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468 页/共 479 页
铜鼓关在府西北。《志》云:石阡司与思南府蛮夷司接界处。又镇夷关在府北,地属思南府印江县,接近府境。《志》云:石阡司又有象鼻关,司前又有太平寨。○茶园关,在府南,与偏桥卫接界。又府西南有锡乐坪关,与平越府余庆县接界。
龙泉县府西百二十里。西南至四川绥阳县百七十里。元初置大保龙泉长官司,寻改为龙泉坪长官司,思州安抚司治于此。明仍为长官司,属思南宣抚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十七年,以土酋安永和为正长官。万历二十七年,播酋杨应龙突犯龙泉,长官安民志战死。播平,改为龙泉县,以民志后世袭土县丞。编户二里。○绥阳山在县治西北。又鸡公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唐绥阳县治绥阳山下。又鸡翁县在鸡公山下,今俱见四川绥阳县。○东山,在县东二十里。又县东五十里有石牛山。
腾云洞县北十里。平地突起一峰,四面险阻,中通一孔,外窄隘而中高广,可以避兵。○青竹崖,在县治东北,一名深箐。又县治东有玛瑙崖、山羊岩,皆高险。又黄蜡箐,在县治东。县北又有隘头箐、石笋峰、中宗崖,皆错列近境。黄杨古囤县东三十里。岩绝壁,有大河环绕其上,可容百万人。又龙泉坪,即今县治,旧长官司以此名。万历中,杨应龙以播州叛,突攻龙泉,又从龙泉移兵攻婺川。既而湖帅陈琳进兵白泥,分两翼,使陈良比等由龙泉坪进,是也。
○桶口河在县北,流合洋溪,西入乌江。又县治北有清江溪,亦流合桶口河。又犭乞木溪,在县南,环绕县治,入于清江溪。又鱼□孔泉,在县□□□□□深不可测,常有小鱼从中出。
○牛水口关县西八十里。《志》云:县界又有天井关、青龙关、张教坝关、竹坝平关,俱为戍守处。又东山寨在县南。
邓坎寨在县南。杨应龙攻龙泉,袭官军于邓坎。官军击走之,破其金竹、青冈嘴、虎跳关等七寨,盖县境去播最近也。
苗民长官司府西南八十里。本蛮地,名曰壁林。明洪武十年置司,建文初,授土酋汪得英,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改今属。编户二里。
○洋川废县《通志》云:在司南洋溪山下,唐夷州属县也。今见四川绥阳县。
○马鞍山在司治东,山形昂耸。又东有黄杨山,多黄杨树。又笔架山,在司治南。司西又有青山。○长沙岭,在司东。《志》云:司南有烂沉箐,又有来林箐。司西有大夫峰,又有斜崖,环拱司治。
○小溪司北四十里。源出山箐中,出溪口会于乌江。水流迅疾,恒有涨溢之患。《志》云:司北有相公滩,即溪流湍激处也。又有金场滩,在司治南。沙洲在司治东,山溪之水汇流经此,北入于小溪。○大龙潭,在司北,澄深不测,有灌溉之利。
○板桥司北四十里,跨小溪上。正统初,建桥以便行旅。天顺三年、成化十四年以后,屡经修治。板桥巡司亦置于此。《志》云:板桥巡司在府西北三十里。弘治中迁治于思南府东。境内之巡司遂废。○金树寨,在司前,旧为戍守处。
葛彰葛商长官司府南百里。元置葛彰、葛商等处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五年,仍置是司,授土酋安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中,改今属,编户二里。
○夜郎废县《通志》:在司西六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夜郎县,属夷州。贞观初,与州俱废,即此县云。
