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613 页/共 737 页
《孙氏瑞应图》曰:景星者,大星也。状如半月,生於晦朔,助月为明。王者不私於人则见。
又曰:王者德至幽微,则景星见。
又曰:景星者,星之精也,先後月出於西方。王者不私人以官,使贤者在位则见,佐月为明。
又曰:王者孝行之溢,则斗精。(北斗七星光明若将也。)
又曰:王者承天得理,则老人星临国。
《符瑞图》曰:镇星合房者,年谷丰熟。
《易坤灵图》曰:至德之萌,五星若连珠。
《尚书中候》曰:帝尧即政七十载,景星出翼。(景,大也。翼,朱鸟宿也。)
《礼稽命征》曰:出号施令叶民心,制礼作乐得天意,则景星见。
又曰:外内之制,各得其宜,四方之事,无有留滞,则天苑有德星见。
《礼斗威仪》曰:君承土而王者,其政太平,则镇星黄而多晕。
又曰:宫星黄大,其馀六星耀光四起。(宫星,北斗魁星也。)
又曰:君乘水而王,其政太平,则辰扬光;乘金而王,则太白扬光。
《礼含文嘉》曰:天子崇有德、彰有道、显有功、褒有行,则太微七星明,少微、处士有德星应。(宋均云:“太微,正教之宫也;七星,衣裳正礼。今施教布化,仪服应礼,故星明;今少微、处士有德星应,则星皆有威仪矣。”)
《春秋合诚图》曰:天子精耀,心愤务德,则景星见。(宋均曰:愤犹盛也。)
《春秋感精符》曰:王者上感皇天,则景星见。
《春秋佐助期》曰:虞舜之时,景星出房。
《春秋孔演图》曰:天子举贤,则景星放於天。
又曰:王者德政,海内富昌,则镇星入阙。(阙,华阙之门,当帝坐。)
《春秋元命苞》曰:老人星者,治平则见,见则主寿。帝以秋分,候之南郊。
又曰:帝位明,即毕星光大也。
《春秋文耀钩》曰:老人星见则主安下,不见则兵起。
又曰:王者安静,则老人星见。
《春秋运斗枢》曰:王政和平,则老人星临国,万民以歌。
《孝经援神契》曰:德至天,则斗极明。
又曰:天子刑於四海,德洞沦冥,八方神化,则斗精。
又曰:神灵滋液,百珍宝用,有景星。
又曰:镇星舍房,符明道兴。(宋均曰:符验明而道兴年丰也。)
又曰:太白合表,四夷从服之象。(宋均曰:合表,从中道也。太白进退主侯兵。合从中道,无进退。)
《孝经内事》曰:天子行孝德,则景星见。
又曰:王者动得天度,止得地意,从容中道,阴阳合度,则太微五帝座星明以光也。
又曰:王者得礼之制,不伤财,不害民,君臣和,草木昆虫各象正性,则三台为齐明,不阔不狭,如其度。(宋均云:“君臣制度,宫室、车旗多少各有科品,则应也。”)
又曰:王者敬诸父有差,则斗角光明以扬。(宋均云:“诸父,伯仲叔季也。斗为帝车,帝所乘也。角坚刚而居帝前,帝敬诸父,感天应之也。”)
又曰:王者远嫌别微,殊贵贱,抑骄臣,息乱子,则屏星为之明以润,帝座章而光。(宋均云:“屏星、五帝座为之明以润,章大也。”)
又曰:天子得云台之礼,则五车均明,河行不离其常。(宋均云:“天子考察天气若梓慎,见星之者也,所以获福禳灾。五车主五谷,君禳灾得福,民无饥寒之困,五谷星明以应之。河若离常,则有决溢之忧,则九谷失所殖矣。”)
又曰:昆弟有亲亲之思,则钩钤不离房。(宋均云:“钩钤远房则疏阔,今昆弟相亲,故天相近,明其友也。)
又曰:王者厚长幼,各得其正,则房、心有德星应之。(宋均云:“房心为天子明堂,布政之宫,长幼厚则政教著,明房心应之而时也。”)
风
《史记》曰:黄帝行德,天为之起风,从西北东北,必以庚辛。一秋中五至,大赦;三至,小赦也。
《唐书》曰:肃宗在平凉,未知所适,会朔方留後杜鸿渐奉笺迎上,又河西行军司马裴冕劝上治兵於灵武,以图进取。上发平凉,至丰宁南,见黄河天堑之固,欲整军北渡以保丰宁。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及回军趋灵武,风沙顿止,天地廓清。
《尚书大传》曰:王者德及皇天,则祥风起。
又曰:舜将禅禹,于时八风修通。
《礼斗威仪》曰:王者乘火而王,其政升平,则祥风至。(宋均云:即景风,其来,长养万物。)
《符瑞图》曰:翔风者,瑞风也,一名景风。春为发生,夏为长盈,秋为收藏,冬为安宁。
《春秋繁露》曰:王者恩及金石,则凉风出。
《孝经援神契》曰:王者德被八方,则祥风至。
王充《论衡》曰:王者太平,则五日一风,风不鸣条。
