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589 页/共 737 页

《三国典略》曰:後梁有何山者,其射之妙,人莫能及。有乌噪於庭树,萧恶之,谓山曰:“射中者,赐一车谷。”其乌雏并於枝上,山曰:“脱一箭中两,请赐两车;臣无车牛,愿官为送。”许之。於是山射,中其二项。甚欣悦,即令载谷送之。 《後魏书》曰:韦珍迁显武将军、郢州刺史,在州有声绩。朝廷嘉之,迁龙骧将军,赐骅骝二匹、帛五十五匹、谷三百斛。珍乃召集州内孤贫者,谓曰:“天子以我能绥抚乡故,赐以谷、帛,吾何敢独当?”遂以所赐悉分与之。 《北史》曰:卢义僖宽和畏慎,不妄交款,性情俭素,不营财利。少时,幽州频遭水旱,先有数万石谷贷人,义僖以年谷不熟,乃燔其契,州闾悦其恩德。虽居显位,每至困乏,麦饭蔬食,忻然甘之。 《唐书》曰:长寿二年元日大雪,其夜质明而晴。上谓侍臣曰:“俗云元日有雪则百谷丰,末知此语有何故实?”文昌左丞姚对曰:“《汜胜书》云:‘雪是五谷之精,以其汁和种,则年谷大穰。’又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元日降雪,以为嘉瑞。”上曰:“朕临御万方,心存百姓,如得年登岁稔,此即可为大瑞。虽获麟凤,亦何用为?” 《墨子》曰: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馑则大夫以下损禄五分之一,旱则二,凶则三,馈则四,饥则尽禄,廪食而已。 《孔丛子》曰:魏王问子慎曰:“寡人闻昔上天神异,后稷而为之下嘉谷,周遂以兴;住中山之地,无故有谷,非人所为,云天雨之。反以亡国,何?”答曰:“天虽至神,自古及今,未闻其下谷与人也。《诗》美后稷,能大教民种善谷,以利天下,所谓‘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其义一也。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谓天祥也。” 《管子》曰:常山之东,河、汝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 《陈子要言》曰:食谷而鄙田,衣帛而笑蚕,是惑也。 《范子计然》曰: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也。是故无道之君及无道之臣,皆不能积其盛有馀之时,以待其衰不足。 《星经》曰:八谷八星,在五车北。(主黍稷稻梁麻麦乌麻。星明俱熟。) 《师旷》曰: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善。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益种之。 京房《五星占》曰:五谷俱伤?何君无德也! 京房《易逆刺》曰:天雨谷,岁大熟。 《淮南子》曰: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故禾春生秋死,(禾,禾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也。)菽夏生冬死、(菽,火也,火王而生,水王而死也。)麦秋生夏死、(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也。)荠冬生仲夏死。(荠,水也,水王而生,土王而死也。) 又曰:稷垦草发甾,粪土树谷,使五谷之五种,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 又曰:女夷鼓歌,(女夷,天帝之女,下司时,和春阳,喜乐鼓歌也。)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兽草木。孟夏之月,以享谷本,雄鸠长鸣,为帝候岁。(雄鸠养,长谷之鸟也。) 《金楼子》曰:鬻官者,欲民之死;蓄谷者,欲岁之饥。船漏水入,囊洞内虚也。 《说苑》曰:楚、魏会於晋阳,将以伐齐。齐王患之,使人召淳于髡曰:“楚、魏谋欲伐齐,愿先生与寡人共之。”淳于髡大笑而不应,三问而不应,王怫然作色曰:“先生以寡人国为戏乎?”淳于髡对曰:“臣不敢以王国为戏也。臣笑邻之祠田也,以箧饮与一鲋鱼,其祝曰:‘下田ㄜ耶,得谷百车,{解土}(户买反。)块(口对反。)者宜禾。’臣笑其所以祠者少,而求者多。”王曰:“善。”赐之千金、革车百乘,立为上卿。 《山海经》曰:都广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郭璞注曰:其城方三百里,盖天地之中,素女所出也。播琴,犹播殖,方俗言耳。) 扬雄《方言》曰:凡以火五谷之类,出自山东,齐楚以往曰熬,陇冀以往曰{福灬},(平力切。)秦晋之间曰{取灬}。(创眇切。) 杨泉《物理论》曰: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养性之术,常使气少,则病不生矣。