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14 页/共 737 页
又曰:周人以仁接民,而天下莫不仁。故曰文矣。(言文王仁,故谓之文也。)
又曰:舜不登而高,不行而远,拱揖于天下,而天下称仁。
又曰:《誓》可以观义,《五诰》可以观仁,《甫刑》可以观诫,《洪范》可以观度。
《韩诗外传》曰:仁道有四:仁者有圣,仁者有知,仁者有德,仁者有谦。
《史记》曰: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又曰:孔子适周,问礼於老子,辞去。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
又曰:高祖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汉书》曰:何武为人仁厚。
《後汉书》曰:王莽末,虞延从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弃于沟中。延闻其号声,哀而收之,养至成人。
范晔《後汉书》曰:刘宽,字文饶,弘农人,迁南阳太守。温仁多恕。吏人愆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
又曰:宣秉所得俸禄,辄以收养亲族,其孤弱者,分与田地。自无担石之储。(《前汉书音义》曰:齐人名小[B124]为担,今江淮人谓一石为一担。担音丁滥切)。
《齐书》曰:虞愿为晋安太守,郡出蚺蛇,胆可用为药。有人饷愿,愿放之二十馀里。一夜,蛇还,归床下。复送四十里,经还复故处,愿令人更送,迟明乃复归,如此再三。时以为仁义之心所致。
又曰:江泌,字士清,性行仁义。衣弊虱多,以绵裹致之。食菜不食心,以其有生意也。
崔鸿《後燕录》曰:赵秋,字子武,汲郡朝歌人也。轻财好施。邻人李玄度,母死,家贫无以葬。秋谓其兄曰:“赴死生,救不足,仁之本也。家有二牛以与之。”玄度得以葬。他年,秋夜行,见一老母遗秋金一饼,曰:“子能葬我,是以相报。子五十已後当富贵不可言,勿忘玄度也。”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
《文子》曰:积惠重厚,使万物欣欣,乐其性者,仁也。
《庄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蘧庐,犹傅舍也。)可能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古人假道於仁,托宿於义。
《庄子》曰:义人利物之谓仁。
《曾子》曰:伯夷、叔齐,仁者也。
《鬻子》曰:除天下之害,谓之仁。
《孟子》曰: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对曰:“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故汤事葛伯,文王事昆夷。”
又曰: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而死其长矣。
又曰: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又曰:夫仁,天之尊爵,人之安宅。
又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又曰:为天下得人谓之仁。
又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报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恐醉而强酒也,
又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
又曰:仁之胜不仁,犹水之胜火。
《荀卿子》曰:仁、义、礼、善之於人,譬之若货、财、栗、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贫,无有之者泅拢
《尸子》曰:仁则人亲之,义则人尊之,知则人用之也。
又曰:文王四乳,是谓至仁。
《六韬》曰:仁之所在者,天下归之。
《吕氏春秋》曰:工尹他为荆使於宋,司城子罕觞之。南家之墙,於前不直;(犹出。)西家之潦,经其宫而不止。工尹他问其故。子罕曰:“南家,二人也为鞔。(鞔,履,一曰引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将鞔以食三世矣。今徙,是宋国之求鞔者不可。吾将不食也。’是弗徙也。西家高,吾庳,潦之经吾宫也利,故弗禁也。”工尹他归荆,适攻宋,工尹他谏於荆王曰:“宋不可攻。其主贤,其相仁。”故释宋攻郑。
《新序》曰:魏文侯曰:“仁人者,国之宝也。国有仁人,则群臣不争。”
《姚信士纬》曰:孟轲驱世士於仁义之域,行者步中正之途。
《抱朴子》曰:仁者为政之脂粉,刑者御世之辔策。
《苻子》曰:《春秋华林传》曰:“不知不言,其所以仁。”
延笃《仁孝论》曰:夫仁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有本根。仁以枝叶疏为大,孝犹心体充实为先。
曹植《仁孝论》曰:且禽兽悉知爱其母,知其孝也。惟白虎麒麟称仁兽者,以其明盛衰知治乱也。孝者施近,仁者及远。
《逸士传》曰:高凤,邻里有争财斗者,兵刃相加,凤脱衣巾为叩头曰:“仁义逊让,不可废也。”
《会稽典录》曰:陈嚣,字子公,山阴人也。同县车妪,年八十馀,无子,慕嚣仁义,欲求寄命。嚣以车妪有财产,未敢便许。乃咨於长者,长者佥曰:“其宜。”嚣遂迎妪,朝夕定省,如其所亲,出家财以供肴膳。妪以寿终。嚣殡敛毕,皆勉其奴,令守妪墓。财物付与妪内外,(宗族衣国。)不入殡者,以置椁中。制服三月。由是著名流称上国矣。
仁恻
周公曰:文王在高阝
,召太子发曰:“吾语汝,童牛不服,童马不驰,是谓大仁。”
