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401 页/共 737 页
《魏名臣奏□王朗表》曰:凡音乐以舞为主。自黄帝《□门》至周《大武》,皆太庙舞。乐,所以乐君臣之德;舞,所以象君之功。
《淮南子》曰:令鼓舞者,绕身若环,曾绕摩以宣地,扶于阿那,动容转面,(转,更也。回竟更为也。)便娟拟神,若秋药被风,(药,白芷,香草也。被风言其弱。)若结旌,(卷而复舒。)骋驰若惊。
《周穆王传》曰:有偃师者,缚草作人,以五采衣之使舞。王与美人观之,草人以手招美人,王怒。
《国史补》曰:于司空因韦太尉奉圣乐,亦撰顺圣乐以进。每宴必使奏之。其曲将半,行缀皆伏,而一人舞於中央幕中。韦绶笑曰:“何用穷兵独舞。”虽诙谐必有为也。
《山海经》曰: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齐为口,操干戚以舞。
又曰:帝俊八子始为舞。
《五经通义》曰:王者之乐,有先後者,各尚其德也。以文得之,先文乐,筹耩毛而舞。以武得之,先武乐,持朱干玉戚,所以增威武也。戚,斧;干,也;玉取其仁明当尚德行仁以断斩也。
又曰:东夷之乐持矛舞,助时生也。南夷之乐筹耩舞,助时养也。西夷之乐持钺舞,助时杀也。北夷之乐持干舞,助时藏也。
蔡邕《月令章句》曰:天子省风以作乐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佾,列也。每佾八人,每服冕而执戚,有俯仰张翕之容,行缀长短。佾八人之制,所以受命而歌王者之功也。人之动而有节者,莫若舞肆,所以因阳气而达物也。
《续搜神记》曰:荥阳人姓何,忘其名,有名闻士也。荆州辟为别驾,不就,隐遁养志。尝至田舍收获在场上,忽有一人长一丈,黄疏单衣角巾来诣之。翩翻举其两手并舞而来,语何云:“君尝见韶舞不?此是韶舞。”且舞且去,寻逐径向山。山有穴裁容人,即入穴,何亦随之。见有良田数十顷,何遂垦作以为世业,子孙于今赖之。
《搜神记》曰:太康中,天下为“晋世宁”之舞。其舞抑手以执杯盘而反覆之。反覆,至危也。杯盘,酒食器也。而名“晋世宁”者,言时人苟且酒食之间,而其智不及远,如器在手也。
《英雄记》曰:建安中,曹操於南皮攻袁谭,斩之。操作鼓吹,自称万岁,於马上舞。十二年,攻乌桓翕顿,一战斩翕顿首,系马鞍,于马上舞。
《三巴记》曰:关中有渝水ク民,锐气喜舞,高祖乐其猛锐,数观其舞,使乐人习之。故名巴渝解。
《韩子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王子年《拾遗录》曰:燕昭王即位二年,广延国来献善舞者二人,一名旋波,一名提汉,并玉质凝肤,体轻气馥,绰婉妙绝,旷古无伦。或行无迹影,或经年不饥。昭王处以单绡华幄,饮以瑞珉之膏,饴以丹泉之粟。王登崇霞之台,乃召二人在侧。时香风起,二人徘徊翔转,殆不自支。王以缨绥属拂之,二人皆舞,容冶妖丽,靡若鸾翔,而歌声轻下。乃使伶人代唱其曲,清响流韵,虽绕梁动木未足加焉。其舞曲一名“萦尘”,言体轻与尘雾相乱也。次曰“集羽”,言婉转若羽毛之从风也。末曲“游怀”,言支体缅曼若入怀袖也。
《晏子春秋》曰:晋欲攻齐,使范昭往观。景公觞之,范昭请公之弃酌,公曰:“诺。”告侍者酌樽进之。《晏子》曰:“撤樽更之。”范昭起舞,太师曰:“我不习。”昭曰:“调成周之乐,吾为之舞。”太师曰:“瞑臣不习。”范昭趋而出。公问晏子,晏子曰:“昭非不知礼也,欲惭吾君臣。”公问太师,太师曰:“成周之乐,天子乐。范昭人臣而舞之,臣故不为。”昭归报晋平公曰:“齐未可伐也。吾欲惭其君,欲犯其礼,而太师识之。”
《吕氏春秋》曰:陶唐氏阳多滞伏,民气壅阏,故为舞以宣导之。
《乐苑》曰:羽调有《柘枝曲》,商调有《掘柘枝》,此舞因曲为名。用二女童,鲜衣帽,帽施金铃,转有声。其来也,於二莲花之中藏之,花坼而後见。对舞中之雅妙者也。
