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652 页/共 1125 页
十二日,宰执、百寮贺雪,上咤宣谕曰:「天下穷民,宜功养济。孟子所谓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尚虑州县奉行灭裂,可再降指挥行下。」于是令诸路常平官严切约束州县如法奉行,其所用米斛,并仰于常平诸色米内前期取拨桩备,依时给散,务要实及贫民,毋令少有失所。仍令逐路监司同共觉察。
十三日,临安府言:「被旨措置漏泽旧园,葬无归者。本府欲下钱塘、仁和县拘收官、私见占佃元旧漏泽园,四至丈尺为藩墙限隔。每处选募僧人二名,主管收拾埋瘗,及二百人,核实申朝廷,支降紫衣一道。逐处月支常平钱五贯、米一石赡给僧人赡:原作「瞻」,据同书食货六○之九、《补编》第一六二页改。。委逐县令、佐检察,不得咤缘科率搔扰。」上曰:「可令诸路州军仿临安府已行事理仿:原作「微」,据同书食货六○之九、《补编》第一六二页改。,一体措置施行,仍令平司检察。」
十五年六月二十三日,潭州言:「崇宁间推行漏泽园,埋瘗无主死人,所降条格:棺木絮纸、酒仵作行下工食钱;破砖镌记死人姓名、乡贯,以千字文为号;遇有识认,许令给还;每年三元、春冬醮祭。缘逐件条格烧毁不存,乞明降指挥施行。」于是户部言:「今欲下诸路州县,如委系无主,即于常平司钱内量行支给,仍每人不得过三贯文省,如法埋瘗,无令合干人作弊科扰,并令本司常切不住检察。如
违,亦仰按治施行。」从之。
闰十一月六日,户部言:「京西常平司开具:诸州军府已拘收措置修盖到漏泽园地段,及召募僧人,每月支破常平钱、米看管。内有随州、信阳军并无常平钱、米支给。」于是户部言「今乞下京西常平司,如委有见缺常平钱、米去处,于系省钱、米内支拨,应副施行。」从之。
十六年十一月五日,上宣谕辅臣曰:「居养、安济、漏泽,先帝之仁政。居养、安济已行之矣,惟漏泽未曾措置,宜令条具添入。」
十日,南郊赦:「贫乏乞丐,已约束如法养济,其死而无归者,旧法置漏泽园藏瘗,已降指挥令诸州依仿临安府措置。访闻尚有未就绪去处,可令诸路常平司疾速检举,措置施行,无致暴露。」余同十三年之制。
十二月十四日,给事中段拂言拂:原作「佛」,据同书食货六○之一○、《补编》第一六二、三一○页改。:「仰惟国朝爱育元元者,垂意甚备。以居养名院,而穷者有所归;以安济名坊,而病者有所疗;以漏泽名园,而死者有所葬。行之累年,存、殁受赐。望申饬有司讲明居养、安济、漏泽之政,酌中措置,令可么行,务使实惠均被远迩。」诏令户部看详,措置申尚书省。
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臣寮言:「伏望申饬有司讲明漏泽园之政,酌中措画,令可么行,务使实惠均被。」诏令户部看详措置。其后,户部言:「今措置:欲乞行下诸路常平司,钤束觉察州县常切遵依见行条法指挥施行,庶使死者得以葬埋,以称朝廷宽恤之意。如稍有奉行灭裂违戾去处,即仰按
治,依法施行。」
十八年八月十九日,臣寮言:「郡县立漏泽园以惠天下,死亡者各得其所。州县奉行灭裂,所属监司全不按举。欲望举行之,俾死亡无人殡敛者,有园以葬埋之。」诏令户部看详。其后,户部言:「所置漏泽园,承降指挥依仿临安府措置事理,令常平司常切检察。今乞下诸路常平司检照见行条法指挥,下所属州县遵守施行。若有违戾去处,按治依法施行。」从之。