《风角占》曰:风清明,高不及地二三尺,此下有圣人;或清明,其来久长,而不动摇树木枝叶,此龙德在其下。
《晋阳春秋》曰:刘裕平慕容超,将镇下邳,闻卢循反、何无忌败,乃还次山阳。造扬子江,问行人曰:“朝廷如何?”对曰:“刘公尚未至,刘公若还,无所忧也。”裕将济而风急,众咸难之。裕曰:“吾有天命,风当自息,如天不助,覆溺何足可怯?”即命登舟,舟移而风止。
雨
《礼斗威仪》曰:君乘金而王,其政平,则嘉雨时至。
《春秋说题辞》曰:大节二十四,小节十二,功德分也,故一岁三十六雨。
《盐铁论》曰:太平之世,则雨不破块,旬日一雨,雨必以夜。
《符瑞图》曰:周公时天下太平。当此之时,旬而一雨,雨必以夜。
又曰:灵雨者,遇岁亢旱,责躬引咎,理察冤枉,退去贪残,侧身修政,则降以灵雨。非诚感瑞应,则非灵也。
又曰:昔殷汤之世,天下大旱。以六条自责,於是大雨。
《淮南子》曰:神农之世,甘雨以时,五谷蕃殖。
《尸子》曰:神农氏治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谷雨,旬五日为行雨,万物咸利,故谓之神。
云
《史记》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是谓庆云,嘉气也。
《汉书》曰:武帝封禅,夜有白云封中出。
《魏书》曰:文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圆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
《宋书》曰:世祖在江州起义,建牙军门,有紫云二段落于牙上。
《唐书》曰:玄宗尝出畋,有紫云在其上,从者望而得之。
又曰:萧宗自奉天而北,夕次永寿,有白云起西北,长数丈,如楼阁之状。识者以为天子之气。
《尚书中候》曰:尧德清平,乃沉璧於河,白云起。
《礼斗威仪》曰:景云,景,明也,言云气光明也。
又曰:周成王治平,观於河,青云浮。
《春秋孔演图》曰:黄帝将兴,黄云升於堂。
《孝经援神契》曰:王者德至山陵,则景云出。
又曰:天子孝则景云出。
孙氏《瑞应图》曰:景云见者,太平之应也。
《符瑞图》曰:,庆云也,内赤外黄,一曰云。(音橘也。)
《帝王世纪》曰:黄帝有景云之瑞,以云纪官。
又曰:尧母庆都,生而神异,有黄云覆上。
《汉武故事》曰:帝幸梁父祀地,山上有白云如盖。
又曰:宣帝祀甘泉,有紫云从西北来,散於殿前。
《归藏》曰:大昊之盛,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徐爰《宋书》曰:高祖北征至洛阳,常有紫云见於军上。
雾
《史记》曰:高祖至平城,匈奴围上七日,大雾,汉人往来,故不觉。
《帝王世纪》曰: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雾三日。帝之洛水上,见大鱼负图书。
露
《後汉书》曰:光武建武十二年,甘露降南行唐。
又曰:明帝永平十七年春正月,甘露降於甘陵。
又曰:明帝永平十七年,甘露降泉陵、洮阳二县。(二县属零陵。泉陵城,在今永州零陵县北。洮阳故城在湘原县西北。)
《东观汉记》曰:光武时,甘露降四十五日。
《宋书》曰:文帝元嘉中,甘露频降,状如细雪。
《唐书》曰:武德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甘露降于中华殿之桐树,泫如冰雪,以示群臣。
又曰:贞元十年正月,西川奏当管甘露降松柏、竹丛等二千四百四十二处。
《尚书中候》曰:尧时甘露降。
《孝经援神契》曰:王者德至天,则降甘露。
《礼斗威仪》曰:君政治,则轩辕之精散为甘露降。
又曰:人君乘土王,其政太平,则甘露降。
《春秋运斗枢》曰:天枢得则甘露降。
孙氏《瑞应图》曰:耆老得敬,则松柏受甘露;尊贤老不失细微,则竹苇受甘露。
又曰:甘露者,味清而甘,降则草木畅茂,食之令人寿。
又曰:王者德至於天,和气感,则甘露降於松柏。
《白虎通》曰: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
《论衡》曰:甘露味如饴,王者太平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