既三部充实,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栖心圣境,袭息胎仙。此为专气之妙门,求仙之捷径也。若或食或断,令人志散;好食诸味,难遣谷气。此二事者,习气之所疾,求仙之大病。《经》曰:咸美辛酸五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致令六府神气浊,百骸九窍不灵圣。人能坚守,禁绝嗜欲诸味者,九十日三丹田凝实;百日内观五藏;三百日鬼怪不藏形,阴神不敢欺;千日名书帝录,形入太微。
必获寥天得真箓,
凡飞炼上升,为下天仙官;存想无为气神,修三一之道,得上天仙官;若真子服胎息成者,得寥天升真箓,千乘万骑迎子,当获中天真尊。
百日专精食气足。
谓三丹田气足也。凡食气吞霞,言是休粮,盖非旦夕之功。先以德行护身,次以除阴贼嗔怒。此学道之志也。阴贼未息,三虫不除,或行非教之事,不复成矣。故《太微玄章》曰:除嗜欲,去贪嗔,安五藏,神足矣。
食气玄微章第二
此章二十六句,一百八十二言。
食气玄微总五事,
夫言玄微者,皆事理莫达,谓之玄妙。言五事者,但学绝粒,即魂魄变改,三尸动摇。
大关之要莫能知,
夫人内行未成,不知诸魔相违,谓言道法无效,盖不达真正理也。若是先具内行人,只服津液,由得不饥,况於服气乎。
元气初服力尚微,
夫服气为有滓滞。至一七、二七已来,滓秽退出,渐觉体内虚弱,百节无力,但勿为惧。缘元气未达腹胃中,所以觉虚弱。但咽气,使渐通流,日胜一日。但当坚志守一,侯下丹田满,顿无饥渴。假令未达,皮肤容也黄瘦,亦勿以为畏,后当悦怿矣。如不专志兼食,行即用气,无效也,亦爱数败。此亦为不具内行人即如此。有爱缘牵心,彼自使败。
要子将心运守之。
《太元经》曰:凡休粮诸门甚多,学道至近须九年以下。无成者唯有服气,坚守百日,禁诸汤水。子心不动,三尸自除,永无败矣。只为学者浮心未定,居二疑之端,使心神动摇,三尸齐起,百思既至,心迹难归。虽服气,易为退败里诚必不灵矣。
谷气未除子何别,气则难停而易泄。
夫体服气,欲速达五藏,除汤药外,诸物禁断。四十九日,谷气自绝。若少食诸味,即难遣谷气。若要用气,使内藏分明,当服此元气。经五十日,百物不食,闭目内想脾藏中气从心起,散至四肢,仰卧咒曰:中央戊己,内藏元气,黄色力坚,运之可治。丹阳莫辞,朱阴共议。得达四支,黄云大起。每至五更鸡初鸣时常侯,莫令参差。如此二十七日,内见脾藏中气郁郁如黄云,透过四支。后当使此气灭烛吹火。百步外便使之,如大风起,可以兴黄云闭彼形,人无见者。若不依五更初,及不能坚守,或则少一日,即无效矣。此中黄闭气法。
或即体弱而心虚,或即藏虚而力劣。
用气未达四肢,当有虚弱之患,但志之勿为惧矣。《大洞经》云:守之如初,成道有余。
一者上虫居脑宫,
《洞神玄诀》:上虫居上丹田脑、心也,其色白而青,名彭居。使人好嗜欲、痴滞,学道之人宜禁制之。假令不绝五谷,常行此心,一年之外,上尸自终。人不知行,空绝五谷。若不绝贪欲,焉得虫终灭也。
万端齐起摇子心,常思饮膳味无穷,想起心生若病容。
学道者不得内行扶身,却为三虫所惑乱也。
二者中虫住明堂,
《洞神玄诀》曰:中虫名彭质,其色白而黄,居中丹田。使人食财好喜怒,浊乱真气,使三魂不居,七魄流闭。《洞玄经》曰:无喜无怒,中尸大惧;不贪不欲;和气常足;坐见元阳,万神来集。
遣子魂梦神飞扬,或香或美无定方,或进或退难守常,精神恍惚似猖狂,令子坐败食谷粮,子若知之道自昌。
怡然不易,其道自成也。
三者下尸居腹胃,
下尸,其色白而黑,居下丹田,名彭矫。使人爱衣服,耽酒好色。但学道之人心识内安,三尸自死,永无败矣。
令子淡泊常无味,
若常守淡泊,三尸既亡,永无思虑矣。
静则心孤多感思,挠则心烦怒多起,
服气未通,被三尸虫较力。或则多怒,或则多悲思,或则多嗜滋味。
使人邪乱失情理,子能守之三虫弃,
《太上升玄经》曰:食气坚心,一月内一虫当死,二虫无托。人但能服气,志守三十日,上虫死;六十日,中虫死;九十日,下虫死;百日心不移,即体康神清,永永不败。若或食或断,令人志退,则无效也。
得见五牙九真气。
五牙,为五行气,生子五藏中。九真者,为九天之道也。此五藏成,还应九天,所以五藏之气名九天也。元气成,当自别得五行之气,驱使无所不通也。
五牙咸恶章第三
此章六句,四十二言。
五牙咸恶辛酸味,
若五味不绝,五藏灵气不生,终不断思欲之想。但令水谷除,何虑不生五气?五气既生,即五情自畅;五藏既满,元气自凝;元气既凝,五神自见;五神既见,贱恶人间,何世累之所能牵也。
为有三虫镇随子,尸鬼坐待汝身死,何得安然不惊畏?
