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会要辑稿 - 第 289 页/共 1125 页

开禧元年七月,太常博士张声道兼资善堂说书。 七月,军器监赵梦极兼资善堂赞读。 二年三月,起居郎史弥远兼资善堂直讲。 三年三月,以礼部侍郎兼翊善。 五月,枢密院编修官王益祥兼资善堂说书。 七月,秘书丞黄畴若兼资善堂说书。 三年四月,兵部员外郎戴溪兼资善堂说书。 淳佑七年正月,诏就内小学建资善堂,置赞读、直讲,俾暂于藩房训习,以其年未可出就外傅也。 景定东宫讲堂名新益。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堂 都 堂 都堂按此条实录自《玉海》卷一六一。 国初,典礼之事当集议者,皆先下诏,都省吏以告当议之官,悉集都堂。设左右丞座于堂之东北,南向;御史中丞于堂之西北,南向;尚书侍郎于堂之东厢,西向;两省侍郎、常侍、给事、谏、舍于堂之西厢,东向;知名表郎官于堂之东南,北向;监议御史于堂之西南,北向。又设左右 司郎中、员外于左右丞之后,三院御史于中丞之后,郎中、员外于尚书侍郎之后,起居、司谏、正言于谏、舍之后。如有仆射、御史大夫,即座于左右丞、中丞之前。如更集它官,即诸司三品于侍郎之南,东宫一品于尚书之前,武班二品于谏、舍之南,皆重行异位。卑者先就席,以官高者为表首。 祥符四年五月一日,诏曰:「文昌揆路,师长百僚。自今宰相官至仆射者,并于中书都堂赴上,不带平章事者亦本省赴上。令太常礼院、崇文院详定仪注。」明年二月,礼院上仪注。 至和二年七月九日,诏宰相召自外者,百官班迎之;自内拜者,听行上事仪。文、富入相,然亦辞之。 元丰五年五月九日,诏新除左、右仆射,赴尚书省行礼上仪。 建炎四年五月二十日,诏侍从、台谏官并赴都堂议。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堂 射 堂 射堂射堂:原无此题,据原批移入。 淳熙二年夏,始创射堂,为游艺之所。圃中有荣观、玉渊、清赏等堂、凤楼、皆燕息之地。景定东宫堂名凝华。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门 东京大内 门原无此题,据天头原批移入。 东京大内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南中三门,中曰宣德,梁初曰建国,后改咸安,晋初曰显德,又改明德,太平兴国三年七月改干元,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正阳,景佑元年正月改宣德,政和八年十月六日改为太极之楼,重和元年正月复今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庭东南隅有 楼,其下漏室,西南隅锺楼,殿两挟有左、右掖门。又云:干德六年正月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东一门曰东华,梁曰宽仁,开宝四年改曰东华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西一门曰西华门,梁曰神兽,开宝四年改今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北一门曰拱宸,梁曰厚载,后改玄武,大中祥符五年十一月又改玄武为拱宸。又云:西京宫城北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宣德门内正南门曰大庆,梁曰元化,宋朝常随正殿名改。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次北曰干元门,唐曰千福,干化后改干元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右飞龙西北偏曰端礼门,凡三门,各列戟二十四支,熙宁十年八月赐名。又云:熙宁十年改文德殿南门曰端礼门。 文德门,在端礼门内。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次北门曰左、右银台。大庆殿后东西道,其北门曰宣佑,旧曰天光,大中祥符八年六月改大宁,明道元年十月改曰宣佑门。 《京都杂录》:大中祥符七年,赐真游殿西门曰延真门。 东京升平楼次西曰安乐门。 《京都杂录》:东京安乐门,门外西北曰景晖门,天(喜)[禧]五年三月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升平楼东曰含和门,熙宁十年八赐名。又云:改安乐门曰含和门,在垂训殿后。 《京都杂录》:东京讲筵所次北引见门,次北通极门,熙宁十年八月赐名。又云:改崇政殿北横门曰通极门。 西华门次北有引见门。 《京都杂录》:东京讲筵所次北临华门,熙宁十年八月赐名。又云:改拱宸门里西横门曰临华门。 《京都杂录》:东京讲筵所西廊次北内东门,有廊柱与御厨相直,门内有小殿,即召学士之所。又云:西京广寿殿后隔舍即内东门道,其北明德殿。又云:西京建礼门北东廊曰内东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西华门内,次西曰右承天门,干德六年正月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大庆殿东、西两廊门曰左、右大和,梁曰金乌、玉兔,国初改日华、月华,大中祥符八年六月 改今名。 左、右日精门,在大庆左右。 