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590 页/共 737 页
又曰:吐谷浑,地气大寒,不生亢稻,有麦稞麦,[B17G]豆、小麦,荞麦。
《庄子》曰:大儒以《诗》、《礼》发冢,小儒曰:“口中有珠。《诗》曰:青青之麦,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淮南子》曰:济水通和而宜麦。
又曰:三春之月,天子衣青衣,乘青龙,食麦与羊。
《秦子》曰:孔文举为北海相,有人母病差,思食新麦,家无,乃盗邻熟麦而进之。文举闻,特偿之。
《家语》曰:宓子贱为单父宰,百姓化之。齐人攻鲁,道由单父。父老谓曰:“麦已熟矣,今齐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麦,请放民,皆使出获傅郭之麦,可以益粮,且不资寇。”三请而宓子不听。俄而寇逮于麦。季孙闻之怒,使人让之,密于{就足}然曰:“今兹无麦,明年可树。若使不耕者得获,是民乐有寇也。且单父一岁之麦,於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使民有自取之心,其疮必数世不愈。”季孙闻之,赧然愧曰:“地若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广雅》曰:大麦,也;小麦,也。
《吕氏春秋》曰:得时之麦,长向而颈墨,二七以为行,西服薄穗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肥且有力。
《范子计然》曰:东方多麦,南方多稷,西方多麻,北方多菽,中央多禾,五土之所宜也。
《说文》曰:麦,芒谷,秋种厚埋,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来”,有穗者,从“攵”;(思惟切。)来,周所受来牟也。一麦二缝,象其芒剌之形,天所来也;,(音纥)坚麦也;,(音琐)小麦屑核也;,磨麦也;,麦核屑也,十三斤为三斗,从“麦”,“”声;,煮麦也;,麦白煮也;稍,麦茎也。
《广志》曰:虏小麦,其实大,似大麦形,有二缝,宛麦,似大麦,出凉州;旋麦,三月种,八月熟,出西方;赤麦,赤而肥,出郑县。有半夏小麦,有秀芒大麦,有黑广麦。
《吴氏本草》曰:大麦,一名广麦,五谷之盛。无毒,治消渴,除热益气,食蜜为使。麦种,一名小麦,无毒,治利而不中。
《胜之书》曰:凡田六道,种麦为首。“子欲富,黄金覆”,谓曳柴壅麦根也。夏至後七十日,寒地可种宿麦。
又曰:麦早种穗强而有节,晚种穗小而少实。渍麦种以酢浆,无虫。冬雪止,掩其雪,勿从风飞去,则麦耐旱。
崔《四民月令》曰:六月初伏,荐麦、瓜於祖祢。
《陈留耆旧传》曰: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子式,至孝。彖蝗为灾,不食式麦。
《英雄记》曰:吕布令韩暹、杨奉取刘备地麦,以为军资。
《曹瞒传》曰:太祖曾行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持麦以相付。太祖马腾入麦中。太祖曰:“孤为军帅,不可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诸葛恪别传》曰:孙权尝飨蜀使费,停食,索笔作《麦赋》,恪亦请笔作《磨赋》咸称善。
《西域诸国志》曰:天竺以十一月六日为冬至,则麦秀;十二月十六日为腊,则麦熟。
《博物志》曰:啖麦令人多力。
又曰:近世有田夫至巧,削木为麦,入市粜之。籴者无疑,归磨乃觉非麦。
《搜神记》曰:麦之为蛱蝶,由干湿也,尔则万物之变皆有也。农夫止麦之化者,区之以灰;圣人理万物之化者,济之以道。
孔融《教高密令》曰:高密侯国笺言:郑国增门之崇,令容高车结驷之路;出麦五斛,以酬执事者之劳。
卷八百三十九 百谷部三
禾
《尚书□微子之命》曰: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又《金滕》曰:周公居东,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则尽偃。王启金滕,得周公代武王之说,王出郊,天乃反风,禾尽起。
《尚书大传》曰:成王时,有苗异茎而生,同为一穗,大几盈车,长充箱,人有上之者。王召周公而问之,公曰:“三苗为一穗,抑天下其和为一乎?”果有越裳氏重译而来。
《毛诗□甫田》曰: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易,治也。长亩,竟亩也。)
《礼记□檀弓下》曰: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於斯也。买道而葬,後难继也!”
《左传□隐公》曰:夏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温,周地,苏氏邑也。)秋,又取成周之禾。
《春秋运斗枢》曰:旋星明则嘉禾液。(《春秋感情符》曰:日下论於地,则嘉禾生。)
《春秋说题辞》曰:天文以七,列精以五,故嘉禾之滋,茎长五尺。五七三十五,神盛,故连茎三十五穗,以成盛德,禾之极也。
又曰:禾者衔滋液。(衔滋液以生,故以和软为名也。)
《孝经援神契》曰:德下至地则嘉禾生。
《春秋繁露》曰:禾实於野,粟缺於仓,皆奇怪,非人所意乎?此可畏也!