○狮子山在司治旁有二山,皆高耸。又司东有飞凤朝阳山。又金顺山,在司东五十里。下有石荫泉,广一丈,深莫测。○麒麟山,在司治南。又南为云谷,其相接者为聚兵墩峰,峻险可以屯兵。
隘门山在司治北,两峰相峙,险隘如门。又司西有擒苗山。其相近者曰三尖峰、黄杨岭。又有峰洞岩、瓮古岩及山丹、绵花诸坪,俱为西面之险。○杉木岭,在司北。又北为葛冲岩。《志》云:司东有甘猛崖,司南有坪耕箐,司境又有崖头、葛蔓诸箐,皆以岩险阴而名。
○乐回江在司南。其源有三,至方竹箐合为一。流出司东北,又折而西流,注深溪,入乌江。○氵龙陂,在司南,旁有氵龙滩,皆乐回江所经也。
○牛塘坝关在司境。又司南有乐回寨。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三
◎贵州四
◇龙里卫军民指挥使司东至新添卫六十里,东南至都匀府二百里,西南至定番州百里,西至贵阳府六十里,西北至底寨长官司百里。自卫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师七千六百二十五里。
汉为西南夷地。唐、宋时,皆为罗甸蛮地。元置平伐等处长官司,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志》云:元初置龙里州,隶八番罗甸宣慰司。至元末,改为平伐长官司。大德元年,平伐首领内附,乞隶亦奚不薛千户,从之。寻改隶新添葛蛮安抚司。明朝洪武二十三年,置龙里卫,属贵州都司。二十九年,又升为军民指挥使司《志》云:洪武四年,置龙里驿。十九年,改曰龙里站。二十三年,始置卫,属贵州都司,而总领于四川布政司。永乐十一年,增置贵州布政司,卫仍属贵州都司,领长官司一。今以龙里卫并龙里长官司,置龙里县,属贵阳州。
卫咫尺会城,噤喉要地。脱有不虞,则黔、楚之路绝,而肘腋之患至矣。故曰:欲保贵阳,先守龙里。此前鉴也天启初,安邦彦作乱,犯贵阳,先据龙里,以绝官军之援。既而官军克龙里,贼遂引而西。
○龙里废县卫东南五十里。《志》云:元初置县,属龙里州,寻省入平伐长官司。又龙里废州,在今卫治西。亦元初置,寻废。今卫城,明洪武二十三年筑,以石,有门四,城周四里。
平伐废长官司卫东南六十里。元置,明初因之。万历十八年省,今见贵阳府。又哝耸、古平等处废长官司,《志》云:在卫东十里。元置,隶新添葛蛮安抚司。明初废。
○龙架山卫南一里。卫西南一里又有回龙山。卫西一里又有马鞍山。《志》云:卫城东有紫虚观山,又龙里站旁有潮音山,参差角立,为近郊之险。
冗刀山在废平伐司西南八里。峰峦如列戟,上有营垒故址,今见贵阳府。又长冲山,在卫西四十里,旧为苗贼出没之所,成化间,置哨堡以守之。
○簸箕河卫北四里。入新添卫境,下流合清水江。又原溪在卫西南五里。东北流,合于簸箕河。今其地有广济桥,为往来者必经之道。○加牙河,在废平伐司北,源出卫东南谷者寨,流入大平伐之瓮首河。
○长冲关卫西十七里。又龙耸关,在卫东二十里。俱洪武二十五年置,设兵戍守。《志》云:卫西一里有西关,东一里有东关。又卫西五里有永通关,二十里有黎儿关,皆戍守处也。
龙头营在卫东。天启初,安邦彦犯会城,抚臣王三善赴救,自新添抵龙头营,败贼兵,夺龙里,是也。○白杵营,在卫东南。安邦彦犯会城,其党洪边土司宋万化据龙里,官军不能进。别将杨愈懋等与贼战于江门白杵营,死之。
莲花堡在卫西。天启三年,安邦彦再犯会城,使贼党何中尉据龙里。抚臣王三善遣别将祁继祖等下龙里,破莲花堡,连烧上中下三牌贼寨百余处。于是龙里之路始通。又高寨亦在卫西。王三善克龙里,引兵复进,夺高寨、七里冲,乘胜进兵毕节铺,遂抵会城,是也。○龙里驿在卫城西。又龙里站,亦置于此。
