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956 页/共 1125 页
九月十五日,三省言:「太学生自元佑改用诗赋以来,不得专意经术。又试补之际,察视不严,考校之官,不复精选,取人猥多,致后来补中之人,无阙可拨,动须岁月,方得入学。今既罢诗赋,专用经术,又拨开封府解额尽归太学,其在学解额既优,即所教养之士岂当尚如元丰兴学之初 应日前在学生,并乞重行补试。」诏:「依元丰旧例,应系籍生员,今年冬及来春补外舍,并自朝廷差官考校。已系籍人,所取不得过三分,新补不得过一分半。已系籍人,经补试一次不中者,再试,并依新补人例。」
二十三日,详定重修 令所请依旧令国子监印卖编修 格式,命官并习刑法人许置。
十月八日,诏:「太学上舍生并免再试,其恩例各依旧条。内舍人除元丰年升补人免试外,余并令再试。如再试中,即与依旧充内舍。所有今举得解生员,并元丰年补中外舍人,亦并免再试。」
十二月十八日,翰林学士承旨、详定国子监条制蔡京言:「奉 详定国子监三学并外州军学制,今修成《太学 令式》二十三册,以绍圣新修为名。」诏以来年正月一日颁行。
建中靖国元年十月七日,臣僚言:「伏 熙宁、元丰中所除太学官,并系朝廷高选。自元佑中除授冗滥,绍圣中患之,遂复举行学官选法。其元佑所除无出身人充内外学官者,一切罢去。而近者内外学官除授复轻。欲望见今无出身人别与合入差
遣,一依元丰选格施行。伏 神宗皇帝重修太学,严立选试之法,考校官虽委太学博士,至其余试院官,却有自朝廷选差,及于内侍省差官,关防严密。自元佑中,一切废弛。绍圣中,置院差官,痛革元佑之弊。而近者因臣僚上言,罢去此法,至今(大)[太]学 试关防之法至为苟简。欲望选补外舍生,一依元丰旧法。伏 神考元立三舍生及国子生员额,各有多寡,以为升进人材之序,并有意义。今来国子监起请,以借内舍生及国子生员(关)[阙]增收外舍生未合拨入人数,及将在学年月满,参长假学生勒住,不令依名次拨入,却先拨年月未满之人,即非元丰所立条意。乞改正施行。」从之。
崇宁元年十月二十七日,宰臣蔡京言:「奉诏,天下皆兴学贡士,以三舍考选法遍行天下,听每三年贡入太学年:原作「行」,据《宋史》卷一六五《职官志》五改。。上舍试仍别为考,分为三等。若试中上等,补充太学上舍;试中〔中〕等、下等者,补充内舍,余为外舍生。仍建外学于王国之南,待其岁考行艺,升之太学。今具外学条件:外学官属:司业一人、丞一人、博士十人、学正五人、学录五人,职事人系学生充。学录五人、学谕十人、直学二人,斋长、斋谕每斋各一人。外舍生三千人,太学上舍一百人,内舍三百人。欲候将来贡试到合格人,即增上舍作二百人,内舍作六百人。处上舍、内舍于太学,处外舍于外学。外学置斋一百,讲堂四,每斋五间,三十人。太学自讼斋合移于外学别置。诸路定到并入外学,(侯)[候]依法考选校试合格,升之太学,为上舍、内舍生。见今太学外舍生,且令依旧在太学,候将来外学成日,别取旨挥。外学并依太学 、令、格、式施行。」从之。
二年二月二十九日,臣僚言:「乞诏有司,每遇有制书、手诏、告词,并同赏功罚罪事迹,录付准奏院。本院以印本送太学并诸州军,委博士、教授揭示诸生。」从之。
三年正月九日,中书舍人薛昂言:「窃见太学外舍生日破钱二十八文,内舍又加二文,米、面、蔬、肉、薪炭、料物之直,尽在其中。契勘朝廷岁赐钱三万五千贯赡给生员,每年支用不尽。欲望特诏添给太学上舍、内舍、外舍月给食钱,各添四百文。」
十一月四日,幸太学,遂幸辟廱,诏国子司业吴絪等转官、改官、循资、赐章服。文武学生授官,免省试,免文解,赐帛有差。先是,十月六日,礼部太常(司)[寺]参酌修定仪注,皇帝诣国子监,谒至圣文宣王陈设。有司豫设皇帝行礼御幄于庙殿之东,南向,又设宰臣已下从官及礼部、祠部郎中、太常讲筵官、本监并太学官幕次于国子监门外近东,量地之宜。至日,太常设笾豆、酒爵、香灯等各于神位前,如仪行事。其日,皇帝服靴袍,乘辇将至,礼、祠部郎官、太常、本监并太学官、学生迎驾起居。车驾由国子监门入,至御幄降辇。皇帝归御幄,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
