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66 页/共 479 页

○松园屯山府城北。高大磅礴,为郡之镇。《志》云:府治北有后山,旧在城外,议者以俯瞰城中,敌至难守,乃筑石城环之,周百二十丈。今亦曰据胜山。又龙塘山,在府城北,产铅铁。一云:山在府东六十里。又平山,在府北十里,顶平如台。○独峭山,在府东北一里,孑然孤峭,卓异群峰。又平轩山,在府东一里,一作平Й山。又岩前山在府东五十里。   峨山府南三里。其山律而嵬峨,登陟颇艰。下有架溪,跨以木桥。往来者经其上。《志》云:府南一里,有点灯山,亦高竦,夜常有光如灯。又上下住溪山,在府西三十里,诸溪之水流经山下,潴而复流,因名。   白崖府西五里。高峻难登,中有空洞,下临深潭。○打宝坡,在府南五里。又府南百里,有岑贾坡,外接洪江,苗所出没。又十万囤,在府东十里,其地平旷,可屯十万兵。   ○清江在府东,即氵舞水也。经镇远府境,曰镇阳江。流至府西三十里,曰注溪,以众水所潴也。又东经城南曰架溪,至府东三十里曰平溪,流入湖广沅州境,注于沅江。《志》云:府东八里曰异溪,以小水派流,合平溪大河而名。○洒溪,在府城北,源出都素司之马口溪,绕城北而东,合于架溪,谓之清江。一云,洒溪在城南,似误。   养苗溪府西北八十里。源出岩洞中,有巨石障流,土人架木槽引以灌田。又转水在府西北四十里,群山四合,水经其间,众流悉汇,旋绕数曲。风气完固,可建城邑。引流而东南,至府北十里,为纸漕溪。又东南,入于清江。○龙溪,在府西五十里,相传土人击铜鼓于此而龙出,因以成溪。府西二十里又有凹溪,东岸有油鱼洞,西岸有铜鱼洞,俱流合于清溪江。   ○平溪关府东北三十里,又东北三十里有鲇鱼关,俱属平溪卫。又黄土关,在府南十五里。○盘山关,在府城北。《志》云:关倚城临水,一径盘回。又清平关,在府南一里,都哨关在府东一里。   平溪驿府东北四十里。平溪卫城外有平溪渡。又东北三十里有晃州驿,又七十里为便溪驿,有便溪浮桥。又东五十里即沅州也。○磨寨,在府北五里,有磨寨渡。又府北五十里,有云盘渡,转水津济处也。   都素蛮夷长官司府西九十里,本蛮地。明初为马口寨,属黄道司。永乐十一年,始置是司。编户二里。   ○土麻山在司治北。又江头山,在司东北三十里。《志》云:山在府西北八十里,旁有歇路坪,土人每遇节序,则相聚笙歌于此。又天应山在司东南十里。旧《志》云:山在司西百里,最高耸,土人尝祷雨于此。呼雷而雷应,因名。○天平囤山,在司南二里。《志》云:土人避兵处也。又有狮子口山,在司境平牙寨,为洞苗出没处。   ○马口溪司北一里,即洒溪上源也。又左溪,在司南十里。泠水溪,在司西南二十里,下流俱入于清江。又竹溪河,在司北,流合洒溪,有竹溪河渡。施溪长官司府北二百五十里,元置施溪、漾头等处长官司,属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迁置施溪长官司于平地寨,授土酋刘道忠,隶湖广沅州卫,寻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丹川废县《通志》云:今司治。唐武德初,置丹川县,属夷州。贞观初,州废,改属务州。是年县废。县盖以溪水产丹砂而名。旧《志》:施溪司在府南百四十里,似误。   ○御屏山司北里许。又司北二十里者蜡傍山。其相近者有六龙山,苗常出没于此。○漾头山,在司南三里,又大龙坑山在司西三十里。   独径岩司东北十里,路狭岩险,设隘御苗。《志》云:司境有朱砂坑四十八面,明初督其课以充贡,寻改折秋粮二十三石。罢其贡,坑犹存。   ○施溪司东里许,其上流自铜仁府来,流经司北十里,有龙门滩。滩险损舟,下流达湖广辰州府界。   黄道溪长官司府东北百三十里。元置黄道溪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初仍置司,授土酋刘贵,又以土酋黄文聪副之。二十五年,迁治武陵坪,仍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一里。   ○丹阳废县《通志》:今司治。