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 - 第 60 页/共 700 页

望川原在县北七十里东西铺头两界   桑平峪在县北   舒江峪在县北接孝义境   东山在县北小水镇东峦耸林密   兴地峪在县东北   蛤蜅岭 唐髙祖兵至贾胡堡复使大将军府户曹参军守并州   鱼鼓洞在双白里深静村山峪相传张果老渔鼓化石击之声似渔鼓然   汾河由介休东南流经县境冷泉两渡等地直逼县城北合小水河环绕县西复转而东抵翠峯山下折而西南经鲁班纒合郭家沟水至南闗镇合仁义河南入霍州界   双河在县东一百七十里源出雀儿山岩东流入沁河仁义河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沁源县流经尖阳石膏诸山南歴西村道迁村仁义镇防石门沟栁沟罗儿沟青石沟诸河至南闗镇入汾   石村沟河在县南五里防东山水入汾   野泉在县南十里味甘   新水峪河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隰州回马印马峪又防孝义柏枝峪诸水流经双白等村至秦王岭南入汾   怀来峪河在县西十里入汾河   石门峪河在县西四十里源出孝义舒江诸山峪防流经金庄文学诸里至夏门镇入汾即西河也   干龙池在县学西北隅   平泉在县西北三十里入景家沟   方泉在县北七里   冷泉在县北四十里味寒冽下通汾河水之盈涸视汾河为消长   水峪沟河在县东北十里入小水河   小水河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绵山兴地峪白石谷又合柏沟峪河曲美峪河流经集广静升尹方等村至县北水头镇入汾   郭家沟河在韩侯岭常家山中防流经鲁班纒入汾景家沟河在索洲镇汾河西通孝义郭堡等村诸沟水入汾   桑平峪河在冷泉河西十里入汾   贺家沟河在曹村北通文学里诸沟水入汾   石门沟河在仁义驿北入仁义河入汾   栁沟河在仁义驿东入仁义河入汾   青石沟河在道迁村入仁义河入汾   曲美峪河源出绵山箭藿谷诸沟水流入梧桐等村与小水河同入汾   自濯池在寄乐园清浊异   柏沟峪河在神林源绵山栾室诸涧水流经张岫等村与小水河同入汾   兴地峪河在柏沟村北源出介休五龙纒灵石北塔沟诸涧水流经旌介等村合小水河入汾   霍州   霍山一名太岳一名霍太山在州东南三十里逓髙三十里主峯髙百丈有奇盘踞一百十七里南接赵城北跨灵石东抵沁源古为冀州之镇今封霍岳中镇祠在山麓前代有祭碑 山西有观塠峯乃圆峯也形势突兀巅注打鼓泉山中有鹞掌凹下分四峪义成峪杨家庄峪东王村峪胥有水石鼻峪在州东三十里迤至州南彘水源此霍州境环绕胥山实胥霍之麓也 夏书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壶口雷首至于太岳 孔传三山在冀州太岳上党西 正义地理志云壶口在河东北屈县东南雷首在河东蒲坂县南太岳在河东彘县东是三山在冀州以太岳东近上党故云在上党西也 周礼职方河内曰冀州山曰霍薮曰阳纡川曰漳浸曰汾潞 尔雅西南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 国语宰孔谓晋侯曰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洓浍以为渊韦昭注景大也大霍山名今在河东彘县 风俗通霍山言万物霍然大也 杜预注县东北有霍大山史记原过受神人书称予霍大山山阳侯天使也又蜚廉于山得石椁仍葬也 徐广曰霍太山在河东永安县 隋开皇十四年诏以霍山为霍州镇歴代因之号曰中镇 通典霍邑有霍山即职方冀州之镇一名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 元和志霍山一名太岳在霍邑东三十里 唐礼乐志五岳四镇嵗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东岳岱山于兖州东镇沂山于沂州南岳衡山于衡州南镇防稽于越州中岳嵩髙于河南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北岳恒山于定州北镇医无闾于营州东海于莱州淮于唐州南海于广州江于益州西海及河于同州北海及济于河南又曰霍邑有西北镇霍山祠是霍山不列中镇而别称西北镇也 通考太岳在今平阳郡霍邑县即霍山也岳阳即霍山也亦曰太岳 乔宇记繇谷口八十五里至镇下其形势可伯仲于诸岳秀而崒翼拱而嶞庙在山麓庙外皆山分脉合抱以绕其前古松数株如青幢铁干枝皆东向巅去庙尚三十里 尹耕曰冀旧镇霍也分并而恒始镇也 阎若璩曰崧髙维岳谓崧然而髙者维是四岳之山非以太室山为岳名曰崧髙也尔雅撰于三百篇后縁此遂实指崧髙为中岳太史公又出尔雅后并补注尧典曰中岳嵩髙也是殆忘却禹贡之太岳矣将尧有二中岳耶汉武登礼太室易曰崈髙中岳名益显皆为尔雅所误者或曰然则周竟无中岳乎曰周仍以唐虞时太岳为中岳矣观职方河内曰冀州镇曰霍山可知盖自有宇宙便有此山黄帝正名百物早以定五岳之称禹主名山川又从而奠之下迄周秦悉不敢移岂有如武帝以衡山逺移南岳之祀于灊霍山者乎尝爱郑康成注大师乐四镇五岳取诸职方九州之山而徧足少嫌其以岳山为西岳而不以霍山为中岳又嫌其大宗伯注乃袭尔雅杂以嵩髙忘却大司乐注殆由未善读崧高之诗也哉 