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 - 第 42 页/共 151 页
八气,八方正气,先治道路也。
更上寥天入太微。
太微都在第五天,金星轮朱华宫,
亦#5太微,管下界生死籍部。每四时八节,申籍奏闻上界太微。凡此官史,有四十万众大数。
太微玄宫章第十五
此章八句,五十六言。
太微直上寥天界,动静风调鸣竽籁。
太微上界所有风摇,皆如笙竿之韵,如极乐之所,自然如此也。
殿阁穹崇何杳隗,
杳隗,谓虚峻极也。殿阁重数甚多,横#6壮尤丽也。
寿永衣轻人体大。九天各各皆相倍,
九天羽服仪仗,各各相次加倍。羽衣转轻,人体转大。彩翠鲜华,日月转迈长远也。
是为因心得自在。
因心运身,得出三界。
静理修真为圣人,九行门空列章戴。
夫九行者,道人之窟宅,动息住持,不离其内。一者以慈愍为衣,二者以止舍为食,三者以正心为乘,四者以专志为才,五者以谦下为床,六者以顺义为器,七者以勤惠为屋,八者以修空为宅,九者以阴施为业。修道之子,不持此九行,去道疏矣。
九行空门章第十六
此章十二句,八十四言。
九行空门至真路,大道不与人争怒,动息能持勿暂停,阴神返照神常助。
持心不息,其道易成。
诸行无心是实心,因心运得归天去。
无心之心,因心运心;虽无有心,还因心有。
除苟无心是谓真,
众事曰苟,无事曰除,除心止念,万行归余。
自随胎息入天门。
胎息以善行为要机,无念为至路。
玄元正理内藏身,无曲潜形体合真。
《洞玄经》曰:心无曲,万神足。
三部清虚元气固,六府翻成百万神。
三元静,六府调,真气归於真行,二理相合。五藏六府诸神,共有百万,自然相和应也。
六府万神章第十七
此章十句,七十言。
六府万神恒有常,
五藏六府,百关九节,有神百万,若日常清净修之,即当自见。
元和净治谷实尽。
但以元气攻运,何谷气之不去?
大肠之府主肺堂,
肺为首三焦之主。
中有元神内隐藏。
藏府既净,万神自藏。故《太明经》曰:大肠主肺也。鼻柱中央为侯色也。重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八寸,在脐左边,曲迭积一十二盘。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内有神,各具本色衣冠十二人。若除水谷气尽,元气自足,其神当见。各据本时,递相更直,以卫修道之子也。
肾府当明内宫女,外应耳宅为门户。
《内神经》曰:精主肾,肾为后宫。内宫列女耳。肾之宫承气於耳。左肾为壬,右肾为癸,循环两耳门中。有神五百人,内有元神,守自都管兼主志。凡人好嗔怒,即伤肾。肾伤即失志,俱丧元神。故道者忌嗔怒,道成,内神常见於人当卫道者也。
膀胱两府合津门,气海循环为要路。
膀胱是两府气。肾合膀胱,乃受津之府,上应於舌根也。津液往来,常润肥泽舌岸,以应两膀胱气。若少不润,服气人未成,当欲少语,以养津也。语多即口乾,口乾难用气也。中有神三百六十人,以应一年之数,气成当见。其神常抱无贪之行,故道者不贪,志合神理。《大洞升玄经》曰:行合神见,道成归天。此神人,行胎息即自出,常护卫人近道者也。
子当得见内神章,终身不泄神常助。
勿泄天神章第十八
此章八句,五十六言。
勿泄天神子存志,
终始不泄,天神助子。
凡是天章勿轻示,三十三篇世绝知,况复《中黄》秘中秘。
道有《胎光经》三十三篇,禁绝不许妄传泄,况兹中黄灵句,秘之特重,慎之慎之!
先礼三真玉仙使,然后精心睹文字。
《教令科》云:欲开示三真等经,先须择甲子日,净室烧香,心存南华真人,念三天真君同开作证。首东作礼四拜,然后云:某为求道,辄开九天大圣真文,传示一遍。故得百灵同助,身归太无,名入天户。不得示三人,切忌容易泄漏。若不依经教妄开示,如睹常文必有殃,责非浅,莫轻慢!
