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357 页/共 1125 页

至松山馆至官窑馆又七十里:原脱,据《长编》卷八八补。,又七十里至崇信馆,又九十里至广宁馆,又五十里至姚家寨馆,又五十里至咸宁馆,又三十里度潢水石桥。旁有饶州,盖唐朝尝于契丹置饶乐州也,今渤海人居。又五十里至保和馆,度黑水河,七十里至宣化馆,又五十里至长泰馆。馆西二十里许有佛寺、民舍,云即祖州,亦有祖山,山中有阿保机庙,所服t尚在,长四五尺许。又四十里至临潢府。自过崇信馆,即契丹旧境,盖其南皆奚地也。入西门,门曰金德,内有临潢馆。子城东门曰顺阳,入门北行至景福门,又至承天门,内有昭德、宣政二殿,皆东向。其毡庐亦皆东向。临潢西北二百余里,号凉淀,在漫头山南,避暑之处,多丰草,掘丈余即有坚冰。 天禧元年二月,补新罗人洪橘鲜为应天府都知兵马使,赐衣服缗钱。橘鲜仕本国为承旨,国主遣其诈遁入契丹探机事,以归朝廷故也。 四年,知制诰宋绶充使,始至木叶山,及还,上虏中风俗:山在中京东微北,自中京过小河、唱叫山,道北奚王避暑庄,有亭台。由古北口北至中京北,皆奚境。奚本与契丹等,后为契丹所并,所在分奚、契丹、汉人、渤海杂处之。奚有六节度、都省、统领,言语风俗与契丹不同,善耕种、步射,入山采猎,其行如飞。凡六十里至 河馆。过惠州,城二重,至低小,外城无人居,内城有瓦屋、仓廪,人多汉服。七十里至榆林馆,馆前有小河,屈曲北流。自此入山,少人居。 七十里至讷都乌馆,蕃语谓山为「讷都」,水为「乌」。七十里至香子山馆,前倚土山,临小河,其东北三十里即长泊也。涉沙碛,过白马淀,九十里至水泊馆。度土河,亦云撞撞水撞撞:原脱一「撞」字,据《文献通考》卷三四六补。《长编》卷九七作「冲冲水」。,聚沙成墩,少人烟,多林木。其河边平处,国主曾于此过冬于此:原作「北」,据《长编》卷九七补改。。凡八十里至张司空馆。七十里至木叶馆。离中京皆无馆舍,但宿穹帐穹:原作「空」,据《长编》卷九七改。,欲至木叶三十里许,始有居人瓦舍及僧舍。又历荆榛荒草,复度土河,至木叶山至:原脱,据《长编》卷九七补。。本阿保机葬处,又云祭天之地,东向设毡屋,题曰省方殿,无阶,以毡藉地。后有二大帐,次北又设毡屋,题曰庆寿殿。去山尚远,国主帐在毡屋西北,望之不见。尝出三豹,甚驯,马上附胡人而坐,猎则以捕兽。俗喜罩鱼,设毡庐于河冰之上庐:原脱,据《长编》卷九七补。,密掩其门,凿冰为窍,举火照之,鱼尽来凑,即垂钓竿,罕有失者。回至张司空馆,闻国主在土河上罩鱼,以鱼来馈。是岁,隆庆卒。隆庆初封(常)[恒]王,及请盟,改梁王,后封秦国,又加秦晋国王。隆裕有子宗业,封广平王,为中京留守。改幽州幽都县为宛平县。其衣服之制,国母与蕃臣皆胡服,国主与汉官即汉服。蕃官戴毡冠官:原作「冠」,据《长编》卷九七改。,上以金华为饰,或加珠玉、翠毛,盖汉魏时辽人步摇冠之遗象也步:原脱,据《长编》卷九七补。。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服紫窄袍,加义襕。系 鞢带鞢:原脱,据《长编》卷九七补。,以黄红色条裹革为之裹:原作「里」,据《长编》卷九七改。,用金玉、水晶、碧石缀饰。又有纱冠,制如乌纱帽,无檐,不擫双耳,额前缀金 花,上结紫带,末缀珠。或紫皁幅巾皁:原作「帛」,据《长编》卷九七改。、紫窄袍,束带。丈夫或绿巾、绿花 窄袍,中单多红绿色。