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593 页/共 737 页

《世说》曰:魏文帝使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当行大法。王应声曰:“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乃急?” 又曰: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恒冬天得韭,以萍菹。 《汜胜之书》曰:大豆保岁易为宜,古所以备凶年也。种大豆,率人五亩。大豆忌申、卯。三月榆荚时雨,高田可种大豆。夏至後二十日,尚可种小豆,不保岁,难得宜。椹黑时种,亩五升。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治养美田,亩可得十石,一斗大豆有万千粒。 又曰:夏至二十日可种豆,带申而生,不用深耕。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矣。知岁所宜:以囊盛种,平量埋阴地,冬至後五十日以发取量之,最多者种焉。 《说文》曰:小豆,菽也。箕,豆茎也。藿,菽之少也。 《物理论》曰:菽者,众豆之总名。 嵇康《养生论》曰: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杂五行书》曰:常以正月旦,亦用月半,以麻子七枚、赤豆二七枚著井中,辟温病甚神效。(与《龙鱼河图》语小异,故重出。) 又曰: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枚,女吞十四枚,竟年无病。 《益部耆旧传》曰:朱仓,字卿云。之蜀,从处士张宁受《春秋》。籴小豆十斛,屑之为粮,闭户精诵。宁矜之,敛得米二十石,仓不受一粒。 《陈留耆旧传》曰:小黄恒牧为都尉功曹,与郎君共归乡里,为赤眉所得,欲杀啖之,牧求先死。贼义释之,送营豆一斛。 又曰:八月雨为豆花雨。 《广雅》曰:大豆,菽也。小豆,を(都合切。)也。(兵迷切。)豆、豌豆,留豆也。胡豆,(爻龙切。)(音双。)也。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也。巴菽,巴豆也。 《广志》曰:种小豆,一岁三熟,味甘;白豆,粗大可食;剌豆,亦可食;豆豆,苗似小豆,紫华,可为面,生朱提、建宁;胡豆,有青有黄者。 《邺中记》曰:石虎讳胡,胡物皆改名,胡豆曰国豆。 《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南阳雨豆。光武建武三年春,缣一匹易一斗豆;夏,野生旅豆,民收取之。明帝永平十八年,下邳雨大豆,似槐实。 王子年《拾遗记》曰:东极之东有顷离豆,见日即倾叶,食者历岁不饥。豆茎皆大若指而缘,一茎烂漫数亩。 《博物志》曰:左元放度荒年法:择大豆,粗细调均,种之。必生者熟ソ,令有光,使暖气彻豆心。先一日不食,以冷水顿服三升;服讫,其鱼肉、菜果、酒酱、咸酢、甘苦之物,一不得复经口。渴则饮水,慎不可暖饮。初小困,极数十日後,体力更壮健,不复思食。大较法服三升为剂,亦当随人,先食多少增损之。岁丰欲还食者,煮葵子及脂苏、肥肉羹,渐渐饮之。须豆下乃可食,豆未下尽而食实物,肠塞则杀人。(此未试,於理或可尔。) 又曰:人食豆三斗则身重,行止动难。恒食小豆,令人肌燥粗理。 《本草经》曰:大豆黄卷,味甘平,生平泽,治湿Φ、筋挛、膝痛。生大豆,张骞使外国,得胡麻豆,或曰戎菽。涂痈肿,煮计饮之,杀鬼毒,止痛。赤小豆,下水,排肿血,生太山。 《吴氏本草》曰:大豆黄卷,神农、黄帝、雷公,无毒。采无时。去面,得前胡、乌喙、杏子、牡厉、天雄、鼠屎,共蜜和,佳;不欲海藻、龙胆。此法,大豆初出土黄牙是也。生大豆,神农、歧伯生熟寒,九月采,杀乌头毒,并不用玄参。赤小豆,神农、黄帝咸,雷公甘,九月采。小豆花,一名应累,一名付月,神农甘,无毒,七月采,阴四十日,治头痛,止渴。 《魏王花木志》曰:《交州记》“木豆出徐、潼间。子美,似乌头。大叶似柳。一年种,数年采。” 《唐明皇杂录》曰:卢怀慎清贞,素不营产业。常器重宋理及卢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俎而已,此外萧然无办。 孔融《教高密令》曰:志士邓子然告困焉,得爱釜庾之问,以惕烈士之心。今与豆三斛,後之复言。 曹子建《鹞雀赋》曰:言雀者但食牛矢中豆、马矢中粟。 《葛龚荐戴昱》曰:兄弟同居二十馀年,及为宗老所分,昱持妻子,逃旧业,入虞泽,裙获野豆,以自赈给。 麻 《毛诗□黍离□丘中有麻》曰: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礼记□月令》曰:仲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尝麻,先荐寝庙。