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426 页/共 737 页

《博物志》曰:蔡邕有书万卷,汉末年,载数车与王粲。亡後,相国掾魏讽谋反,粲子预焉,既被诛,邕所与粲书,悉入粲族子业。 王隐《晋书》曰:齐王攸好学不倦,借人书皆治护,时以还之。 又曰:皇甫谧表从武帝借书,上送一车与之。谧羸病,手不释卷,历观古今,无不皆综。 《先贤传》曰:延笃从唐溪李度受《左氏》,欲写传本,无纸,乃借本诵。及笃辞归,李度曰:“卿欲写本,何故辞归?”答曰:“已诵之矣。” 《齐□张率传》曰:时陆少玄家有父澄书万馀卷,率与少玄善,遂通书籍,尽读其书。 《陈书》曰:孔奂字休文,山阴人。好学,经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国刘显,时称“学府”,每共奂讨论,深相叹,乃执奂手曰:“昔伯喈坟素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 《後魏书》曰:崔亮家贫,佣书自业。时陇西李冲当朝任事,亮从兄光往依之,谓亮曰:“安能久事笔砚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饶书,因可得学。”亮曰:“弟妹饥寒,岂可独饱?自可观书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 《後周书》曰:梁蔡文宝字敬仁。尝以书干仆射徐勉,大为勉所赏异。乃令与其子游处,所有坟籍,尽以给之。遂博览群书,学无不综。 《北齐书》曰:刘昼少负笈从师,伏膺无倦,恨下里少坟籍,便杖策入都。知太府少卿宗正世良多书,乃造焉。世良纳之。恣意披览,昼夜不倦。 《隋书》曰:卢思道字子行。聪爽俊辩,就魏收借异书,数年之间,才学兼著。 《唐书》曰:裴行俭初以门荫补弘文生,累年在馆,惟闭户读书。馆司将加荐举,固辞。左仆射房玄龄问其故,对曰:“遭隋季离乱,私门书籍荡尽,冀在馆披阅有所成耳。” 又曰:中书令李敬玄,亳州谯人也。博览群书,特善《三礼》。初,上在东宫,马周启荐之。召入崇贤馆,兼预侍读,仍借御书读之。 又曰:阳城字元宗,北平人也。代为官族。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昼夜不出房。经六年,乃无所不通。 赐书 《後汉书□东平王苍传》曰:明帝赐苍以秘书,列图道术秘方。 又曰:王景,永平二年,议修汴渠,乃引见,问景以理水。景陈其利害,应对敏捷,帝善之,乃赐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 又曰:章帝赐黄香《淮南》、《孟子》各一本。 又曰:班彪字叔皮,幼与从兄嗣共游太学。家有赐书,内足於财,好古之士,自远方来。 《齐春秋》曰:萧晋字元卿,兰陵人。家有赐书,志学不倦也。 《陈书》曰:江总字总持。幼笃学,有词采。家传赐书数千卷,总寻读,未尝释手也。 《唐书》曰:垂拱二年,新罗王金政明遣使请《礼记》《唐礼》一部并杂文章。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於《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诫者,勒成五十卷,赐之。 又曰:开元十九年,命有司写《毛诗》、《左传》、《文选》各一部,以赐金城公主,从其请也。 写书 王子年《拾遗记》曰:张仪、苏秦二人同志,递剪以相活,或佣力写书。行遇圣人之文无题记,则以墨画于掌内及股里,夜还,更折竹写之。 《抱朴子□自叙》曰: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生为二亲所骄饶,累遭火,典籍荡尽。伐薪卖之,给笔,夜以写书。家贫乏纸,所写皆反覆有字,人少能读者。 桓谭《新论》曰:余同时佐郎官有梁子初、杨子林好学,所写万卷,至于白首。尝有所不晓百许,寄余,余观其事皆略可见。 萧子显《齐书》曰:隐士沈ら士,遭火烧书数千卷。ら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乃手写细书,复成书三二千卷,满数十箧。 《後魏书》曰:穆子容少好学,无所不览,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馀卷。 《三国典略》曰:郎基字世业,中山新市人,鲁郡太守智之孙也。泛涉坟籍,清慎无所营求,尝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於此乎?”惟颇令人写书。樊子盖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基答曰:“观过知仁,斯亦可矣。” 《梁书》曰:袁峻字孝高。早孤,笃志好学,家贫无书,从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 《後周书》曰:裴汉借人异书,必躬自录本,至於疾疹弥年,亦未尝释卷。 载书 《史记》曰: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 《续汉书》曰:李固为三公子,躬步,以驴负书从师。 《墨子》曰:墨子南使卫,载书甚多,强唐子见而怪之,对曰:“昔周公曰:朝读书,夕见七十二士。相天下犹如此,吾安敢废此也?” 《晋书》曰:张华无馀财,惟文史溢几箧,徙居,载书三十车也。 焚书 《史记》曰:秦始皇三十四年,令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禁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耳。 《风俗通》曰:董卓荡覆王室,天子西移,所载书七十车,遇雨道难,分半投弃,即於处烧燔,麋为灰秽。 《淮南子》曰: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凭,曰:“事者,应变而动;书者,言之所出。智不藉书。”王寿乃焚其书而舞也。 《三国典略》曰:初,侯景来,既送东宫,妓女尚有数百人。景乃分给军士,夜于宫中置酒奏乐,忽闻火起,众遂惊散,东宫图籍数百厨焚之皆尽。初,太子梦作秦始皇者云:“此人复欲焚书。”既而见,梦则验焉。 又曰:周师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济,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欲自投火,与之俱灭,宫人引衣,遂及火灭尽,并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穷矣。” 