《乐嘉耀稽》曰:仁者有恻隐之心,本生於木。(仁生於木,故恻隐出於自然也。)
《礼记□表记》曰:中心よ怛,爱人之仁也。
《左传□文下》曰: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公曰:“苟利於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孤必与焉。”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邾子曰:“命宰渗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苟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於绎。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也。”
《家语》曰:孔子曰:“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此高柴之行。”
《汉书》曰:汲黯,字长孺,濮阳人。河内失火,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烧比屋,延烧,不足忧。臣过河内,贫人伤水旱万馀家,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内仓栗以赈贫氏。请归节,伏矫制罪。”上贤而释之。
《东观汉记》曰:曹褒在射声营,舍有停棺不葬百馀所,褒亲自履行,问其意故。吏对曰:“此等多是建武以来绝无後者。”褒怆然,为买空地,悉葬其无主者,设祭以祠之。迁将作大匠。时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经理饣粥,多蒙济祸拢
又曰:锺离意辟大司徒侯霸府,诏部送徒诣河内,时冬寒,徒病不能行。路过弘农,意辄移属县使作徒衣,县不得已与之,而上书言状,意亦具以闻。上得奏,以见霸,曰:“君所使掾何乃仁於用心?诚良吏也。”
又曰:赵喜为赤眉所迫,亡走,遇更始亲属,皆裸跣涂炭,饥困不能前。喜见之悲感,所装缣帛资粮,悉以与之。
又曰:吴,字季英,陈留人。迁胶东侯相,政惟仁简,以身率物。民有相争诉者,辄闭阁自责,然後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对闾里,重相和解。自是之後,争隙省息矣。
又曰:崔篆为建新大尹,班春。所至之县,狴狱填满,篆垂涕曰:“嗟乎!刑罪不中,乃陷民於阱。此皆何罪,而至於是?”遂平理,所出二千馀人。掾吏叩头谏曰:“诚仁者之心,然独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杀一大尹赎二千人,盖所愿也。”遂称疾去矣。
谢承《後汉书》曰:韩韶,字仲黄,颍川人。韶为嬴长。嬴邻境岁饥,多被寇,废耕桑,其民流入县界,求索衣粮者众。韶愍其饥困,开仓赈之,所廪赡万馀户。主者争谓不可。韶曰:“长活沟壑之民,而以此伏罪,可含笑入地也。”
范晔《後汉书》曰:史弼,字公谦,陈留人。为平原相。时诏书下举钩党,郡所奏相连及者多至数百,惟弼独无所上。诏书责曰:“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弼何理而得独无?”弼曰:“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他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监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民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从事大怒,即收郡僚械送狱,遂奏弼。会党禁中解,弼以奉赎罪免,济活者千馀人。
《英雄记》曰:刘翊,字子相,颍川人。迁陈留太守。出关数百里,见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马易棺,脱衣殓之。又逢知故困饥於路,不忍委去,因杀所驾牛以救之。众人止之,翊曰:“视没不救,非志士!”遂俱饿死。
《晋中兴书》曰:刘麟之,南阳人,少有信义。去家百馀里,有一独媪病,将死,叹息,谓人曰:“谁当埋我,惟有刘长史耳!何由令知?”麟之先闻其有患,故往候之。值其命终,乃身为治棺,殡送之。其仁爱恻隐若此。
《会稽典录》曰:盛吉,字君达,山阴人。拜廷尉。吉性多仁恩,务在哀矜。每至冬月,罪当断,夜省刑状,其妻执烛,吉手持丹笔,夫妻相向垂泣。所当平决。若无继嗣,吉令其妻妾得入经营,使有遗类,视事十二年,天下称其有恩。
《列女传》曰:俊不疑母,仁而善教。不疑为尹,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所平活几何人。即不疑多所平反,(平其事,反死为生也。)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於他时;或无出,母怒,为之不食。由是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君子谓不疑母能以仁教子。
《孟子》曰: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知之端。人有四端,犹有四体也。
《庄子》曰:古公父居豳,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事之以珠玉而不受,狄人所求者地。古公父曰:“与人兄居而杀其弟,与人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免居矣。为吾臣与为狄臣奚以异?且吾闻之,君子不以所用害所养。”因杖策而去,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歧山之下也。