立于御幄前东向,礼直官、通事舍人引宰臣、亲王、开府仪同三司、执政官、御史台、太常寺,合门引尚书侍郎、两省侍从官、殿中监以上、宗室正任以上、武臣观察使以上,并起居郎、舍人、讲筵官、礼、祠部郎官、太常、本监并太学官各入殿庭北向,重行立定。合门报班齐,太常卿诣御幄前,俛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请皇帝行酌献之礼。」奏讫俛伏,兴。帘卷,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导,皇帝出幄,升自东阶,诣至(神)[圣]文宣王神座前。太常卿奏请皇帝跪,又奏上香,再上香,三上香。侍臣执爵诣酒尊所,太官令酌酒,以授侍臣。侍臣跪,以爵进,皇帝受爵三。祭酒奠爵,俛伏,兴。太常卿奏再拜,皇帝再拜。赞者曰拜,在位官皆再拜。太常卿前导,皇帝降自东阶,归御幄,帘垂。太常卿诣御幄前,俛伏跪奏:「太常卿臣某言:礼毕。」奏讫俛伏,兴,帘卷。皇帝出幄,乘辇赴太学。礼、祠部郎官、太常丞、博士,及本监、太学官分诣殿上配坐十哲及两廊从祀分奠如常仪。幸太学,所司豫于敦化堂之后设次一,又设次一于堂上稍北当中,两间南向,内铺御座。又设宰臣、亲王、开(封)府仪同三司、执政官以下,至殿中监及观察使、宗室正任以上,并起居郎、舍人、讲筵、讲书、执经官、礼、祠部郎官、太常、本监并太学官坐于御座之南东西,重行异位。太学生座于东西两廊,俱相向并北上。又设宰臣以下从官次于中门之外。至日,皇帝于文宣王庙酌献礼毕,乘辇幸太学,入至敦化堂。上降辇入次,帘垂,更衣、幞头、仪襕。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与讲官皆系鞋,侍立官同入,就堂下北向位。讲书、执经官、学生各于堂下东西相向立。候合门报班齐,皇帝出次,升御座。班首奏圣躬万福,应在位皆躬身应喏讫。合门使诣御座前,班首承旨,临阶西向,宣升堂讫退。通事舍人喝拜,宰臣、亲王、开府仪同三司、执政官、尚书侍郎、两省侍从官、从殿中监以上,及礼、祠部郎中,太常、本学、本监官重行北向再拜讫,分左右升堂,各就位后少立。起居郎、舍人分左右侍立。礼直官、通事舍人引讲书及执经官就北向位,班首奏圣躬万福。合门使宣升堂,舍人喝拜,讲书及执经官再拜讫,分东西升堂,分立于御座左右,讲书官在东西向,执经官在东西向相对。学生就北向立,舍人喝拜,在位者俱再拜,分立于东西两廊,皆北上。内侍进书按,以书授执经官,稍前,进于案上。舍人喝拜,就坐。宰臣以下并堂上坐。座位图进,合门供进,讲书官讲毕,通事舍人曰「可起」,群臣皆起,并降阶,分东西相向立。执经官降阶,讲书官于御座前致祠讫,降阶北向。通事舍人喝拜,如有宣答,即再喝拜。起居舍人降阶,并归本班。合门使宣坐赐茶,通事舍人、礼直官引宰臣以下至起居郎、舍人、讲书、执经、礼、祠部郎官、太常、本
监并太学官各就北向立。通事舍人喝拜,宰臣以下再拜讫升堂,各立于位后。学生各就北向位。通事舍人喝再拜,应在位皆再拜讫,各分东西廊,以北为上立。舍人喝「各就坐」,上下皆就座。赐茶毕,礼直官、通事舍人引堂上官降阶,就北向位。通事舍人喝拜,在位官俱再拜讫,礼直官、通事舍人引以次出。学生就北向位,通事舍人喝拜,学生俱再拜讫退。若有特旨,临时谢恩。皇帝降座,还次以俟。皇帝服靴袍,乘舆赴辟廱,礼部郎官、太常寺、太学官并赴陪位立班,其太学生并赴辟廱。皇帝诣至圣文宣王殿东御幄前,帘卷,皇帝出幄,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导。皇帝升殿,诣至圣文宣王香案前。太常卿奏:请皇帝上香,再上香,三上香。又奏请再拜,皇帝再拜。赞者曰拜,在位官皆再拜讫。礼直官、太常博士、太常卿前导,皇帝临御幄,帘垂以俟。皇帝幸辟廱讫,还内如来仪。从之。