梁者,黍稷之总名也;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种,为六十。疏、果之实助谷,各二十种。为百谷。故《诗》曰:“播厥百谷。”谷者,众种之大名也。 《说文》曰:,(音六。)疾熟也。谷,续也,百谷总名也。 《贾谊书》曰:至于神农,尝百草之实,察咸苦之味,教民食谷。 《汜胜之书》曰:雪者,五谷之精。 又曰: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丑,秫忌未,小麦忌戍,大麦忌子。 桓谭《新论》曰:世俗咸言:汉文帝泽加黎庶,谷至石数钱。 《论衡》曰:谓天雨谷,从天而下,应变而生,非也。夫云出於山,散而为雨,人见从天坠,谓天雨水也。夏日则雨,冬寒则凝为雪,发於丘山,不从天降,明矣!谷从地起,与疾风俱飘,集於地,人谓之天雨谷也。建武三十一年,陈留雨谷蔽地。视谷形,如米而黑,此夷狄地所生谷也。夷狄不粒食,谷生於草野,成熟,委於地,遭疾风吹扬,与之俱飞,风衰,谷集坠中国。中国见之,谓天雨谷。 《世要论》曰:学不勤,则不知道,耕不力则不得谷。 又曰:服一彩则念女工劳,御一谷则恤农夫勤。 《兵书》曰:军中地生五谷,将军得天道,大吉。 《梦书》曰:五谷为财饮食物。梦见谷,得财吉;五谷入家,家当盛。 《殷氏世传》曰:殷谡,字伯起。遭世丧乱,埋谷数百石。後谡为贼所执,见掠责,具以谷告之,贼犹嫌其未实,欲刃焉。谡乃詈曰:“卿行劫害,当知人心,岂有出财还自杀耶?”则知其诚,遂免。 《羊祜别传》曰:祜周行贼境七百馀里,往反四十馀日,刈贼谷以为军粮,皆计顷亩送绢,还直使如谷价。 《风俗通》曰:建武之初,旅谷弥望,野茧被山。 盛弘之《荆州记》曰:桂阳郡西北接耒阳县,有温泉,其下流百里,恒资以溉灌。常十二月一日种,至明年三月新谷便登。重种,一年三熟。 《博物志》曰:马食谷,则足重不能行。 又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艹师}。其实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获至冬乃讫。名曰自然谷,或曰禹馀粮。 又曰:孝元竟宁元年,南阳山都雨谷,小者如黍、粟而青黑,味苦;大者如米、豆而赤黄,味如麦。下三日生根叶,状如大豆初生时。 《幽明录》曰:琅琊诸葛氏,兄弟二人,寓居晋陵。家甚贫耗,常假乞自给。谷在中,计日用未应尽,而早以空罄。始者谓是家中相窃盗,复封检题识,而耗如初。後有宿客远来,际夕至巷口,见数人担谷从门出。客借问:“诸葛在否?”答云:“悉在。”客进内,言语之後因问:“卿何得大粜谷?”主人云:“告乞少谷,欲充口,云何复得粜之?”客云:“吾向来,逢见数人担谷从门出。若不粜者,为何事?”主人兄弟相视,窃自疑怪。试入看封题,俨然如故。试开量视,即无十许斛。知前後所失,非人为之。 《异苑》曰:凉州张骏时,天雨五谷,殖之悉生,因名为天麦。 张衡《东京赋》曰:所贵惟贤,所宝惟谷。 曹植《谢赐谷表》曰:诏书念臣经用不足,以船河邸阁谷五千斛赐臣。 《谢玄书□奏》曰:粮谷十斛,是钓池上之所种。 卷八百三十八 百谷部二 米 《後汉书》曰:帝因西征隗嚣至漆。(漆县,属右扶风。)诸将多以王师之重,不宜远入险阻,计犹豫未决。会召马援夜至,帝大喜,引入,具以群议质之。援因说隗嚣将帅有土崩之势,兵进有必破之状。又於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昭然可晓。帝曰:“虏在吾目中矣!”明旦遂进军,嚣众大溃。 又曰:献帝时,三辅大旱,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洗谓荡涤也。)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帝使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麋粥,经日而死者无数。帝疑赈恤有虚,乃亲於御坐前量试作麋,乃知非实。(袁宏《汉记》曰:时敕侍中刘艾取米豆五升,於御前作糜,得满三孟。於是谓尚书曰:“米豆五升,得麋三孟,两人委顿,何也?”)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於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後,多得全济。 《宋书》曰:晋平王休,素无才能,强梁自用。大明之世,年尚少,未得自专,至是贪淫好财色。在荆州裒刻所在,多营财货。以短钱一百赋民,田登就求白米一斛,米粒皆令彻白,若有破折者,悉删简不受。民间籴此米一升一百,至时又不受米,评米责钱。凡诸求利,皆悉如此。 又曰:徐齐耕,晋陵人也。元嘉二十一年,大旱人饥。耕诣县陈辞,以米千斛助官振贷。县为言上,当时议以耕比汉卜式。诏书褒美,酬以县令。