《尸子》曰:驸马共为荆使於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曰:“所以鸩人也。”於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於江。
《韩子》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
《世说》曰:桓车骑时,有陈庄者为府将,性仁爱,虽存行阵,未尝杀戮。
卷四百二十 人事部六十一
义上
《释名》曰: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
《说文》曰:义者,己之威仪也。
《易□下系》曰: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礼记□经解》曰: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尚书》曰:以义制事。
《左传□隐公》曰:君子曰:“石昔纯臣也,大义灭亲。”
《论语□里仁》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喻,犹晓也。)
又曰:君子之於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此。
又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史记》曰:赵朔将下军,娶晋成公姊为夫人。景公三年,屠岸贾欲诛赵氏。贾始有宠於灵公,至景公时,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韩厥告赵朔趋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祠,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攻赵氏於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於宫中。夫人置儿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既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後必索之,奈何?”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立孤难耳。”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孰予我千金,吾告其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杀之。诸将以为赵氏孤儿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不遂者为崇。景公问韩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後绝祠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蜀,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功德,未尝绝祠。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惟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後乎?”韩厥具以实告。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後。今君有令,群臣之愿也。”於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诸将遂反与赵武、程婴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武田邑如故。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後。今赵武既立,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苕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今不报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又曰: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父兄乃降。即以鲁公礼葬项王。
又曰:乐毅去燕之赵,赵王欲图燕。毅泣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若获戾施在他国,终身不敢谋赵之徒隶,况燕昭王後嗣乎?”
又曰:栾布,梁人也。彭越吻家人时,常与布游。及汉诛彭越,夷三族,枭首雒阳下,诏曰:“有收视者,辄捕之。”布时为越使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吏捕以闻,上召骂布:“若与彭越反耶?吾禁人勿收,若独祠而哭之,与反明矣。趣烹之。”方提趣汤,布顾曰:“愿一言而死。”上曰:“何言?”布曰:“方上之困彭城,败荥阳、成皋间,项王所以不能遂西,徒以彭王居梁地,与汉合从苦楚也。当是之时,彭王一顾,与楚则汉破,与汉则楚破。且垓下之会,微彭王,项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苻受封,亦欲傅之万世。今汉一徵兵於梁,彭王病不得从,而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细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烹。”上乃释布,拜为都尉。