贵者被貂裘,貂以紫黑色为贵「黑」下原衍一「水」字,据《长编》卷九七删。,青色为次,又有银鼠,尤洁白。贱者被貂毛羊鼠沙狐裘。弓以皮为弦,箭削桦为簳,鞯勒轻快快:原作「驶」,据《契丹国志》卷二三改。,便于驰走,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扞腰。蕃官有夷离卑,参闻国政,左、右林牙掌命令,惕隐若司宗之类。又有九行宫,每宫置使及总管,掌领部族。有永兴、积庆、(洪)[弘]义、昭敏等名。 干兴元年二月,仁宗已即位,未改元,真宗崩,遣崇仪副使薛贻廓假引进使告哀。 六月,契丹遣殿前都点检崇义军节度使耶律三隐、翰林学士工部侍郎知制诰马贻谋充大行皇帝祭奠使、副,左林牙左金吾卫上将军萧日新、利州观察使冯延休充皇太后吊慰使、副,右金吾卫上将军耶律宁、引进副使姚居信充皇帝吊慰使、副。三隐等至,有司预于滋福殿设大行皇帝神御座,又于稍东设御座,祭奠、吊慰使、副并素服,由西上合门入,陈礼物于庭中。合门舍人赞引三隐等诣神御座陛下,俟帘卷,举哭,外殿西阶上香、奠茶酒焉。贻谋跪读祭文,退,俟皇帝、皇太后升座,日新等以次升殿,进书,赐袭衣、冠带、器币、鞍勒马有差。日新等复诣承明殿,俟皇太后升座,进问圣候书。祭奠所陈,有金香奁、瓶盏、注 、茶合、匕 、银鼠裘、金龙带、御衣五袭、涂金缕玉鞍勒马三匹、刻彩器仗、弓矢、大烛等;吊慰所献,素罗绫、白毛绫、黑丝、播丝绢布万五千匹;其国后又以珠珥杂宝、缨珞玉钏衣 三袭,纳以银饰箱以献。乃命户部郎中直史馆刘锴锴:原作「错」,据《宋史》卷二七六《刘蟠传》改。、客省副使曹曦为皇太后回谢礼信使、副,又〔命〕工部郎中赵贺、内殿承制合门祗候杨承吉为皇帝回谢礼信使、副。皇太后遗国主、国后衣各三对,银装衣箱各一,鞍辔各三,鞭各一,缨珞二,国主加靴二两,龙脑滴乳茶各三十斤,酒各二十瓶,以诸杂子及银器各二千两以:疑当作「及」。,金器各三百两,锦绮透背色罗纱谷绢衣着各三千匹,御马各二匹。皇帝(遣)[遗]国主亦如皇太后之数,惟加金带。 是月,命度支副使户部郎中薛田、东染院使李余懿使契丹,送大行皇帝遗留礼物。礼物有金饰 瑁饮食灌器、象牙摞车渠注 、碧车渠琥珀柸、白玉翠石茶器、衣五袭、通犀碾玉带、金饰 瑁乐器、金饰七宝玛瑙鞍勒马、玉鞭、饮器皿一事、锦彩三千疋、御酒、名果。又命兵部员外郎任中行、崇仪副使曹珣告皇帝登宝位,礼物有金土詹箱一具,衣五袭,余如生日之赠赐。 十月,契丹遣使左夷离毕行刑部尚书耶律僧隐、副使高州观察使韩木名等奉书,献御衣鞍马,来贺登宝位。赐袭衣、冠带、器币、鞍马有差。 仁宗庆历元年十二月,代州言:「契丹旧封界在苏直等见耕之地,而近辄移文,欲以故买马城为界,虑浸有侵耕不便。」诏本州岛牒谕之牒:原作「谍」,据《长编》卷一三四改。。 二年三月,契丹特遣宣徽南院使归义军节度使萧英、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刘六符来议关南事,见于紫宸殿。 其书曰:「粤自世修欢契,时遣使轺。封圻殊两国之名,方策纪一家之美。盖欲洽于绵永,因特有于披陈因特有于:《长编》卷一三五作「固将有以」,疑是。。切缘瓦桥关南是石晋所割,迄至柴氏,以代郭周,兴一旦之狂谋,掠十县之故壤,人神共怒,庙社不延。至于贵国祖先肇创基构,寻与敝境继为善邻。暨乎太宗皇帝绍登宝位,于有征之地,才定并汾,以无名之师,直抵燕蓟。用召精锐用:原作「羽」,据《太平治迹统类》卷八改。