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64 页/共 479 页

○潭溪在司南。有巨石跨其上,广二丈余,长十倍之,名天生桥。《一统志》:潭溪在洪州泊里司治南。恐误。   ○顿洞寨司南四十里。又有容洞、铜锣二寨,俱在司南七十里。司境之寨,凡二十有五,此其最著者。   八舟蛮夷长官司府北七十里。《通志》:宋置八舟蛮夷军民长官司。元因之,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初置是司,授土酋吴金骨。初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编户二里。   ○八舟山司治南。上有石如人,名仙人岩。   ○八舟江在司南。自府境流经此而入龙里司界,即新化江也。   ○新寨在司北。又司北四十里有平南寨。《志》云:司境之寨,凡二十,此为最著。○权寨,在司南。其前有权寨渡。   洪州泊里蛮夷长官司府东南百二十里。东至湖广通道县界八十里,南至广西罗城县界百十里。《一统志》:宋置洪州泊里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元因之,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从征官李德舆世守。初属思州宣慰司,寻改今属。编户四里。   ○龙洞山司治南。洞宽广,深里许,傍有龙潭。又都莫山,在司南十里。特洞山,在司西南五十里。○六平山,在司西北十里。又司北十里有陆陪山。《志》云:司东二十里,有石崖山,又东二十里,有磨山。   洒洞山在司西南。下有泉,曰洒洞泉,亦名神泉。明初俞通海克蛮贼于此。《里道志》:洒洞北去府城百二十里。   ○洪州江司治北。流经府东龙见山,下入靖州通道县境,入渠阳江。渠阳江盖渠水之别名也。又潭洞江,在司南一里,出龙洞山,东流合洪州江。○上黄溪,在司东南,源出洒洞山,东北流入通道县界,会洪州江,入于渠阳江。《志》云:洪州司山势险绝,有泉数道,合流成江,深广可以行舟,即洪州江也。   ○特洞寨在特洞山上。高数十仞,四面壁立,惟一径仅尺许,曲折而入,上有天池,虽旱不竭。其中平田数百亩,皆腴壤也。又东曰都莫大寨,去司治九十里,为苗贼哨聚之所。○江口寨在司北五里,又北十里曰草坪寨。《志》云:司北四十里,有秦洞寨。五十里,为吴家寨。又潘老寨,在司北百十里。又十里曰上黄寨,又四十里曰浦洞寨。司境之寨,凡三十有八也。   曹滴洞蛮夷长官司府西北百里。元置曹滴等洞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都。万历初,属思州宣慰司,后改今属。编户六里。   ○容江巴黄废长官司在司东南。《一统志》:宋置,元析置曹滴洞司。明初,以容江巴黄司并入曹滴洞。按《元志》不载容江巴黄长官司也。又旧曹滴洞司,《一统志》云:在府南六十里。《黎乘》云:故地名龙峻,成化十年移治霸留,即今司治。   ○银赖山司南十里。旧有银赖洞寨。明初俞通海讨古州诸蛮洞,首克银赖洞及三门会水古州蒲洞,进克铜罗蛮,又克龙里四寨,克洒洞及上黄洪州迷洞。又克杨潮三达及龙寨两洞,蛮贼悉平。其地皆在府境。   苗沙山在司治西。容江之水出焉。亦曰苗沙洞。又高韦山,在司南三十里。高镜山,在司东七十里。   ○容江在司治西南,下流入福禄江。○高镜溪,在司东,出高镜山,流合新化江。又高韦溪,出高韦山,下流亦入新化江。○忙敛寨司南五里。又司南四十里有五湖寨,相近有高牙寨。又赖洞寨,在司南七十里,或以为即银赖洞寨也。相近又有铜罗寨,又司北四十里有罗洞寨。   古州蛮夷长官司府西北八十里。宋咸平初,古州刺史向通入贡,其后皆臣附。元置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秀茂,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古州蛮叛,都督俞通海讨平之。三十年复叛,诏楚王、湘王合征之。事平,复令杨氏世守。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二里。   ○废古州在司东。《志》云:在府北八十里。原隰平旷,可为邑居。相传宋时古州治此,土人呼为里古州,又北三十里有古城屯。   ○古州江在司西南。又南流入府境,即福禄江之上源。   ○王梅寨司北四十里。又司北三十五里,有秦洞寨。司北六十里,有蒲洞寨。《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五。   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府西南二百里,古生苗地。明永乐五年,置司授土酋韦方魁,属思州宣慰司。十一年,改今属,地多峒人,犷悍难治。正统中,峒人叛乱,后稍平。嘉靖八年,复韦昌金世守。编户二里。   ○大岩山在司治北。《志》云:山之西为高峰岭,又西南有西山,东有大有山。○小岩山,亦在司北,与大岩山相连。   ○大岩江在司南。源出大岩山,东南流入福禄江。《志》云:福禄江自永从县南流入境,会于大岩江,亦谓之南江。   湖耳蛮夷长官司府东北百二十里。《志》云:元置湖耳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扬再禄,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十二年,又以土酋欧景甫为副长官司,属新化府。府废,仍属黎平府。编户二里。   ○白云岩山司西五里。又西三里有响水洞。水出洞中,冲激有声。《志》云:司西又有犭乞狼山。○石流山,在司东三十里,飞泉迸出,乱石四流。又东十里有九牛山。   ○朗溪在司东。源出石流山,一名楠溪。