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览 - 第 317 页/共 737 页
王隐《晋书》曰:司徒魏舒逊位。司空卫与书曰:“每与足下共论此事,日日未果,可谓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于时皆有欲逊者,或先显此意不能行,或以归家申喻复还,惟舒知命,内定於怀,未尝形之於言。论者以为晋兴以来,能辞荣令终,未有如舒者焉。
又曰:杜夷,字行齐,庐江人。王敦为刺史,举方正,顾荣等各荐夷於相府。玄帝曾欲省夷,夷深让。帝答曰:“吾与足下虽情在忘言,然虚迟历载。正以足下羸病,故欲相省,宁论常敬。”以为国子祭酒。夷前後十馀表,求解不听,明帝践祚,夷又频表。
又曰:上以羊祜为开府仪同,让表曰:“今光禄李喜,秉节高亮,在公正色;光禄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光禄李胤,清亮简素,正身在朝,皆服事华发,以礼终始。虽历位外内之宠,不异寒贱之家,而犹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又封南城郡侯。祜让曰:“昔张良请受留侯,汉高不夺其志。请受钜平,薨,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入柩。”诏祜曰:“固让历年,志不可夺。身没让存,遗言益厉,此夷叔所以称贤,季札所以全节,重违其志,今听复本封。”
干宝《晋纪》曰:钟会、邓艾将伐蜀,与刘实别。客谓实曰:“二将当破蜀不?”实曰:“必破蜀,但皆不还。”客问其故,实曰:“治道在於克让。”因著《崇让论》,曰:“季世不能让贤,虚谢见用之恩,莫肯让於胜己。”
《晋中兴书》曰:郗拜给事黄门侍郎。苦求外出,时吴郡缺,朝议欲用。以资轻而少年,不宜超登大郡,辞让切至。朝廷嘉之,为临海太守。在郡优游养志,不以事物萦心。
崔鸿《前赵录》曰:张实为钜鹿太守,治任威强,路不拾遗。曾欲以实为司徒、太保,皆垂涕固辞。身骑瘠马,妻乘败车。
《後魏书》曰: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之兄也。肇子植自中书侍郎出为济州刺史。玄愉之反也,植率州军出讨破愉,别将有功。当蒙封赏,朝廷论勋,每谦让不受,云其家荷重恩,为国致效是其常节,何足以应进陟之报。恳恻发於至诚。
又曰:崔光韶为司空行参军,复请让从叔和,曰:“臣诚微贱,未登让品,属逢皇朝,耻无让德。”和亦谦退,辞而不当。高祖善之,遂以和为广陵王国常侍。
《後周书》曰:苏,字承先,陈留圉人也。有膂力,便骑射,从征伐常溃围陷阵。还之日,诸将争功,终无竞。太祖叹之,常谓诸将曰:“承先口不言勋,孤当代言。”其见知如此。
沈约《齐纪》曰:韩系伯,襄阳人也,事母甚谨。西土风俗,田与邻畔者,辄於畔上种桑以志之。系伯上种桑,枝条荫蔽他地,每开数尺以避焉。邻者随复侵之,系伯辄伐树更种。侵畔者惭,不敢犯也。
《齐书》曰:谢迁尚书吏部郎,上表三让。中书疑官未及让,以问国子祭酒沈约,约曰:“宋嘉玄中,范晔让吏部,朱循之让黄门,蔡兴宗让中书,并三表诏答,近代小官不让,遂成恒俗,恐有乖让意。王蓝田、刘安西贵重,初自不让,今岂可慕此不让耶?孙兴公、孔ダ并让记室,今岂可三署皆让耶?谢吏部今授超阶,让别有意,岂关官之大小?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例既如此,谓都非疑。”又启让,优答不许。
《唐书》曰:温彦博与兄大雅共掌机密,彦博以昆季同在机务,意不自安,固请他职。高祖曰:“我虚心相待,不以为疑,卿何自疑也?”彦博虽应命,然每退让,远避机权,僚列以此多之。
又曰:长孙无忌册拜司空,无忌固辞让,不许。
又曰:“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太宗曰:“无忌聪明鉴悟,且有武略,公等并知,所以委之台鼎。”无忌又上表切让,帝使谓之曰:“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在藩邸,即任使公,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瞻,故授此官,无宜辞让为礼也。”
又曰:卢怀慎开玄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
《周书》曰:汤放桀而归於亳。三年,诸侯大会。汤取天子之玺,置之天子之坐,再辞,从诸侯之位。汤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处之。”三让于诸侯,诸侯莫敢即位,然後汤即天子之位。
《慎子》曰: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
