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44 页/共 90 页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先将以下十七字。原本缺。今据宋本。及徐沈尤本补之。程本金鉴。作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卢本。五升。作六升。)   〔尤〕纲目。戎盐。即青盐。咸寒入肾。以润下之性。而就渗利之职。为驱除阴分水湿之法也。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中 中。)   〔尤〕此肺胃热盛伤津。故以白虎清热。人参生津止渴。盖即所谓上消膈消之证。疑亦错简于此也。   喻氏法律云。按此治火热伤其肺胃。清热救渴之良剂也。   故消渴病之在上焦者。必取用之。东垣以治膈消。洁古以治能食而渴者。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沈〕此亦非真消渴也。伤寒太阳阳明。热邪未清。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胃热下流。则小便不利。故以猪苓汤。导热滋干。而驱胃邪下出也。文蛤散。猪苓散。五苓散。凡四条。编书者误入。   〔尤〕按渴欲饮水。本文共有五条。而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为其水与热结故也。一用猪苓。为其水与热结。而阴气复伤也。其水入则吐者。亦用五苓。为其热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则用文蛤。为其水消而热在也。其口干燥者。则用白虎加人参。   为其热甚而津伤也。此为同源而异流者。治法亦因之各异如此。学人所当细审也。   卷三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   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肿。( 。千金。作浮。如鼓不渴。巢源。作如故而不满又不渴。身下。脉经。千金。有体字。)   〔程〕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正水自喘。石水不喘。   为异耳。自唐以来。复有五水十水之说。皆由肾不主五液。脾不能行水。致津液充郭。上下溢于皮肤。则水病生矣。   〔鉴〕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浮肿。骨节疼痛恶风。风在经表也。皮水得之内有水气。皮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 肿。其腹如鼓。按之没指。水在皮里也。非风邪。故不恶风。因水湿。故不渴也。其邪俱在外。故均脉浮。皆当从汗从散而解也。正水。水之在上病也。石水。水之在下病也。故在上则胸满自喘。在下则腹满不喘也。其邪俱在内。故均脉沉迟。皆当从下从温解也。   〔尤〕正水。肾脏之水自盛也。石水。水之聚而不行者也。正水。乘阳之虚。而侵及上焦。   故脉沉迟而喘。石水。因阴之盛。而结于少腹。故脉沉。腹满而不喘也。   〔魏〕黄汗者。其脉亦沉迟。与正水石水。水邪在内无异也。然所感之湿。客于皮毛者。独盛于他证。故身发热。热必上炎。故胸满头面肿。湿热肆行。故四肢亦肿。久久不愈。瘀窿蕴酿。致成疮痈。溃烂成脓。必至之势也。热逼于内。汗出于外。湿瘀乎热。汗出必黄。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湿热之理。名之曰黄汗。   案 。程读为跗。本于喻氏。盖误矣。徐云。 者。浮也。近是。素水热穴论云。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 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知是 肿。即水病之称耳。   巢源石水候云。肾主水。肾虚则水气妄行。不根据经络。停聚结在脐间。小腹肿大。 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胁下胀痛。而不喘是也。脉沉者。名曰石水。尺脉微大。亦为石水。肿起脐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则死。不治。   张氏医通云。风水者。肾本属水。因风而水积也。经云。并浮为风水。传为 肿。又曰。肾风者。面庞然。壅害于言。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名曰风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肿。今止言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不言 肿。脱文也。皮水者。皮肤 肿是也。盖肺主气。以行营卫。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则肺气 郁。当发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气通。而郁解矣。正水者。肾经之水自病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于皮肤。 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积小腹胞内。坚满如石。经曰。阴阳结邪。阴多阳少。名石水。又曰。肾肝并沉为石水。水积胞内。下从足少阴。故不发喘。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鉴〕此为黄汗四字。当是衍文。六脉俱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之病。若风强于气。相搏为病。则偏于营。故为隐疹。身体为痒。痒者肌虚。为风邪外薄故也。名曰泄风。即今之风燥疮是也。故日久不愈。则成痂癞。痂癞。疥癣疠癞之类是也。若气强于风。相搏为病。则偏于卫。故为水气。难以俯仰。   即今之支饮喘满不得卧也。若风气两相强击为病。