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 - 第 14 页/共 21 页
神圣之教,不即不离,而至妙之所会者更粗,至高之所适者反下。隐显岂相离哉。
神圣之教也。
天一位,地一位,圣人参於两间以齐。齐之而以彼鉴此,以此教彼,则天下之理得矣。然后万物各遂其生。故下文云。
故流分而神生,
流分,谓水也。天一生水,其於物为精。精聚而后神从之。
动登而明生,
动登,谓火也。地二生火,其於物为神。神会而后识从之。
明见而形成,形成而功存。故文者,所以分物也;理者,所以纪或作地名也。天地者,同事而异域者也。
天域於上,地域於下。
无规圆者,天之文也。无矩方者,地之理也。天循文以动,地循理以作者也。二端或作圣端者、神之法也。
神明之法,如是而已。
神圣之人后或作命,先天地而尊者也。后天地生,然知天地之始;先天地亡,然知天地之终。道包之;故能知度之;
其道围乎天地之外,故知能知之,义能度之。
尊重焉,故能改动或无动字之;
拔阴阳,移寒暑。
敏或作数明焉,故能制断之。敏,或为数。精神者,物之贵大者也;
精神之外,皆其绪余土直者也。
内圣者,
或作圣内。
精神之原也。
外王者乃其绪余土直,则内圣者精神之原也。
莫贵焉,故靡不仰制焉。制者,所以卫精、擢神、致气也。
精欲啬,神欲养,气欲专,故其辞如此。擢者,秀拔之辞。
幽则不泄,蕳或作闻则不烦,不烦则精明达,
明太用则昏,精太用则竭。
故能役贤能,使神明,
无为也,故能用天下而有余。
百化随而变,终始从而豫。
豫,暇豫也。
神明者,积精微全粹之所成也。圣道神方,或作万。要之极也。
要其会归,至於此而极矣。
帝制神化,治之期也。
至矣,尽矣,不可以有加矣。
故师或无师字为君而学为臣,
教者为君,学者为臣。
上贤为天子,次贤为三公,高为诸侯。
高者以为诸侯。
易姓而王,不以祖或作礼籍为君者,欲同一善之安也。
尧授舜,舜#41授禹,用此道也。
彼天地动作於胸中,然后事成於外;万物出入焉,然后或作然同生物无害。
圣人心外无法而气合於神,神合於无。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动作出入反在於胸中,则事岂有不成,物岂有不利哉?
闿阖四时,引移阴阳,怨没澄物,
疑。
天下以为自然,
百姓谓我自然是也。
此神圣之所以绝众也。
子贡曰:仲尼,天也,不可阶而升也。
圣原神文,有验而不可见者也。
有情有性,无为无形。
故过人可见、绝人未远也,
《南华》曰:南行者至於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矣。
神明所以类合者也。故神明锢结其弦,
纮者,取譬於冠。而锢结云者,以明无危堕之患也。
类类生成,用一不穷。或作用不穷一。
所谓仲尼神明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至於山、川、乌、兽、草、木,裕如也。
影则随形,响则或作明应声,故形、声者,天地之师也。
随而应之,故曰师也。
四时之功,阴阳不能独为也。圣王者,不失本末,故神明终始焉。
辅相导阴阳终始四时之功。
卒令八风三光之变,经或作缠气不常之故,孰不韶请或作诸都或作鄙理焉。
都之为言,总也,读如都鄙之都。此言人保圣人,故阴阳失和,诏而请之,使总理焉。虽然,大乱之本,实始於此。此庚桑楚所以不释於老聃之言。故下文云。
故神灵威明上变光,
老聃所谓上悖日月之明。
疾徐缓急中动气,
老聃所谓中堕四时之施。
煞伤毁祸下在地。或作征下在地。
老聃所谓下烁山川之精。
故天地阴阳之受命,取象於神明之效,既已见矣。
其效如上所谓,亦已见矣。虽然,岂遂可以无圣人之治哉?故下文云。
天者,气之所总出也;
所谓虹霓也,霜露也,风雨也,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地者,理之必然或作理然之必也。
无可无不可者,天道也。地道则取必焉。
故圣人者,出之於天,
其道常出於天。
收之於地。
不肯出於地也。
在天地若阴阳或无阳字者#42,杜燥湿以法义,与时迁焉。或无焉字。
若阴者以法义杜燥,若阳者以法义杜湿。度万云:神湿则天不生水,形燥则地不生火。
三者#43,圣人或无人字存则治、亡则乱者,天失其文,地失其理也。以是或作文知先灵,
先灵,先王之灵。
王百神者,上德执大道。凡此者,物之长也。及或作乃至乎祖籍之世代继之君,身虽不贤,然南面称寡犹不果亡者,其能受教乎有道之士者也。不然而能守宗庙存国家者,未之有也。
鹖冠子卷中竟
#1《四库》本案:『一本音下缺一字;又,声上多一「故」字疑悮』。
#2『燥』,《道藏》本原作『屎』,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3『伣』,《四库》本百子本作『视』,是。
#4此句《四库》本作『一本元缺,一本字或作知,或作如』,并案:『一本元缺以下十三字,与正文不相应;疑当在下文「知无道」知字之下,而错悮於此。今姑仍之』。
#5『纽』,《四库》本作『组』。注文同此。
#6『执』,《四库》本作『孰』,并案:『一本作执,非』。
#7『执』,《四库》本作『孰』,并案:『一本作执,非』。
#8『立官』,《四库》本作『主官』。
#9『平治』,《四库》本作『平法』。
#10《道藏》本原脱『一本』。今据《四库》本补。
#11『王』,《四库》本作『主』。
#12《道藏》本原缺『司』字。今据《四库》本补。
#13『后王』《道藏》本原作『后二』,误。今据后文及《四库》本改。
#14『及』,《道藏》本原作『反』,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5『远乎近』,《四库》本作『远之近』。
#16『提』,《道藏》本原作『是』,今据文义及《四库》本改。
#17『普遍』《四库》本作『善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