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 第 38 页/共 55 页
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 义行》
1101 戴联镳,字侣云,(清婺源)长溪人。修职郎衔。少读书,屡试不售。投笔就商,积有余赀,勇于行义。村外石桥圯坏,镳创议更造,费不下二千金,倾囊补阙,约垫银五百有奇。他若周急赈贫,运米平粜,修路建亭,均偕族人襄助。
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 义行》
1102 叶上林,字启文,(清婺源)朗湖人。贡生。赋性恂谨,中年贸易岭南,家渐裕。自持俭约,遇善举则慷慨不少吝。杰坑朗湖新岭以西云庵永丰桥,皆独立修造。他如捐建祠宇、恤灾户、施棺木、造义渡,纷纷义举,至今称之。
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 义行》
1103 余源开,字碧泉,(清婺源)沱川人。五品衔。少家贫,长服贾渐裕。兄窘迫,悉以祖遗产畀之。有侄飘流海外,出重赀访归,资其生计。支祠毁坏,捐金营葺。文社废弛,输田振兴。里东韦石岭欹仄难行,独力修平,并置租煮茗济渴。他如创义祭,建石桥及考棚、城垣均输助襄成。郡守马额以“见义勇为”。享所八十有五,大学士曹有“齿德俱尊”之赠。
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 义行》
1104 滕昌檀,字仲煌,太学生,(清乾隆婺源)方邱人。心存利济,惟日孜孜。居乡倡首输赀置田,备修河桥,行之二十余年,至今保固。经商之景德镇,设同仁局、施棺裒,并置义冢。先是,议建新安会馆,部署难其人,众推檀,檀竭力筹画。阅十二载,竣事,奉朱子入祠。
光绪《婺源县志》卷32《人物 义行》
1105 詹隆梓,字怜望,(婺源)庐源人。国学生。随父营昌江瓷务,事必禀承周详,勤谨侍继母,克供甘旨。与弟揖皓首怡怡。尝经理新安书院,量入为出,介然不苟。道光年间,景镇荐饥,董办捐赈事宜,宪大称其能。浮梁东西道及本里河岸倾圮,捐赀造成坦途。修葺高奢石堰,首捐巨赀,数劝众输助襄成。弟楫,字汝舟,国学生。贾襄垣,助造南关大路,捐四百余金,人谓“二难济美”。
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 义行》
1106 洪德税,字尚微,(清初 婺源)轮溪人。性仁厚,急人之患,即倾赀不惜。客京口,见江流风飙,折楫摧舟,慨然捐数百金,买田三十亩,糈渡江拯溺者,名救生渡,刻石金山纪其事。六合城圮,捐千余金浚筑,六合之人德焉。又以清华孔道,夏月水涨,舟渡为艰,欲建石桥便行旅,会疾革未及举。子益善承父志,鸠工董役,凡历三岁,费逾二千金无吝色。贫称贷者不责偿,父遗券百余纸,人称是父是子云。
光绪《婺源县志》卷31《人物 义行》
索引:
224 270 271 347 351 356 357 396 416 438 499 516
51852055556256771575976579796710121022
1031 1041 1151 1164 1248 1343
第五节 扶孤恤贫等“义举”
1107 汪大浚,号仰源,(明休宁)斯干人。尝商于徐之沛。济急周乏,贫不责偿。以庶出,拮据成家。举财产之盈余,悉听嫡母公之弟。由成均,除山西盐幕,委比逋课三千余金,备鞫情苦。大声曰:“官以恤民,而忍毙贫民命乎!”即将沛所积著尽以代偿,鹾使闻而贤之。
康熙《休宁县志》卷六《人物 笃行》
1108 汪大浚,号仰源,休宁斯干人,庶出也。以善贾起家,举财产归嫡母,以公之弟。后由成均,除山西盐幕,委比逋课三千余金,大浚鞠其情苦,叹曰:“官以恤民,而忍毙贫民命乎!”即举家所积著尽以代偿。鹾使闻而贤之,因询其子何业,遂以子伟文录呈,大为称赏。后退居林下,少有辄施予,临终检负券数十纸,付之一炬。
康熙《徽州府志》卷15《尚义》