违教身罹非命殃,子孙受祸当须忌。
余殃明罚,世世子孙受祸。大忌大忌!
云笈七签卷之十三
#1□:即『互』字。辑要本、丛刊本误作『牙』。
#2 充: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并作『丛』。
#3 乘:丛刊本、辑要本并作『秉』。
#4 可:辑要本作『后』。
#5 亦:此下辑要本有『名』字。
#6 横:辑要本作『宏』。
云笈七签卷之十四
三洞经教部 经
黄庭遁甲缘身经
道言,昔於蕊珠宫中,听黄庭妙义、《大道琴心灵篇》内固变化之道。人之受生,分灵道气,含和阴阳。逐恋声色,为滋味所惑,为奢淫所诱,亡失正念,虚度壮年。焉知动静出处,当依教修习,履历妙行,以辅养其神,则身安静,万灾不干,邪魔不挠。存念善道,远离恶道,往来出入,当呼今日日神姓名字云:某送我去来。如是呼之,乃行其道,直日神与人同行神道,众恶不干,能却百鬼,不逢恶毒。又奏表上谒贵人,皆书符持怀中,三呼直日之神,与我同行!入疾病家、死生家,置符於怀中,遇阴日右畔,阳日左边。若入山林避难者,三叩齿,直呼之#1神名字。并呼甲申神,山中鬼魅、狼虎之类,尽皆迸走。若辟除恶神鬼者,书六甲六乙符持行,并呼甲寅神,鬼皆散走。若入军阵辟兵,即书六丙六丁符,并呼其神姓名,仍呼甲午神名,兵刃不伤。若欲辟火者,书六壬六癸符,并呼其神,又呼甲子神姓名字云:与我同行!即不被烧热。若欲避水难者,书六戊六己符,并呼甲戌神,即免水溺。若县官口舌,书六庚六辛符,并呼其神姓名,又呼甲辰神,官符口舌悉皆解散。已上所言,书符带之,秘之勿传。假令甲子神姓王字文卿,王自是姓,文卿是字。至癸亥他皆仿此。从神计八百七人,每日有一神当直。人能每日清旦,三叩齿,诵直日之神名云:某君为直日,与我俱行,使我所在,咸亨利贞!又每日三叩齿,诵本命神,须食之物,宜与本命神契,尤加福寿。更能於本命日,与本命神作大福利,吉庆尤甚。某乞左青龙孟章甲寅,右白虎监兵甲申,头上朱雀陵光甲午,足下玄武执明甲子,月为贵人入中央。右此一首,常密念之令熟,勿令出声,不要佗人知。若有县官,或有殃害之气,军阵险难之处,及入佗国未习水土,或遇疫病辰日,数数存念之。或入孝家临尸见丧,亦入门一步诵一遍,叩齿三下,当诵三遍。此我法也。来日平觉,便念四海神名:
东海神名阿明,西海神名祝良,南海神名巨乘,北海神名禺强。四海大神辟百鬼,荡凶灾,急急如律令!
《黄庭内景秘要六甲缘身经》曰:若人卒得疾,及痈尰、恶气、飞尸、百毒、恶梦之属,便闭气诵甲午至戊戌止,留气在上斗中。上斗中者,在两乳间也。闭气暗诵甲午至戊戌十遍,然后吐气,又诵甲子至戊辰止,留气在下斗中。下斗中者,脐中也。亦暗诵十遍,然后吐气,以治建八尺之质,含万有之躯。外有四支、九窍,内有五藏、六府,各有神主,精禀金火,气谐水木五藏者,是五神之府,含生之器。神欲安,气欲宽,导养之妙。
火则躁而礼,金则勇而义。躁与勇,义与礼,阴阳之数也。长阴则杀,长阳则生,生杀之数也。故抑躁行礼义则生,长勇罢礼义则死。外行礼义,内安脾胆,导养之秘也。以忠孝为先,不识其原,伤生之道。然知其本灵秘之卫,若能安其神,炼其形,摄生得气,归正背伪,出其恍惚,入其玄妙,辨补写之理,诞延育之方,可升仙矣。子龟镜焉,道在其中也。黄帝敬受灵诀,专精行之,未逾一纪而神猷先鉴,行气使心,精步逾玄,含灵契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气运於内,神应於外,岂非至真哉!谨具五藏玉轴图於后。
肺藏图
