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 第 34 页/共 55 页

975 汪嘉树,字滋荣,古城关人。贡生。父登泽,以厚德重于乡闾。太守明晟延为乡饮宾。晚年生嘉树,攻举子业,以新老又鲜兄弟,年十六服贾以养亲。曾两修支谱,代输本图积逋,证西关伟路。先世自葛川迁古关,支祠未建,奉神主于厅事。乾隆十五年毁于火。嘉树驰归,即规度旧基,建祠供奉。十六年夏,旱,米价骤增,有劝辍工者,曰:“先灵未妥,吾眠食俱废,且古人有以工代赈者,吾反停工乎 ”然力实不支,至于鬻田称贷。祠成而仍饥,有食观音粉者,见之恻然。复转粟桐江,减价平粜。二十一年孝丰饥,倡捐设厂煮粥以赈。他如周亲族,助丧葬事甚繁。浙省官吏及本郡邑守令皆给匾嘉奖,太守何达善载其名于平粜碑记,复登之彰善坊。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 义行》 976 朱钟元,字万初,(清休宁)长丰人。少功举子业,为谋甘旨弃儒学贾,后以盐旬起家。性孝友。尝倾橐捐重赀建造祠宇,复捐祭田以充祀产。他如扶孤恤寡见义必为,不遗余力。例授儒林郎。     嘉庆《休宁 县志》卷15《人物 乡善》 977 江应萃,字叙五,(清婺源)江湾人。兄弟六,萃居三。因贫,往浮镇为佣。积累有赀,自开磁窑,念兄弟株守,贻亲忧,遂以陶业基本让诸昆季,俾克成家。更为次兄绍嗣抚孤。族亲鳏寡废疾者,成养终其身。重建宋忠翼郎祠,助祭田。乾隆二年始行社仓法,首举社长,五载报效,藩司以“望重乡邦”褒之。尝举宾筵。     光绪《婺源县志》卷28《人物 孝友》 978 西溪南奉宸苑卿吴禧祖,中宪大夫吴之腾、吴之骏,资政大夫吴邦佩,赠编修吴邦伟共捐银万数缗,置田千余亩,岁收其入于季春孟冬之月给其族颠连之无告者,助丧助葬,立法于范氏义庄,事始于乾隆之三年,田购于宣城之水。     《丰南志》第10册    按:据光绪《两淮盐法志》卷6《王制门 德音上》载,吴禧祖乃两淮盐商。 979 吾汪氏支派,散衍天下,其由歙侨于扬,业鹾两淮者则尤甚焉。居扬族人,不能岁返故里,以修裉祀之典,于是建有公祠。凡值春露秋霜之候,令族姓陈俎豆、荐时食,而又每岁分派族人专司其事。数十年来,人物既盛,而礼文器具未尝稍弛。     《汪氏谱乘 叙》 980 俞铨,字以湘,(清咸同间 婺源)龙腾人。候选中书科中书。幼失怙,性耻书史,后经商赀裕,为支祖立祀田祭扫,修葺本支谱牒,凡先茔未妥者卜吉安葬,费不下千金。客金陵,见义冢倾颓七十余所,雇工掩埋。上新河俞家茶亭,亦输赀修整。本里水口禅林被毁,倡捐银二百两,经理重造。至于济团饷,助军需,均有捐款。值岁杪。给米给衣,贫乞多赖之。子利邦候选巡检。     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 义行》 981 (胡孔昭清咸、同间婺源清华人,贾于施南、黔江)值岁大耸,死亡相枕籍,昭悯焉。以所积俸金储谷百余石平粜,继尽所藏以尽之,饥民多赖全活。归家见宗祠倾祀,集众议修,倡捐二百金,由是群相激劝,鸠工庀材,昭董其事。辛勤三载,栋宇焕然一新。     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 义行》 982 程世德,字明友,(清婺源)溪头人。幼贫。长贸易江右,勤俭成家,见义不吝。祀厅被毁,慨输五百金襄成。族中创立文会,输租数十称资助。     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 义行》 983 俞大霭,字元晖,(清婺源)新源太学生。