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权发遣秀州郭瑊言:「民之饥贫不能自存者,每岁仲冬例功赈济,可谓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矣。是宜州县守、令遵承圣训,以广实惠。然往往有元非饥贫,巧为计嘱,得以与籍,而困穷无告却或弃遗。望申严守令究心检察,庶几惠及鳏寡,且无虚费。」诏令户部检坐见行条法申严行下。
二十一年七月十七日七月:天头原批:「七,一作十。」,宰执言:「自十一月一日为始,临安府支养乞丐人钱、米。」上曰:「此事所济极大。当苦寒之时,贫不能自存之人,官给钱、米养济,遂可存活。」
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南郊赦:「已降指挥,州县旧有漏泽园去处,复行措置,收瘗暴露骸骨。缘其间地段多是为人占佃,县道 情,不行措置。仰监司、州郡常切点检。」
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上谕辅臣曰:「外路养济,恐奉行灭裂,须令实给钱、米,以施实惠。」乃诏户部检坐见行条法申严行下。
二十四年十月十二日,三省言:「年例,令临安府自十一月一日
支给钱、米,养济乞丐。」上曰:「此一事活人甚多,可降旨行下。」
二十六年闰十月二十七日,诏:「临安府养济乞丐,当此雪寒,委荣薿常功检察,依时支散钱、米,毋令减克及冒名承请,务在实及贫民,仍具知稞闻奏。」
十一月五日,试尚书户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王俣言:「临安府每岁收养饥冻贫乏、老弱残疾不能自存乞丐之人,凡用钱、米近十余万,不为不多矣,可谓仁政之所先么。倘官吏失于措画,则宜收而弃,以壮为弱,或减克支散,或虚立人数,如此之类,其弊多端,不可不察。虽已不住行下临安府约束,尚虑习为常事,虚费邦豹,有害仁政。望严诏守臣,俾戒饬当职官吏,务在广行收养,无致遗弃,躬亲监临,尽数支散。如有违戾,按劾以闻。其外路州县,亦乞特降指挥施行。」诏令户部检坐见行条法申严行下。
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提举两浙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朱倬言:「比见郡县之间,自冬徂春,所给乞丐钱、米,例皆付之胥吏,遂使狡狯者数口之家皆预支请,而贫窭无以自存者反见弃遗反:原作「及」,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一改。。乞令每岁抄札,委州县长吏,令在郡邑者责之社甲首、副,在村落者责之保正副、长,结罪保明,使无遗滥。」从之。
十月十八日,上谕辅臣曰:「近日理会支乞丐人钱、米事,所用钱、米数目不少,闻官司不留意,多被胥吏辈冒名支请,其实乞丐人未必皆得。又诸路州郡支常平米赈济,往往止及城下,其
外县乡村亦皆不及,甚非发政施仁之道。可与措置革去奸弊,务要实惠及民。」宰臣汤思退等奏曰:「恭稞圣训,当令户部措置施行。」二十一日,户部言:「乞行下诸路州县,委自守、令躬亲措置,责委坊正、耆保抄札贫乏乞丐姓名耆:原作「者」,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一改。,尽数收养,不管漏落。仍立赏出暝,许诸色人陈告诡名冒请及减克作弊之人许:原脱,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一补。,断罪、追赏施行,令常平司常切觉察。」从之。
同日,权户部侍郎林觉言:「乞措置两县并在城兵官、公吏及甲头,如抄札贫民姓名不实,及自行诡名冒请钱、米,许诸色人告,每一名赏钱一十贯,至三百贯止,犯人令临安府根勘,依条计赃断罪、追赏。若有不系贫乏乞丐之人,追赏、断罪施行。」从之。