《京都杂录》:东京福宁殿东、西门曰左、右昭庆,大中祥符七年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内,正南门曰左、右长庆,干德六年正月赐名曰左、右长庆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次北门曰左、右嘉肃,熙宁十年八月赐名。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东、西两廊门曰左、右嘉福,旧名左、右勤政,明道元年十月改左、右嘉福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其北左银台门,唐曰左章善,梁改左、右银台。 《京都杂录》:太极殿门外东、西横门曰左、右永泰门,隋曰东、西华,唐曰左、右延福,后改左、右永泰门。 《京都杂录》:东京文德殿门西紫宸殿门,殿门皆两重,名随殿易。其中隔门,遇雨雪群臣朝其上。 《京都杂录》:东京紫宸殿次西曰垂拱殿门,门有柱廊接文德殿后,其东北角门子通紫宸殿。每日枢密使以下立班殿庭,候传宣;不座,即过赴垂拱殿起居。每门内东西廊设二府、亲王、三司、开封府、学士至待制、正刺史以上候班幕次。 东京崇政殿门,在大内皇城宣佑门次北。又云在通极门南,东向。 东京垂拱殿次西曰集英殿门。又云在皇仪门西。 大内皇城垂拱殿门次西曰皇仪殿门。 《京都杂录》:东京大内文德殿庭东南隅有鼓楼,其下漏室,西南隅有锺楼,殿两挟有东上、西上合门。 《京都杂录》:东京元符观直北东向有謻门,旧无榜,熙宁十年始标额。又云改东华门曰北謻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南面三门,中曰端门,北对五凤楼,南对定鼎门。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门 西京大内 西京大内原无此题,据天头原批移入。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东面一门曰苍龙门,隋、唐曰重光,后改曰苍龙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西面一门曰金虎,隋曰宝成,唐曰嘉豫,后改金虎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门西北曰銮和,太平兴国三年,以车辂院门改,今名銮和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苍门之正西有东隔门,次西曰膺福门,唐曰含章,后改膺福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次西接通天门柱廊,金虎门之正东有西隔门,次东曰千秋门,唐曰金銮,后改千秋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天和殿,其次崇徽、广寿殿,门之西曰明福门,其北廊接通天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次西横门曰永福门,后唐之名。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垂拱殿后有通天门,复有柱廊门。 方域 宋会要辑稿 方域三 门 宋会要 宋会要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次北曰敷政门,唐曰武成,宣政后改敷政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太极殿门之西面南曰应天门,唐曰敷政,光范后改应天门。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五凤楼内,正南内太极殿门,隋曰永泰,唐曰通天、干元,太平兴国三年名太极门,景德四年改今名。太极门门东西各有门,唐初曰万春、千秋,今无榜。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东面二门,南曰宾耀,隋曰东太阳,唐曰东明,后改今名。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西面二门,南曰金耀,隋曰西太阳,后改今名。又云即唐宣耀。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东面二门,北曰启明,西对宫城之苍龙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南面二门,北曰干通,东对宫城之金虎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西外挟城东二门,南曰丽景,东对金耀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西面二门,北曰开化,东对干通门。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外挟城,北面一门曰应福,五代以来曰甲马门,盖诸班直宿其内。 《京都杂录》:西京皇城外次北右军一门,在光政门之西,门内皆班院及御园。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其南有内园门,在含光殿门之西。 《京都杂录》:西京大内散甲殿后柱廊有后殿,其北相对有夹道门,在拱宸门内。 西京左银台门相对后门,在东池门之内。东池门内有飞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