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醇 - 第 107 页/共 142 页

以赠长老仙公。仙公抚掌笑曰。昨夜梦宝盖飞下。   著处辄出火。岂此祥乎。乃作是诗。   院有蜀僧宣逮。事讷长老。识先君云。   石耳峰头路接天。梵音堂下月临泉。此生初饮庐山水。他日徒参雪宝禅。   袖里宝书犹未出。梦中飞盖已先传。何人更识嵇中散。野鹤昂藏未是仙。   原选者评。诗简于题。题中之意。诗无剩语。题外之意。诗有余情。体赡律调。咀味无尽。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原选者评。能作如是语。始是认取真面目者。妙高峰三日不见。而见之别峰。与此参看。   黄庭坚曰。此老人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其笔端有口。亦安能吐此不传之妙。   庐山二胜并引   余游庐山。南北得十五六奇胜。殆不可胜纪。而懒不作诗。独择其尤佳者作二首。   开先漱玉亭   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乱沫散霜雪。古潭摇青空。   余流滑无声。快泻双石硔。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   愿随琴高生。脚踏赤公。手持白芙蕖。跳下清泠中。   原选者评。写瀑布奇势迭出。曲尽其妙。此巨灵开山手。徐凝恶诗。诚不足道耳。   。庐山记。曰。山中瀑布十余处。香炉峰与双剑峰在瀑布旁。水源在五老峰顶。西入康王谷为水帘。东为开先之瀑布。   王注正讹曰。开先漱玉亭。王本讹作开元。题下注云。开元禅院旧传梁昭明太子之居。栖隐也。唐玄宗即位。始号开元。有拓隐桥。玄宗所作。按黄庭坚。开先禅院修造记略。曰。南唐中主。年少好文。无经世意。慕物外之名。问舍五老峰下。有野夫献地。买之万金。以为书堂。   及即位。以为寺。以野夫献地。为己有国之祥。故名开先。后迁洪都。盖尝弭节。故榻与画像存焉。又。山志。称。中主读书台在寺后。世以为李后主者误。以为梁昭明者尤误。开先寺本末甚明。无可疑者。王本既讹开先为开元。又讹南唐之玄宗为唐开元天宝之玄宗。又云唐玄宗即位始号。开元。其杜撰驳乃尔。梅溪何至是想。后人伪讠乇耶。栖贤三峡桥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霭间。氵项洞金石奏。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画。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原选者评。奇景以精理通之。发为高谈。结为幽艳。络绎间起。使人应接不暇。   。苕溪渔隐丛话。曰。三峡桥诗。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此等语精研绝韵。真他人道不到也。   苏辙。栖贤僧堂记。曰。元丰三年。余过庐山。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丛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又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桥曰。三峡。   。庐山前录。曰。过栖贤路稍崎岖。然不妨观山也。约十余里。至三峡桥。苏黄门所记。殆非夸词。自此行石衢。至玉渊亭。涧水披石。陡落汇为龙湫。雪溅雷吼。不减三峡。   岐亭并引五首录三首   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明年正月。复往见之。季常使人劳余于中途。余久不杀。恐季常之为余杀也。则以前韵作诗。为杀戒以遗季常。季常自尔不复杀。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其后数往见之。往必作诗。诗必以前韵。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乃复用前韵。通为五首以赠之。   昨日云阴重。东风融雪汁。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   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抚掌动邻里。绕村捉鹅鸭。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幂。   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须臾我径醉。坐睡落巾帻。   醒时夜向阑。唧唧铜瓶泣。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我当安所主。君亦无此客。   朝来静庵中。惟见峰峦集。   原选者评。从呼酒说到径醉。醉而复醒。写出啸傲自适。颓然兀然。真不知何者是主。何者是客。   我哀篮中蛤。闭口护残汁。又哀网中鱼。开口吐微湿。刳肠彼交病。过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温。相劝此最急。不见卢怀慎。烝壶似烝鸭。坐客皆忍笑。髠然发其羃。   不见王武子。每食刀几赤。琉璃载烝犭屯。中有人乳白。卢公信寒陋。衰发得满帻。   武子虽豪华。未死神已泣。先生万金璧。护此一蚁缺。一年如一梦。百岁真过客。   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原选者评。通篇俱为戒杀而作。未死神已泣。一语。尤恻恻动人。中用郑余庆事。误作卢怀慎。艺苑雌黄。指摘之。然未足为此诗病也。   。许岂页诗话。曰。东坡赠季常诗戒其杀生。末云。君无废此篇。