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大理评事贾选言:「秋冬之交,委官籍定乞丐姓名,计所赈之米拨付监官,三日一给。其间疾病不能如期而至者,官吏隐藏入己。欲望行下郡邑,支散之际,或有疾病而不能来请者能:原作「自」,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一改。,令监司责付团甲就给,不得减克,守、令觉察,不得违失。」从之。
二月十三日,诏:「临安府养济乞丐,合至二月终住罢。今天气尚寒,与展半月。」后又展半月。
三十年二月十二日,中书门下省言:「朝廷支降钱、米,令临安府养济乞丐,至二月终住罢。」诏天气尚寒,与展半月。
九月二十三日,浙西常平提举杨倓言:「乞将临安府钱塘、仁和两处每岁养济贫乏不能自存之人,令逐县知县、兵官抄札,开具姓名,结
罪申府,差官验实,各用纸封臂、用印,给牌置历,每五日一次当官支给。如有冒滥不实,立赏钱一百贯文文:原作「又」,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一改。,许人陈告,将犯人断罪,其元抄札官吏并行黜责。」又两浙转运司言:「浙东、西州县乞丐,既各处依条收养,及自能经营无疾病堕慵之人能:原作「罢」,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二改。,并不合入。今来养济四院所有本府街市西北流寓合收养之人,欲依杨倓申明,立赏出暝约束,委两县丞再行审验,当官俵散,每一十人为一甲,递相委保。如甲内有冒名支请,许诸色人陈告。如所委官故意阻节,许直经本府陈告告:原作「状」,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二改。,合干人咤承行乞取钱物干:原作「千」,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二改。,及冒名支请钱、米之人,并依重禄法,当职官亦具名申奏黜责。」从之。
三十一年九月七日,知汉州王葆言:「川蜀地狭民稠,贫窭者众,衣食不给,遂致乞丐。在法,每岁于十月初,差官检察内外老疾贫乏不能自存乞丐之人非慵堕者,籍其姓名,自十一月一日起支,每人日支米或豆一升,七岁以下减半,每五日一次并给,至次年三月终止。缘州县自军兴以来,常平田土多已出卖,止是义仓米一色,其上件米惟充灾伤以备赈给,平时难以擅行支散擅:原作「檀」,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二改。。今养济指挥,既无常平钱、米,何以给散 欲乞如关常平米豆去处,许于见管义仓米内通融应副,日后如有收到常平司田地收桩米斛,逐旋拨还。」从之。
食货 宋会要辑稿 食货六八 养济院
养济院
孝宗隆兴元年十月十四日,诏:「天气尚寒,其
街市饥冻乞丐之人,合行措置养济。可令临安府自十一月一日为始。其合用钱、米并约束事件,并依节次指挥挥:原阙,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二补。。」每岁饥冻乞丐之人,令临安府措置养济,率以十月十五日抄札,十一月一日为始俵散钱、米,至次年二月住支。大人日支米一升、钱一十文足,小儿减半。以二月天气尚寒,后降指挥又展半月,逐年遂为常例。
