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 第 329 页/共 437 页

童金,字子丹,慈溪人,杜洲先生之孙也。至元间,以才能荐,授进义副尉,岁督海运。秩满,扁所居曰「一间」,即先庐侧筑室百余楹为义塾,割腴田四顷,延名师以淑来学。(参《两浙名贤录》。)   ◆杜洲门人   堂长曹懋山先生汉炎   曹汉炎,字久可,慈溪人也。慈湖、杜洲二院堂长。(补。)   高士严草堂先生畏   严畏,号草堂。亦杜洲之徒也。(参《鲒埼亭集外编》。)   (梓材谨案:先生慈溪人,绍熙年右榜进士,谢山称之曰「高士」。)   ◆曹严讲友   文洁黄于越先生震(别为《东发学案》。)   ◆同庵门人   直言张荃翁先生端义(见上《慈湖门人》。)   ◆马氏家学   马先生燮(见上《慈湖门人》。)   ◆王氏门人   锺先生季正   锺季正者,乐平人也。从王琦游,尝跋慈湖谢过遗墨云:「慈湖以订顽二字用诸文告,先生谓:『良知良能,人皆可为尧、舜,请无以顽斥。』慈湖亟改,自谢不谨。呜呼!今之令有慈湖否﹖今之友有先生否﹖」(补。)   ◆邵氏家学   教谕邵顾斋先生大椿   邵大椿,字春叟,寿昌人也。号顾斋。(梓材案:谢山原稿作顾斋之子,此从《严陵志》改正。)所著有《四书讲义》。官为龙游教谕。元初,士子宗之。(补。)   ◆玉成家学   荐举薛先生璩   薛璩,字叔容,平阳人也。其父受业于慈湖,而先生所著《孔子集语》二十卷。又着《宅揆成鉴》,尝进之朝,时人称之。(补。)   (云濠谨案:温州府志:「先生名据。淳佑闲,台省交荐,赐出身。尝为《天保釆薇末议》二卷。」)   ◆独善续传(象山四传。)   教授史果斋先生蒙卿(别为《静清学案》。)   ◆自然家学   教授夏大之先生溥   夏溥,字大之,自然先生仲子。博通经学,兼工诗,为安定书院山长,一以安定学规课士。迁龙兴教授。郑师山学于淳安,自言得大之启发之功。赵东山亦尝师之。其诗自成一家,当时称为夏体,而东山谓其大似诚斋。师山亦称其古文。先生在龙兴与道园善。(补。)   夏先生清之   夏先生潜之   清之,潜之,大之兄弟,皆承家学。(参《严陵志》。)   ◆大之同调   修撰吴朝阳先生暾   吴暾,字朝阳,淳安人也。八岁能诗文,留心性理之学。严陵自融堂讲学后,弟子极盛。入元,则夏自然为大师,而先生接之而出,以《春秋》教授,成泰定进士。其官番阳也,土贡皆以金,然非滇中叶金则不中格,民苦之,先生力言于朝,始得以常金入贡。升镇平尹,兼知军事,转峡州路经历,所至皆有声。未几,解印绶去,授徒讲学,以终其身。追赠翰林修撰。先生弟子最盛。郑师山之侍其父于淳安也,受业三年,其后师山虽为朱子之学,然追溯生平得力,必曰自朝阳先生云。所著有《吴修撰集》。(补。)   隐君洪复翁先生震老   洪震老,字复翁,淳安人也。私淑慈湖之学。延佑中,以荐入上都。与时相书,陈时事,鲠直不讳。已而弃去,隐居不仕。讲道授徒,尤长于诗,有曰:「白波九道自流雪,青玉一峰长拄天。」世盛传之。所著有《观光集》一卷。郑师山之学于淳安也,尝曰:「朝阳先生,吾师之;复翁、大之二先生,吾所资而事之;本一,吾友之。」(补。)   ◆杨钱续传   隐君陈静明先生苑(别为《静明宝峰学案》。)   知州宋先生梦鼎   宋梦鼎,字翔仲,淳安人也。私淑慈湖、融堂之学。至顺进士,累官知奉化州。(补。)   举鲁岐山先生渊   鲁渊,字道源,淳安人也,学者称为岐山先生。私淑慈湖、融堂之学。成至正进士,出为华亭丞。新安失守,行省檄先生与监郡脱脱引兵而西,焚贼垒六十余,遂会大军于新安,与富山巡检邵仲华共守豪岭。贼再犯,众惊将溃,先生以忠义相激,始定。已而终败,为贼所得,守节不屈,被羁于白石源,先生吟咏自若,豫作自祭文,誓以必死。其后贼败,先生得逃,复归华亭,以《春秋》传学者。起为浙江儒学副提举,以疾归。洪武初,累征不起。所著有《春秋节传》、《策府枢要》。(补。)   教授洪先生源(附子玙。)   洪源,字子泉,淳安人也。私淑慈湖、融堂之学。洪武中,以荐举入太学,授安仁教谕。其谓诸生曰:「讲学须明,闻道须行,无鹜于外,以叨虚名。」历滁州、邵武、福州,学者极盛。侍郎玙,其子也。(补。)   ◆宋鲁同调   司训张书隐先生复   张复,字明善,淳安人也。德性宏毅,尤精《春秋》之学,太守陋为学宫司训,学者称为书隐先生。所著有《春秋中的》一卷。时与吴朝阳、宋梦鼎、鲁道原齐名,曰「四先生」。(补。)   ◆默斋续传   洪本一先生赜   洪赜,字君实,其后字本一,淳安人也。淳安自融堂为慈湖高弟,而先生之族祖梦炎亦登其门,故淳安之士,皆为慈湖之学。先生少肆力于群书,延佑中,慕太史公之所为,将北游燕、蓟,以求中原文献之盛,涉江抵维、扬,有感而止。归而游于杭、越之间。周仁荣、杜本、柯九思、张翥皆名士也,雅重先生。柯公为文宗所向用,以书招之,欲以国子助教处之。先生答曰:「严陵山水以子陵显,吾将买扁舟、荷草笠以追其躅。」至正十二年,平章以兵讨红巾于新安,将校欲自淳安以西即籴兵以树威。先生上谒,为陈胁从罔治之说,所以招徕人心。平章是之,欲留先生以自助。力辞不得,乃往,甫一日,竟以疾归。是冬,元帅退军新安,先生上书谓:「自新安至淳安,一却二百里,非古人退无疾走之谓。幸而寇不我追,若乘胜而来,我之退,何时已。」又说以单车克复新安之策,不能用也。先生为学,要于本领端厚,不使支离曲碎,破坏心术。尝语学者曰:「为学当以求仁为先。圣人言仁虽多,然皆因门弟子之问,随其浅深高下而答之,独『里仁为美』以下七章,皆夫子之所自言,门人以其序而记之。知记言之有序,则知求仁之有方矣。」其说甚长。其所著曰《庸言■》,诸经皆有考释。郑师山方游淳安,与先生善,自谓得往复讨论之功。其后再见于钱唐,师山已为朱子之学,渐不同矣。然师山铭先生之墓,则曰:「是天下之公言,不以此而废彼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