治肺当用呬。呬为写,吸为补。夫肺者,兑之气,金之精,其色白,其象如悬磬,其神如白狩。肺主魄,魄化为玉童,长七寸,持杖往来於肺藏。其神多怒者,盖发於肺藏也。欲安其魄而存其形者,则当收思敛欲,含仁育义,不怒其怒,不声其声,息其生则含乎太和。肺合於大肠,上主於鼻。故人之肺有风则鼻塞也。色枯者,肺乾也。人鼻痒者,肺有虫也。人之多怖者,魄离於肺也。人之体生白点者,肺微也。人之多声者,肺强也。人之不耐寒者,肺劳也。好食辛者,肺不足也。颜色鲜白者,肺无他恶也。人大肠鸣者,肺气壅也。夫肺主商,肺有疾当用呬。呬,肺之气也。其气义,则廖疾,久以安神。人有怨怒填塞胸臆者,则呬而泄之,盖自然之理也。向若不呬,必致伤败。获呬而获生乎!.故病用呬耳。夫人无苦,用呬者不祥也。夫肺处七宫惊门,主信,使人方正平直,习武先忠,则魄安形全也。且肺者,秋之用事。秋三月,天地气明,肃杀万物,雀卧鸡起,用安至精,公施抑怒改息,两相形长,秋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望旭旦,西面平坐,鸣天鼓七,饮玉浆三,然后瞑目,吸兑宫白气,入口吞之,以补呬之损。肺以正白之用,以致玉童饯,则神安思强,气全兆体,百邪不能殃之,兵刃不能害之,延年益寿,名飞仙耳。盖所谓补写神气,安息灵魄之所致哉。
心藏图
治心当用呵。呵为写,吸为补。夫心者,离之气,火之精,其色赤,其象如莲花,其神如朱雀。心主神,化为玉女,身长八寸,持玉英,出入於心府也。其神躁而无准,人之暴急者,盖发於心藏也。欲安其神而全其形者,则全忠履孝,辅义安仁,止其风,静其急,息其炽,澄其神,而全其形,则合中和也。心合乎小肠,主其血脉,上於舌。人之血壅者,心惊也。舌不知味者,心亏也。上智者,心有七孔,中智五孔,下智三孔,明达者,心有二孔,寻常者有一孔,愚痴者无孔也。多忘者,心神离也。好食苦者,心不足也。多悲者,心伤也。重应者,心乱也。面青黑者,心冰也。容色赤者,心无他恶也。夫心主征,心有疾当用呵。呵者,心气也。理其气体,呵能静其心而和其神,所以人之心乱者则多呵,盖天全之候也,人皆为而不知哉!向若不呵,当致愤怒者也。故心疾用呵,除邪气也。夫心处九宫惊门,主智,使人乐善好施,恭孝以修仁,则心和而形全也。且夫心者,夏之用事也,天地气交,万物华结亥寝丑起,无厌於养。英成实长,夏之德也,逆之则伤心。常以四月、五月、六月弦朔清旦,南面端坐,叩金梁九漱玄泉三,静思想,吸离宫之赤气,入口三吞之,以补呵之损,植其灵府,开心穴,饵离火,濯玉女,神平体安,众殃不害,金火不能伤,治神之灵也。
肝藏图
治肝当用嘘。嘘为写,吸为补。夫肝者,震之气,水之精,其色青,其象如悬匏。肝主魂,其神如龙,化为二玉女、玉童,一青衣,一黄衣,各长七寸;一负龙,一持玉浆,出入於肝藏也。其神好仁,人之行惠者,盖发於肝也。欲安其魂而延其龄者,则当泽被刍棘,恩覃庶类,而后全其生,则合乎太清者也。肝合於胆,上主於目。肝盛则目赤。又主於筋,肝亏则筋急。皮枯者,肝热也。肌肉黑黯者,肝风也。好食醋味者,肝不足也。色青者,肝盛也。手足汗者,肝无他恶也。毛发枯者,肝伤也。夫肝主角,故肝有疾者,当用嘘。嘘者,肝之气也。其气仁也,故除毁痛。人之有伤痛者,则嘘之以止痛,皆自然之验也,岂不以为灵哉?此之至理也,通玄之道。且肝之主春,春之用事。春三月,天地气生万物,花叶繁茂,人及刍萌,顺阳之道也,逆之伤肝也。伤之则毛骨不荣也。常以正月、二月、三月寅时东向平坐,叩齿三通,闭气七息,吸震宫之青气三吞之,补嘘之损,以享青帝之杞,以致二童之馔。木精乘王,则肝欢寡忧,精之妙也。
脾藏图
治脾当用呼。呼为写,吸为补。夫脾者,坤之气,土之精,其色黄,状如覆盆。脾主意,其神如凤。化为玉女,长六寸,循环於脾藏也。其神多嫉妬。人之嫉妬,盖起於脾藏也。土无正形,故妬之无准也。妇人则妬剧者,乘阴气也。欲安其神,则当去欲寡色,少思屏虑,长其土德而后全其生也。脾合乎太阴,脾连胃,上主於口,消谷之腑,如磨之转,化生而入熟也。食不消者,脾不转也,食坚硬之物,磨之不化也。人不欲#2食讫便卧,其脾则侧,侧则不转,食坚物,生食不化,则为宿食之患也。故食不调则伤脾,脾藏不调则伤质,质神俱损,则伤人之速,故人之不欲食生硬坚涩之物,全人之道也。人不欲食,为脾中有不化食也。多惑者,脾识不安也。多食者,脾虚也。食不下者,脾塞也。无颜色者,脾伤也。好食甘者,脾不足也。颜色鲜滑者,脾无他恶也。夫脾主於中宫土也,故脾之有疾当用呼。呼者能引脾疾,故人之中热者,呼之以驱热温之弊也。向若不呼,则热气拥於内,阴气息於外,致愤闷之患,形何从而安哉?夫脾位寄於土宫,宫主义也。使人宽舒广大,屈己济人以利,不争者也。且脾之无正形,寄王四季,随六气助成万物。脾育肠胃,义之道也。不以自专为德,不以物竞为功,长坤之理,逆之则伤脾。常以四季月末十八日旭旦,正坐中宫,禁气五息,鸣天鼓七,吸土宫之黄气,入口五吞之,补呼之损,饮玉醴以致神之和,以补於脾,以佐神气,则入山不畏虎狼,登险不惧颠蹶者,行气之精也。