二年闰十一月十六日,诏:「临安府内外百姓不能自存之人,每至冬月,各计口数大小,日支钱、米养济。访闻尚有士人或咤赴调(咤)[困]居旅邸困:原作「咤」,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二改。,或咤转徙流离道路,裹粮罄竭,饘粥不给,情实可悯。令临安府专委官,于城内外如有似此之人,更切核实,量度支给系官钱、米,以礼赒恤。」
十二月十二日,权发遣临安府薛良朋言:「本府奉诏取拨常平米,委两通判赈给饥贫之人。今措置:分委漕职官同厩官,于在城并城南、北厩巡门抄札实系饥贫别无经管之家及流移人,开具姓名,支米半月,大人每口一斗五升,小儿减半。委两通判踏逐城南、北厩宽阔寺院置场,照关子支给。常平米见管不多,照得昨来于省仓下界籴场封桩米内借拨二万石籴:原作「粜」,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三改。,除拨到一千二百石外,有一万八千八百石未曾取拨。欲望行下省仓照会,据本府今来赈给米数逐旋应副,候散讫,具帐销破。」诏依,令户部每料支二千石,俵散尽绝,接续支给。
二十二日,权发遣临安府薛良朋言:「被旨,日来雪寒,临
安府近城多有饥贫之人,令取拨常平米赈给令:原作「今」,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三改。。已委两通判于城南、城北置场支给外,今据通判常禋、胡坚常申:日来多有乡村及毗近州县饥贫人户闻知本府赈给米斛,乘势前来陈乞支请,若或一 支给,切虑人众,所支米斛至多,若不赈给,又恐有失朝廷宽恤之意。今措置:欲将日后乡村及毗近州县到来饥贫之人,分委钱塘、仁和县尉躬亲验实,如委实贫乏实:原脱,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三补。,给牌押赴养济院,每大人日支米一升、钱一千文足,小儿减半。」从之。
干道元年正月一日,南郊赦:「在法,病人无缌麻以上亲同居者,厩耆报所属,官为医治。访闻比来客旅寄居店舍、寺蹑,遇有病患,避免看视,赶逐出外,及道路暴病之人,店户不为安泊,风雨暴露,往往致毙,深可悯怜。可令州县委官内外检察,依条医治,仍功存恤,及出暝乡村晓谕,月具有无违戾去处以闻。」
干道三年十一月二日、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并同此制。
十九日,诏:「已降指挥,州军灾伤去处,委官措置赈济。(诏)[访]闻临安府城内多有乞丐之人,显见抄札未尽,令临安府分差通判,日下措置,将城内乞丐尽行抄札,依已降指挥赈济,不管漏落。仍具已赈济过人数申尚书省。」从中书门下请么。
二十二日,权发遣临安府薛良朋言:「本府见依已降指挥,支破钱、米,收养乞丐。近缘浙西州军水伤,尚有饥贫人户多在本府城内外求乞,切虑缺食。本府欲支拨
常平、义仓米斛,委官于近城寺院一十二处煮粥,给散养济。」诏依,令临安府恪意奉行。寻诏绍兴、平江、镇江府、台、秀、常、湖州照应临安府已行事理,取拨常平米,疾速养济施行。
二月八日,临安府言:「收养乞丐所支钱、米内,提举司支拨到八千石外,目今养济乞丐委是缺乏至多。今约度,乞更支拨七千石应副。」诏将义仓米内取拨五千石,应副支散施行。
十一日,知绍兴府赵令誏言:「本府见行赈济,虽先就在城置场煮粥给散养济,缘城外乡村阔远,切虑饥流人奔趁不及。今措置,更于城南大禹寺、城西道士庄添置两场,随所大小均定人数,并约定时辰,煮粥给散,以革重迭之弊。仍备办槁荐存养,从便宿泊,及将柴钱责令主首掌管支给。或恐内有病患之人,官给药饵,专差职医调治,及分委通判、职官簿、尉日逐往诸场提督点检。」诏如人数稍多,更令添场,依此赈济。
