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20 页/共 90 页
千金又方。治肾气不足。羸瘦日剧。吸吸少气。体重耳聋。眼暗百病。
于本方。去附子山茱萸。加半夏。(千金肾气丸。凡五方。今录其二。)
严氏加味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
于本方中。加车前子川牛膝。(薛氏云。治脾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或喘急痰盛。已成蛊症。其效如神。)
又十补丸。治肾脏虚弱。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但是肾虚之证。
于本方中。加鹿茸五味子。
医垒元戎。都气丸。补左右二肾。水火兼益。
于本方中。加五味子。
钱氏小儿方诀。地黄丸。治肾虚解颅。或行迟语迟等症。
于本方中。去桂枝附子。(薛氏云。治肾经虚热作渴。小便淋秘。痰气上壅。或肝经血虚燥热。风客淫气。而患瘰 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 动。或肺经虚火。
咳嗽吐血。头目眩晕。或咽喉燥痛。口舌疮裂。或心经血虚有火。自汗盗汗。便血诸血。
或脾虚湿热。下刑于肾。腰膝不利。或疥癣疮毒等症。并用此为主。而佐以各脏之药。此药为天一生水之剂。若禀赋不足。肢体瘦弱。解颅失音。或畏明下窜。五迟五软。肾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气亏耗。五脏齐损。凡诸虚不足之症。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尽述。○案此增味颇多。今省之。)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曲(千金作神曲。局方三因等并同) 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千金作大豆黄卷) 甘草(二十八分) 芎 麦门冬 芍药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蔹(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魏〕盖人之元气在肺。元阳在肾。既剥削则难于遽复矣。全赖后天之谷气。资益其生。是荣卫非脾胃。
不能通宣。而气血非饮食。无由平复也。仲景故为虚劳诸不足。而带风气百疾。立此方。以薯蓣为主。 理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以人参。白术。茯苓。干姜。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助之。除湿益气。
而中土之令得行矣。以当归。芎 。芍药。地黄。麦冬。阿胶。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
升邪散热。以杏仁。桔梗。白蔹。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资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勿以其迂缓而舍之。
案风气。盖是两疾。唐书张文仲曰。风状百二十四。气状八十。治不以时。则死及之。是也。此方千金。载风眩门。有黄芩。云。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外台。引古今录验。大薯蓣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晨夜气喘急。内冷身重。骨节烦疼。腰背强痛。引腹内。羸瘦不得饮食。妇人绝孕。疝瘕诸病。服此药。令人肥白。补虚益气。凡二十四味云。张仲景方。有大豆黄卷曲柴胡白蔹芎 。
无附子黄芩石膏黄 前胡。为二十一味。(外台。更有大黄。五味子。泽泻。干漆。合廿四味。和剂局方。大山蓣丸。与本书同。)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尤〕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三因云。外热曰燥。内热曰烦。虚烦之证。内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清清不寐。皆虚烦也。
叶氏统旨云。虚烦者。心中扰乱。郁郁而不宁也。良由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荣血不足。阳胜阴微。
张氏医通云。虚烦者。肝虚而火气乘之也。故特取枣仁以安肝胆为主。略加芎 。调血以养肝。
茯苓甘草。培土以荣木。知母。降火以除烦。此平调土木之剂也。
案虚烦。空烦也。无热而烦之谓。千金。恶阻半夏茯苓汤。主疗空烦吐逆。妇人良方。作虚烦。可证。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芎 (二两,〔原注〕深师有生姜二两○深师名小酸枣汤。疗虚劳不得眠烦不宁者。出于外台。煮法后云一方加桂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翼大酸枣汤 主虚劳烦悸。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方。
于本方去知母。加人参生姜桂心。(千金。去芎 。用知母。更加石膏。名酸枣汤。主疗同。)
又酸枣汤 主伤寒及吐下后。心烦乏气不得眠方。
于本方。加麦门冬干姜。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
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程〕此条单指内有干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房劳。皆令正气内伤。血脉凝积。
致有干血积于中。而 羸见于外也。血积则不能以濡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以营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黄虫丸。以下干血。干血去则邪除正旺。是以谓之缓中补虚。非大黄 虫丸。能缓中补虚也。
案金鉴云。缓中补虚四字。当在不能饮食之下。必是传写之讹。然内有干血。故腹满。若虚劳证。而无腹满。则大黄 虫丸不中与也。巢源云。五劳。志劳。思劳。忧劳。瘦劳。方言郭注。极。疲也。喻氏法律云。甲错者。皮间枯涩。如鳞甲错出也。楼氏纲目云。索泽。即仲景所谓皮肤甲错。
山海经。HT 羊可以己腊。郭璞注。腊。体皴甲错。谓皮皴如鳞甲也。
张氏医通云。举世皆以参 归地等为补虚。仲景独以大黄 虫等补虚。苟非神圣。不能行是法也。夫五劳七伤。多缘劳动不节。气血凝滞。郁积生热。致伤其阴。世俗所称干血劳是也。所以仲景乘其元气未漓。先用大黄 虫水蛭虻虫蛴螬等。蠕动啖血之物。佐以干漆生地桃杏仁。行去其血。略兼甘草芍药。以缓中补虚。黄芩以开通热瘀。酒服以行药势。待干血行尽。然后纯行缓中补虚收功。其授陈大夫百劳丸一方。亦以大黄 虫水蛭虻虫为主。于中除去干漆蛴螬桃杏仁。而加当归乳香没药。
以散血结。即用人参。以缓中补虚。兼助药力。以攻干血。栀子以开通热郁。服用劳水者。
取其行而不滞也。仲景按证用药。不虑其峻。授人方术。已略为降等。犹恐误施。故方下注云。治一切劳瘵积滞。疾不经药坏者宜服。可见慎重之至也。(此系于抄节喻氏法律之文。百劳丸。
非仲景之方。出于医学纲目。而吴氏方考亦云。百劳丸。齐大夫传张仲景方也。未见所据。)
大黄 虫丸
大黄(十分蒸) 黄芩(一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