,御而获退。遂致移镇国强兵南北王府、内外诸军强:原作「疆」,据《长编》卷一三五改。,弥年有戍境之劳,继日备渝盟之事。始终反复,前后谙尝。切审专命将臣,往平河右,炎凉屡易,胜负未闻。兼李元昊于北朝久已称藩,累曾入贡,克保君臣之道,实为甥舅之亲,设罪合加诛,亦宜垂报。迩者郭稹特至,杜防又回防:原作「房」,据下文及《长编》卷一三五改。,虽具音题,而但虞诈谋谍:原作「牒」,据《长编》卷一三五、《契丹国志》卷二○改。。已举残民之伐,曾无忌器之嫌。营筑长堤,堵塞隘路,开决塘水,添置边军边:原作「游」,据《长编》卷一三五改。。既潜稔于猜嫌,虑难敦于信睦。傥思久约,共遣疑怀,曷若以晋阳旧附之区,关南元割之县,俱归当国,用康黎人。如此,则益深兄弟之怀,长守子孙之计。缅惟英晤,深达悃鉴。适值春阳,善绥冲裕。」先是,归明人梁济世本涿州人,尝主文书虏帐下,一日得罪来归,具言将有割地之请。及虏使至,仁宗发书,以示辅臣,色皆不动,使者亦疑其事已泄。后事定,乃录济世一官。 四月,遣知制诰富弼、西上(阁)[合]门使符惟忠持书报契丹,书曰:「昔我烈考章圣皇帝宝有基图,惠养黎庶,与大契丹昭圣皇帝弭兵讲好, 通聘着盟。迨于缵承,共循谟训。边氓安堵,垂四十年。兹者专致使臣,特贻缄问,且以瓦桥内地且以:原作「以且」,据《长编》卷一三五乙。,晋阳故封,援石氏之割城援:原作「受」,据《长编》卷一三五改。,述周朝之复境,系于异代,安及本朝!粤自景德之初粤:原作「奥」,据《长编》卷一三五改。,始敦邻宝之信,凡诸细故,咸不寘怀。况太宗皇帝亲驾并郊,匪图燕壤。当时贵国,亟发援兵,既交石岭之锋,遂举蓟门之役,义非反复,理有因缘。元昊赐姓称藩,禀朔受禄,忽谋狂僭,俶扰边陲。向议讨除,已尝闻达,杜防、郭稹传导备详稹:原作「积」,据前文及《长编》卷一三五改。,及此西征及:原作「又」,据《长编》卷一三五改。,岂云无报 聘轺旁午,屡闻疾恶之辞;庆问交驰,未谕联亲之故。忽窥异论,良用惘然。谓将轸于在原,返致讥于忌器。复以营筑堤埭,开决陂塘,昨缘霖潦之余,大为衍溢之患患:原作「事」,据《长编》卷一三五改。,既非疏导,当稍缮防缮:原作「善」,据《长编》卷一三五改。。岂蕴猜嫌,以亏雍穆雍穆:《长编》卷一三五、《契丹国志》卷二○作「信睦」,疑是。 至于备塞隘路塞:原作「边」,据《长编》卷一三五改。,阅集兵夫,盖边臣谨职之常,乃乡兵凭借之旧。在于贵境,宁彻戍兵 一皆示于坦夷,两何致于疑阻。顾惟欢契,方保悠长。遽兴请地之言,殊匪载书之约。信辞至悉,灵鉴孔昭。两地不得交侵,缘边各守疆界。誓书之外,一无所求。期在久要,弗违先志。谅惟聪达,应切感思。甫属清和,妙臻戬谷。」 七月,再遣知制诰富弼、恩州团练使张茂实使契丹,请平请地之事。 八月,契丹遂遣枢密副使耶律仁先、刘六符持誓书来见,书曰:「谨按景德元年十二月七日,章圣皇帝与昭圣帝誓书「章圣皇帝」后原有「誓书」二字,据《长编》卷一三七删。:"每岁以绢二十万疋、银一十万两以助军旅之费,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 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缘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两朝城池,各依 旧存守,淘壕莞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决河道决:原作「拔」,据《长编》卷一三七改。。