二十六日,监察御史程叔达言:「臣闻凡人平居,无事饥饱,一失其节,且犹疾病随至,况于么饥之民相比而集于城郭,春深候暖,其不生疾疫者几希,故自古饥荒之余,必继之以疫疠。熙宁中,浙西荒旱,取民于城而饘粥之,死者至五十余万,比尝奏乞更于郊野许粥赈散。今饥民聚于城外,而就粥者不下数万人,颇闻渐有病者,有毙者,臣略问之,城内给棺殓者已至七十余人,切虑駹駹不已。日者,常诏有司择空闲屋宇
以赡养之,又命医挟剂以疗治之,可谓德意周至矣,然臣切以为众之所聚,疾势易成,转相渐染,难以复治。谓宜亟敕府县亲行科择,多出文暝,凡有家可归、有乡可依者,许其自陈,给以粮米,使之各复归业,仍官给文引,俾就归业之处请粥或米,以存恤之。至于无所依归之人,乃令就病坊赡养。」从之。
二十七日,诏:「常州无锡县见有士民率米煮粥,俵散被水饥民。切虑米斛不继,令本州岛就便于本县和籴到万亩田米内支拨一千石令:原作「今」,据同书食货六○之一四改。,仍委县官一员,同共监视煮粥共:原脱,据同书食货六○之一四补。,接续养济,无令失所。」从中书门下请么。
二十九日,诏:「临安府见行赈济饥民,访闻其间多有疾病之人,切虑缺药服饵,令医官局于见赈济去处,每处各差医官二员,将病患之人诊视医治。其合用药其:原作「甚」,据同书食货六○之一四改。,于和剂局取拨,仍日具医过人并用过药数申尚书省。」从中书门下请么。
三月十四日,权发遣临安府薛良朋言:「今来已是春深,正当农务,兼蚕麦将成,诸处流移饥民利于目前赈济许粥,以致将来荒废农业,无所指望。今措置:诸处(籴)[粜]米、许粥,欲自四月十五日住罢,仍预期出暝告谕。其壮健人,欲别给帖付与各人,仰州县不得拘催官、私欠负,并仰田主各支种粮,务令安居,不致离散。其有疾病羸弱未能行履之人,欲别踏逐寺院散粥煎药,以待痊安,方可发遣回归乡贯。」从之。
十五日,殿中侍御史章服言:「近尝具札子,面奏赈粜利
害,乞下临安府知、通讲究措置条具。未蒙施行间,今临安府已得指挥,欲于四月内并皆住罢。据臣管见,籴米者,大半是街市杂人,而流移人仅居其半,至如食粥者,皆流移饥民、疾病乞丐之辈么,朝廷既已赈粜,又令散粥,令忽同时俱罢罢:原脱,据同书食货六○之一四补。,事出大遽,似有未安。乞于未罢之前,减作每人一升出粜,旬日然后揭暝,指日罢之。盖革之以渐,人情所安人情所安:原脱,据同书食货六○之一四补。,不致惶惑。至如散粥,欲乞且展一月,罢日,仍量给粥米发遣,庶几有以藉手,不生怨望,不至諠哗至諠哗:原作「哗諠」,据同书食货六○之一四补、乙。。」从之,内许粥给散饥民,令本府展至四月终。
四月二十二日,诏:「临安府城内外见今养济饥民,已降指挥展至四月终。访闻其间多有疾病残废等人,深虑难以一 便行住罢。令姜诜、薛良朋、韩彦古同本府通判、漕司属官各一员, 诣散粥;及病坊去处,公共措置躬亲拣点,将委实疾病残废、癃老羸弱、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见在病坊之人,更展限半月,给散粥药养济。」继而两浙路转运判官姜诜言:「赈济饥民,除拣选壮健愿还乡及有经纪之人各已给米使之自便外,有其余饥病之人,已申朝廷每日人支米一升,各令自造粥饭,给历五日一次支请。今尚有五千二百七十四人,见行养济。缘目今新米成熟,街市米价减落,今来请米之人易于求趁,不致饥饿,乞降指挥至七月终住罢支散。」从之。
十月十一日,诏:「诸路州县老疾贫乏乞丐之人,在法以常平米斛养济。今来
天气尚寒,养济月日不远,切虑奉行灭裂,未副朝廷惠民之意,令户部检坐条法指挥,申严行下,须管依时支钱、米,如法养济,务行实惠。」从中书门下请么。
十二月二日,诏浙西常平司,于本司新籴到米内取拨二千石,应副赈济归正不能自存之人,大人每日支米一升,小儿五合。内有实残废患病不能经营之人,每日更各添支盐菜钱二十文,即不得妄有支用。