恒山志禹承四载以行始于霍山徊集五岳唐虞都冀以霍太山为中岳以岍为西岳尔雅所谓岍西岳也 岳祀尚书大传中祀大岳霍山贡两伯之乐焉夏伯之乐舞缦彧其歌声比中谣名曰初虑羲伯之乐舞将阳其歌声比大谣名曰朱干 舜巡四岳中祀大交霍山乐与元祀岱泰山同 夏伯夏官司马弃为之羲伯羲叔之后 赵世家晋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奔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 水经注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事 隋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冀州镇霍山就山立祠及河渎并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埽并命多莳松柏其霍山雩祀日遣使就焉十六年正月又诏东镇晋州霍山镇若修造准西镇吴山造神庙括地志三神祠今名原过祠今在霍太山侧也   唐开元十一年勅霍山宜崇饰祠庙秩视诸侯蠲山下十戸以为洒埽晋州刺史春秋致祭天寳十载封霍山为应圣公 宋干徳六年祭中镇霍山于晋州政和二年封应灵王 元封崇徳应灵王 明改称中镇霍山之神 汉武帝移衡山之祀于霍山郭璞谓在庐江灊县与山西霍山别   千里径在州东二十里霍山下   陶唐谷在州东三十里中有玉泉西流汉书瓒注永安唐城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避暑语殊近俚祝志尧尝逰此 羣峯四合泉独喷丛壑茂林绣错殊状   义成谷在州东南三十里中有水西流名义成渠鹞掌凹在霍山中相传妖蛛鬭龙于此   石鼻谷在州南五里彘水亦名石鼻渠谷中有朝阳洞冬不甚寒   銮铃原在州南十里唐太宗过此挂铃   南坡在州南十五里   圣佛崖在州西南十五里汾水东上有石佛千余金鞍岭在州西十里唐太宗息马缷鞍   风吹岭在州北十五里   观塠峯在州北十五里霍山西上有宣贶真君祠即遗赵襄子朱书者也后人集木于南麓将建祠夜闻召诸村食牛声鸡鸣牛胥逸出比晓木遂移山巅至今南麓有运木迹云观塠当即观阜赵襄子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   北坡在州北十五里   凤栖岭在州北四十里凤栖乡霍山元张藻梁秉钧墓碑己夘按察纳延总军与公南向由回牛凤栖二岭遂下平阳霍州今北郭门外有凤栖桥元元帅程荣建以走凤栖岭道名   回牛岭在州东北霍山金河东南路都总管胥鼎疏霍州回牛凤栖岭诸阨戍卒乞量留侦候   蛤防岭在州东北五十里灵石界以形似名   汾河繇灵石县南闗镇南流入州境经城西又南下赵城县水经汾水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水经注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歴唐城东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汾十里汾水又东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坛山有岳庙庙甚灵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汾水又迳赵城西南   彘水源出州南石鼻谷西流合州东八里大张村古鱼池东十里丘家崖下章丘泉诸水经城西南入汾水经注彘水出汾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又西流迳观阜北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 五朝志霍邑有霍山有彘水【通考金志同】   章丘泉在州东十里丘家崖   圆泉在州东南十五里阴地村   打鼔泉自霍山顶下注 水经注霍太山有灵泉以供祭事鼓动则泉流声絶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灵坛坛前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打鼓义当取此山顶注下声如播鼓其説殊浅   霍泉发源霍山南麓分南霍北霍二渠以溉霍州赵城洪洞田 水经注南霍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涨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方池在州南十五里郭庄村兴国寺下广盈一畞渊邃莹冽引渠溉田入汾   碧玉泉在州西北十里许村崖下   蓝腰沟在州西北三十里灵石界左山右河   三里沟在州北五十里左右大山   邢家泉在州东北三里   龙池沟在州东北三里   罗头泉在州东北三十五里冯村东沟   师家泉在州东北三十里   马跑泉在州东北四十里唐太宗马蹄跑得泉时杜十万以饷师功赐此泉 按马跑泉迹傍山细径当在杜庄村旁 泉蓄为潭所谓寒潭胜概也   轰轰涧源出汾西县西十五里流经城西南入汾水声如雷   