严诗编杜集。谓严武也。   工部集中有武倡和数首。   枯松强钻膏。槁竹欲沥汁。两穷相值遇。相哀莫相湿。不知我与君。交游竟何得。   心法幸相语。头然未为急。愿为穿云鹘。莫作将雏鸭。我行及初夏。煮酒映疏羃。   故乡在何许。西望千山赤。兹游定安归。东泛万顷白。一欢宁复再。起舞花堕帻。   将行出苦语。不用儿女泣。吾非固多矣。君岂无一缺。各念别时言。闭户谢众客。   空堂净扫地。虚白道所集。   原选者评。临别互相劝勉。匡其所不及。不徒作依依恋恋之词。同心之言。其谊古。其情深矣。   。缃素杂记。曰。世俗相传。古诗不必拘于用韵。余谓不然。如杜少陵。早发射洪县及字韵。诗。皆用。缉。字一韵。未尝用外韵也。又观东坡与陈季常。汁。字韵一篇诗。而用六韵。殊与老杜异。其他侧韵诗多如此。以其名重当世。无敢訾议。   。苕溪渔隐丛话。曰。黄朝英之言。非也。老杜侧韵诗何尝不用外韵。今若以一篇诗偶不用外韵。遂为定格。则老杜何以谓之能兼众体也。黄既不细考老杜诸诗。又且轻议东坡。尤为可笑。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   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   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不瞋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铓。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   原选者评。画从醉出。诗特为醉笔。洗剔精神。读起四句。森然动魄也。句句癚绝。在集中另辟一格。   龙尾砚歌并引   余旧作。凤咮石砚铭。其略云。苏子一见名凤咮。坐令龙尾差牛后。已而求砚于歙。   歙人云。子自有凤咮。何以此为。盖不能平也。奉议郎方君彦德。有龙尾大砚。奇甚。谓余若能作诗。少解前语者。当奉饷。乃作此诗。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锦茵玉匣俱尘垢。捣练支床亦何有。况瞋苏子凤咮铭。戏语相嘲作牛后。碧天照水风吹云。明窗大几清无尘。我生天地一闲物。苏子亦是支离人。   粗言细语都不择。春蚓秋蛇随意画。愿随苏子老东坡。仁者不用生分别。   原选者评。前用解嘲。后更讽以通人之论。雄恣逸态。奇矫无前。集中凤口朱砚三铭。各以遒炼为工。不可无此。作荡氵矞之气。   次韵杭人裴维甫   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   凄凉楚些缘吾发。邂逅秦淮为子留。寄谢西湖旧风月。故应时许梦中游。   同王胜之游蒋山   到郡席不暖。居民空惘然。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   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龙腰蟠故国。鸟爪寄曾巅。   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略彴横秋水。浮屠插暮烟。   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   原选者评。次第写景。不必作山曾郁屈之势。而斫削精洁。神彩欲飞。不独。峰多。江远。   一联。差肩杜老。   。西清诗话。曰。元丰中。王荆公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间即俱味禅悦。公叹息谓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东坡渡江至仪真。赋此诗。公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   送沈逵赴广南   嗟我与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穷不死。君随幕府战西羌。夜渡冰河斫云垒。   飞尘涨天箭洒甲。归对妻孥真梦耳。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   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   我方北渡脱重江。君复南行轻万里。功名如幻何足计。学道有涯真可喜。   句漏丹砂已付君。汝阳瓮盎吾何耻。君归趁我鸡黍约。买田筑室从今始。   原选者评。就两人境遇不同处。抒写尽致。而以道牙日就。作无聊解脱之词。觉满纸毫飞墨喷。一时怡然冰释。   豆粥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萍虀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原选者评。起伏开阖。气伟来奇。青莲无以过。   。苕溪渔隐丛话。曰。东坡于饮食作诗。赋以写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赋。豆粥诗。   是也。   秦少游梦发殡而葬之者。云是刘发之柩。   是岁发首荐。秦以诗贺之。刘泾亦作。因次其韵   君看三代士执雉。本以杀身为小补。居官死职战死绥。梦尸得官真古语。   五行胜己斯为官。官如草木吾如土。仕而未禄犹宾客。待以纯臣盖非古。   馈焉曰献称寡君。岂比公卿相尔汝。世衰道微士失已。得丧悲欢反其故。   草袍芦箠相妩媚。饮食嬉游事群聚。曲江船舫月灯毬。是谓舞殡而歌墓。   看花走马到东野。余子纷纷何足数。二生年少两豪逸。诗酒不知轩冕苦。   故令将仕梦发棺。劝子勿为官所腐。涂车刍灵皆假设。著眼细看君勿语。   时来聊复一飞鸣。进隐不须烦伍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