则为风水。故通身浮肿也。以上诸证。皆属肌表。故当发汗。汗出乃愈也。风水无汗。当以越婢汤发汗。若汗出恶风。则为表阳虚。故加附子也。若不恶风。小便通利。非表阳有寒。乃上焦有寒也。上焦有寒。惟兼病水者。不能约束津液。故其口多涎也。   何氏医碥云。恶风则虚一句。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五句。当是错简删之。案此说未知是否。金鉴改洪肿作浮肿。巢源。有身面卒洪肿候。谓肿之盛大。金鉴误耳。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脉经。千金。外台。并无蚕字。据灵论疾诊尺及水胀篇。无蚕字为是。盖因下文目下有卧蚕之语。而错误也。裹。灵枢。作窠。潘氏续焰云。窠者。窝也。聚精成窝。搏结之义。)   〔尤〕风水。其脉自浮。此云沉滑者。乃水脉非风脉也。至面目肿大有热。则水得风而外浮。其脉亦必变而为浮矣。仲景不言者。以风水该之也。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者。内经所谓水为阴。而目下亦阴。   聚水者必微肿。先见于目下是也。颈脉动者。颈间人迎脉动甚。风水上凑故也。时时咳者。水渍入肺也。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与内经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者不同。然腹中气大。   而肢间气细。气大则按之随手而起。气细则按之 而不起。而其浮肿则一也。   案水胀篇。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者。水也。其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者肤胀也。   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所致。寒气在于皮肤之间。按而散之。则不能猝聚。故 而不起也。当知随手而起。为有水无气。 而不起。为有气有水也。巢源。燥水。谓水气溢于皮肤。因令肿满。以指画肉上。则隐隐成文本者。名曰燥水。以指画肉上。随画随散。不成文本者。名曰湿水。盖湿水。即灵枢所谓水也。燥水。即所谓肤胀也。上条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而此条云。陷而不起者风水。则知皮水风水。即巢源所谓燥水。而亦肤胀之属也。尤注似疏。故详及之。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   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   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酸。徐沈尤作 。脾胀诸注作肺胀为解。似是。唯程魏仍旧文。本条凡五节。根据徐注而分之。)   〔尤〕太阳有寒。则脉紧骨疼。有湿。则脉濡身重。有风。则脉浮体 。此明辨也。今得伤寒脉。而骨节不疼。身体反重而 。即非伤寒。乃风水外胜也。风水在表而非里。故不渴。风固当汗。水在表者。亦宜汗。故曰汗出即愈。然必气盛而实者。汗之乃愈。不然。则其表益虚。风水虽解。   而恶寒转增矣。故曰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其渴而不恶寒者。则非病风。而独病水。不在皮外。而在皮中。视风水为较深矣。其证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为寒湿痹其阳。皮水为水气淫于肤也。胸中窒不能食者。寒袭于外。而气窒于中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热为寒郁。而寒甚于暮也。寒湿外淫。必流关节。故曰此为黄汗。痛在骨节也。其咳而喘。不渴者。水寒伤肺。气攻于表。有如肿病。而实同皮水。故曰发汗则愈。然此诸病。若其人渴而下利。小便数者。则不可以水气当汗。而概发之也。仲景丁宁之意。岂非虑人之津气先亡耶。或问前二条云。风水外证骨节疼。此云骨节反不疼。身体反重而 。前条云。皮水不渴。此云渴。何也。曰。风与水合而成病。其流注关节者。则为骨节疼痛。其侵淫肌体者。则骨节不疼。   而身体 重。由所伤之处不同故也。前所云皮水不渴者。非言皮水本不渴也。谓腹如鼓。而不渴者。病方外盛而未入里。犹可发其汗也。此所谓渴而不恶寒者。所以别于风水之不渴而恶风也。程氏曰。水气外留于皮。内薄于肺。故令人渴。是也。   灵周痹篇云。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案此即历节痛风之谓。今云状如周痹者。岂谓其为走痛耶。抑与灵枢周痹异义。而谓唯其为顽痹耶。诸注无明解者何。又案金鉴以下条越婢加术汤主之六字。移本条发汗即愈之下云。   以上四证。皆初病皮毛。状类伤寒。故均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发汗即愈也。此说不可从。详于下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原注〕方见中风○案黄。脉经作洪。是。脉经注。   一云。皮水。其脉沉。头面浮肿。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亡津液。故令渴也。)   〔程〕里有水则脉沉。小便不利。溢于表则一身面目黄肿。故与越婢加术汤。以散其水。若小便自利。   此亡津液而渴。非里水之证。不用越婢汤也。越婢加术汤。当在故令病水之下。   案此条诸家。并以自一身面目黄肿。至故令渴也。悉属越婢汤证。殊不知此与肠痈大黄牡丹汤条。   同为倒装法。程注义独长矣。第据脉经。黄肿。乃洪肿之讹。又据外台。引古今录验。皮水越婢加术汤主之。及脉经注文。里水亦皮水之讹。义尤明显。金鉴则不考之于古书。辄以越婢加术汤主之七字。移于前条。抑亦肆矣。或疑脉沉用麻黄之义。考本草。麻黄为肺家之专药。李氏详辨之。皮水。水气壅遏于皮肤之间。用麻黄而发之。则气行水利。而脉道开。沉乃为浮。此等之义。身试亲验。然后知经文之不我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