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23 页/共 90 页

〔鉴〕李 曰。咳者水寒射肺也。脉浮者停水。而又挟风以鼓之也。   麻黄。去风散肺逆。与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石膏同用。即前小青龙加石膏。为解表行水之剂也。然土能制水。而地道壅塞。则水亦不行。故用浓朴。疏敦阜之土。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矣。杏仁。下气去逆。小麦。入心经。能通火气。以火能生脾。助脾而去成决水之功也。又云。脉沉为水。泽漆为君者。因其功专于消痰行水也。水性阴寒。桂枝。行阳气以导之。   然所以停水者。以脾土衰不能制水。肺气逆不能通调水道。故用人参紫参白前甘草。补脾顺肺。同为制水利水之方也。黄芩。苦以泄之。半夏生姜。辛以散之也。   浓朴麻黄汤方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杏仁(半升) 石膏(如鸡子大○千金作三两)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千金浓朴麻黄汤    治咳而大逆上气。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方与本篇同。案本篇唯云咳而脉浮。恐是脱遗。千金所载。却是旧文。   外台。深师。投 汤。疗久逆上气。胸满。喉中如水鸡鸣。   于本方。去半夏干姜细辛小麦五味子。方后云。咳嗽甚者。加五味子半夏。洗。   各半升。干姜三累。经用甚良。(千金。名麻黄石膏汤。主疗加味并同。)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案千金作紫菀)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上九味。 咀。纳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案千金泽漆汤。治上气其脉沉者。本篇亦似脱上气二字。   且考本草。紫参不载治嗽之能。其作紫菀者。似是。白前。   本草别录云。甘微温无毒。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呼吸欲绝。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徐以下诸注大逆。改作火逆。唯程仍原文。案大作火。原见于楼氏纲目。)   〔程〕大逆上气。则为喘为咳。咽喉为之不利。麦门冬半夏。以下气。粳米大枣。以补脾。甘草人参。   以补肺。脾肺相生。则气得归原。而大逆上气自止。   〔沈〕余窃拟为肺痿之主方也。   巢源。上气鸣息候云。肺主于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千金外台三升) 半夏(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外台半夏下有洗字甘草下有炙字)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案外台。引千金。方同。云。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玉函经。伤寒瘥后病篇云。病后劳复发热者。麦门冬汤主之。方同。   肘后方。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喉燥而渴。方同。   圣济总录。麦门冬汤。治肺胃气壅。风客传咽喉妨闷。方同。   喻氏法律云。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治本之良法也。于麦门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   张氏医通云。此胃中津液干枯。虚火上炎之证。凡肺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气之母气也。故于竹叶石膏汤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麦冬数倍为君。兼参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之清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泽无虞。当知火逆上气。皆是胃中痰气不清。上溢肺隧。占据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枣。通津涤饮为先。奥义全在乎此。若浊饮不除。   津液不致。虽日用润肺生津之剂。乌能建止逆下气之 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旨。   外台。麦门冬汤。治伤寒下后。除热止渴。   于本方。去半夏大枣粳米。加石膏五味子。   活人。麦门冬汤。治劳气欲绝。   于本方。无半夏人参。加竹叶。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尤〕肺痈。喘不得卧。肺气被迫。亦已甚矣。故须峻药顿服。以逐其邪。葶苈苦寒。入肺泄气闭。加大枣甘温。以和药力。亦犹皂荚丸之饮以枣膏也。   〔鉴〕赵良曰。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何待。恐日久痈脓已成。泻之无益。日久肺气已索。泻之转伤。乘其血结。而脓未成。当急以泻之之法夺之。况喘不得卧。不亦甚乎。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千金。作泻肺汤。)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案本纲附方捣下有末密二字义始通) 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千金云。葶苈三两为末。大枣二十枚。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药一枣大。煎取七合顿服令尽。三日服一剂。可至三四剂。外台。引千金云。葶苈三两。熬令色紫。上一味。捣令可丸。以水三升。煮擘大枣二十枚。得汁二升。纳药如弹丸一枚。煎取一升顿服。古今录验。删繁。仲景伤寒论。范汪同。   楼氏纲目云。孙兆视雷道矩病吐痰。顷间已及一升。喘咳不已。面色郁黯。精神不快。兆与服仲景葶苈大枣汤。一服讫。已觉胸中快利。略无痰唾矣。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千金。作粳米粥。外台。引集验同。)   〔鉴〕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此为肺痈证也。肺痈尚未成脓。实邪也。故以葶苈之剂泻之。今已溃后。虚邪也。故以桔梗之苦。甘草之甘。解肺毒排痈脓也。   此治已成肺痈。轻而不死者之法也。   〔魏〕或其痈虽成。而脓未大成。肺叶完全。尚未腐败。亦可回生也。   桔梗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