……旋商黔楚,获赢余,悉均诸兄弟,毫无私积。……远近祖先,俱置墓田、隆祀典,殁前三日,犹捐百余金,资贫族生计,人甚德之。     光绪《婺源县志》卷28《人物 孝友》 984 吴永钥,字金声,(清婺源)梅溪槎坑人。幼失恃,佣力供甘旨。常得父欢。后往汉镇业贾,值水灾,钥雇舟救援,全活甚众。尤笃根本,修祀厅、葺宗谱,所费不下五百金。又太尉庙之石桥,十九都之孔道,均捐修百数十缗。昆弟窘急,资给之。孀娣乏嗣,衣食之。善行不一其事云。     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 义行》 985 程邦灿(清婺源人)……兄弟五人,父常以不能婚教为忧,灿体亲志,克自树立。服贾粤东,获奇羡,悉归父母。诸弟授室后,各畀生业,协力持筹,家业日起。父见食指繁,命析著,灿请缓,率弟建家祠,始议分。弟欲拨公产以酌,坚不受,推让之谊无间人言。以子文桂诰封奉直大夫。     光绪《婺源县志》卷29《人物 孝友》 986 余鼎氵,字蕴高,贡生,沱川人。性敦厚,遇侮不较。弱冠,习举业,师门以大器许之。嗣因胞弟早世,弟妻青年矢志,氵恐家贫无资,遂弃儒服贾,家渐裕,……尝念先世祀典多缺,独捐资置产,俾皆俎豆弗替。支祖未有祠字,氵独力创建,总费数千余金。     《婺源县采辑 义行》 987 章必泰,(绩溪人)。一名善津,字体舒,号苏桥,一号南峰。性嗜学,喜吟咏,隐于贾,往来吴越间。凡名山胜迹无不游览,兴至辄吟诗以纪其事。尝因收族访谱,遇福建浦城宗人名汉者于吴门,道及南峰宗绑重建事,于是相与刊发知单,遍告四方诸族。偕兄必达,协力捐输,以为将伯之助。厥后诣浦城,查阅统宗会谱,与西关谱有无异同,并录艺文之未备者以归。详见所撰《闽游记事》。前田汪氏未及于归而殁,为迎其柩与父合厝。东山书院鼎建,自备资斧,襄蒇其事,名邀嘉奖,邑建考棚,捐银二百两以助。     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988 巴源立,字于礼,(清歙县)渔梁人。父庭鹏贾于外,殁。母黄氏矢志抚孤,太守江恂以“松性筠心”旌其门。黄时勖子以善,源立奉教母惟谨,以孝称。堂葺祠宇、置祀产、修渔梁至郡治河石栏及紫阳桥诸善举。以子树蕃赠通奉大夫。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 义行》 989 黄以祚,字若周,(歙县)潭渡人。性孝友,睦宗族,重交游。尝捐金修其远祖芮庐墓地,建孝子祠,并葺里中墓以百计,立碑表之。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 义行》 990 汪元恂,字唯实,(清末歙县)岩镇人。少孤贫,胼胝憔悴,逐什一之利,业渐饶裕,庀材伐石,筑广厦于里之西偏,以处周亲,凡三百六十四步,纵而南向者三,横而东西列者六,中敞为堂,前旷为场,面对颖溪,架梁于其上,题曰:“仁济”。郑参政以“尚义”二字额其闾,大理知府郑恭为作《义宇记》。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 义行》 991 族内贫穷孤寡,实堪怜悯,而祠贮绵薄,不能恤,赖族彦维佐输租四伯,当依条议,每岁一给。顾仁孝之念,人所同具。或贾有余财,或禄有余资,尚祈量力多寡输入,俾族众尽沾嘉惠,以成巨观。     《茗洲吴氏家典》卷1 992 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族众或提携之,或从它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勿使游手好闲,致生祸患。     