卷六百二十 治道部一 君 《尔雅》曰:林、、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易□师卦》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尚书□泰誓》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又曰:《洪范》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毛诗》曰: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 《礼记□礼运》曰:礼者,君之大柄也。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子思曰:“人主自藏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藏之,犹却众谋,况知非以长乎?夫不察事人之是非,而悦人之赞已,ウ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ウ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弗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荀悦《汉纪论》曰:有王主,有治主,有存主,有衰主,有危主,有亡主。体正性仁,心明志固;动以为人,不以为己,是谓王主。克己恕躬,好问力行;动以从义,不以从情,是谓治主。勤居守业,不敢流怠;动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谓存主。情义交争,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纯道度,是谓衰主。情过其义,私多於公;制度逾限,政令失常,是谓危主。亲用谗邪,放逐忠贤;纵情追欲,不顾礼度;出入游放,不拘仪禁;赏赐行礼,以越公用;忿怒施罚,以逾治理;遂非文过,知而不改;忠言壅塞,直谏诛戮,是谓亡主。故王主能致兴平;治主能修其政;存主能保其国;衰主遭无难,则庶几得全,苟有难,则殆危;危主遭无难则幸而免,有难则亡;亡主者必亡而已矣。 《白虎通》曰:君者,群也,群下之所归心。 管仲曰: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於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邓析书》曰: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亲所信,一累也;以名取士,二累也;近故疏亲,三累也。何谓四责?受重赏而无功,一责也;居大位而不治,二责也;为理而不平,三责也;御军陈而皆奔背,四责也。君无三累,臣无四责,可谓安国家也。 又曰:为君者当若冬日之阳,夏至之阴,万物归之。莫之使也,偃卧而功自成,优游而政自治。 又曰:为君者灭形匿影,群下无私,掩目塞耳,万民恐震,循名责实,案法立成,是谓明主。 《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 《孙卿子》曰:君,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行舟,亦能覆舟。 又曰:君者,义也。义正则君正。君者,盘也。水者,民也。盘方则水方,盘圆则水圆。君者,源也;水者,流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鬼谷子》曰:事圣君有听从无谏争,事中君有谏诤无谄谀,事暴君有补削无矫拂。 又曰:君得名则群臣恃之,君失名则群臣欺之。 《尸子》曰:孔子谓子夏日:“汝知君子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孔子日:“商,汝知之。” 又曰:“日在井中,不能烛远;日在足下,不可以视。君之有国,犹天之有日,居不高则不明,视不尊则不远。” 《韩子》曰:晋平公问叔向:“齐桓公九合一匡,君之力?臣之力?”叔向称:“管仲、隰朋之力。”师旷曰:“君,壤地也;臣,草木也。壤地美然后草木硕。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焉?” 。又曰:势者,君之舆也;威者,君之策也;臣者,君之马也;民者,君之轮也。势固则舆安,威定则策劲,臣顺则马良,人和则轮利。而为国皆失此,有覆舆、走马、折策、败轮矣。 又曰:为人君者犹壶也;民亦水也。壶方水方,壶圆水圆。 《吕氏春秋》曰: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或言君仁,或言君义,或言君智。至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封君弟而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不肖。”文侯不悦,座趋而起。次及翟璜,曰:“君,贤君也。其主贤者,其臣之言直。今座之言直,是以知君贤也。” 又曰:善为君者,蛮夷反舌皆服,俗淳也。水泉深,则鱼鳖归之;人君贤,则豪杰赴之。 又曰:君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道之。务除其灾、致其福,故人之于上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以圆则圆。若五种之地,必应其类而蕃息百倍。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又曰: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为少,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系事焉?故曰:君道无为。 又曰:昔太古尝无君,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故臣之义,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利之也。 又曰:齐桓公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郭偃,荆庄王染于孙叔敖、沈尹承,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之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范吉射染于张柳朔、王生,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雄、太宰,智伯瑶染于智国、张武,申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王染于唐鞅、田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皆残亡,身或死辱。