1109 公讳星,字惟玉,号一石。少攻举子业,有声,一再试勿售,遂弃帖括,佐父廷行公为三湘七泽游,服勤左右。事继母、庶母尤以孝称。至平生捐粟焚券诸善行,未易枚举。其最著者则协造岩镇水口浮图及凤山台事,尤为不朽之迹。……公生弘治壬子,殁嘉靖乙卯。
《新安张氏续修宗谱》
1110 (李廷芳,字懋声,号冲源,明嘉靖万历间婺源人)遂卜居金陵,握奇赢杂驵侩中,范身轨物,遇事持大体,不规规于小利,故同侪往来者,惮其严正,而服其练达,有先辈典型,称为冲源先生。家日益起,声日益著。与留都诸缙绅游,皆以行谊相推重。……每遇故旧之贫,量材贷之,俾治生,不较子利,故一时藉以起家者不可缕举。耻博好施名,而大义所迫,至捐重金不惜,小而馈遗周恤,凡所往来,未尝少失,都人士皆啧啧焉。其有称贷不能偿者,虽不显为焚券,竟置勿问,计数千金,有长者风。
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 仲父光禄寺署丞冲源先生行状》
1111 汪光晃,(明)歙人,以服贾致裕。专务利济,族中茕苦者,计月给粟。设茶汤以待行李,制棉絮以给无衣,施医药以治病人,设义馆以教无力延师者,岁费凡数百金。又每岁施棺,行之数十年,所费以万计。
道光《安徽通志》卷196《义行》
1112 君名奇相,号方山,自幼豪宕卓越,好善乐施。缵世业贾安潜之巨镇,资用饶裕。综理家政,秩然有条,重裕后昆,雍然有度。而交友以信,饮人以和,接缙绅士夫以礼,济饥馁以粥,掩暴骼以棺,还券以慰逋负,散财以给窘乏。至于修道路,造亭桥,诸所善果靡不仗义为之,不少吝。(奇相生弘治丙辰,殁隆庆辛未)。
休宁《方塘汪氏宗谱 周德堂记》
1113 朱楷(明人),字子瑞,(休宁)鹤山人。早失怙,遵母命[以]盐策起家。寓淮邸,有同舟少年与舟子忤,误伤其肾,舟户忿,执禁之官,阴欲毙伤者,坐偿。楷捐百金恤舟子母,谕止之。躬同舟子寝食,出少年于禁,人高其义。
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 笃行》
1114 (陈)处士讳世琅,字惟用,号两池(明末休宁人)。家殷饶,好行其德,姻族家贫乏者恒贷之,贷而不克偿者,取其券焚之。恺悌慈祥,一乡之人罔不称为长者。
休宁《陈氏宗谱》卷3
1115 王廷柏,字闻于,(清初婺源)淇源人。性豪迈不羁,贾游江湖,手致饶裕,绝不作悭吝态。偶有一诺必践,凡属知交无不沾其余润者。以慷慨故,晚竟囊无长物,而伉爽之概不减曩时。遇好友而贫者,犹称贷以赠之。淮扬间有王救贫之目。
光绪《婺源县志》卷31《人物 义行》
1116 汪雅会,字清卿,(清休宁)西门人。八龄失怙,事母至孝,于二兄可铭可钦。总角时,已力行古道,长而遍游四方,重然诺,好施予,片言解纷,多依厦庇,江浙间义声口碑焉。且以惠及人不责其报。……子侄中绩学工文者力为培植,必玉于成。至葺祠裕祀及造梁、赈饥,力行不怠,族党称之。
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 笃行》
1117 雍正七年歙绅士《公输旧粮碑记》,知县事会稽汪文坦撰。(碑文略)捐输者……商于淮者吴莲州、吴恒源、吴云上、吴邦伟、吴嘉义、吴公裕、吴聚国、吴基本、吴公泽等。
《非南志》第10册
1118 朱允汲,字得修,(休宁)西涌人。贸易于上海。乾隆四年,海啸淹没者无算,允汲首捐赀罟尸棺殓,置义冢掩埋数千余棺,上海令王通详制军尹,给额曰:“克暝仁善”。
嘉庆《休宁县志》卷15《人物 尚义》
1119 俞焕,字文光,(清婺源)长滩人。自少倜傥,比壮以赀雄吴楚间。积而能散。于饶州、苏州、金陵输建会馆;于芜湖立虫枭矶庙,修鲁港堤。事载《太平府志》。其客金陵最久,乾隆丙子荐饥,施裒置义冢,癸未捐修城工,费皆不赀。迭蒙议叙,后历阶至盐运同知加二级,授中议大夫。其归于乡,则有若捐修郡县文庙,造远祖纵公祠、鼻祖昌公墓祠,先后输赎始迁祖彦勋祠租,其费逾巨万。他如桥梁道路,所至好施难以枚举。壬辰,年届七十,呼子孙来前,折券弃债,不下六万金。至今称义举者必于焕首屈一指云。
光绪《婺源县志》卷32