《明皇杂录》曰:开元二年,上於梨园自教法曲,必尽其妙,谓之皇帝梨园弟子。明皇在位,尝令教舞马四百匹,分为左右部,目为某家宠,某家娇。时塞外亦以善马来贡者,上俾之教习,无不曲尽其妙。因命衣以文绣,络以金铃,饰其鬣间,杂以珠玉。其曲谓之倾杯乐者,数十曲。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转如飞。或命壮士举一榻,马舞於榻上,乐工数十人立於左右前後,皆衣以淡黄衫文玉带,必求少年而姿貌美秀者。每千秋节,常命舞於勤政楼下。其後明皇既幸蜀,舞马亦散在人间。禄山尝睹其舞而心爱之,自是因以数十匹置於范阳。其後转为田承嗣所得,而承嗣不知,杂於战马,置之外栈。忽一日,军中大享士,乐作,马舞不能自止。厮养辈谓其为妖,拥帚以击之。马谓其舞不中节,抑扬顿挫尚存故态。厩吏遂以为怪,白承嗣,承嗣命之,甚酷,马舞益整而鞭挞愈加,终毙於枥下。时人亦有知其舞马者,惧曰暴逆而终不敢言。
又曰:至德中,明皇复幸华清宫,父老奉迎,壶浆塞路。时上春秋已高,常乘步辇。父老进曰:“前时上皇过此,常驰逐从禽,今何不为?”上曰:“吾老矣,岂复堪此?”父老士女闻之,莫不悲泣。新丰市有女伶曰谢阿蛮,善舞《凌波曲》,常出入宫中。杨贵妃遇之甚厚,亦游於国忠及诸姨宅。上至华清宫,复令召焉。舞罢,阿蛮因出金粟装臂环,云:“此贵妃所与。”上持之,凄怨出涕,左右莫不呜咽。
又曰: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象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态也。曼延,舞缀也。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壮其顿挫势也。
又曰:开成末,有乐人崇胡子能软舞,其腰支不异女郎也。
《古今乐录》曰:白舞,案:辞有巾袍之言。本吴地所出,宜是吴舞也。晋徘徊歌曰:“交交白绪,节节为双。”吴音呼绪为。疑白绪即白也。
释智匠《古今乐录》曰:大壮之舞曰武舞,大观之舞曰文舞。
《通礼义纂》曰:汉仪,拜陵食举,《奏文始》、《五行》之舞。唐制,皇帝亲行奠献,及荐服玩,礼毕再拜,辞退而已。拜陵奏舞,汉代礼也。
又曰:古者臣於其君有拜手、稽首之礼。自後魏已来,臣受恩,皆以手舞足蹈以为欢喜之极也。
《唐会要》:韦万石曰:武舞,贞观礼。及今礼,但郊庙祭享奏武舞之乐,即用之。凡有六变,一变象龙兴参野,二变象克静开中,三变象冬夏宾伏,四变象江淮宁谧,五变象猃狁伏,六变象位崇还振旅。
又曰:龙朔元年三月一日,上召李、任雅、许国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雄、上官仪等宴于城门,观屯营新教之舞,名之“一戎大定乐”,皆亲征辽东,以象用武之势也。
又曰:调露二年正月二十一日,上御洛城南楼,赐宴。太常奏六合还淳之舞。
又曰:上元三年十一月三日,敕新造上元之舞,先令太祠享皆将陈设。自今已後,圆丘、方泽、太庙祠享然後用此舞,馀祭并停。
又曰:大定元年,天后幸京师。同州刺史苏瑰进圣主还京乐舞,上御行宫楼观之,赐以束帛,令编於乐府。
《沈志》曰:江左初有拂舞。旧云拂舞,吴舞。检其歌,非吴辞也。皆陈於殿庭。赐泓拂舞序曰:“自江南见曰符舞。或言白亮鸠。”沈曰:“有此来数十年,察其辞旨,乃是吴人患孙皓虐政也。”
又曰:公莫舞,今布舞也。相传云项庄舞剑,项伯以袖隔之。古人相呼曰:公伯语庄云公莫害汉王。今之用巾,盖像项伯衣袖之遗也。
曹植《な歌舞序》曰:汉灵帝西园鼓吹有李坚者,善な舞,遭乱,西随段煨。先帝闻其旧伎,召之。坚既中废,兼古曲多谬误,异代之文未必相袭,故依前曲改作新歌五篇,不敢充之黄门,近以成下国之陋乐焉。晋な舞歌亦五篇,人铎舞歌一篇,幡舞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兼陈於元会。今幡鼓舞歌辞犹存,舞并阙。な舞即今な扇舞也。今谓巴渝是地名,な扇是器名也。