(郑玄注曰:麻,新{麻贲}。) 《尔雅》曰:{麻贲},实。(孙炎注曰:{麻贲},麻子,音汾。)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迳坚。厚以均,後熟多荣,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蝗虫不食麻节也。) 《东观汉记》曰:周党遗闵仲叔生麻,叔叹曰:“我欲省烦耳!”受而不食。 《齐书》曰:宣帝陈皇后生高帝,高帝年二岁,乳人乏乳。后梦人以两瓯麻粥与之,觉而惊,乳因此丰足。 《淮南子》曰:三秋之月,天子衣白衣,乘白辂,食麻与犬。 又曰:汾水浊而宜麻。 王子年《拾遗记》曰:有飞明麻,叶黑,实如玉,风吹之如尘,亦名明尘麻。 又曰:东极之东,有紫麻,粒如粟,色紫,迮为油,则汗如清水。食之,目视鬼魅。又有倒叶麻,叶如倒巨,色红紫,亦名红冰麻。言冰乃有实,食之,颜色白洁。 《盐铁论》曰:大夫李斯与鲍丘子俱事孙卿。鲍丘饭麻蓬黎,修道白屋之下;李斯为秦丞相,终致五刑。 《本草经》曰:麻子味甘,无毒,主补中益气,令人肥健。 《养生要集》曰:麻子,味甘无毒,主补中益气,服之令人肥健。麻子一名ナ,一名麻勃。 卷八百四十二 百谷部六 黍 《尚书□君陈》曰: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盘庚》曰:若农不服田亩,罔有黍稷。 《尚书大传》曰:夏昏火中,可以种黍。 《韩诗外传□黍离》曰: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薛君注曰:诗人求己兄不得,忧不识物,视彼黍乃以为稷。) 《毛诗》曰:《黍离》,闵宗周也。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又《甫田》曰:今适南亩,或云或子,黍稷。(,盛貌也。) 又《鱼藻□黍苗》曰:黍苗,阴雨膏之。 《仪礼□婚礼》曰:赞设黍于酱东。 又《特牲馈食礼》曰:佐食,抟黍授祝,祝以授尸。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农乃登黍。 又《曲礼》曰:黍曰芗合。 又《内则》曰:羊宜黍,豕宜稷。 《左传□昭公》曰:其藏冰也,黑牡黍,以享司寒。(杜预注曰:黑牡,黍也。司寒,北方玄冥之神也,故物皆用黑。有事於冰,故祭其神以上黍。) 《春秋佐助期》曰:黍神名亻舟倭兰郝。 《春秋说题辞》曰:精移火转生黍,夏出秋改。(杜预注曰:云春之夏,故移也。《农书》曰:黍之言暑也,必须暑改,得阴乃成也。)黍者,缩也。故其立字,“禾”入“米”为“黍”为酒以扶老。(为酒以序尊卑,且禾为柔物,亦宜养老也。) 《尔雅》曰:,黑黍。不,一孚二米。(郭璞注曰:不亦黑黍,但中兴黍米异耳。汉和帝时,任城生黑黍,或三四实,一黍二米,得黍三斛八斗是也。) 《史记□封禅书》曰:管仲说桓公曰:“古者封禅高阝上,黍所以为盛。” 《汉书》曰:冀州,民五男三女,畜宜牛、羊,谷宜黍、稷。 《後汉书》曰:承宫,遭天下丧乱,遂将诸生避地汉中。後与妻子之蒙阴山,肆力耕种禾黍。将熟,人有认之者,宫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晋书》曰:刘聪时,河东大蝗,惟不食黍、豆。靳准率部人收而埋之,哭声闻於十馀里。後乃钻土飞出,复食黍、豆、平阳饥甚。 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秦录》曰:符坚宴群臣于钓台,秘书侍郎赵整以坚颇好酒,因为《酒德》之歌,曰:“获黍西秦,采菱东齐。春封夏发,鼻纳心迷。” 《隋书》曰:李士谦隐居,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於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又曰:李士谦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於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弛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於此?” 《唐书》曰:德宗以中和节,令文武百辟进农书,献童种。及是,百寮始进《兆人本业》三卷,司农献粟及黍各一斗。 《韩子》曰:韩昭侯之时,黍种尝贵甚。昭侯令人覆廪,廪使果窃黍种而粜之。 《山海经》曰:广都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黍、膏稷。 又曰:鱼山,有人一目,是少昊子孙,食黍。 《韩子》曰:吴起攻秦小亭。倚一车辕北门外,令曰:“能徙此於南门外者,赐上田上宅。”及有徙者,赐如令。俄又置一石赤黍车门外,令曰:“能徙此於西门外者,赐如初。”