《史记□封禅书》曰:管仲说桓公曰:“古之封禅,北里禾所以为盛。”(苏林注曰:北里,地名。)
《汉书》曰:武帝外事四夷,四民去本。董仲舒说上曰:“《春秋》他谷不书,至於麦禾不成则书之,以见圣人於五谷最重麦与禾。”
又《郊祀志》曰:王莽篡位,兴神仙事,种五梁禾於殿中,各顺其色置其方面,煮二十馀物渍种,计粟斛成一金,言此黄帝谷仙之术。
又曰:莽使中郎平宪诱羌还,云:“天下太平,一禾长文馀,故乞内属”。
《续汉书》曰:承宫,字少子,琅琊人。尝在蒙阴山中耕种禾黍,临熟,人认之,宫便推与而去,由是发名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於凡禾,县界大熟,因名上曰秀。
又曰:淳于恭,字孟孙。有盗刈禾,恭见之,恐其愧,因伏草中,盗去乃起。
《後汉书》曰:王符《论》曰:夫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
又曰:蔡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屋之大者,古通呼为殿也。极,殿梁也。三辅间谓屋梁为极。)以问主簿郭贺,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官府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禄也;取中禾,是中台之位也。於字,‘失禾’为‘秩’,曰失之所以得禄秩也。衮职有阙,君其补之。”旬月,而茂征焉。
《吴志》曰:赤乌七年,宛陵言嘉禾生,会稽始平言嘉禾生,改年为嘉禾。
《晋书》曰:庾衮居贫,禾熟,获者已毕,而采尚多。衮乃引其群子以退曰:“待其间。”及其也,不曲行、不旁掇,跪而把之,则亦大获。又与邑人入山拾橡,分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礼无违者。
臧荣绪《晋书》曰:朱冲,字巨容,躬植禾艺蔬。邻牛侵犯,持刍送牛而无恨色。
《晋起居注》曰:武帝世,嘉禾三生,其七茎同穗。
《晋中兴征祥说》曰:王者德盛则嘉禾生。(嘉禾,仁卉也。)义熙十三年,巩县民宋曜於田中获嘉禾,九穗同本。九穗,九州。是时羌平,六合宁。
《後魏书》曰:许谦,字元逊,代人也。子洛阳为雁门太守。家田三生嘉禾,皆异垄合颖。世祖善之,进爵北地公也。
《北史》曰:赵肃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辄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
《唐书》曰:朔方节度郭子仪言:“宁朔县界,荒地广十五里。有黑禾谷出遍地。每日侧近百姓扫尽,经宿还生,前後可得五六千石。其禾圆实,味甘美。臣以为,天启兴王,先瑞百谷,故汉称雨粟,周颂来。岂若瑞禾自出,家给人足,盖陛下富教安人,务农敦本,光复社稷,康济黎元之应也。”
又曰:代宗为皇太子,乾元初,上降诞,豫州奏:百姓李氏有嘉禾生。及是册礼,特诏改名豫。
又曰:永泰元年秋,京兆府上言:“县嘉禾生,穗长一尺馀,穗上粒重叠如连珠。”
又曰:马燧大历四年为怀州刺史,乘兵乱後,其夏大旱,人失耕种。燧乃务教化,将吏有父母者,燧辄造之施敬,收瘗暴骨,去其烦苛。至秋,田中生稆禾,(稆,音吕,禾再生也。)人颇便之。
又曰:元和中,东川观察使潘孟阳上言:“龙州武安川中嘉禾生,有麟食之,复生。麟之来,一鹿引之,群鹿随焉,光华不可正视。画工就图之,并嘉禾一函以献。”
《淮南子》曰:后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而不能使禾冬生。
又曰:洛水轻利而宜禾。
又曰:夫子见禾之三变,(夫子,孔子也。三变,始於粟,粟生於苗,苗成於穗也。)滔滔然,曰:“狐乡丘而死,我其首禾乎?(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
《吕氏春秋》曰:饭之美也,玄山之禾。
《山海经》曰:昆仑墟上有禾,禾长五寻。(郭璞注曰:木禾,谷颖也。)
《白虎通》曰:德至於地则嘉禾生。嘉禾者,大禾也。
《说文》曰: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直,早种也。颖,禾末也。壳,禾皮也。秆,禾茎也。稿,秆也。
《会稽典录》曰:沈勋身自耕耘,以供衣食。人有盗获其禾,勋见而避之。明日更收拾,送致其家,盗者愧惧,斋还不受。
《六韬》曰:人主好田猎,则岁多大风,禾谷不实。
《郑玄别传》曰:玄年十六,号曰神童。民有献嘉禾者,欲表府,文辞鄙略。玄为改作,又著颂一篇。侯相高其才,为修寇礼。