《茗洲吴氏家典》卷1 993 马禄,字天祥,(明祁门)城北人。家贫,父病,尝负薪易直求医药,终夜侍卧侧,不即私寝者数月。长力商,客常州。……嘉靖戊午,修学宫,禄自投牒输三百金佐费。家置祭田,修六世以下坟冢。     《祁门县志 人物志》 994 李秀,(明祁门)严源人。性好义,少操奇赢术,为贾真州,赀致大千,往往以济人为事。邑学宫圯,议修复,秀捐金佐用,官义之,至今春秋祭扫胙肉。家祠未建,秀独力创成。助祭田,祀祖先。其他为善于乡,济贫乏、赈岁饥、修造桥梁道路,善迹可纪者甚多,细不胜书。     康熙《祁门县志》卷4《孝义》 995 (鲍肯园,乾嘉时歙县人)生平好施,独不喜建佛堂道院。其乡有两书院,一在城内曰“紫阳”,一在城外曰“山间”,并垂废矣。公慨然与乡士大夫作新之。以状白盐使,请援扬州安定书院例,出库金增诸生膏火,自以私财白金三千两益之,于是城内之紫阳书院成,又出白金八千两自置两淮生息,以复城外之山间书院。……嘉庆三年,独力捐赀筑水射以当其西南障之,使东藉湍悍以刷久淤之沙。……扬州至康山以西,至钞关北,抵小东门地彭下,街衢水易积,为之易砖为石。淮之盐艘涉江湖,不幸遭风沉溺者,例责其人补运。公建议一商舟溺,则群商攒助,谓之津贴。当事者义之,下其法为令。公前后义举及所置力盐务中事,非可一、二数,大率类此。     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 996 (鲍肯园)嘉庆六年十月十七日年五十九,以道衔恭祝高宗(乾隆)纯皇帝八旬万寿,特恩加顶带一级,以子勋茂官,累遇覃恩,封至中宪大夫,掌山西道监察御史。 ……生于乾隆八年三月十八,卒于嘉庆六年十月十七,年五十九。     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 997 鲍志道,字诚一,(歙县)棠樾人。幼习儒业,以家贫就盐旬。怀独行君子之风,矫革盐商侈汰旧习。敦本好义,捐银八千两,增置城南紫阳书院膏火。偕曹文敏公倡复古紫阳书院,出三千金以落成之。建鲍氏世孝祠,增置祀田,以奉祭祀。为族中诸节妇请旌。倡设淮南津贴法以利众商。筑东河水射,修造古虹桥。筹男女两惠济堂经费。置义辨、义学。其他诸义行甚多。歙人感其德,里祀紫阳书院卫道斋。嘉庆十年,奉旨崇祀乡贤祠。     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 义行》    按:“淮南津贴法”指盐船覆溺者,众商津贴之。事见《国朝耆献类征》卷458《鲍志道传》。 998 吴殿麟《重修古紫阳书院记》言:(朱)文公少尝读书于郡之紫阳山。理宗淳绑间,郡守韩补,奏请建紫阳书院于城南以祀之。已而其地屡迁,然大率在城以内。其建于紫阳山者,自前明正德己卯郡守张芹始,今其山书院尚在。建于歙学之后者,自正德庚午郡守熊桂始,今颓废久矣。皇上御极之五十五年,予告终养。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曹文埴,具以书告:歙绅士之在扬州者,愿共捐金兴复之。复约绅士请于所司,于盐旬之例应动支者,岁捐白金三千七百二十两,为多士久长脯修之费,是院兴而后两书院之旧复矣。先是书院皆旋建旋毁,惟此两院最久而著,而歙学后之院,视在山者又先焉,故曰古紫阳书院。在山者董于官,在学后者董于绅。     《歙事闲谭》第10册 999 (歙县县学)乾隆五十五年两淮商人捐资重建,名“古紫阳书院”,邑人曹文埴昌其议,鲍志道协其筹,程光国董其事。     