为君,非为君而因荣也,非为君而安也。以为行理也。 又曰:先王用非其有如已之有,通乎君道者也。君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 又曰:郑君问于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能听,道不能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故被瞻之不死亡,贤于死亡也。 又曰:豫让欲报襄子。其友谓之曰:“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索,求。)襄子必近子。子得近之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後知也。为故君贼新君矣,大乱君臣之义也。子无失吾所为矣。凡吾所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非从易也。” 《淮南子》曰: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善,枝叶茂,未闻也。有道之世,以人与国;无道之世,以国与人。以贤人而与之国,尧舜是也;以国与人,桀纣与汤武是也。 《说苑》曰:晋平公问於师旷曰:“人君之道奈何?”师旷曰:“人君清静无为,务在于博爱,趣在任贤,开耳目以察万方,不溷溺於俗,不拘系於左右,廓然远见,倬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新序》曰:赵襄子问於王子维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吴君吝而不忍。”襄子曰:“宜哉,吴之亡也!吝则不能赏贤,不忍则不能罚奸。贤者不赏,有罪不罚,不亡何待?” 《潜夫论》曰: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阴阳。夫阴阳者,以天为本。天心顺则阴阳和,天心逆则阴阳乖。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 《抱朴子》曰:清玄剖而上浮,浊黄判而下流,尊卑等威於是乎著。曩圣取诸两仪,而君臣之道立;设官分职,而雍熙之化隆。君人者必修诸己,以先四海;去偏党,以平王道;遣私情,以树至公。昭德塞违,庸亲昵贤,使规尽其圆,矩尽其方矣。 卷六百二十一 治道部二 臣 韦昭《释名》曰:臣,慎也。慎於其事以奉上也。 《孝经说》曰:臣者,坚也。守节明度,修义奉职也。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蹇卦。) 《书》曰:臣无有作福作威王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王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 又曰: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王家,用端命于上帝。 《诗》曰:进厥虎臣,阚如虎。(阚,呼槛切。) 《礼》曰:卫有大史曰柳庄,寝疾。公曰:“若疾革,虽当祭必告。”公再拜稽首,请於尸曰:“有臣柳庄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闻之死,请往。”不释服而往,遂以衤遂之。 又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於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周公优为之。(于读为迂。迂,广也,大也。) 又曰:故仕於公曰臣,仕於家曰仆。 又曰: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 又曰: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谄,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相,助也。)废则扌帚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役,为也。) 又曰: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境,则利禄也。虽曰不要,吾弗信也。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乱谓违废事君之礼。) 又曰: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忠敬不足谓臣不忠於君,君不敬其臣。迩,近也。言近以见远,言大以见小,互言之记私相亲也。)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民之道,言民犹从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 《左传》曰:石昔,纯臣也,怨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又曰:晋惠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无赦。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弗召。怀公执狐突曰:“子来则免。”对曰:“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闻命矣。”乃杀之。 又曰:秦医和谓晋侯曰:“良臣将死,天命不估。”赵孟曰:“谁当良臣?”对曰:“主是谓矣。主相晋国,於今八年。晋国无乱,诸侯无阙,可谓良矣。和闻之:国之大臣荣其宠禄,任其大节,有灾祸兴而无改焉,必受其咎。” 又曰:陈无宇谓楚王曰:“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毛,草也。)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滨,涯。)天有十日,(甲至癸。)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春秋说》曰:正气为帝,间气为臣,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