誓书之外,各无所求。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昭圣皇帝复答云:"孤虽不才,敢遵此约,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苟渝此盟,明神是殛。"呜呼!此文可改,后嗣何述!今以两朝修睦,三纪于兹,边鄙用宁,戈矛载偃,追怀先誓,炳若日星,绵祀已深,敦好如旧。且关南县邑,本朝传守日久,惧难依从惧:原作「愧」,据《长编》卷一三七改。。每年更增绢十万疋、银十万两。两界(偃)[堰]淀,除已前开畎者并依旧外,自今各不得添置。其现在堤堰水口,逐时决泄壅塞,量差兵夫即便修垒疏导,及非时霖涝时:原脱,据《长编》卷一三七补。,别致涨溢,更不关报。南朝河北缘边州军,北朝自古北口以南,军兵民夫,除见管数依常教阅,无故不得大有添屯。如有事因,即令逐州军移牒关报,其自来承例更戍及本路移屯,不得在关报之限。两边逃过诸色人,并依先朝誓书外,各不得更似前来容纵停留者。恭惟二圣威灵在天,顾兹纂承,各当遵奉,共循大体,无介小嫌。且夫守约为信,善邻为义,二者阙一,罔以守国。皇天厚地,实闻此盟。无或废坠,以速殃咎。其盟文藏于宗庙,副在有司。余并依景德、统和中两朝誓书。顾惟不德,必敦是盟,苟或食言言:原作「口」,据《长编》卷一三七改。,有如前誓。」 十 月,契丹使林牙保大军节度使萧偕来报彻兵,见于紫宸殿。 四年三月,监察御史里行李京言:「近闻契丹筑二城于西北二:原无,据《长编》卷一四八补。又「于」下原有「代州」二字,据上引删。,南接代郡南:原作「而」,据《长编》卷一四八改。,西交元昊,广袤数百里,尽徙缘边生户及丰州、麟州被虏人口居之,使绝归汉之路,违先朝誓书,为贼声援,其蓄计不浅。况国家前年方修河北缘边故满城满:原作「蒲」,据《长编》卷一四八改。、阴城「阴」上原有一「蒲」字,据《长编》卷一四八删。,再盟之后,寻即罢役。请下河东安抚司诘其因依,或因贺干元节人还,责以信誓,使罢修二城,以破未然之患。」从之。 七月二十四日七:原作「十」,据《长编》卷一五一、《宋史》卷一一《仁宗纪》三改。,契丹遣延庆宫使耶律元衡等来告举兵攻夏州衡:原作「冲」,据《余襄公奏议》卷下及《长编》卷一五一改。,及遣同修起居注余靖持书报之。 五年正月,契丹遣林牙彰圣军节度使耶律宗睦来告讨夏州人回。 二月,右正言、知制诰余靖言:「昨闻西人与契丹约和,寻复侵掠。必恐契丹兵忿不解,若又遣使来以告西讨,则将命者不绝,蠹耗财用,无有尽时。臣今奉使契丹,欲先谕以元昊反复小臣,其去就不足为两朝重轻,设忽有携叛,亦是常事,彼此只于边上关报,更不专遣使臣。」从之。 是月,诏送伴契丹使刘堤,北界近筑塞于银坊城坊:原无,据《长编》卷一五七补。,侵汉界十里,其以誓约谕使人,令毁去之。 是月,契丹遣林牙保静军节度使耶律翰林、枢密直学士王纲来,献西征所获马三百匹,羊二万口,又献九龙车一乘,见于紫宸殿。 十月,诏河北缘边安抚司械送契丹驸马都尉刘三嘏过涿州,以北界累移文请也。 是月,以北人安忠信、李文 吉并为三班奉职、淮南监当淮:原作「准」,据《长编》卷一五七改。,仍赐忠信银三百两,文吉百两。初,文吉等初为契丹刺事雄州事:原作「史」,据《长编》卷一五七改。,至是来归,特录之。 