1120 (歙县江承东)乾隆辛酉,岁饥,棚民芾集汉阳,时公总汉皋匣务,密遣子侄,于除夕每棚暗给银钱,同辈有仿而行之者,全活甚众。凡徽人游汉上者,多得帆助,周贫济困不惜多金,间有殁于客邸,丧不能归,必解赠恤以返其榇,凡诸义举难更卜数。
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敕授儒林郎州司马覃恩赠文林郎湖北竹溪县令承东公传》
1121 鲍起正,字丹忱,(歙县)棠樾人。乾隆十四五年,岁荐饥,逋赋者追呼相望,起正辄代输得无扰。县令王鸣颜其居曰:“惠及乡闾”。起正服贾养亲,母老多病,妻吕氏承欢色养,三党无间言。邑令张佩芳旌曰:“孝义礼宗”。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 义行》
1122 江可烈,字功运(清乾隆婺源)龙尾人。贡生。少贫,经营浙江,渐充裕。……于杭之南关倡建徽商公所,挥千余金。族有祖祠倾圮,捐赀重建,费亦如之。又施棺木,葺祖莹,沿途平粜,义举多端。邑侯俞赠以“古道照人”之额。
光绪《婺源县志》卷32《人物 义行》
1123 汪之机,字锦文,岩镇人。贡生。少失怙恃,哀毁如成人。事继母孝,教育二弟成立,葺宗祠,定祭礼,族党诸义举踊跃赴之。服贾襄樊间。乾隆十五年,襄阳大饥疫,道诠相望,机施裒数百具。所居苦隘,别筑室以居其子,而与两弟同守故庐,曰:“吾兄弟久安于此,不可皓首离也。”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 义行》
1124 李文耀,(黟县)英村人。乐善好施。商于河南光州,道庐江遇孝感县人病,欲急还而无资,耀倾橐以给。其人后至光州,以百金报耀,耀不受。同乡商其地者,耀每拯其困,值寒食,祭客死之无后者。居乡建官田、坞口石桥,修太平县周家岭。
嘉庆《黟县志》卷7《尚义》
1125 汪士良,字千石,(清休宁)凤湖人。少贫,服贾楚汉四十余年,积赀四千余,尽为吴某所负。嗣吴因他债被控,官追甚急,复赠金周之。有侄失怙恃,抚如己子,为之授室分赀,俾谋生业。倡立急公会,输税课数十年不怠。
嘉庆《休宁县志》卷15《人物 乡善》
1126 程森(清乾嘉间婺源人)……长兄贩木负债数百,既代偿,复给数百金于其子,以资贸易。久客金陵,流落者,给之归;负本者,焚其券。将老又属其子,检孤寡贫难积券数千金,毁弃之。
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 义行》
1127 鲍廷,字奂若(歙县人),贾于湖北之武穴镇。诚信笃实,为人排难解纷,人多敬服。尤乐施予。先是,徽人之客于湖北者,殁不能归丧,日久多暴露。嘉庆十六年,廷倡率同人立归榇局,路费葬资皆取给,其死者亲族或无男子,或虽有而幼稚者,则募人归其榇,且以葬资畀其家。无主者买地为义冢瘗之。并广为劝输以垂永久。时婺源朱庆光、任武黄同知亟称之,亦捐俸以助,行之不废。乡人皆颂其德。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 义行》
1128 王立本,字培滋,(黟县)城东人。监生。性孝友,家贫,贸易湘潭、芜湖两地。仗义疏财,所至贤豪长者,乐与之游。湘邑有念佛林,前明战场地。嘉庆十八年,大水,白骨暴露,本恻然捐赀百金,邀同志集千金以外,本董其事,筑土掩埋,不惮劳苦。又于二十一年买土名大坞地,税二亩余,与族人贫窘者埋葬。
嘉庆《黟县续志》卷7
1129 汪景霖,字两朝,(清黟县)岭下人。事母孝,事兄惟谨。尝客江右,有邻家夜哭达旦,霖问其故,答以负公私债,将鬻妻以偿,不忍别耳。霖倾囊与之,邻夫妇获全。友有难,破产以救。常莛恤族人之贫乏者。
道光《黟县续志》卷7《尚义》
1130 李正杰,字位丰,(清道咸间)严田人。兄随父贸易信州,杰理家政……邻近逋负五百金,空乏者杰焚其券。捐金修祖祠,置祀产,兴文会,义举殊多。
《婺源县采辑 义行》
1131 查世祈,字引年,国学生,凤山人,性纯厚……初家贫,经商江北,稍裕好周济,在亳捐造会馆、置义冢,家居造祠修路,建亭成桥,不惜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