唐初置丹阳县,属思州。贞观初改属务州。二年废。旧《志》:黄道司在府南百二十里,似误。○野鸡坪废长官司,在司西。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废。《志》云:司西有务程龙鳌坪长官司,又有岳溪都坪长官司,洪武二十五年,俱废入黄道司。   ○旗头山司西三十里,山势险峻,高可万仞。又鳌山在司西八十里,以形似名。○黄崖冲山,在司西南五里,山势险固,其中平广,有据险避苗囤。又杨柳岩,在司西二十里,亦险峻。   九曲坡司西十里,山高路险。又田Й坪,在司西北三十里,四山围绕,中有广原沃野。坪前半里为小石桥,路出晃川,通沅州大道。又前四里余为大石桥,皆往来通津也。嘉靖中,议者谓田Й坪一带系平溪、万山、黄道等卫司及沅州相邻接,为三省屯寨通衢。又迫近大陇山叛苗,宜筑一城,增兵戍守云。○泉洞,在司西七里,崖壁千仞,瀑泉飞泻,下成溪河。以艇从傍入,洞广容百人。   ○黄道溪司西南八十里。《志》云:司北五里有淘沙溪,西北三十里有瑰楼溪,五十里有白崖溪,为思州、铜仁分界处。溪左山上常有戍兵屯守。又田塍岩溪在司西五十里,有渡。诸溪下流皆附平溪大河入于沅江。○龙泉,在司治北。其水清洁而甘,居民赖以溉田。   ◇平溪卫府东北三十里。西南至清浪卫七十里,东北至湖广沅州百六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隶湖广都司。今设卫,仍隶湖广。   卫当黔、楚之冲,控御溪苗,东西应援,良为要地所属关、堡、驿、站,分见上府境及湖广沅州。   ◇镇远府东至思州府界二百二十里,东南至湖广靖州界四百二十里,南至黄平州湄潭县界六十里,西至平越府兴龙卫界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遵义府界百四十里,北至石阡府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三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荒裔。汉为郡地。唐为思州地,寻没于蛮蛮名竖眼大田溪洞。元初,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寻改为镇远府,属思州军民安抚司《通志》:元至元十二年,置招讨司。二十年,改为军民总管府。似误。明洪武五年,改为镇远州,隶湖广行省《通志》:时改置思南宣慰司,治镇远州。二十二年,始徙治水德江州,直隶湖广布政司。永乐十一年,仍于州置镇远府,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省州入府,领县一、长官司二。今仍曰镇远府。府东达沅辰,西通贵竹,当往来之冲,为扼要之地嘉靖中,知府周瑛议镇远东接沅州,西接播州,中间道路险阻,乃云贵往来必繇之所,而所属邛水、施秉等司县,又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百姓平居无事,皆带镖弩自随,有事则肤刃接矣。故镇远者云、贵之门户也,邛水、施秉者镇远之噤喉也。欲通云、贵,当守镇远;欲守镇远,宜经营邛水、施秉等司县。此形势之可考,事理之必然也。   镇远县附郭。《一统志》:元置镇安县,寻改安夷县,后又为金容、金达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地,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为镇远、金容金达蛮夷长官司,属镇远州,授土酋何氏世守。正统三年,改属府。弘治十一年,长官何伦以罪废,因改为镇远县。《城邑考》:府旧无城,嘉靖三十年议者言府治前逼大江,后逼高山,参错广轮,丈不盈百。纵使筑城,寇自高临卑,势难固守。迤西三里,地名平昌。高爽饶衍,可容万家。后山如圭如笏,前江环绕,如拖练然。四围诸山,皆如龙翔马驰,拱揖相向,宜于此设立城池。但地连镇远卫教场,宜相视地形,彼此易置。不果。乃即旧址为城,有门三,周四十五丈,而于江南岸筑土城为县治。