东流入湖广会同县界,亦曰郎江。《志》云:朗江旧流东合清水江,入沅水,其后南徙,土人谓之变溪。○清泉,在司治西南。两石相向,中有泉穴,深不可测。   ○固安寨司东二十里。又司北二十里,有秃洞寨。又北十里有溪口寨。○长滩寨,在司西三十里。又张寨,在司西北二十五里。《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八。   亮寨蛮夷长官司府东北九十里。元置亮寨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龙政中,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程岩山司西五里,石壁临溪,其相接者有罗丹山、龙池山。又西有石门山,皆高胜。   ○错寨在司西南。《志》云:寨南有错寨渡,又罗丹寨在司西罗丹山下。○诸葛寨,亦在司西。《志》云:府北八十五里,有诸葛营,即此寨也。司因以名。   欧阳寨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八十里,《志》云:元置欧阳洞军民长官司,隶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扬氏世守,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属新化府,后又改今属。编户一里。   ○东茶山在司东。《志》云:司西七里,有邦寨山,又西曰吴寨山。   ○东茶溪在司东北,出东茶山,流入亮寨界,下流合于湖耳司之朗溪。   新化蛮夷长官司府东北六十里。《志》云:元置新化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欧明万,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十一年,增置新化府治焉。宣德十年,府废而长官司如故,属黎平府。编户一里。   ○六叠山司西十五里。盘回六叠,始至山顶,因名。   ○杨家寨司东五里。相近有莲花、乌潭、琴图等寨。又司东十五里有休团寨。   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府北百里。《志》云:元置中林验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从征官杨盛贤,仍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赤溪氵南洞蛮夷长官司府东北三百里。《志》云:元置赤溪氵南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吴世铭,属思州宣慰司。永乐六年,杨通谅以功为正长官,而吴氏副之。寻属新化府,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江口寨司南三里。又司南十里,有小氵南寨。《志》云:司境连苗窠,屯寨错列,由山路三百里而达镇远府。   龙里蛮夷长官司府北八十里。《志》云:元置龙里蛮夷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官抚司。《元志》不载。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杨光福,仍属思州宣慰司。永乐中,属新化府,后改今属。编户一里。   ○{浦女}洞寨司北十五里。明景泰四年,{浦女}洞贼由石流山攻掠古城乡,参政甄完击败之,追至黄蘖山而还。山盖在司界。   ◇五开卫在府治北。洪武十八年建,隶湖广都司。今设卫,仍隶湖广。   黎平守御千户所府西南三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有土城,周一里有奇。   中潮守御千户所府东南四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不及二里。《志》云:府东南百十里,有中右所。百四十里,有中中所。皆置土城为戍守处。盖府境诸司皆在西北,惟洪州一司僻在东南。中潮等三所皆在洪州北境,其间丛山峻坂,密箐深林,磴道萦纡,中惟一径,东达通道县,西至郡城,中潮其冲也。苗贼出没,必由于此。盖府东南之锁钥矣。   新化亮寨守御千户所府东北五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三里有奇。   龙里守御千户所府东北八十里。洪武二十五年置,有土城,周二里有奇。龙,亦作隆。   新化屯千户所府东北四十里。又东北至新化司二十里,建置同上。有土城,周二里有奇。其相近有江口、关峡二堡,皆为守御处。《一统志》:五所俱属五开卫。○平茶所,在府东九十里,亦有土城,周二里有奇。去所二十里曰来威屯。又有平茶屯所,在府东百二十里。亦有土城,周一里有奇。又怀仁所,在府东南百三十里。今废为朝阳屯。又长春所,在洪州司北,今废为上黄堡。武阳所,在府西,今废为天甫屯。平和所,在府东北,今废为龙岩氵南洞屯。平茶以下,皆洪武二十五年所置也。   ◇铜鼓卫府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后二年废。永乐三年,复建,隶湖广都司。卫城周三里有奇。今设卫,仍隶湖广。   ○楚王山卫东三里。《志》云:卫城四围皆高山,可以屯兵。其东三里,曰楚王山,有楚王川垒,明初征蛮时筑。   ○清水江在卫西南,即新化江也。江水清深,旁皆乱山丛箐,为生苗巢穴,可通竹木牌筏,至靖州之远口堡。《志》云:自卫而西百二十里,抵清水江,江南三十里,抵亮寨司。似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