曹植《な舞歌序》曰:晋初,有杯舞、公莫舞。史臣案:杯舞,今之齐世宁也。
张衡《舞赋》云:历七而纵蹑。
王粲《七释》云:七陈於广庭。
宋世文士颜延之云:递间於扇。鲍昭云:七舞,长袖,皆以七为舞也。
卷五百七十五 乐部十三
锺
《释名》曰:锺,空也。空内,受气多,故声大。
《说文》曰:锺,秋分之音,物锺成也。
《易通卦验》曰:人主冬至日,纵八能之士,击黄锺之宫,则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诚信。
《礼记》曰: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锺。杜蒉自外来,闻锺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
又《乐记》曰:锺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听锺声则思武臣。
《周礼□冬官□凫氏》曰:凫氏为锺,薄厚之所震动,清浊之所由出,侈之所由兴。有说,(说犹意。)锺已厚则石,(太厚则声不发。)已薄则播,(大薄则声散。)侈则柞,(柞读为咋咋然之咋,声大外也。)则郁,(声不舒扬。)长甬则震。(锺掉则声不正。)锺大而短,则声疾而短闻;(浅则躁,躁易竭也。)锺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深则安,安难息。)
又曰:凫氏为锺,两栾谓之铣。
又曰:磬师掌教击编锺。
又《春官》曰:锺师掌教金奏。(击金以为奏节。金谓锺也。)
《左传□襄二》曰: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郓,取其锺以为公盘。
又襄六年曰:吴公子札自卫如晋,将宿於戚,(戚,孙文子之邑。)闻锺声曰:“异哉!吾闻之辨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获罪於其君,以在此也,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於幕上也。君又在殡,而可以乐乎?”(献公卒,未葬也。)
又曰:郑伯有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锺焉,朝至而未己。
又曰:郑人赂晋侯歌锺二肆。注曰:肆,列也。悬锺十六为一肆,二肆,三十二枚。
又《昭二十一》曰:天王将铸无射,(周景王无射,锺名,律中无射。)泠州鸠曰:“乐,天子之职。夫音,乐之舆也,而锺,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锺之,(锺,聚也,以器聚音。)舆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瓠。窕则不咸,(不充满人心也。)瓠则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感,感实生疾。今锺瓠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又曰:宋左师每食击锺。
又曰: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锺。
《尔雅》大锺曰镛,其中谓之剽,(音瓢。)其小者谓之栈。(音。郭璞:曰镛,一曰。)
《国语》曰:晋克潞之役,魏颗以身却退秦于辅氏,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锺。