十六日,宰臣蔡京等言:「伏 车驾临幸辟廱,亲书手诏,面赐国子司业吴絪等。乞下有司模勒刊石,颁赐诸路州学。」从之。
四年七月一日,诏罢三京国子监官,各置司业一员。
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诏罢书画、筭、医学令,附于国子监。
大观元年三月二十四日,翰林学士薛昂言:「按《唐六典》,国子监有博士、助教。乞置国子博士四员,国子正录各二员,与太学官分掌教导。」从之。
九月十五日,又言:「乞国子、太学、辟廱博士共置二十员,各以《易》、《诗》、《书》、《周礼》、《礼记》为定额。国子并太学每经一员,辟廱二员,并选元始经登科人。」从之。
二年五月二十日,中书省据学制局状:「奉御笔:『古之学者三年通一经,至十五年则五经皆通。熙宁中,迪士以经术期,故止专一经。今已三十余年,士益习矣。思得多闻博习之才,而虑专门之流弊,可自今学生愿兼他经者听之。兼经多者,计所多量立升进之法,使天下全材异能得以进焉。』尚书省札付学制局,修立到诸学生本经外愿兼一经或二经等条。奉御笔:『比阅所著法,颇密而难行。士固有皓首终身通一经不能究者,兼习五经,盖以待博识多闻之才,是为难能,不可立为常法。应兼三经以上,所在学考选校定在学一年,取分数多、八行之中兼有行实,每路岁贡二人入太学,长贰审试以闻,量材拔用。其在学生愿兼一经者听。』臣等今依御笔旨挥,修立兼经之制。经术深妙,既令兼治,恐当更俟以渐。今修立,诸学生本经外愿兼一经或二经者听。臣等看详,本经之外各兼一经,则五经已有二十五色。谓如本经治《易》,而所兼或《诗》、《书》,或《周礼》、《礼记》之类。又有兼二经,则其色额又多。若于试卷内明见其色额之异,则就试人姓名灼然可见。又况州郡人少去处,则私弊尤难关防。今将本经与所兼经每季轮与一经就
试,谓如今经治《易》,而兼治《诗》,则正月试《易》义,四月试《诗》义之类。则卷子内不见色额之异,可以久远通行,不致私弊。今修立诸私试经义,以所习经及兼经轮以一经就试。右并入太学、辟廱、诸路州学通用令。臣等看详,今来兼经既系别为奖劝之制,则所兼之经多少不同,所应之人有无不一。若试选兼经之法一 施于州郡之学,则节目既多,事难齐一。况州郡学校私试已阅习其文艺,至贡士举院试笔,别为一项,逐经分场引试,庶得要而易行,可以经久。免试《论语》、《孟子》,以中二经为上等,一经而在十名内者为中等,余为下等,别牓晓示。诸内舍生兼经曾入第二等以上者,听与贡士兼经人同试。诸兼经虽试中,而本经不与贡士举升补者,不在类聚比校之限。右并入太学、辟廱通用令。贡士举院试兼经,每经十五号取合格者一号。右入太学、辟廱通用格。诸兼经人初入州学,以状自陈,别为一籍。曾入第二等已上者,其所中经,候升贡日,教授据籍契勘,(例)[列]于贡状。右入诸路州学令。诸兼经人曾预贡士举,院试入上中下三等者,遇释褐或殿试唱名日,别作一项,具名闻奏。右入太学、辟廱通用令。御史唱名,若上舍释褐人,曾与贡士举,院试兼经(人)[入]上等者,与升一甲。本甲上名不及十名者,仍通升十名;中等升十名,下等升五名。已上如系第一甲者,即便不升。仍并与内外学官之选。右入三省通用令。」从之。
八月二十七日,上批:「国子监印造监本书籍,差舛颇多,兼版缺之处,笔吏书填,不成文理,颁行州县,锡赐外夷,讹谬何以垂示 仰大司成专一管勾,分委国子监、太学、辟廱官属正录、博士、书库官分定工程,责以岁月,删改校正,疾速剜补。内大段损缺者,重别雕造。仍于每集版(未)[末]注入今来校勘官职位、姓名,候一切了毕,印造一监,令尚书礼部覆行抽摘点检,具有无差舛,保明闻奏。今后新行书籍,仰强渊明不得奏乞差官置局。今贴改《毛诗》一册降出。」