民国《歙县志》卷2《营建 学校》 1000 (两淮盐政全德记曰)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商之地海内无不至,以业盐于两淮为最著,其大较也。紫阳书院祀宋太师徽国文公,始在城中,继迁城外,师儒弦诵,常数百人。乡士大夫黾勉有无,以给其用,岁积而政迁,人日以多,财日以少,则其道将废。歙人之在两淮者曰封内阁中书舍人鲍志道思假手以振其绪,而物力方敝,无由旁及。是时余再奉使,复临两淮,舍人精心佐计,完物争时,张弛万变,期年而转输通利,藏积饶溢。遂合同人,请诸官,于杂项之隶淮南者,岁支银三千七百二十两为之助。     《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 学校》 1001 丁未余(曹文埴)告养归,……越五年辛亥,乡(歙县)之业鹾淮南者,邮书于余,谓书院之人才日盛,思欲拓其学舍,以增其人,厚其廪给,以励其志。拟由鹾务中经营其度支之费,至若定经制善始终,则惟我是赖。……余于是寓书淮扬诸君子,而与诸绅至其地,相其阴阳,卜吉经营,期月告竣,名曰“古紫阳书院”,志始也。     民国《歙县志》卷15《艺文 古紫阳书院记》 1002 黟邑碧阳书院,嘉庆十六年(1811年)前令吴君甸华谋于邑中人士,裒费建成,并以余银六万两分发盐典生息,计岁入息金三千六百,以为延请山长修金、生童住院膏火,而邑中之应乡会试者于此中给以资斧,其他诸用亦各条分缕析,预防流弊。     道光《黟县续志》卷15《艺文 碧阳书院复旧章记》 1003 舒大信,(黟县)屏山人。……经商江右,置义辨四处。乾隆十六年,岁歉,在籍买米平粜。修村口至城路,修东山道院,旁置屋十余楹为族人读书地。邑人议建书院,大信存二千四百金助之。其生平所修造:五云庵、东岳庙第三殿、广安寺正觉堂及他桥亭道路,又于江右施棺木,设渡船,掩助赈,类多义举云。     嘉庆《黟县志》卷7《人物 尚义》 1004 孙有眦(婺源人),……弃儒就贾,赀渐饶。建祖祠、立圭田、修祀典、葺宗谱,族之贫乏者周之,溺女者拯之。遇岁荒,赈饥平粜。置租兴社课文及襄建本都书院,京师文明会,均领袖捐赀。道光乙酉、丙戌修邑志及造文庙、考棚,倡输千金;工告竣,费缺,复捐五百金。其侨金陵捐助江南北诸会馆,独造万福庵河桥,时有孙善人之号。     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 义行》 1005 江茂星,(清道光间人)居(祁门)西乡十八都,江为(郑世)昌店伙,自奉俭约而好义,有昌风。每岁辛资余赢积铢累寸数十年,得钱两百缗。当昌之捐助乡试卷费也,心窃慕之,遂将所积倾囊附焉。     同治《祁门县志》卷30《义行》 1006 程君尚隆,字绪三,黟县人……(父死,兄业儒)。君以家政自任,年十四就贾,使兄得一意为学,游庠贡成均。久之,家渐裕。每使析产,君恻然,言兄食指繁,必合乃相济,母鉴其诚,罢议。母殁后十年,兄子女毕婚嫁,老屋隘甚,不得已乃始分宅居。兄病笃,医疗罔功,哭祷三昼夜不绝声,兄竟瘳。女弟适某,家贫,君与兄岁月周之,没齿无间。君兄弟皆俭约,而黟之善举事业必踊跃捐资,若书院、军饷、义冢掩骼之类,或共为之,或独为之。……士或寒而才,君成之不使人知。焚券几千金,嘱子弟勿向故纸觅衣食也。忠信谦恭,人咸悦服。黟之君子汪文台、王以宽、汪浚、汪承恩、程绶皆与君道义交,虽早年发箸,不废典籍,尤精左传三史,皆能贯串。为宋儒学,辑《修齐格言》四卷。……     同治《歙县三志》卷15(四)《艺文志 人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