大明八年东土饥,东海严成、东莞王道益,各以私谷五百馀斛助官振恤。 《梁书》曰:任为新安太守,为政清省,吏民便之。卒於官,惟有桃花米二十斛,无以为敛。遗言:“不许将新安一物还都。” 《南史》曰:孔觊後为司徒左长史,弟道存,代觊为後军长史、江夏内史。时东土大旱,都邑米贵,一升将百钱。道存虑觊甚乏,遣使载五百斛米饷之。觊呼使谓之曰:“我在彼三载,去官之日,不办有路粮。卿至彼未几,那能便得此米?即可载还彼。”吏曰:“自古已来,无有载米上水者。都下米贵,乞於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梁书》曰:庾诜尝乘舟从氵昱中山舍还,载米一百五十石,有人寄载四十石。及至宅,寄载者曰:“君四十斛,我百五十斛。”诜嘿然不言,恣其取足。邻人有被执为盗见劾,妄疑诜。诜矜之,乃以书质钱二万,令门生诈为其亲,代之酬备。邻人获免,谢诜,曰:“矜天下无辜,岂期谢也!” 又曰:张率嗜酒不事,於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及至,耗太多。率问其故,答曰:“雀鼠耗。”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竟不研问。 《南史□隐逸传》曰: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 《後魏书》曰:崔浩自馔《食经》序,曰:“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厚,牛羊盖泽,货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必粱肉。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可复得乎?故序遣文,垂示来世。” 《北史》曰:齐文宣帝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征等不过得一二首,惟卢思道独有八篇,故时人称为“八美卢郎”。 《唐书》曰:李岘为京兆尹,所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馀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言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岘。”为其政得人心如此。 又曰:张万福为泗州刺史。魏州饥,父子相卖,饿死者接道。万福曰:“魏州,吾乡里也,安可不救?”令其兄子将米百车往饣委之。又使人於汴口,求魏人自卖者,给车牛赎而遣之。 又曰:阳城尝约其二弟云:“吾所得月俸,汝可度吾家有几口,月食米当几何,买薪菜盐米凡用几钱,先具之,其馀悉以付酒媪,无留也!”未尝有所蓄积。 《说苑》曰: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之後,南游於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锺,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木欲长,霜露不停;贤者欲养,二亲不待。故曰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也!” 《吕氏春秋》曰:孔子穷於陈、蔡之间,藜羹不糁,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而而来,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饭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欲馈。”回曰:“不可。向者矣煤入甑中,回以为弃之则不可,置之则不洁,因攫而食之。”孔子叹曰:“人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 《水经》曰:会稽有射的山,远望状若射侯,故谓射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为射堂。年登否,常占射的,以为贵贱之准。的明则米贱,的暗则米贵。故谚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玄,斛米千。 麦 《毛诗□□柏舟□桑中》曰:爰采麦矣,沫之北矣。 又《载驰》曰:我行其野,其麦。 又《思文》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牟,麦也。) 《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天子以彘尝麦。孟春行冬令,则首种不入。(蔡邕《章句》曰:首种为宿麦也。) 