皇佑元年二月,河北缘边安抚司言:「昨北界侵据银坊城坊:原脱,据《长编》卷一五七补。,数移文不报。请因虏使来,谕以誓约之意,促令毁去。」从之。 三月,契丹遣枢密副使萧惟信复来告西征。 是月,契丹遣殿前副点检忠正军节度使耶律答、彰德军节度使赵东之来告西征还。 四年五月,诏学士院自今答契丹书,仍旧称「大宋」、「大契丹」。初,契丹贺干元节书至,乃去其国号,止称南朝、北朝。下两制、台谏官议,而以为自先帝讲和以来,国书有定式,不可轻许之,其后复有书,乃称契丹如故。 八月,补易州民李秀为三班差使、殿侍。始,秀为雄州探事,有边民遁入契丹以告,秀畏罪来归,特补之。 九月,契丹遣忠正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萧德、翰林学士吴湛来告西事平。 至和二年四月二年:原作「元年」,据《宋史》卷一二《仁宗纪》改。,契丹国母遣归德军节度使萧知微、永州节度观察留后王泽,国主遣保安军节度使耶律防、殿中监王王惠等来贺干元节,因以虏主绘像为献,且请御容。许之。未及往而告哀使至,遂罢。去年契丹使萧德来言,虏主每谓通好五十年,思会南朝皇帝,昨令窃写得天表,恐未能髣A故交驰绘像,便若相见,庶笃兄弟之情。至是虏主卒,遂不报。 八月二十六,诏:「北朝差告哀使耶律元亨赴阙,朕以大契丹文成皇帝讲修前世 之好,继息两朝之民,信币交持,使轺相聘,憧憧道路,垂五十年,睦然兄弟之情,确乎金石之固。忽聆哀讣,良用震怀。爰申感惨之深,以示敦和之至。宜特辍视朝七日,兼禁在京音乐七日,以辍朝日为始。其河北、河东缘边州军,亦禁乐七日。」仍择日举哀成服,礼官具仪,帝成服于内东门幕殿。 十一月,诏河北缘边州军,契丹葬日不得作乐。 十二月,契丹遣左宣徽使左金吾卫上将军萧运、翰林学士给事中史馆修撰韩运来献遗留物。 嘉佑元年三月,契丹遣顺义军节度使萧佶、左谏议大夫王行己来谢。自真宗卒,朝廷累遣使,(令)[今]佶等来,谓之都谢使也。 二年正月,诏以《河东地界图》示契丹人使。初,萧扈等来贺正,乃言武阳寨、天池庙侵北界土田。二府按:代州阳武寨旧以六蕃岭为界,康定中,北界人户聂再支、苏直等南侵岭二十余里,本州岛累移文朔州,朝廷以南北和好,务存大体,(正)[止]令代州别立石峰为界,比年又过石峰之南,寻又开堑以为限。天池庙本属宁化军横岭铺,庆历中,尝有北界人杜思荣侵耕冷泉谷,近年亦标石峰。诏馆伴使王洙以图及本末谕之。 四月,以北来人赵二南为蔡州司士参军,马锡为茶酒班殿侍、京东安抚司指使,仍各赐田二顷。 六月,以北来人郝永言为邓州司士参军,给月俸,仍赐田二顷。 是月,契丹遣使再求御容,即遣翰林学士胡宿、礼宾使(李) 李绶往报之。初,契丹累求真宗皇帝及帝御容,乃遣权御史中丞张 等行 :原作「升」,据《长编》卷一八二,是年五月御史中丞名张 ,因改。,令谕以后持新虏主绘像来,即与之。前月又遣萧扈等,且言不敢违朝廷命,是以置于箧中,令贺正使吴中复等交致之。 三年正月,雄州言:契丹国母萧氏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萧氏,宗真之母宗真:原作「真宗」,据《辽史》卷一八《兴宗纪》一乙。,洪基之宗母也基:原作「台」,据《辽史》卷二一《道宗纪》一改。。 二月,殿中丞赵至忠上《契丹国俗官称仪物录》。至忠本虏人,熟知其国中事。 是月,契丹遣林牙怀德军节度(使)使萧福延以国母丧来告哀,帝为发哀于内东门( )[幄]殿,宰臣率百官诣横门外进名奉慰,辍朝七日。 