民争徙之。乃下令曰:“攻亭,能先登者,仕之大夫,赐之上田、上宅。”於是攻之,一朝而拔。 《淮南子》曰:冬三月,天子衣黑衣,乘玄骆,食黍与彘。(黍、彘,水类,时宜也。) 又曰:三代积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故树黍者无不获稷,树恩者无不报德。 又曰:渭水多力而宜黍。 《淮南万毕术》曰:取麦门冬、赤黍渍以狐血,阴之。欲饮酒,取一丸置舌下。酒吞之,令人不醉。麦门冬、赤黍、薏苡为丸,令妇人不妒。 《白虎通》曰:清明风至,则黍、稷滋。阊阖风至,则种宿麦、黍。 《抱朴子》曰:张子和丹法:用铅、朱砂、曾青水合封之,蒸之於赤黍米中也。 《纪年书》曰:惠成王八年,雨黍。 《国语》曰:子馀使公子赋《黍苗》。(《黍苗》,《小雅》,其诗曰:黍苗,阴雨膏之。)子馀曰:“重耳之仰君也,若黍苗之仰阴雨也。若君实庇荫膏泽之,使能成嘉谷,荐在宗庙,君之力也。”(在宗庙为祭主。) 《家语》曰:孔子侍坐於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请用之,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之。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为食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黍者,五谷之长,郊社宗庙以为上盛;果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以贵雪贱也。今以五谷之长,雪五果之下者,从上雪下也。臣以为妨於教,害於义,故不敢。”公曰:“善”。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采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北县切。)而香,如此者不饣曷。(音遏。)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遂,长。)叶高短穗;後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令而不香。(令,新也。) 又曰: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也;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又曰:饭之美者,南海之。(,黑黍。) 杨泉《物理论》曰:梁者,黍稷之总名。 崔《四民月令》曰:四月可种黍,谓之上时。 《汜胜之书》曰:黍者,暑也,种必侍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亩三升。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凡种黍者,皆如禾,欲疏於禾。 《祢衡别传》曰:十月,朝黄祖,在艨冲舟上,会设黍霍。衡年少在坐,黍霍至,先自饱食毕,抟以弄戏,其轻慢如此。 刘向《别录》曰:传言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至,生黍,到今名黍谷焉。 《列女後传》曰:东平衡农师太尉薨,农欲奔赴,无粮自致。妻愿从行,行止纺绩,庶以自资。行到聚亭,遇天霖雨,留独孤母舍。母舍後有空园,农曰:“此园可以种黍。”从求分种之。独孤母曰:“此久废园,惟恐生力劣收不多耳,何分之有乎?”农遂与妻斩荆棘种之。黍将熟,独孤母乃更曰:“黍当分。”农欲委去,妻曰:“不如收敛以遗之,安其意然後乃去。”农遂从之。後还,独孤母以昔黍归农,遂不肯取。 《说文》曰:,黑黍也。一稃二米,所以酿鬯也。黍,禾属黏者,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以为酒”。 《广雅》曰:粢,黍也。黍穰谓之列。(音例。) 崔豹《古今注》曰:宣帝元康四年,长安雨黑黍,粟如禾。和帝元兴元年,黑黍穗一禾二实,或三四实,生任城,得粟三斛八斗,以荐宗庙。 《广志》曰:有牛黍,有稻尾秀成赤黍,有马革大黑黍,或云黍;有温屯黄黍,有妪亡、燕颔之名。 《吴氏本草》曰:黍,神农甘,无毒。七月取,阴。益中补气。 京房《易妖占》曰:天雨黍粟,大人出走。 《荆楚岁时记》曰:十月一日黍霍,俗谓之秦之岁首。未祥黍之义。今北人此日设麻羹豆饭,当为其始熟,尝新耳。 《博物志》曰:地三年种蜀黍,其後七年多蛇。 余 范晔《後汉书》曰:乌丸国,其地宜余。 《穆天子传》曰:天子至赤乌,赤乌献余,麦百载。 《广志》曰:有赤余,有白、黑、青、黄、燕颔凡五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