又曰:周景王二十三年,铸无射而为之大林。锺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锺果和矣。”对曰:“上作器,民乐之,则为和。今民莫不怨恨。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臣不知其和。”(贾逵曰:大林,无射副也。)
《汉书》曰:高祖庙有十锺,受千石。撞之,声闻百里。
《後汉书》郑司农曰:于锺唇之上祛也,鼓所击处也。舞县谓之旋,旋虫谓之。旋属锺柄,所以悬之。
《魏志》曰:初,汉铸锺,铜工柴玉巧意多所造作。杜夔令工铸锺,其声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白太祖。太祖取所铸锺杂错更试,然後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
《晋书》裴令荀藩终父勖之志,铸锺凿磬,以备郊庙。
《宋书》曰:汉中城固县汉水崖际有声如雷,俄顷崖崩,有铜锺十二。
《赵书》曰:将军张珍领郡县民丁万人徙洛阳六锺:猛ね、九龙、翁仲、铜驼、飞廉,锺一没盟津中。
萧子显《齐书》曰:张瑰字祖逸,吴郡吴人。父永右光禄大夫,晓音律。宋孝武问永以太极殿前锺声嘶。永答曰:“锺有铜滓。”乃扣锺,求其处,凿而去之。声遂清越。”
《十六国春秋》曰:石勒耕,辄闻锺铎之音或在前後。惧以问翼伽,伽曰:“作劳耳鸣,无不祥也。”勒至平原,常在平人师家为奴,有老父谓勒曰:“君龙鱼发际,际四道已成。当贵为人主。甲戌之岁,王彭祖可图。”勒曰:“若如公言,不敢忘德。”忽然不见。每耕又闻鼓角之声,勒又告诸奴。又闻之,因曰:“吾初在家,恒闻如是。”诸奴白,奇而免之。至是众归焉。
《庄子》曰:“梓庆削木为钅,见者惊犹鬼神。鲁侯问其术,对曰:“臣将为钅,未尝敢以耗气。齐七日,忘吾四支,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区别,见成钅,然后加手。”钅似夹锺也。
《管子》曰:黄帝作五声以正五锺,一曰青锺大音,二曰赤锺重心,三曰黄锺洒光,四曰景锺昧其明,五曰黑锺隐其常。五声既调,然后作五行。
《尸子》曰:郑公谓子产曰:“饮酒之不乐,锺鼓不鸣,寡人之性也。国家之不,朝廷之不理,与诸侯交之不得志也,子之任也。子无入寡人之乐,寡人无入子之朝。”自是以来,子产理郑,城门不闭,国无盗贼,道无饿人。孔子曰:“若郑公之好乐也,虽抱锺而朝可也。”
戴延之《西征记》曰:陕县城西北二面带河。河中对城西北角,水涌起铜锺,翁仲头发常出水上,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发不复出,惟见水异,嗟嗟有声,声闻数里。翁仲本在城内大司马门外,为贼所徙,当西入关,至此而没。
《吕氏春秋》曰:晋平公铸为锺,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公曰:“吾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知锺不调也,臣窃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锺之不调也。
《慎子》曰:鲁庄公铸大锺,曹入见,曰:“今国褊小而锺大,君何不图之。”
《鬻子》曰:大禹治天下也,以五声听之政。曰:“教寡人以义者,击之锺。”
《韩子》曰:叔孙相鲁,有子曰孟丙,竖牛妒之。叔孙为丙铸锺。锺成,丙不敢击,使竖牛请之叔孙。竖牛不为之请,又欺之曰:“吾已为尔请之矣。使尔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锺。”遂怒之,丙出奔齐。
《尸子》曰:锺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意变,其声亦变。意诚感之达於金石,而况人乎?