三年四月八日,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等言:「修立到国子监太学辟廱 令格式、申明、一时旨挥,乞冠以『大观重修』为名,付尚书礼部颁降。」从之。第一卷内为国子生随行亲若及一年,其吏部出官试可与免。《职官志》:诏诸路赡学余钱,并起发在京学事支用。
四年二月九日,礼部尚书郑久中、大司成汪澥等言:「大观二年,国子生校定契勘展季升补之人,公试分数若不理为内舍考察,缘本条与四季人通取,及言外舍生公试应升补,即是四季、三季之人包括在内。如合依辟廱疏说,即去年国子生校定却行改正,移易升黜,虑致繁紊。兼被去取之人互有词说。乞截自今后施行。」从之。
八月十二日,诏:「博士太学五员,国子五员,辟廱十员,率以二人共讲一经。又
如国子博士专掌训导,国子生随行亲生员既少,职事甚简。兼国子生随行亲并处太学,可就委太学博士兼领。其国子博士并省。并辟廱博士亦省五员,以五员为定额。命官正、录太学各三员,辟廱各五员。其学录自有学生充职之人,可(大)[太]学省命官学录一员,辟廱省命官学录二员,国子命官正、录各二员。今既省博士,即命官正、录亦难专设,可就委太学正、录兼领。辟廱自有学生直学四人,其命官直学可省。辟廱见差巡检使臣一员,兵士一百人,本以修置辟廱之时权宜设置,巡察贼盗,自后因之,为永远窠名,专令管干辟廱地分。不唯地分狭小,职事太简,兼自有城南巡检管认地分,显属冗占官兵。其辟廱专置巡检官兵可行省罢。国子监监库官元丰、绍圣间并不曾设置,自崇宁二年创差一员后来,辟廱援例,所管事务不多。可就委指使主管,库官省罢。国子监公厨使臣《绍圣格》止二员,崇宁后来,养外舍于辟廱,太学生员数少,公厨事务颇简,于崇宁四年添置一员,显属员冗,可省后来复置官一员。私试誊录,起自近岁,元丰、绍圣曾所未闻。太学、辟廱月试可并依《绍圣格》施行,更不誊录。」
闰八月二日,尚书省言:「勘会吏部见行选试学官,除教授系投所业,见依条收试施行,其试太学博士、正、录,系取应选人奏拟召试。若令吏部逐旋奏拟召试,切虑趁试不及。」诏令吏部将应选合该召试之人,一面晓示召试。
二十三日,诏裁减国学长贰,岁举改官大司成十五员,祭酒、司业各八员。
政和元年五月七日,诏两学博士、正、录依元丰旧制选试,朝廷除授。
二年正月二十七日,臣僚言:「元丰六年,召试学官六十余人,而所取纔四人,皆一时知名士,程文具在,至今人皆诵之。大观四年、政和元年秋试学官,大率三人取一,校之元丰,无虑数倍。乞自今学官每十人取一。」从之。
五月二十二日,诏大司成张邦昌降两官,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国子祭酒路瓘、国子司业韦寿隆、耿南仲并降两官,送吏部。皆以训导无素,生徒犯法,故黜之。
八月十一日,臣僚言:「师儒之官,比年立试选之法,归之吏部。陛下旋命参以选格,皆自朝廷除授,独试学官之法尚未闻罢去,士之由学校以进者,上舍不入上五名,升补不与上十名,殿试不在甲科,职事未尝与选,与夫公试不与上三名之类,往往无复学官之选。夫选之如是之难,而一试之侥幸,乃遂得之,则其难易不等,又晓然矣。伏望罢去试选之法,悉取于学校。」从之。
三年四月三日,宣义郎黄冠言:「今天下士自乡而升之县学,自县而升之州,则通谓之选士,其自称则曰外舍生;而升之内舍,则谓之俊士,其自称则曰内舍生;而贡之辟廱,然后谓之贡士,其自称也亦以
是。世之商贾、工技、巫医、卜筮盗进士之名者,固不待禁而止矣。」从之。
闰四月四日,手诏:「近览(大)[太]学生私试程文,词繁理寡,体格卑弱,言虽多而意不逮。一幅或二百言,用之字冗,二十有六。为文之陋,于此为甚。自今太学辟廱师儒校试考选,日后有犯,黜之文理。纵复合格,亦居下流。」