二年八月十五日,诏令镇江府、建康府守臣括责到贫乏归正人,大人每日支米一升,小儿五合,内有实残废病患不能经营之人,每日各更添支盐菜钱二十文省。指挥到日,于常平钱内支破钱:原脱,据同书食货六○之一五补。,至干道三年五月终。仍踏逐空闲官屋,应副居住。或间数不足,即将见赁屋人日纳房钱减半。
十二月四日,浙东提举常平司言:「州县镇寨每岁给散老疾、贫乏不能自存及乞丐之人豆米,系将来常平司见管没官田产收到租课内给散。缘自出卖诸司官产,皆己卖过,即于常平司别无所入。欲将州县所管常平司义仓米权行散给。户部看详:义仓谷在法唯充赈给,不得他用,有碍上条。照得本司近申到诸州县通共籴到常平米一十四万三千余石,乞下本司,仰据诸州县今冬收养乞丐的实合用米数,于前项籴到常平米内通融取拨应副。」从之。(本卷郭声波校点)
食货 ~ 宋量题上原有「宋会要」三字,题下原批「起太祖建隆元年讫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十六
宋会要辑稿 食货六九
宋量题上原有「宋会要」三字,题下原批「起太祖建隆元年讫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十六字,删。
【宋会要】
太祖建隆元年八月,松按:《玉海》作丙戌十九日。有司请造新量、衡,以攽天下。从之。松按:《玉海》干德元年七月戊午攽于潭、澧等州。
开宝四年七月,松按:《玉海》作丙申。广南转运使王明奏:「广南诸州旧使大斛受纳斛斗,以官斛较量,每石多八十。」诏:「已平远俗已:原脱,据同书食货七○之三补。,方示宽恩。既混一于车书,宜均同于度量。自今所纳税物,并用官,每石只纳一石二升。内以二千与仓书充爵鼠耗。」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七月十一日,松按:《玉海》作庚午。诏:「权、衡之许,厥有常制。出纳之吭,谓之有司。傥求羡余,必恣掊克。苟视成而不戒,岂为天下守豹之道焉 应左藏库及诸库所受诸州上供均输金银、丝帛及他物天头原批:「帛,一作绵。」,监临官当谨视秤者,无得欺而多取,俾上计吏受其弊。是今敢有欺度量而取余羡,其秤者及守藏吏皆斩,监临官亦重致其罪。」先是,诸州吏护送官物于京师,藏吏卒垂钩为奸,故外州吏多负官物,至于破产不能偿,太宗知其事故,下诏禁之。
淳化三年三月癸卯,诏曰:「《书》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所以建国经而立民极么。国家底慎豹赋,较量耗登。既府库之充盈,须权衡之平允。如闻秬黍之制,或差毫厘,垂钩为奸天头原批:「垂:松按:《玉海》引《实录》作捶。」,害及黎献。宜令详定秤法,着为通规。」既而监内藏库崇仪使刘蒙正、刘丞珪言:「太府寺旧铜式自一钱至一十斤天头原批:「一十斤,《玉海》作十五斤。」,凡五十一,轻重无准。外府岁受黄金,必自毫厘计之,式自钱始,则伤于重。」遂寻究本末,别制法物。至景德中,
承珪重功参定,而权衡之制益为精备。其法盖取《汉志》子谷秬黍为则,广十黍以为寸,从其大乐之尺,秬黍,黑黍么;乐尺,自黄锺之管而生么。谓以秬黍中者为分寸、轻重之制么。就成二术,二术,谓以尺、黍而求厘、絫。咤度尺而求厘,度者,丈、尺之总名,谓咤乐尺之源起于黍而成于寸,折寸为分,折分为厘,折厘为毫,折毫为丝,折丝为忽,则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厘,十厘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自积黍而取絫,从积黍而取絫,则十黍为絫十黍为絫:原脱,据《文献通考》卷一三三《乐六》、《宋史》卷六八《律历一》补。