大平伐长官司卫南八十里。洪武十九年置,授土酋宋隆豆为副长官,属贵州卫。二十八年改今属,编户四里。今亦设平伐司。
○谷峡山司治东北,连峰峭壁,中一径可通。旧与平伐长官司分界。
○瓮首河司东南二十里,下流合清水江。
◇新添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南至都匀府一百五十里,东北至平越府七十里,西南至龙里卫六十里,北至乖西长官司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二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五百六十里。
《禹贡》荆、梁南境。秦为黔中郡地。汉为西南夷柯郡地。宋为羁縻蛮地《志》云:宋嘉泰初,土官宋永高克服麦新等地,以其子胜守之,改麦新曰新添。元至元间,置新添葛蛮安抚司初隶湖广行省,后改属云南行省。至正间废。明洪武四年,置新添长官司。二十二年,增置新添千户所,属贵州卫。二十三年,改所为卫。二十九年,又升为军民指挥使司,隶贵州都司都司仍统于四川。永乐中,始增置贵州布政司,而卫所悉属于贵州都司。后仿此,领长官司五。今置新添卫。
卫当出入之交,居形援之要。会城有警,新添无恙,折冲不虞无术也。盖根柢滇黔,控扼蛮左,卫实居其上游矣天启初,安邦彦之乱,贵阳围,龙里陷。贼方分兵下瓮安,袭偏沅,以断我军。时主师者出平越,抵新添,西指会城,贼旋引却。瓮安县,见平越府。
○新添长官司附郭。明洪武四年置,授土酋宋仁贵。初属贵州卫,寻为卫治。《城邑考》:卫城俱洪武二十二年筑,以石,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里。
瓮城都桑废长官司卫西南二十里。元置,属新添安抚司,明初废。
○金星山在卫城西。又西二里有银盘山。又象鼻山,在卫北一里。卫北十里,又有杨宝山,峰峦秀耸。○文笔山,在卫南六里,亦名笔峰山,以山势高耸也。城南十里又有天马山,与文笔山对峙。
谷定山卫西北五里。又卫东北十里,有蔡苗山。上有飞泉,悬崖而下,宛如玉虹。《志》云:县东十里有东山,南十五里有松牌山。
猪母洞卫东二十里。天启初,安邦彦围贵阳,抚臣王三善自平越赴援,至猪母洞。明日次新添,是也。《志》云:猪母洞今名凭虚洞,其后又有雷鸣洞。
○清水江卫西北三十里。自贵阳府流入界,又东北入平越府境。○大笼河,在卫东六十里,北流入清水江。又八字河,在卫东二里,有东西二水,合流如八字,其下流亦入清水江。
瓮城河卫西南二十里。源出龙里卫废平伐长官司界。东北流经此,下流亦入于清水江。天启初,安邦彦犯会城,据龙里。王三善进兵平越,别将徐时逢败,死于瓮城河。又官军讨邦彦于水西,不克,退屯威清。苗仲乘官军之溃,大掠龙里。至瓮城,尸横四十里。即此。《志》云:瓮城河受众水之流,涨溢独甚。横截官道,津济为艰。旧有浮梁,弘治六年改建惠政桥于其上。其处即元瓮城司废址也。○乾溪,在卫西十里,流合瓮城河。又麦新溪,在卫城西,流合八字河,上有麦新桥。
○谷忙关卫东十五里,与平越卫接界。又卫西南十五里,有瓮城关,俱洪武二十三年建。《志》云:卫城东有东关。又有西关,在卫西。○新添驿,在卫城北。又新添站,亦置于此。
小平伐长官司卫西南五十里。元为雍真、乖西、葛蛮等处长官司,属顺元路军民安抚司。《志》云:元为雍真等处蛮夷长官司。大德初,改平伐等处兼雍真蛮夷长官司,似误。明洪武十五年,置小平伐长官司,授土酋宋斌保,属贵州卫。二十三年,属龙里卫。二十九年,改今属。编户〔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