五月二十四日,诏:「太学、辟廱有官学生,如升补上等,依有官人附贡士升二等差遣,赐上舍出身;文行优者,取旨推恩。」从大司成刘嗣明请也。
七月六日,尚书省言:「检会从事郎、陈州教授李璆状:自崇宁元年补试入太学,四年十一月缘父荫补(大)[太]庙斋郎。大观元年第一等升补内舍,当年累成上舍上等校定。政和元年赴上舍第三人,合释褐人数。承朝旨,合候殿试。政和二年殿试,赐第一等上舍及第。伏 学令节文,诸有官贡士附试合格者,上等升二等差遣。及同年有官附试上等人李纲已蒙推恩了当。」诏李璆依李纲例,与承务郎,仍除国子博士。
十二日,臣僚上言:「今后应学生非实有请益,而辄至师长位,因而有所干请者,严行规罚。」诏依奏,有犯依学规第一等罚。
四年四月九日,诏:「辟廱太学按乐于庭,八音克谐。司成刘嗣明班序恩数可依直学士例,司业以下并转一官,选人循两资,学生量与推恩。仍召两学生赴公相听宣示。」
五月二十四日,吏部言:「勘会近承 ,荫补入官人在学及一年,许参选。本部相度,欲乞除太学人合理入学月日外,其在诸州军府入学年月之人,并不理。」从之。
六月十三日,尚书省言:「契勘诸州升贡士,其奏状并贡籍自来多随贡士秋间同到辟廱,本学旋行点检贡状,间有不合升贡之人,遂行驳退回州,不唯本人道途往返劳役,及有因而饰非,妄乱陈诉,致亏士行。」诏令诸州候升补上舍毕,限十日具应贡之人,依贡状式急递至辟廱,预先点检。若有违碍,限当日入递,行下本州岛,更不升贡。
九月二十三日,臣僚言:「伏见大观学法,职事受赂,已有明禁。迩者(大)[太]学、小学教谕受赇□□论,而州县学校独未及之。」诏太学辟雍、州县学职事人应受赂,并依政和四年二月三日小学旨挥。茶果酒食之类皆是。
五年二月一日,诏礼部尚书白时中、侍郎张崇、员外郎翁彦深、尚佐均、大司成刘嗣明、国子司业陈询、监丞高述各降三官,嗣明知颍州,询送吏部。以言者论其申请,欲以国子两与上舍者,并依太学内舍三试之法,升选太优。寻令供析,故有是命。
四月五日,将(坐)[作]监陈奇言:「昨因缮修国子监三学,窃见监门内旧有碑石,刊《建隆三年重修监记》,逮今一百五十余年,碑亭巍然,与门墙殿阁例皆欹漏。今修完已见次第,虽已许建亭立碑,缘未曾差书撰官。」诏差冯熙载书撰。
二十四日,国子
监、辟廱奏:「臣僚言,自今后士人有犯规制,屏之。待其改过自新,于屏斥年限不复犯罪,然后可复收于籍。诏令国子监、辟廱立法。今修立下条:诸学生于屏斥限内犯罪而经决,而情轻及经赎、会恩原者,杖罪别理三年,徒罪五年,以犯日为始。教授审量,提举学事司验实听入。即犯不孝不悌、假名代笔、缘学士请托,若有私及受赃者,不在审量之限。」从之。
九月二十七日,大司成冯熙载等言:「昨来国子监奏请,长贰遇入局日分升诸堂,月诣五斋。」诏辟廱依此。
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诏以御书大成殿榜付国子监揭之,仍许宰执、侍从往观。明年,大司成王孝迪请模刻入石,置善阁下,从之。
八月八日,臣僚言:「愿诏中外师儒之官,详诲诱之方,明考选之法。凡程校文艺,大 以熙、丰为标准,体制各随其所长。务得通经笃学之士,黜浮伪剽窃之文,以矫揉之,庶得真材实能,以待朝廷之用。」诏札下太学、国子监、辟廱。
十五日,诏令太学辟廱提举学事司:「自今有人材拔俗者,不待考选校定之数,具实状以闻,朕将不次用之。」
十二月二十二日,诏有官无出身、杂出身通仕、登仕、将仕郎、校尉,许入学作国子生,许附贡士。
七年四月十四日,礼部拟修下条:「诸移籍入太学者,为国子生随行亲,应通理月日,考试校定者,其岁首私试,不理诸州学生。谓随行入学者。虽于法应移籍入太学,而本年在学已及三季已上者,候岁终,本州岛校定试毕,听移。」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