《左传□桓公》曰:夏四月,郑祭足师师取温之麦。(温,周苏氏之地。) 又《文下》曰:鲁襄仲如郑,拜谷之盟。复曰:“臣闻齐人将食鲁之麦。” 又《成上》曰:晋侯梦大厉,公召桑田巫,巫曰:“不食新麦矣!”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春秋佐助期》曰:麦神,名含福,姓习。 《春秋说题辞》曰:麦之为言殖也。寝生,触冻而不息,精射刺直。故麦含芒,生且立也。 《尚书大传》曰:秋昏,虚星中,可以种麦。 《孝经援神契》曰:黑坟宜黍、麦。 《周书》曰:四月孟夏,王初祈祷于岱宗,乃尝麦于庙。 《史记》曰:箕子朝周,过故殷墟,咸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汉书》曰:武帝外事四夷,而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春秋》他谷不书,至於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於五谷,最重宿麦。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无令後时。” 《东观汉记》曰:高凤,字文通,南阳苑人。诵读昼夜不绝。妻尝之田,暴麦於地,以竿授凤,令护鸟雀。凤受竿,诵经如故。天大雷暴雨流潦,凤留意在经,忽不视麦,麦随水漂去。 又曰:第五伦免归田,躬与奴共发株棘田种麦。 又曰:董宣为洛阳令,卒官。诏遣使视,惟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 又曰:邓禹平三辅,粮乏,王丹上麦二千斛。禹高其节义,表丹领左冯翊。 又曰:张堪为渔阳太守,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续汉书》曰:羊续为南阳太守。妻与子秘往郡舍,续闭门不纳。妻自将秘行其资藏,惟布衾、弊,盐麦数斛。 又曰:桓帝时,童谣曰:“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後西羌大至,抽丁以征之。) 袁山松《後汉书》曰:范丹,字史云,外黄人。使儿捃麦,得五斛。乡人尹台遗之一斛,属儿莫道。丹後知,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遂誓不取。 王隐《晋书》曰:王褒,字伟元。诸生有密为褒刈麦者,褒遂弃之。於是莫敢复佐。 《晋书□载记》曰:京兆杜洪窃据长安,自称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戎夏多归之。符健密图关中,惧洪知之,乃伪爱石祗宫室,於枋头课所部种麦,示无西意。有知而不耕种者,健杀之以徇。 《晋起居注》曰:咸康三年,河北谣曰:“麦入土,杀石虎。” 又曰:太康十年,嘉麦生扶风,一茎四穗,收实三倍。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凉录》曰:张骏九年,雨五稼谷于武威、敦煌,种之皆生,因名天麦。 又《前秦录》曰:初,符健闻桓温之来伐也,芟麦以待之。故温掠无所得,军人大饥。 又曰:新罗王遣使贡其方物,在百济东,去长安九千八百里,其人食麦。 又《前凉录》曰:永嘉元年,嘉麦一茎九穗,生姑臧。 《三国典略》曰:李岳,字祖仁,官至中散大夫。尝为门客所说,举钱营生,广收大麦,载赴晋阳,候其寒食,以求高价。清明之日,其车方达。又从晋阳载化生向邺城,路逢大雨,并化为泥。息利既少,乃至贫迫。当世人士莫不笑之。 《陈书》曰:侯景乱时,吴明彻有粟麦三千馀斛,而邻里饥馁,乃白诸兄曰:“今人不图久,奈何不与乡里共此?”於是计口平分,同其丰俭。群盗闻而避焉,赖以存者甚众。 《後周书》曰:大象末,有强练师以无底囊历长安市告乞。市人以米麦遗之,随即漏地。人或问其故,强练曰:“但令诸人见盛空耳!”及隋初,迁都龙首山,长安遂空矣。 《隋书》曰:张文诩隐居,尝有人夜中窃刈其麦者,见而避之。盗因感悟,弃麦而谢。慰谕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经数年,盗者向乡人论之,始为远近所悉。邻家筑墙,心有不直,文诩因毁旧堵以应之。 《唐书》曰:开元十三年,河南府寿安县人刘怀家有大麦六亩先熟,与众麦殊色,其中有两歧、三歧、四歧、六歧者。 又曰:元和九年六月三日,宰臣武元衡为盗所害。先是,长安谣曰:“打麦麦打,三三三。”既而旋其袖,曰:“舞了也。”解者谓:打麦者,打麦时也;麦打者,盖谓暗中突击也;三三三,谓六月三日也。舞了者,谓元衡之卒也。 又曰:西安国,每十月,令巫者赍肴诣山中,散糟麦於空,犬咒呼鸟,俄而鸟如鸡飞入巫者之怀。因割腹而视之,每有一谷,来岁必登;若有霜雪,必有灾异。其俗信之,名为鸟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