肾藏图
治肾当用吹。吹为写,吸为补。夫肾者,阴之精,坎之气,其色黑,其象如圆石,其神如白鹿,两头化为玉童,长一尺,出入於肾藏。其神和也,人之柔顺者,盖发於肾藏也。欲安其神,则当仁德平广,膏润万物,长其精,顺其志,而后全其生形,则合乎太清者也。肾合於骨,上主於齿。齿痛者,肾伤也。又主於耳,人之骨痛者,肾虚也。耳不闻声者,肾亏也。齿多楚者,肾虚也。齿黑□者,肾风也。耳痛者,肾气壅也。腰不伸者,肾冰也。色黄者,肾衰也。容色紫光者,肾无他恶也。骨鸣者,肾羸也。夫肾主羽,人之有疾当用吹。吹者肾之气,能瘳肾之疾,故人之积气冲臆者,则强吹也。肾气沉滞,吹彻则通。且肾者冬之用事,三月乾坤气闭#3,万物伏藏,戌寝寅起,与玄阴并,外阴内阳以养骨齿,以治其神,逆之则伤肾。常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面北平坐,鸣金梁七,饮玉泉三,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九吞之,以补吹之损,以符呦鹿之词,以致玉童之馔。益肾气,神和体安,则群祆莫害,可致长生之道矣。
胆藏图
以前名五藏,加胆名六府。胆亦受水气,与坎同道。胆有疾,当用嘻。嘻为写,吸为补。图刑已附在肝藏。夫胆者,金之精,水之气,其色青,其象如悬瓠,其神龟蛇,化为玉童,长一尺,戟其手,奔驰於胆。其神勇,人之勇决者,盖发於胆藏也。欲安其神,当息忿寝争,与仁辅义,其后全生也。胆合於膀胱,上主於毛发。毛发枯者,胆损也。发燥者,胆有风也。无惧者,胆洪大也。颜貌青光者,胆无他恶也。爪甲乾者,胆亏也。毛焦者,胆热也。无事泪出者,胆劳也。好酸者,胆不足也。夫胆寄於坎宫,使人观智慕善,并#4 邪去佞绝奸,治方直也。且胆者,生於金,金主於武,故多勇,且抑之大吉。夫胆乘阴之气,秉金之精,故主於杀。杀则悲,故人之悲者,金生於水,目中堕泪也。夫心主火,胆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故为水火二气相背,则火得水而煎,阴阳交争,水胜於火,故目泪出,泪流也。苦而出,故曰泪。夫悲啼号泣,其声称苦者,为泪出於胆,而以苦为词也。胆,水也,而主於阴;目,明也,而主於阳。阴从阳,故从目出。常以孟月,端居正北,思吸玄宫之黑气,入口九吞之,以补嘻之损,以食龟蛇之味,饮玉童之浆,然后神治体和,颠#5不能犯,邪莫之向,胆气所致也。
歧伯曰:夫人之受天地之元气生。气之来也谓之精,精之媾也谓之灵,灵之变也谓之神,神之化也谓之魂,随魂往来谓之识,并精出入谓之魄,管主精魄谓之心,心有所从谓之情,情有所属谓之意,意有所指谓之志,志有所忆谓之思,思而远慕谓之虑,虑而用事谓之智。智者,乃识见者也,盖精神、魂魄、意志、思虑、情智、见识之所用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含天地之象。具在身矣。则胸胁为宫室,四支为郊境,头圆象天,足方象地,左目为日,右目为月。发为星辰,齿为金玉。大肠为江河,小肠为川渎。两乳、脐、膝为五岳,肝、肾、脾、肺、心为五行。故修道者常理之,若不修缉,必致毁败。营卫不通,血气不流,齿发不坚,五藏不调,则倾化随及。故至人修其未毁,治其无疾也。
云笈七签卷之十四
#1 之:辑要本作『其』。
#2 不欲: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并作『方饮』。
#3 三月乾坤气闭:此句前依文例当有『冬』字。辑要本作『冬三月乾坤气闭』。