三尸之鬼常欲人早终,在於人身中,求人罪状,每至庚申日白於司命。若不惊不惧,不早修炼形神,制绝五谷,使年败气衰,形神枯悴,纵使志若松筠,亦复无成矣。一朝命绝,悔恨何及?
劝子将心舍烦事,
服气人大要者,静持心神,止舍烦务。使三虫动而无效,神气行而有征,自得五神获安,妙理潜达。
超然自得烟霞志。
能清能净,即自得志潜明,超然洞悟,烟霞之畅,在乎目前。
烟霞净志章第四
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烟霞净志通神奥,
若得水谷气除,自然诸脉通晓,五藏灵光生。纵舍自有深奥,故不可测也。灵光,神气也。
令子坐知生死道。
若能制绝诸味,百日后无不成矣。自得众灵潜伏。生死之路,备睹机械,天外阴司之道,常知矣。
蒸筋暴骨达诸关,握固潜通开百窍。
谨案《胎息志理经》云:凡服气五十日后,假令未绝水谷气,遇日色晴明时景,朗曜景正午时,当於室宇内净软床席,散发於枕上,握固於两胁之傍,然后叩齿七通,端心暝目,似觉微闷,即须用力握固,渐渐筋脉徐开,灵气潜通於骨肉之间,津液汗泽於皮肤之上,但当数数运用,自得颜色光悦,气力兼倍,发如新沐,髭若青丝。如不解闭气炼形,使用元气行通於毛发之间,自然每度鬓发跳踯。若不得此术,虽复休粮长生,有同瓦砾草木,无精光也。
百窍关连章第五
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百窍关连总有神,
百窍通於百穴,百穴通於百脉。眼上二穴通於肝,肝脉通於心,故心悲则沮发於脸间。腭上双穴通於鼻脉,鼻脉通於心脉,故心悲则鼻酸。鼻脉复通於脑脉,故脑热则鼻乾。《洞神明藏经》云:百脉通流,百窍相望,百关相锁,百节相连。故一穴闭则百病生,一脉塞则百经乱。故服气无疾,诸脉常自通畅。道人不死,胃腹无物停留。鉴察吉凶,百神归集於体,寒热不近,元气调伏於身。毒物不干,五藏灵神固护,狂兽不搏,土地常自卫持。隐现无难,骨肉合於玄化,即何虑不通於圣智也。
由子驱除归我身。
百关九节,皆神宅也。藏府无邪气所生,即万神归集。邪气即谷气是也。若正气流行,所有疮痕点靥客气,自然消灭。
恬然得达自明真,
故得洞鉴昭然,足辨邪正之类。
自明真道永长存。
致形神於不死之门,升子身於九天之上。
长存之道章第六
此章四句,二十八言。
长存之道因专志,
若不专不志,则难通於圣理也。
返荷三魂知不死。
气通之后,当即自荷形神,明不死之路也。
何物为冤七七里,
服气滓尽后,绝水谷,最切者在四十九日。渐渐当百脉洞达,返照如烛,俗心顿舍,五藏恬和。若不能坚持,前功并弃。
坚然慎守咸酸味。
少食诸味,难遣谷气。
咸美辛酸章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