杜宝《大业拾遗录》曰:七年九月,太原郡有献禾,一本三穗,长八尺,穗长三尺五寸,大尺围,芒穗皆紫色,鲜明可爱。自禾已上二尺馀亦紫色。有老人年八十馀,以素木匣盛之。赐物三十段,敕授嘉禾县令。
《续搜神记》曰:卢陵巴丘人文晃者,世以田作为业。秋收以过,获刈都毕,明旦至田,禾悉复满,湛然如生。即更获,所获盈仓而巨富。
《广五行记》曰:东魏孝静帝天保初四月,禾夜生於帝铜砚中,及明而长数寸,有穗。其年,帝为高洋所幽,遇鸩而崩。
《古今注》曰:和帝元年,嘉禾生济阴城阳,一茎九穗。安帝延光三年,嘉禾生九真,百五十六本,一百六十八穗。
《汜胜之书》曰: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荚雨时,高地强土可种禾。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之,则禾不虫。
崔《四民月令》曰:三月、二月可种直禾。
《梦书》曰:禾稼为财用之所出。梦见禾稼,吉,财气生。
《广志》曰:渠禾蔓生,实如葵子,米粉白如面,可为饣粥,牛食之肥。六月种,九月熟。感禾扶疏生,实似大麦。杨禾似ワ,粒细也。折右炊停即牙生,此中国巴禾木稷也。火禾高丈馀,子如小豆,出粟特国。
稻
《周礼□夏官□职方氏》曰:扬州宜稻,青州宜稻、麦。
《礼记□曲礼下》曰:祭宗庙之礼,稻曰嘉蔬。
又《月令》曰:季秋之月,天子乃以大尝稻,先荐寝庙。
又《内则》曰:饮:重醴,清糟;稻醴,清糟;黍醴,清糟。
又《内则》曰:取稻米,举蚤(息酒切。)溲(所九切。)之,小切狼蜀(昌录切。)膏,以与稻米为酏。(之然切。)
《左传□昭五》曰:禹阝(音禹。)人藉稻。(履行之也。)
《春秋说题辞》曰:稻之为言藉也。稻冬含水,盛其德也。故稻,太阴精,含水渐洳,乃能化也。江旁多稻,固其宜也。(宋均注曰:稻,苞裹也。稻非水不生,故曰阴精也。)
《孝经援神契》曰:污泉宜稻。
《尔雅》曰:余,稻也。(今沛国呼余也。)
《广雅》曰:粢,稻,其穗谓之禾。
《东观汉记》曰:刘敞拜庐江都尉。岁馀遭旱,行县人,持稻皆枯,吏强责租,敞应曰:“太守事也。”载枯稻至太守所,酒数行,以语太守。太守曰:“无有。”敞以枯稻示之,太守曰:“都尉事也。”敞怒叱太守曰:“鼠何敢尔也!”
《後汉书》曰:邓晨为汝南太守,兴鸿郄陂数千顷田。(鸿郄,陂名,今在豫州汝南县东。成帝时,关东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丞相,奏罢水陂。)
《江表传》曰:孙亮五凤元年,交趾稗草为稻。
《吴志》曰:锺离牧,字子干,会稽山阴人。少居永兴,自垦田种稻二十馀亩。临熟,而县民认之,牧曰:“本自田荒,故垦之耳。”遂以稻与县民。县吏召民系狱,欲绳以法,牧请之。长曰:“君自行义事,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牧曰:“此是郡界,缘君意顾来暂住。今以少稻杀此民,何心复留?”
又曰:黄龙三年,由卷县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
《晋中兴书》曰:孙略,字文度,吴人。少田於野,时年饥谷贵,人有盗刈其稻者,略见而避之。
《晋书》曰:杜预修邵信臣遗迹,激用氵蚩、氵育诸水,以浸稻田万馀顷,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号曰杜父旧水道。
又曰:惠帝征成都王,狼狈,左脚三指折,匍匐人稻苗中,赖侍中嵇绍以身之。
又曰:郭翻,字长翔,武昌隐士也。不交世事,惟以渔钓、射猎为娱。贫无业,欲垦荒田,先立表题,经年无主,然後乃作。稻将熟,有认之者,悉与之。县令闻而诘之,以稻还翻,翻遂不受。
又曰:袁甫尝诣何勖,自言能为剧县。勖曰:“惟欲宰县,不为台阁职,何也?”甫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譬缯中之好莫过锦,锦不可以为纟舀;(音滔。)谷中之美莫过稻,稻不可以为糜。是以圣王使人,必先以器,苟非周材,何能悉长?黄霸驰名於州郡,而息誉於京邑。廷尉之材不为三公,自昔然也。”勖善之,除松滋令。
《宋书》曰:顾欢好学,年六七岁,家贫。父使田中驱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齐书》曰:范云尝从文惠太子幸东田观获稻,文惠顾谓云曰:“刈此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
《南史》曰:孔之有吏能,仕齐为吴令。有小儿年十岁,偷刈邻家稻一束。之付狱案罪。或谏之,之曰:“十岁便为盗,长大何所不为?”县中皆震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