《列子》曰:昔尧舜为以天下让许由、善卷,而不失天下。伯夷、叔齐实以孤竹让而终亡其国。
《晏子春秋》曰:胩子方食,景公使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婴亦不饱。公致千金以奉宾客,晏子不受。公曰:“先君桓公以书社百封管仲,管仲不辞,独辞何也?”晏子曰:“婴闻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以管仲失之,婴得之。”
又曰:景公使晏子为阿宰,三年而誉闻於国。景公悦,召而赏之,辞而不受。公问其故。对曰:“昔婴之治阿,三邪毁於外,三谗毁於内。今则三邪誉於外,三谗誉於内。昔者婴之当诛者当赏,而今以当赏者当诛,是故不敢受。”景公知晏子贤,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
《庄子》曰:尧以天下让许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於泽也,不亦劳乎?”又让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我适有幽忧之疾,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
又曰:舜以天下让於善卷,善卷曰:“余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遂不受。
又曰: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居畎亩之中,而游於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污漫我,吾羞见之。”自投於清泠之渊。
又曰: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卞随曰:“非吾事也。”汤又因务光而谋,务光曰:“非吾事也。”汤曰:“伊尹何如?”曰:“强力,忍诟,吾不知其他。”汤遂与伊尹谋。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曰:“君之伐桀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乎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漫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於桐水而死。(桐水在今颍川。)又让务光曰:“知者谋之,武者遂之,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立乎?”务光辞曰:“废上非义,杀人非仁。子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曰:非其义不受其禄,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尊我乎!吾不忍见也。”乃负石自沉於卢水。(卢水在辽东也。)
《吕氏春秋》曰:沈尹筮游於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彼圣人也。”王於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而国治。
《韩子》曰:舜耕於历山,农者让畔;渔於河滨,渔者让长。
《苻子》曰:禹让天下於奇子,奇子曰:“君之佐舜劳矣,凿山川,通河汉,首无发,股无毛,故舜也以劳报子。我生而逸,不能为君之劳矣。
又曰:武王以天下让歧封子。歧封子曰:“孰匆匆然以天下为事乎?君往矣,余不忍闻之。”
又曰:太伯将让其国於季历,谓其傅曰:“大王欲以一国之事而以嗣我,我其羞之。吾闻至人也,不居一世而万世以之君,不贵一代而万代以之贵。吾焉能贵乎一国,而贱乎万代哉!”
《山海经》曰:君子国,民衣冠带剑,土方千里,多薰华之草,好让,故为君子国。
《许逊别传》曰:逊年七岁无父,躬耕、负薪以养母,尽孝敬之道。与寡嫂共田桑,推让好者,取其荒者,不营利。母常随谴之:“如此,当乞食无处。”逊叹,应母曰:“但愿母老寿耳!”
《郭翻别传》曰;翻经河坠刀於水,路人有为取者,翻因与之。路人不取,至於三四。路人固辞。翻曰:“尔向不取,我岂能复得乎?”路人曰:“吾若取此物,为天地鬼神所责矣。”知其终不受,乃沉刀於向所失处。路人怅然,乃复没为取之。翻於是不逆其意,十倍刀价与之。
《魏武瘤路曰:里谚曰:“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斯合经之要矣。
《魏文杂事》曰:辞爵逃禄,不以利累名,不以位亏德之谓让。
《博物志》曰:三让:一曰礼让,二曰固让,三曰终让。