《汉书》曰:楼护有故人吕公,无子,归护托身。护与吕公及妻与吕妪同食。护妻子颇厌吕公。护闻之,流涕责子曰:“吕公以穷老托身於我,义所当扶拢”遂养吕公终身。
又曰:卫青日衰而霍去病日贵。青故人门下,多事去病辄得官爵,惟独任安不去。
又曰:卜式,河南人,初以田畜为事。弟奇,忽请於式,欲分财异居。式便脱身出,惟取羊百头,遂入山放牧。经十馀年,十倍於初,却买田宅居焉。弟奇悉破其产矣,式辄复分与之。
《续汉书》曰:李固被诛,梁冀乃露固尸於四衢,令有敢临者加其罪。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左提章钺,右秉,诣阙上书,乞收固尸,不许,因往临哭,陈辞於其前,遂守丧不去。夏门亭长呵之,亮曰:“亮含阴阳气以生,戴乾履坤。义之所重,岂知生命,何为以死相惧?”太后闻而不诛,乃听得衤遂敛归葬之。
又曰:梁冀讽有司劾杜乔,遂执系之,死狱中,与李固俱暴尸於城北,家属故人莫敢视者。乔故掾陈留杨匡闻之,号哭星行到洛,托为夏门亭吏,守卫尸丧,驱护蝇虫。都官从事执之以闻,太后义而不罪。匡於是带上书诣阙,乞杜、李二公骸骨。太后许之。成礼殡殓,送乔丧还家,葬送行服,隐匿不仕。
又曰:袁忠子秘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秘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刃,皆死於阵,谦以得。诏复秘等门闾,号曰七贤。
又曰:陈蕃既被害,友人陈留朱震时为钅至令,闻而弃宫哭之。收葬蕃尸,匿其子逸於甘陵界中。事觉,系狱,合门桎梏,震受拷掠,誓死不言,故逸其得免。
又曰:史弼迁河东太守,断绝书属。中常侍侯览遣诸生赍书请之,并求假盐税。弼大怒,乃付安邑狱拷杀之。览遂诈作飞章,下司隶诬弼诽谤,槛车徵。前孝谦魏劭,毁变形服,诈吻家僮,瞻护於弼。弼遂受诬事,当弃市,劭与同郡人卖郡邸行赂於览,得减死罪一等,论输左校。时人或讥曰:“平原行货免君,无乃甚乎?陶丘洪曰:“文王里,闳散怀金,史弼遭患,义夫献宝,亦何疑焉。”议者乃息。
又曰:李燮,字德公。初,李固既策罢,知不免祸,乃遣三子归乡里,时燮年十三。有顷难作,下郡收固三子,二兄受害,燮姊文姬乃告父门生王成曰:“今委君以六尺之孤,李氏存灭,其在君矣。”成乃将燮入徐州界中,变名姓为酒家佣,而成卖卜於市,阴相往来。梁冀既诛而灾眚屡见。明年,史官上言宜有赦令,又当存录大臣冤死者子孙,於是求固後。燮乃以本末告酒家,酒家具车重厚遣之。後王成卒,燮以礼葬之,感伤旧恩,每四节为设上宾之位而祠焉。
又曰:李膺门生皆禁锢,侍御史景毅子实为膺门徒,未有录牒,故不谴。毅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脱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後汉段颖讨羌,凉州刺史郭闳贪其功,稽留颖军。义从者日役久,恋乡,悉反叛於闳,罪归颍,颖坐徵,下狱,输左校。羌凉覆没营坞,吏人守门讼颖,诏问状,颖谢罪,不敢言枉,京师称之为长者焉。
又曰:雷义,字仲翁,为尚书郎。同时郎坐事当居刑,义默自表取罪论免。同台郎觉之,委位白上,乞赎义罪。顺帝皆除其罪。
《东观汉记》曰:杜林弟成物故,隗嚣乃听林持丧东归。既遣而悔,追令刺客杨贤於陇遮杀之。贤见林身推鹿车,载致弟丧,乃叹曰:“当今之世,谁能行义?虽小人,何忍杀义士。”乃亡去。
又曰:鲍永,字君长,为司隶校尉,行县到京兆灞陵,过更始冢,引车入陌,欲下,从事谏止之,永曰:“亲北面事人,过其墓,虽以获罪,司隶不辞也。”遂下车,哭尽哀。西至右扶风,椎牛上苟谏冢。上问公卿曰:“奉使如此,何如?”时太中大夫张堪对曰:“仁者百行之宗,忠者礼义之至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上悦。
又曰:肃宗崩,廉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严麟奉章吊国,俱会於路。麟乘小车,途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缘路访之。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今奔国丧,当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
又曰:李善,字次孙,南阳人,本同县李玄苍头。建武中疫疾,玄家相继死没,惟孤儿续始生数旬,而有资财千万。诸奴婢私共计议,欲谋杀续,分财产。善乃潜负续逃亡,隐山阳瑕丘界中,亲自哺养,乳为生续。孩抱奉之不异长君,有事辄长跪请白,然後行之。闾里感其行,皆相率修义。续年十岁,善与归本县,修理旧业,告奴婢於长吏,悉收杀之。时锺离意为瑕丘令,上书荐善行状。
又曰:索卢放,字君阳,东郡人。署门下掾。更始时,使者督行郡国,太守有事,当斩。放前对曰:“方今天下苦王氏之虐政,戴仰汉德。傅车所过,未闻思泽,而斩郡守,恐天下惶惧,各自疑也。使有功不如使有过。”遂解衣而前,愿代太守斩,使者义而赦之,由是显名。
又曰:魏谭,字少闻,王莽末,政乱,盗贼起,人民相食。谭为夷所得,等辈数十皆缚束,当稍就啖。见谭貌谨敕,独放,令主炊养。有夷长公哀谭,谓曰:“汝曹皆当以次死,哀纵汝,急宜去。”谭不肯去,叩头曰:“我常为诸君主炊养,食馨肉肌香,馀皆菜食,羸瘦,肉腥臊不可食,愿先等辈死。”长公义之,即相谓此儿有义,可哀纵也。贼遂皆放之,数十人皆得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