五月,契丹遣使献其国母遗留物,继以契丹国母葬以闻。诏特辍视朝一日。 六年三月,以北人武珪为下班殿侍,以上所画《契丹广平淀受礼图》。武珪本镇州人人:原脱,据《长编》卷一九三补。,陷虏多年,颇知虏中之事,为沿边安抚司指使。至是,因献图,特录之。 八年三月,英宗即位,未改元。仁宗崩,契丹国母遣使林牙左金吾卫上将军萧福延、观书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同修国史张嗣复,国主遣昭德军节度使萧逊、给事中王籍为祭奠使,左骁骑上将军耶律逵、卫尉卿昭文馆学士刘霖、安东节度使耶律衍、四方馆使韩夷庆为吊慰使。 四月,命契丹贺干元节使耶律谷等进书奠梓宫,见英宗于东阶。 七月,契丹使祭大行皇帝于皇仪殿,遂见帝于东厢。帝恸哭久之, 臣慰于殿门之外。契丹自景德讲和,中国厚(给)[结]以恩 信,至是,使人言及大行,辄出涕。 英宗治平元年十月二十八日,定州安抚司言:差人监送北来人韩高眸上京。诏韩高眸特与借职,仍赐公服靴笏,差淮南州军监当。 二年三月,知代州刘永年言:「梅回、瓶形两寨地土水泉为契丹置铺侵据,数喻未听,望许臣量出兵马,示必争之势。」诏令经略安抚司喻地分巡检、城寨使臣常行视,拒止之。 是月,代州言:契丹侵西陉寨地陉:原作「径」,据本书蕃夷二之二三改。,杀守兵三人。岢岚军又言:契丹争神林坞等地界,杀弓箭手二人。诏河东经略司令雄州牒涿州禁止。 四月,太原府代州管内(铃)[钤]辖、专管勾麟府军马王庆民与契丹议画牧羊峰地,以桦泉堆、解〔板〕沟为界。赏蕃汉将吏有差。 十二月,馆伴契丹使冯京等言:「契丹使牒称:南界侵(大)[天]池等处地,请以闻。」诏京等告以「本州岛结好州:据文意疑当作「朝」。,务在悠久。北来疆土,图证具存,恐被边臣隐昧,故时有辩争。请北朝戒饬,令各务安靖」。 是月,雄州言:得涿州牒报,契丹国改为大辽国。 三年九月,命国信使副邵必、卢戭因谕大辽国,令饬边吏自守如故约。初,雄州城下来路莳柳至辽界上,后多死,知州李仲佑莳补之,辽新城吏以为生事,帅数百骑盗至城下;及初约辽人不得渔界河中,至是渔不止。故命谕之。 治平四年六月三日,神宗已即位,未改元。以英宗崩,大辽国主与其国母遣祭奠、吊慰使奉宁军节度使萧禧等并入奠皇仪殿「军」下原有一「国」字,据本书礼二九之五二删。。是日,上 御殿之东幄,禧等进慰书,入见。退,赐御筵于都亭驿,命参知政事吴奎主之。 八月十八日,光禄卿史照奉使河北回,言:「体访得戎主恐冬初至燕京,欲去易正牛陵易正牛陵:按辽无此县名,字当有误。、固安等县界打围。乞密下沿边防托。」诏河北沿边安抚司常切体探,暗作堤备。 九月十九日,大辽遣彰信军节度使萧恭顺、广州防御使耶律好谋、副使崇禄少卿董庠贺皇帝登极。 二十三日,枢密院言:「顺安军探得戎主见在燕京住坐,创造军器。及河北缘边奏,皆云见修涿、易二州城,及添兵马,增葺器甲,广致粮草。二州最为近缘,戎主在燕京,未闻有迁徙日月,恐别生事,可密令诸路体察事因闻奏。」诏令河北沿边安抚司密切差人体探。 神宗熙宁七年二月,大辽国遣泛使萧禧议地界,命天章阁待制韩缜、枢密副都承旨张诚一为馆伴,而报其书曰:「辱迂使指,来贶函封贶:原作「况」,据《长编》卷二五一改。,历陈二国之和,有若一家之义义:原作「议」,据《长编》卷二五一改。。固知邻宝,深执信符,独论边鄙之臣,尝越封陲之守,欲令移徙,以复旧常。