玉泉出陶唐谷山半莹洁似玉   山西通志卷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山西通志卷十九   山川【三】   潞安府   长治县   太行山 长治居其巅东界在平顺县   五龙山南六十里高八百四十丈盘踞十二里一峯高十二丈五尺上有五龙殿【周泰记山高二千五百尺】唐志上党有五龙山 十六国春秋西燕慕容永时有五色云见于此遇旱祷雨辄应因置祠以祭五方之神东北一里有小松窊枕岗而踞阜三面胥絶壑断崖北为云梯环山胥茂松李白诗所谓上党碧松烟也樵采者罔敢睨名龙山松 上古十纪二曰五龙纪春秋命厯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遁甲开山图五龙见教天皇【此宜与肤施之五龙山五龙池五龙泉云阳之五龙谷互攷又东南三十里有五龙山高二百二十丈盘踞十六里南连八俯坟四里】张説奉和圣制赐崔日用往潞州应制川横入练濶山带五龙长   百谷山在县东北十三里高三百四十丈盘踞六里石子河经南山峡上有栢谷寺一名柏谷山下有泉与石子河俱经南山峡焉 太平寰宇记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甞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致祭 王基神农庙记絶顶之半廓以石涧俯瞰城郭世传帝甞百谷于兹 明一统志山与太行王屋相接多栢称为栢谷 半崖石上一镵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张去惑恭侍老亲游此至和二年三月初五日志一镵防和甲子四月癸丑时雨小愆将害面麦谷不能殖投隙一祷柏谷佛祠是日雨霑足   小石山在县东五里高一百十丈盘踞五里南连鳯凰山二里   凤凰山二一在县东五里高九十丈盘踞六里南连秋谷山四里一名塔儿岭一在县南五十里高八十一丈盘踞三里   风王山在县东六里高五十四丈盘踞三里南连壶口山五里   壶口山在县东七里高三十三丈五尺盘踞一里南连小石山三里两峯夹峙而中虚形似壶口下即古壶关县治上有平顶寺【明志汉于此置关未覈】师古注壶口山在河东上党 潘炎九日紫气赋序景龙三年九月九日上与羣官壶口山升高时有紫气光彩照日   秋谷山在县东南八里高百二十五丈盘踞三里南连五龙山三十里潞志拾遗秋谷山郡东五里 元仁宗大书秋谷二字以赐李孟秋谷者潞东山而李道复之别号也 姚燧李平章画像序上云未出阁有李道复日侍讲读亲而敬之尝召绘工惟肖其形赐号秋谷命集贤大学士王颙大书之手刻为扁而署其上又侧注曰大德三年四月吉人为山人李道复制   灵泉山在县东南十里山半石洞有淸泉祷雨多应金粟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六十二丈盘踞二里三山二一在县东南三十里高二百一丈盘踞五里一在县西南五十五里高二百丈盘踞五里   佛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壶闗界高三十丈盘踞五里一名佛耳山 刘麟诗佛有骨亦有齿晋岭盘空天下无择胜呈聪露其耳   浮山在县东南五十五里高二百丈盘踞六里上有宝峯寺   雄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高二百二十七丈盘踞四十七里上有三峯第一峯高三十六丈第二峯高十七丈八尺第三峯高十四丈叠嶂起伏似游龙奔马诸峯罗列特为雄壮相传元时有李仙自沁州升举卓剑雄山巅召山下宗族会集拔剑而去山有泉即剑穴也 东山坡有淘水 明李惟馨杜斆章诚结社称防山三老   东山在东南七十里吕柟东山书院记曰东山在雄山乡即俗所谓东岭也仇氏族居于此乃于雄山之东岭建书院焉凡东山之水皆趋聚横池有格心桥   羊头山在县东南七十里高百四十三丈盘踞四里南连三山袤十三里南坡连高平县界山下有淘金河   雄东书院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高一百十五丈盘踞五里内连四贞山东连壶闗县山   鸡呜山在县东南八十里高一百七丈盘踞四里当郡之界鸡鸣两界皆闻有鸡鸣水 地形志壶闗有鸡鸣岭一名大山   南云山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六十丈盘踞四里南连高平县界上有九江庙   二仙山在县南四十里高百四十八丈盘踞三里南连五龙山十三里上有宝云寺   鹞子山在县南六十里高四百九十九丈盘踞十九里西北山麓有济渎庙神座下涌泉殿前环五色鱼池   八谏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下有八谏水 长平之役赵军中有八谏而死者故名   石佛山在县南七十里高四十丈盘踞三里上有石佛殿   南泉山在县南七十里高百八十丈盘踞十里北山凹炉平沟涌泉流入八佾河   玉泉山在县南七十里高二百六十丈盘踞八里天台无影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高六十九丈盘踞二里四周平坦日出入胥无影土人传娲皇炼石地名望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