编户三里。   ○思邛废县府东南九十里。唐开元中,置思邛县,盖治此。《思南志》:府东南三百九十里有废思邛县,即此也。后徙而北,今为印江县。又思王废县,在府东八十里,亦唐故县治。今俱见思南府。《通志》:府境有定安、永安二县,皆元置,属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寻废,未知所据。   金容金达旧长官司《志》云:在今府东八十里,元初置司于此。又有杨溪、公俄等处废蛮夷军民长官司,在府西。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并其地置镇远金容金达司,是也。又晓爱、泸洞、赤溪等处废长官司,在府东。又府东七十里有卑带洞、大小田等处废长官司,皆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明初俱废。《通志》:府南有废德珉蛮夷长官司,元置,未详所据。   ○中河山府治东半里。《志》云:元置镇远军民总管府以授田氏,治中河山上,即此。有两水夹流,山处其中。两崖皆有巨石,卓立水中,上丰下俭,呼香炉崖。南麓有洞曰太和洞,北曰北洞。一名东岩洞。又吉祥山,在府治西半里,临江,状如燕窠,上有吉祥寺。《志》云:府城中有五老山,以五峰相接而名。○铁山,在府东北三里,石皆铁色,下为铁溪。溪之第一湾,有巨石,下瞰如屋。其第二湾,有长潭,潭之北岸为铁山绝顶,南岸石委积成洞,有蹊隧通镇阳江。江边群石错立,急湍奔泻,名浮石滩。其东有石侧立,上多树木,名古牛崖,郡之名胜也。又笔架山,在府东南五里,三峰并耸。   石崖山在府治北。石高百仞,屹立如屏,亦曰石屏山。郡之镇山也。山半有石窦,久雨窦中水出,其明如虹,则江必溢。居民候此以避水。山右有路旋绕屈曲,名九曲冈。《志》云:苗自金浦狗洞来,必由县后大石崖山。自施秉鼓楼坡来,必由卫后小石崖山。有事时戍守于此。○双峰山,在府西三里,一名平昌山。《志》云:诸山自府北境白羊坡顿伏而来,至此方止。双峰圆耸插天,江水环其前。四山回合,中有平原可居,演武场在焉。又一里有狮子山,自东南望之如狮,自北望之如展旗。又六里有白石柱,临江骈立,一大一小,高数十丈。西至偏桥,有西峡渚山,悬崖飞瀑,奇胜不一。   观音山府东十里,岩石错立,俗名观音岩。《志》云:府西十里,亦有观音岩,岩高数十丈,屹立江上。下有石洞,可据船而入,称为幽胜。又太平山,在府东二十五里,上有小池,虽旱不涸。○巴邦山,在府东南四十五里,周围陡绝,苗蛮出没,居人尝避兵于此。又思邛山,在府东南八十里。《一统志》:山连思邛水,在旧思邛县东。又都来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山在旧思邛县东五十里。唐锦州有常丰县,与此接界。又都波山,亦在旧思邛县东,接洛浦县界。常丰、洛浦在今铜仁府境,去府界远,恐误。   鼓楼坡府南十里。冈阜重复,状如鼓楼。又马场坡在府东十五里,两旁皆深谷,中有一路,苗自白虫来者必经此,为戍守要地。○大洞,在府东五里分水岭北,俗名七间屋。以宽广相似也。嘉靖中,好事者名曰凌玄洞。   ○镇阳江在府治南。一名镇南江,又名氵舞溪。《汉志》:无阳县有无水,首受故且兰,东入沅。今受兴隆黄平诸水,过府城而东流三百余里,入于沅江。   铁溪在城东北铁山下,南流入镇阳江,其水刚利可淬铁。又焦溪在府东十里,宛溪在府东十五里,梅溪在府东五十里,秋溪在府东百三十里,下流皆汇于镇阳江。○松溪,在府西北一里,府西五里有牙溪,又西五里曰小田溪,相近者曰勇溪,犭乞犭老所居,傍多隘口,又白冰溪在府西三十里,自盘石奔流入江,洁白如冰。自铁溪以下,所谓镇远九溪也。   平宁陂府西六十三里,居民引水溉田,四时不竭。又龙池,在府北一里。○云根五窍泉,在府西油榨关崖下,五窦并出,行者藉以济渴。   ○油榨关府西三十里。旁有二仙坡山,二峰突立,其状如人。崖壁险固,控拒所资。又焦溪关,在府东三十里,临焦溪上,有焦溪桥。《志》云:府东三里有复古关,府治东有东关,城北又有北津关。西北有镇西关,旁有西关泉。府西三里又有西南坡关。西二十里有望云关,相近者曰九曲关。