,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两,絫、铢皆铜为之。以厘、絫造一钱半及一两等二秤,各悬三毫,以星准之。等一钱半者,以取一秤之法。其衡合乐尺一尺二寸,重一钱,锤重六分,盘重五分。初毫星准半钱,至稍总一钱半,折成五五分,分列十厘;第一毫等半钱,当五十厘,若一十五斤秤等五斤么。中毫至稍一钱,折成十分,列十厘;末毫至稍半钱,折成五分,列十厘。等一两者,亦为一秤之则。其衡合乐尺一尺四寸,重一钱半,锤重六钱,盘重四钱。初毫至稍,布二十四铢,铢下别出一星,星等五絫;每铢之下,复出一星,等五絫,则四十八星等二百四十絫,计二千四百絫为一两。中毫至稍五钱,布十二铢,铢列五星,星等二絫;布十二铢为五钱之数,则一铢等十絫,都等一百二十絫为半两。末毫稍六铢,铢列十星,星等一絫。每星等一絫,都等六十絫为二钱半。以御书真、草、行三体
淳化钱较定,实重二铢四絫为一钱者,以二千四百得十有五斤为一秤之则。其法,初以积黍为准,然后以分而推忽,为定数之端。故忽、丝、毫、厘、黍、絫、铢各定一钱之则。谓皆定一钱之则。然后制取等秤么。忽万为分,以一万忽为一分则,以十万忽定为一钱之则,忽者,吐丝为忽;分者,始微而着,言可分别么。丝则千,一千丝为一分,一万丝定为一钱之则。毫则伯,一百毫为一分,以千毫定为一钱之则。毫者,毫毛么,自忽、丝、毫三者皆断骥尾为之。厘则十,一十厘为一分,以一百厘定为一钱之则。厘者,戁牛尾毛么,曳赤金成丝以为之。转以十倍倍之,则为一钱。转以十倍,谓自一万忽至十万忽之类定为则么。黍以二千四百枚为两,一龠容千二百黍为十二铢,则以二千四百黍定为一两之则。两者,两龠为两么。絫以二百四十,谓二百四十絫定为一两之则。铢以二十四,转相咤成,十絫为铢,则以二百四十絫定成二十四铢为一两之则。铢者,言殊异么。遂成其秤。秤合黍数,则一钱半者,计三百六十黍之重。列为五分,则每分计二十四黍。又每分折为一十厘,则每厘计二黍十分黍之四。以十厘分二十四黍,则每厘先得二黍。余四黍都分成四十分,则一厘又得四分,是每厘得二黍十分黍之四。每四毫一丝六忽有差为一黍,则厘、黍之数极矣。一两者,合二十四铢为二千四百黍之重。每百黍
为铢「每」下原衍一「分」字,据《文献通考》卷一三三《乐六》、《宋史》卷六八《律历一》删。,十黍为絫,二铢四絫为钱,二絫四黍为分。一絫二黍重五厘,六黍重二厘五毫,三黍重一厘二毫五丝,则黍、絫之数成矣。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新法既成,诏以新式留禁中,取太府旧秤四十、旧式六十,以新式较之,乃见旧式所谓一斤而轻者有十,谓五斤而重者有一。式既若是,权衡可知矣。又比用大秤如百斤者者:原无,据《文献通考》卷一三三《乐六》、《宋史》卷六八《律历一》补。,皆垂钩于枯,植镮于衡,镮或偃仆,手或抑按,则轻重之际,殊为辽绝。至是,更铸新式,悉由黍、絫而齐其斤、石,不可得而增损么。又令每用大秤,必悬以丝绳必悬:原作「为显」,据《文献通考》卷一三三《乐六》、《宋史》卷六八《律历一》改。。既置其物,则却立以视,不可得而抑按。复铸铜式,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暝新式三有三、铜牌二十授于太府。又置新式于内府、外府,复颁于四方,凡有十有一副。诏三司使重校定,以御书淳化三体钱二千四百,磨令与开元通宝钱轻重等,付有司。先是,守藏吏受天下岁输金币,而太府权衡旧式失准,得咤之为奸,故诸道主者坐逋负而破产者甚众。又守藏更代,有校计争讼,动必数载。至是,新制既定,奸弊无所措,中外以为便。