《晏子》曰:景公为大锺,将悬之。仲尼、伯常骞、晏子三人俱朝,曰:“锺将毁之。”撞之,果毁。公见三子问之,晏子对曰:“锺大不以礼,故曰将毁。”仲尼曰:“锺大悬,下气上薄,故曰将毁。”伯常骞曰:“今日庚申,雷日也。阴莫胜於雷,故曰将毁。”
《韩子》曰:智伯欲伐仇由而道难不通,铸大锺遗之,方车二轨。仇由大悦,除涂将内之。赤章曼支谏曰:“此小所以事大也,今以大事小,兵必随之。”仇由君不听,曼支因断毂而驰至齐。十月,仇由亡。
《淮南子》曰:阖闾伐楚,破九龙之锺。(许慎注曰:刻ね为九龙悬锺也。贾子云:毁十龙之锺。)
又曰:齐景公族铸大锺,撞之於庭下,郊雉皆ず。许慎注曰:族,聚也。锺声如雷震,雉皆应之。”
又曰:孟秋之日,西舒御好白色,白彩撞白锺,故处西宫。
又曰:锺之与磬也,近之则锺音亮,远之则磬音彰。(磬,石也。音清明,远闻而彰著。)物固有近不若远,远不若近者。
《山海经》云:丰山者有锺,霜降则鸣。
又曰:炎帝之孙伯峻。伯が生鼓延,是为锺。
《吕氏春秋》曰:黄帝又命伶伦铸十二锺,和五音。始奏之,曰咸池。
《东方朔传》曰:汉武帝未央宫殿前锺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大怪之,召待诏王朔问之,朔对曰:“有兵气。”上更问东方朔,朔对曰:“王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昔闻:铜,土之子。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匡裥崩弛者,故锺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上曰:“应在几日?”朔曰:“在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言有山崩,延袤二十馀里。上大笑,赐帛三十匹。
郭缘生《述征记》曰:洛阳太极殿前大锺六枚。父老云:曾有欲移此锺者,聚百数长ㄌ挽之,锺声震地,咸惧,不敢复犯。
陆《邺中记》:大面广外一丈二尺,小面广七尺。或作蛟龙,或作鸟兽,绕其上。
何法盛《晋中兴书》曰:义熙十一年,霍山崩毁,出铜锺六枚,上有文古科斗书,人莫能识。
晋潘岳《关中记》曰:汉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二陵锺在长安。夏侯征西,欲徙诣洛阳,重不能致,悬在清明门门里道南。其西者,平陵锺;东者,杜陵锺也。
王子年《拾遗记》曰:帝颛顼居位,文德者则锡以锺磬,武德者锡以干戈。
戴延之《西征记》曰:锺大者三十二,博山头形瑰纽作狮子头。锺大者三十二,博山头二丈,厚八尺,大面广一丈二尺,小面七尺。或作蛟龙,或作鸟兽,周绕其外。
《唐杂制》曰:凡私家不设锺磬。三品已上,女乐五人。五品已上,不过三人也。
虞喜《志林》曰:吴时於江水中得锺,有百馀字,募求读者,并无人晓。
《乐什图征》曰:君子铄金为锺,四时九乳,是以撞锺以知君,锺调则君道得。宋均注曰:“九乳法九州。”
又曰:圣王往承天定爵禄,人者不过其能,尊卑有位,位有物,物有宜,功成者赏,功败者罚,故里衩锺。宋均注曰:“不过能,谓量能授爵也。有罪,鸣锺以攻之也。
《白虎通》曰:锺之为言动也。阴气用事,万物动成。锺为气,用金声也。者,时之声也,节度之所生也。有节度则万物昌,无节度则万物亡。
《异苑》曰:魏时,殿前锺忽鸣。张华曰:“蜀铜山崩。”
《说苑》曰:鼓法天,锺法地。秦始皇建千石之锺,立万石之ね。
傅玄《歌辞》曰:雷师鸣锺鼓,风伯吹笙簧。西母出穴听,王父吟东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