俱洪武二十二年以后次第增置。又铁山关,在城东北铁溪上。   瓮蓬关府西五十里,为戍守要地。《志》云:府东四十里,有沙关,地名金蓬洞。又东二十里,有梅溪关。○清浪关,在府东七十五里,清浪卫治于此。   烂桥关府西七十五里,镇阳江西岸长坡上。万历中,播酋杨应龙作乱,焚东坡烂桥,楚黔路梗。即此。东坡堡,见兴隆卫,盖与烂桥相接。又紫冈关,在府西北八十里。○老鹰关,在府东北九十里,与思州府都素司接界。又凯料关,在府北九十里,与石阡府接界。《志》云:自瓮蓬关以下,俱洪武二十三年以后置。   相见堡在府西。《志》云:堡初属沅州,后属镇远卫。嘉靖中,改属府。又柳塘堡,在府北,属偏桥卫。○茅坪寨,在府南,苗寨也。成化二年,茅坪诸处苗作乱,官军讨平之。   镇远驿在府治西。又偏桥驿,在府西六十里。清浪驿,在府东九十里。《志》云:驿西去卫十五里,又西五里有清浪桥。   施秉县府西南六十里。《通志》:元至元二十年,置施秉、前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施秉蛮夷长官司,授土酋杨氏,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年,长官杨政麒从宣慰田琛之乱,官废。正统九年,改置今县。编户二里半。   ○岑{敖山}山县北一里。《尔雅》:小山多石曰{敖山}。土人呼高为岑也。元末有陈元帅者,屯兵于此,营垒尚存。又岑麓山在县治后,四面陡立,冈峦重复。《志》云:县初治仁化镇。正统十四年,苗叛,县毁。景泰间,招抚复业,依此为治。   巴施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其山圆耸插天,状如卓笔。又癞头坡在县北十五里军民会哨于此。   ○洪江在县治南,即镇阳江之别名也。又有秉溪,在县西南,北流入洪江。○响泉,在县治内,泉声触石如雷,冬夏不涸,灌溉甚广。   ○岑麓堡县治北。《郡志》:县旧有岑麓等四堡。又邛水司,旧有荡洞等十六堡。镇远司,旧有金浦一堡。正统十四年,皆为苗贼所毁。天顺、成化间,议于府境及邛水司要冲处所立荡洞、岑麓、八弓、得民等四堡,不果。成化八年,始筑荡洞堡。嘉靖中,始筑岑麓堡。后相继修葺,为守御之备。偏桥长官司府西六十里。元至元二十年置偏桥中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改置是司,授土酋安德,属镇远州。正统三年,改属府。编户二里。   ○凤凰山司北三里,又司东二十里有马鞍山,与府接境,峰峦特起,形如马鞍。○瓮蓬洞,在司东十五里,江水经此而出,隘口凡五。行舟过此,如入瓮中。瓮蓬关以此名。稍西又有芙蓉洞,水自洞出,流经瓮蓬。长不满百尺,高百余丈,旋凿旋塞。又果老岩,在司西五里,亦幽邃。   ○杉木河在司北。出黄平州湄潭县界,流入境。又东南入镇阳江。又黄平河,在司西。其上源即黄平州之西门河也,下流亦入镇阳江。   ○偏桥在司东十里。左倚高崖,右临溪水。斫石架木,以通往来。又有烂桥关,在司西十五里,见上。   邛水十五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八十里。《志》云:元置安宁县,寻改邛水县。《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二十五年,并四司入邛水司,授土酋袁诚本为副长官,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五里。   ○马首山司南一里。其山东昂西伏,状如马首。明长官邓章尝聚兵保民于此。又岑楼山,在司东南八里。金朝山,在司西十五里。又西五里为巴邦山,与府接界。○岑药洞,在司西八里,崆峒深邃,莫测其际。   ○邛水在司治南。源出蛮地,东流入洪江。   ○荡洞堡在司东北。又司东南有得民等堡,为戍守要地。《黔略》云:邛水、施秉与洪江一带生苗接踵,清浪卫止控扼在外道路,其苗所自入防御最切者,荡洞、得民诸处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