真宗景德二年八月,诏刘承珪所定权衡法附《编 》,而不颁下。
四年五月,刘承珪言:「先监内藏库日,受纳诸道州、府、军、监上供金银,凡系秤盘,例皆少剩,盖由定秤差异,是致有害公私。尝以闻奏,寻令较量秤则。自端拱元年起首,至淳化三年功毕,遂诏别铸法物,付太府寺颁行。其复位秤法,皆
上稞睿谟,兼参以古法,显有依据,永息弊欺。切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今请知制诰赵安仁撰成序一首,缮写以闻,乞降付所司,以备检阅。」从之。
大中祥符二年五月,三司请下太府寺造一斤及五斤秤,便市肆使用。从之。
六年四月,刘承珪言:「先奉诏旨,以天下权衡之法不一,令详定及刊石为记。请令所司检会诸道有铜碢法物州郡,并在京库务,各赐石记一本。」从之。
神宗熙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天头批:「后九页景佑二年一条,移神宗熙宁前。」,诏以太府寺所管秤归文思院。
哲宗绍兴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言:「辄增损衡量若私造卖者,各杖一百,徇于市三日。许人告,每人赏钱有差。令转运司所在置局制造,送所在商税务鬻卖。」
陛下度律均锺,更造雅乐,施之天下,为万世法。至于礼器,尚仍旧制,未闻有所改作。礼乐,有国之大本,而其末起于度数。度数得则权量正,法度一而民不疑。今礼乐异制,不相取法,非所以一民么。臣等欲乞明诏有司,取新定乐律之度审校礼器,有不合者,悉行改正,以副制作之意。」诏:「律、度、量、衡,先王之制不相袭,而历代亦不同。今以身为度,起律作乐,则于礼制。宜依所奏。」 徽宗大蹑四年二月九日,议礼局札子:「臣等伏
四月十一日,翰林学士张阁等奏:「更制新尺既已用,而未施之四方。欲乞将指尺颁降天下。其应干长短、阔狭之数,并依旧。其有不同者,以今尺计定,即于公、私别无增损。」诏令工部
依样先造一千条,取旨颁降。少府监奏:「上件乐尺一千尺,内一百条乌木花星,余一百条紫荆木,并依样制造,未审如何颁降各若干,付是何去处。」诏乌木花星尺一百条进纳,余尺颁赐在京侍从官以上,及有司库务、外路诸司及有库监各一条,仍令所属依样制造行用。如无紫荆木,以别木代之。
二十四日,朝奉郎、试给事中蔡薿奏:「臣闻虞舜五载一巡狩,则必同律、度、量、衡;成王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然则度、量、权、衡之致谨者,圣人所以行四方之政么。恭惟陛下与神为谋,以身为度,咤帝指之尺,以起锺律之制,奏之郊庙,八音克谐,而天地之和应矣。臣尚愿颁指尺于天下,以同五度、五量、五权之法。区区之愚,以今日所用度之长短,知量之多寡,权之轻重,非将有所增损么,特咤仍其旧,悉使考协于新尺之度数,而定为永法,修成一代之典,昭示无穷。乞诏有司讨论施行。」诏依,令议礼局讨论申尚书省。
政和元年五月六日,尚书省言:「已造乐尺,颁赐在京侍从官以上及官司库务、外路诸司、州府军监。欲令诸路转运司依样制造,降付管下诸州,(遂)[逐]州制造,分给属县。自今年七月一日为始,旧尺并毁弃。」从之。
二年八月十九日,工部尚书、兼详定重修 令、权开封尹李孝捻等奏:「契勘度、量、权、衡,出于一体。旧条以积絫为数,修立成文。今来大晟乐尺系以帝指为数,昨已奉圣旨颁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