#4 并:辑要本作『屏』。
#5 颠:辑要本作『恶』。
云笈七签卷之十五
三洞经教部 经
黄帝阴符经叙
《阴符》自黄帝有之,盖圣人体天用道之机也。《经》曰:得机者万变而愈盛,以至於王;失机者万变而愈衰,以至于亡。厥后伊吕得其末分,犹足以拯生灵,况圣人乎?其文简,其义玄。凡有先圣数家注解,互相隐显。后学难精,虽有所主者,若登天无阶耳。近代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徒参人事,殊紊至源。不惭窥管之微,辄呈酌海之见。使小人窃窥,自谓得天机也。悲哉!臣固愚昧,尝谓不然。朝愿闻道,夕死无悔。偶於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不知何代人制也。词理玄邈,如契自然。臣遂编之,附而入注。冀将来之君子,不失道旨。
黄帝阴符经张果注解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自然之道,无所观也。不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不见,故能照自然之性。性惟深微而能照,其斯谓之阴。执自然之行,无所执也。故不执之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所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变通而能契,斯谓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李筌以阴为暗,符为合,以此文为序首,何昧之至也。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命、物、时、功、神也。传曰:圣人之理,图大而不顾其细,体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则遵道布德以化之,履险则用权发机以拯之。务在匡天地,谋在济人伦。於是用大义除天下之害,用大仁兴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经合道之谋,其名有五,圣人禅之,乃谓之贼;天下赖之,则谓之德。故贼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黄帝所以代炎帝也。贼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尧所以代帝挚也。贼天之时,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帝舜所以代帝尧也。贼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贼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贼,殷汤所以革夏命也。周武所以革殷命也。故见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贼命为用味,以取其喻也。李筌不悟,以黄帝贼少女之命,白日上腾为非也。
五贼在乎心,施行在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传》曰:其立德明,其用机妙,发之於内,见之於外而已矣。岂称兵革以作寇乱哉?见其机而执之,虽宇宙之大,不离乎掌握,况其小者乎?知其神而体之,虽万物之众,不能出其胸臆,况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李筌等以五贼为五味,顺之可以神仙不死。诬道之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