切惟两朝,抚有万宇,岂重尺土之利,而轻累世之驩 况经界之间,势形可指;方州之内,图籍具存。当遣官司,各加覆视覆:原作「复」,据《契丹国志》卷二○改。。傥事由夙昔,固难 从;或诚有侵踰,何木改正。而又每戒疆吏,令遵誓言。所谕创生之事端,亦皆境候之细故。已令还使,具达本因,缅料英聪,洞垂昭悉。暄和方季,保育是祈。」时复差韩缜往报聘之。 三月十九日,大辽主遣泛使林牙兴 复军节度使萧禧来致书,见于崇政殿。书曰:「爰自累朝而下,讲好以来,互守成规,务敦夙契。虽境分二国,克保于驩龢;而义若一家,共思于悠永。事如闻于违越,理须至于敷陈。其蔚、应、朔三州地田一带疆土,祗自早岁,曾遣使人,止于旧封,俾安铺舍,庶南北永标于定限,往来悉绝于奸徒。泊览举申览:原作「揽」,据《长编》卷二五一改。,辄有侵挠,于全属当朝地分,或营修戍垒,或存止居民,皆是守边之冗员,不顾睦邻之大体,妄图功赏,深越封陲。今属省巡,遂令按视,备究端实,谅难寝停。至于缕细之缘由,分白之事理,已具闻达,尽合拆移,既未见从,故宜伸报。爰驰介驭,特致柔缄,远亮周隆,幸希详审。据侵入当境地里所起铺形之处,合差官员同共检照,早令毁撤撤:原作「撒」,据《长编》卷二五一改。。却于久来元定界至再安置外,其余边境更有生创事端,委差去使臣到日,一就理会。如此,则岂惟疆埸之内不见侵踰,兼于信誓之间且无违爽。兹实便稳,颛俟准依。」 二十五日,命太常少卿刘忱、河东计会经略司所差萧士元、吕大忠,与大辽国差来职官同共商量地界。 二十六日,大辽国信使萧禧辞。是日,对于崇政殿,上宣谕曰:「蔚、应、朔三州地界,将差职官与北朝职官就检视定夺。雄州外罗城,系仁宗皇帝嘉佑七年因旧修葺,元计料六十余万工,至今已是十三年,纔用过五万余工,即非创筑城隍,有违誓书,又不是近年事。北朝既不欲如此,今示敦和好,更不 令接续增修。白沟馆驿,待差人检视视:原作「示」,据《长编》卷二五一改。,如有创生添盖楼子盖:原作「益」,据《长编》卷二五一改。、箭窗等,并令拆去。如有创生屯(洎)[泊]兵级,并令抽回。郭庠事,朝廷自来约束边臣,不令生事,如昨来赵用擅入,全属北朝地分,雄州职官十余人,并已重行停降。今来郭庠侵入,全属南界地分,兼先放箭射伤巡人,理须应敌。况北朝近差巡马,已是创生事端,其郭庠等并其余细故,并循常例,别无违越,无可施行。」禧奉诏而退。 四月六日,大辽主与其国母遣使来贺同天节。 八年二月二十二日,诏代州西陉寨主、内殿崇班秦怀信移合入差遣。以契丹议地界于大黄平,即车场沟口施帐幕,在怀信所部,不实时约阑故也。 三月七日,大辽国主再遣林牙兴复军节度使萧禧来致书,因曰:「昨驰一介輶传,议复三州之旧封,事已具陈,理应深悉,期遵誓约,各守边陲。至如创生事端,侵越境土,在彼则继有,于此则曾微。乃者,萧禧才回,韩缜随至,荐承函翰荐:原作「若」,据《长编》卷二六一改。,备认诚鉴,言有侵踰,理须改正。期见和成之义,且无违拒之辞。寻命官僚,即行检照,于文验则甚为显白,其铺形则尽合拆移。近览所司之奏陈,载详兹事之缕细,谓刘忱等虽曾会议,未见准依。自夏及冬,以日逮月,或假他故,或饰虚言,殊无了绝之期,止有迁延之意。若匪再凭缄幅,更遣使人更:原作「申」,据《长编》卷二六一改。,实虞诡曲以相蒙,罔罄端倪而具达。更希精(览)[鉴],遐亮至怀,早委边臣,各加审视,别安戍垒,俾返旧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