晋□刘实《崇让论》曰:古之至王治天下所以贵让者,欲以出贤才而息争竞也。夫人情莫不皆欲己之贤以自明贤,岂假让而贤哉!故让道兴,贤能之人不求而自出矣,至公之举而自立矣。一官铠,择众官所让最多者而用之,审才之道也。在朝之人相让於上,草庐之人咸皆化之,推能让贤之风从此生矣。为一国所让,则一国士也;为天下所让,则天下才也。推让之风行,贤不肖灼然殊矣。
晋□孙盛《周泰伯三让论》曰:孔子曰:“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一焉。”郑玄以为:托采药而行,一让也;不奔丧,二让也;断发文身,三也。三者之美皆蔽隐不著。王肃曰:“其让隐,故民无得而称焉。”盛谓:玄既失之而肃亦未为畅也。玄之所云三迹,显然天下所共见也,何得云隐而未著乎?三迹苟著,则高让知,亦复不得云其让隐也。盖泰伯之出,让迹已露,不奔丧,故一事耳。断发之与《左传》明文相背,又不经也。然则称三让者,其在古公至文王乎?周之王业显於父,受命於昌,泰伯玄览充周太子之位,一让也。假托逊遁,受不赴丧之讥,潜推大美,二让也。无胤嗣而养仲雍之子,以为己後,是深思远防,令周嗣在昌,天人叶从,四海悠悠,无复纤介疑惑,三让也。凡此三者,帝王之业,故孔子曰:“三以天下让。”言非直常让若礼臧之伦者。
卷四百二十五 人事部六十六
清廉上
《释名》曰: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廉,敛也,自检敛也。
《左传□襄五》曰:季文子卒。宰庀家器为葬具,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器备谓珍宝甲兵之物。)君子是以智季文子之忠於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
又《襄十五》曰: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又《襄二八》曰:与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独弗欲?”对曰:“庆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无日矣。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使无迁也。谓之幅利。利过则为败。吾不敢贪多,所谓幅也。”与子雅邑,辞多受少。
《汉书》曰:琅琊邴汉以清行徵为京兆尹。汉遂归老於乡里。汉兄子曼容亦养老自修,为官不肯过六百石,辄自免去其名过出於汉。
又曰:盖宽饶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苏林曰:子自行戍不敢发也。)公廉如此。
又曰:赵禹以佐吏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周亚夫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肾拢”(禹特文法深刻。)
《续汉书》曰: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伦修行清白,尝召见,上曰:“闻卿为吏不过从弟兄饭,宁有之耶?”伦对曰:“臣生遭饥馑,米石万钱,不敢妄过人饭。”
又曰:袁彭,字伯楚。祖父安,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为光禄勋,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於议郎。
《东观汉记》曰:司空宋弘,尝受俸得盐,令诸生粜,诸生以贱不粜。弘怒,悉贱粜,不与民争利。
又曰:孔奋,字君鱼,右扶风人。守姑臧长。供养至谨,老母极膳,妻子但食葱菜。或嘲奋曰:“置脂膏中,不能自润。”而奋不改。
又曰:杨震,字伯起,弘农人。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後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为东莱太守,道经昌邑,邑令王密故所举茂才,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何谓无知?”(范晔《後汉书》曰:天知、地知、卿知、我知也。)
又曰:闵仲叔客居安邑,老病家贫,不能买肉,日买一片猪肝,屠者或不肯为断。安邑令候之,问诸子何饭,对曰:“但食猪肝,屠或不肯予。”令出敕市吏,後买辄得。仲叔怪问,其子道状,乃叹曰:“闵仲叔岂以口腹累安邑耶?”遂去之。
又曰:梁鸿少孤,常独止,不与人同食。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然火。
又曰:廉范,年十五,至蜀迎祖母丧。及到葭萌,船没几死。太守张穆持笥中布数箧与范,范曰:“石生坚,兰生香,前後相违,不忍行也。”遂不受。
又曰:鲁恭弟正,耽思闭门讲诵,兄弟双高。太尉赵喜,岁时遗子送米肉,辞让不受。
谢为《後汉书》曰:黄向,字文章。为性廉洁,常步行於路中,得金玑一囊,可直二百馀万,募求得其主,还之。
又曰:范丹,姊病,往看之,姊设食。丹以姊婿不德,出门留二百钱,姊使人追索还之。丹不得已受之。闻里中刍藁僮仆更相怒曰:“言汝清高,岂范史云辈,而云不盗我菜乎?”丹闻之曰:“吾之微志,乃在僮竖之口!不可不勉。”遂投钱去。
又曰:羊茂,字季宝,豫章人。为东郡太守,冬坐白羊皮,夏处丹板榻,常食乾饭,出界买盐豉。
又曰:巴祗,字敬祖,为杨州刺史。在官不迎妻子,暗坐不燃官烛。
又曰:左雄,字伯豪,吻冀州刺史,不举烟火,常食乾饭。
又曰:羊续,字兴祖,泰山人。为庐江太守,卧一幅布,穿败糊纸以补。为南阳太守,初之郡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之於庭,丞後又进之,续乃出所悬者,以杜其意。
又曰: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少为诸生,隐处笃行。常身躬耕,非其衣不服,非其食不食,糠秕不厌。所居闾里,服其德化。
又曰:河南陶硕,乡曲饷之,硕无所受,但食枣饮水而己。
袁山松《后汉书》曰:范丹,字史云,外黄人。为县吏,年十八。弃衣物道边,家以为死,遂西入关学,为莱芜长。去官於市卖卜。妻纺绩以自给。辟公府,步行无被囊自随。常使儿捃麦得五斛。乡人遗之一斛,属儿曰:“莫令尊君知。”儿归,不敢不道。丹即令并送六斛,言麦已杂,遂不取。丹弟子恺,见丹藩不完,载柴将藩之。时丹适行还,怒,敕子拔柴载还之。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自以性急,每为吏常佩韦。
范晔《後汉书》曰:张禹,字伯达,性笃厚。父歆卒於汲,令使人赠送前後数百万,悉无所受。
又曰:檀敷字文有,山阳瑕丘人。少为诸生,贫而志清,不受乡里施惠。
又曰:郑均,字仲虞,东平人。少好黄老书。兄为县吏,颇受礼遗,均数谏止,不听,即脱身为佣,岁馀,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赃,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典略》曰:程竖,字谋甫,南阳武阴人。仁孝清洁,居贫无资,磨镜自给,不受人施。诸妪共漂,更相呼食。或不食者,相谓曰:“汝非程谋甫,何为不食人食?”
《魏略》曰:沐并,字德信,河间人。少孤苦。袁绍父子时,始为吏。名有志介,尝过姊,姊为杀鸡炊黍而不留。为三府长吏,时吴使朱然、诸葛瑾攻围樊城,遣船兵於岘山东斫材,兵人作食,有先熟者呼後熟者,答言不往也!呼者曰:“汝欲作沐德信耶!”其名流布播於异域如此。
又曰:旧故西征,有官厨财藉,迁转之际,无不因缘,而赵俨叉手上车。发到灞上,忘持其常所服药,雍州闻之,乃追送杂药朴数箱,俨笑曰:“人言语殊不易,我偶问所服耳,何用是为?”遂不取。
《魏志》曰:卢钦著书称徐邈曰:“徐公志高行洁,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洁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圣人以清为难,而徐公之所易也。”或问钦:“徐公当武帝之时,人以为通,向在凉州及还京师,人以为介,何也?”钦答曰:“往者毛孝先、崔季用事,贵清洁之士,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以为通。比来天下奢靡,转相放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世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是世人无常,而徐公有常也。”
又曰:景初二年,以满宠年老,征还为太尉。宠不治产业,家无馀财。诏曰:“君典兵在外,专心忧国,有行父、祭遵之风。赐田十顷,谷五百斛,钱二十万,以明清忠俭约之节。”
又曰:胡质为荆州刺史,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
王隐《晋书》曰:魏舒为尚书,三娶妻皆亡,自表求还本郡葬。上曰:“魏舒清贫,不营财产,顿举众丧,必无以自供,其赐葬地一顷,钱五十万。
邓粲《晋记》曰:王敦籍周ダ家,笥簏中有故絮,故播酒五瓮,米数斛。在位者服其清。
《晋阳秋》曰:胡威,字伯虎,少有志,尚清白。历位宰牧。武帝赐见,叹其父清,因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远矣。”
《晋中兴书》曰:刘麟之,字子骥,志在逸遁,居于歧阳。凡人致赠,一无所受。
又曰:龚玄之,字道玄。潜处,未曾至公门,有致饷,一无所受。
又曰:翟汤,字道渊,寻阳人。笃行纯素,仁让廉洁,不悄屑事,耕而后食。始安太守干宝与汤通家,遣船饷之,敕吏云:“翟公廉让,卿致书讫便委船还。”汤无人送致,乃更货易绢物,因寄还宝。宝本以为惠,而反烦之,益愧叹焉。
徐广《晋记》曰:中宗令曰:“太常贺循,冰清玉洁,行为俗表。孤曾造其庐,屋室服物,周身而已。赐床褥,钱二十万。”
崔鸿《前凉录》曰:汜胜,字无忌,敦煌人。举孝廉,除郎中。天下乱,去官还乡里。太守张造之,闭门不见,礼遗一无所受。
《北齐书》曰:辛术,字怀哲,陇西人。为淮南经略,所部郡守犯大辟,朝廷以其奴婢及资财尽赐术,术三辞不见许,术乃书送诣所司,不复闻奏。邢邵闻之,遗术书曰:“昔锺离意云孔子忍渴盗泉,珠玑委地,足下今能如此,可谓异代一时。”
沈约《宋书》曰:柳玄景,南岸有数十亩菜园,人卖菜得钱三万送宅。玄景怒曰:“我立此园种菜,以供家中啖之,乃复卖取钱,夺百姓之利耶!”以钱乞守园人。
又曰:郭原平,性至孝。太守蔡兴宗以私米遗之,固辞不受。许瑶之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後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原平以种爪为业,大旱,瓜渎不复通船。世祖令刘僧秀下渎水与之。原平曰:“今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步行从他道往钱塘货卖。
又曰:孔ダ字思远,不尚矫饰,服用粗败,终不改易。时吴郡顾ダ之亦尚俭素,衣裘器服,皆择其陋者。宋世言清约,称此二人。ダ弟道存,从弟徽,颇营产业。二弟请假东还,辎重十馀船,皆是绵绢纸席之属。ダ见之,令上置岸侧,命左右取火烧之,尽乃去。道存代ダ为江夏内史。时都邑米贵,道存虑觊甚乏,遣吏载五百斛米饷之。ダ呼吏载米还彼。吏曰:“都下米贵,乞於此货之。”不听,吏乃载米而去。
卷四百二十六 人事部六十七
清廉下
萧子显《齐书》曰:王秀之,字伯奋,琅琊临沂人也。为晋平太守,至郡期年,谓人曰:“此郡丰壤,禄俸常盈,吾生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上表请代,时人谓“王晋平恐富求归”。
《齐春秋》曰:何敬叔为东海令,在县清廉,不受馈。夏节,忽榜门受饷,数日中得米二千馀斛,他物称是,悉以代贫民输租。
《梁书》曰:范岫,每所居官,恒以廉洁著称。为长城令时,有梓材巾箱至数十年,经贵遂不改易。在晋陵,惟作牙管笔一双,犹以为费。
又曰:沈ダ,字处默,吴兴武康人也。ダ不治家产。值齐末兵荒,家人并日而食,或馈其梁肉者,闭门不受。
《陈书》曰: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人。察自居显要,甚励清节。尝有私门生送南布一端,花练一匹。察谓之曰:“吾所衣着,止於麻布蒲练,幸不烦。”此人逊请,犹冀受纳,察励色驱出,自此伏事者莫敢馈也。
《隋书》曰:狄士文尝入朝,遇上赐公卿入左藏,任取多少。人极重,士文口衔绢一匹,两手各持一匹。上问其故,士文曰:“臣口手俱满,馀无所须。”上异之,别赏物,劳遣之。
《唐书》曰:屈突通从太宗平薛举,时珍物山积,诸将皆争取之,通独无所犯。高祖闻而谓曰:“公清正奉国,著自终始,名下定不虚也。”
又曰:贾敦颐,曹州冤句人也。贞观中,历迁沧州刺史。在职清洁,每入朝,尽室而行,惟弊车一乘,羸马数匹,衔勒有缺,以绳为之,见者不知其刺史也。
又曰:袁承序,陈尚书仆射宪之子也。武德中,累转建昌令。在任清洁,士吏怀之。高宗在藩,太鬃伞学行之士为其僚属,谓岑文本曰:“梁、陈名臣,有谁可称?复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言:“隋师入陈,百司奔散,惟袁宪独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将受隋禅,群僚劝进,宪子给事中承家托疾独不署名。此之父子足称忠烈。承家弟承序,清贞雅操,实继先风。”由是召守晋王友。
又曰:苏性廉俭,所得俸禄,尽推与诸弟,或散亲族,家无馀资。
又曰:卢怀慎橇朋,不营产业,器玩服饰,无金玉绮文之丽。所得俸禄,皆随时分散,而家无馀蓄,妻子匮乏。
又曰:冯履谦补河北尉,有部人张怀道任较恤尉,与谦畴旧,钅向镜一面。谦集僚吏遍视高之,曰:“此张公所致也,吾与之有旧。吾效官以俸禄自守,岂私受遗哉!”昌言曰:“清水见底,明镜照心,余之效官必至於此。”复书於使者,乃归之。
又曰:李怀远久居荣位,而好尚清廉,宅舍屋无所增改。尝乘款段乘马,左仆射豆卢钦望谓之曰:“荣贵如此,何不买骏马乘之?”答曰:“此马幸免惊蹶,无假别求。”闻者莫不叹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