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第 21 页/共 90 页
倪氏本草汇言云。仲景方。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者。用干漆(一两。
炒烟尽。) 虫(十个。去足。焙燥。共为细末。)大黄(一两) 酒煮半日。捣膏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白汤送下。案此盖后人以意减味者。李氏纲目 虫条所收。大黄 虫丸。乃本书妇人产后病篇下瘀血汤也。虽是似误。然二方并单捷。亦不可废焉。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
(〔原注〕一云复脉汤○案翼方。标以复脉汤。注仲景名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翼。悸上。有心字。十二。作二十二。)
甘草(四两炙)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参阿胶(各二两) 大枣(三十枚) 生地黄(一斤)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
纳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翼云。越公杨素。患失脉七日服五剂而复。)
〔尤〕脉结。是荣气不行。悸则血亏而心无所养。荣滞血亏。而更出汗。岂不立槁乎。故虽行动如常。
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绝也。人参桂枝甘草生姜。行身之阳。胶麦麻地。行身之阴。盖欲使阳得复行阴中。而脉自复也。后人只喜用胶地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
案本草。甘草。别录云。通经脉。利血气。大明云。通九窍。利百脉。寇宗 云。生则微凉。炙则温。
盖四逆汤之治逆冷。复脉汤之复失脉。功 在乎甘草。伤寒类要。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此单甘草汤。其义可知耳。
肘后獭肝散
治冷劳。又主鬼疰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炙。肘后。作阴。)
案本草。獭肝。甘温有毒。别录。治鬼疰。而肘后。无治冷劳之文。云。尸疰鬼疰者。即是五尸之中。
尸疰。又挟诸鬼邪为害也。其病变动。乃有三十六种。至九十九种。大略令人寒热沉沉嘿嘿。不的知其所苦。
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沉顿滞。以至于死。后复注易傍人。乃至灭门。觉如此候者。宜急疗之。千金。外台。引崔氏。并同。
巢源鬼注候云。注之言住也。言其连滞停住也。人有先无他病。忽被鬼排击。当时或心腹刺痛。或闷绝倒地。如中恶之类。其得瘥之后。余气不歇。停住积久。有时发动。连滞停住。乃至于死。死后注易傍人。故谓之鬼注。刘熙释名云。注。注也。相灌注也。疰。即注之从 者。
卷二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脉经合下饮病咳嗽为一篇)
卷二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论三首、脉证四条、方十五首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脉经曰上。有问字。分为二条。快药。作 药。
咳唾脓血。脉经。千金。分为另条。程本金鉴。接上肺痈为是。)
〔尤〕此设为问答。以辨肺痿肺痈之异。热在上焦二句。见五脏风寒积聚篇。盖师有是语而因之以为问也。汗出。呕吐。消渴。二便下多。皆足以亡津液。而生燥热。肺虚且热。则为痿矣。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
肺中津液。为热所迫。而上行也。或云。肺既痿而不用。则饮食游溢之精气。不能分布诸经。而但上溢口。亦通。(案此徐注。)口中辟辟燥者。魏氏以为肺痈之痰涎脓血。俱蕴蓄结聚于肺脏之内。故口中反干燥。而但辟辟作空响燥咳而已。然按下肺痈条亦云。其人咳。咽燥不渴。多唾浊沫。则肺痿肺痈二证多同。惟胸中痛。脉滑数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比而论之。痿者萎也。(案巢源。作肺萎。)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烁而肺焦也。痈者。壅也。如土之壅而不通。为热聚而肺 也。(案急就篇颜注。痈之言壅也。气壅痞结。重肿而溃也。是。)故其脉有虚实不同。而其数则一也。
〔徐〕实者。即上滑字。义自见。
案肺痿非此别一病。即是后世所谓劳嗽耳。外台苏游传尸论云。其初得半卧半起。号为 。气急咳者。
名曰肺痿。许仁则论云肺气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热。后因饮食将息伤热。则常嗽不断。积年累岁。肺气衰。便成气嗽。此嗽不早疗。遂成肺痿。若此将成。多不救矣。又云。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嗽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稠粘。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
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亦成蒸。又云。肺气嗽。经久有成肺痈者。其状与前肺痿不多异。但唾悉成脓出。陈氏妇人良方。劫劳散证治云。劳嗽寒热盗汗。唾中有红线。名曰肺痿。注家俱为别病。而诠释之者何。快。与 同。梁书姚僧垣曰。大黄快药是也。魏云。辟辟唾声。恐非。盖辟辟。干燥貌。张氏医通云。言咳者。口中不干燥也。若咳而口中辟辟燥。则是肺已结痈。
火热之毒。出见于口。此说近是。
程氏医径句测云。气虚不能化血。故血干不流。只随火势沸上。火亢乘金。不生气血。而生痰。可知无血无液。而枯金被火。肺叶安得不焦。故欲退彼之火。须是补我之金。金得补而生液。则水从液滋。火从液化也。盖肺处脏之最高。叶间布有细窍。此窍名泉眼。凡五脏之蒸溽。从肺 吸入之。
只是气从泉眼呼出之。便成液。息息不穷。以灌溉周身者。皆从此出。此即人身之星宿海也。一受火炎。呼处成吸。有血即从此眼渗入。碍去窍道。便令人咳。咳则见血。愈咳愈渗。愈渗愈嗽。久则泉眼俱闭。吸时徒引火升喉间。或痒或呛。呼时并无液出。六叶遂枯遂焦。此肺痿之由也。
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则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
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多唾浊沫之多字。赵本。作时。脉经。无血为之凝滞之之字。)
〔尤〕此原肺痈之由。为风热蓄结不解也。凡言风脉多浮或缓。此云微者。风入营而增热。故脉不浮而反微。且与数俱见也。微则汗出者。气伤于热也。数则恶寒者。阴反在外也。呼气不入者。气得风而浮。利出而艰入也。吸而不出者。血得热而壅。气亦为之不伸也。肺热而壅。故口干而喘满。热在血中。故咽燥而不渴。且肺被热迫。而反从热化。为多唾浊沫。热盛于里。而外反无气。为时时振寒。由是热蓄不解。血凝不通。而痈脓成矣。吐如米粥。未必便是死证。至浸淫不已。肺叶腐败。则不可治矣。故曰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案金鉴云。肺痈之上。当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论肺痿之义。则无着落。必是脱简。盖多唾浊沫。肺痿肺痈俱有之。而金鉴以为独肺痿有之。而肺痈所无。因为脱文。误甚。又云。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
微字文气不属。必是传写之讹。虽未知原文果然否。此可以备一说也。
危氏得效方云。始萌易治。脓成难治。诊其脉数而实已成。微而涩渐愈。面色白。呕脓而止者自愈。
有脓而呕食。面色赤。吐脓如糯米粥者不治。男子以气为主。得之十救二三。妇女以血为主。得之十全七八。历试屡验。
李氏入门云。肺痈脉数而虚。口燥咽干。胸胁隐痛。二便赤涩。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
潘氏续焰云。试肺痈法。凡人觉胸中隐隐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内。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案今验果如其言。
又以双箸断之。其断为两段者是脓。其粘着不断者是痰。亦一试法也。
兰台轨范云。肺痈之疾。脓成亦有愈者。全在用药变化。汉时治法。或未全耳。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魏〕面浮肿。阳衰于中。而气散于上也。肩息者。至人之息。息以踵。今息以肩。气元已铲其根。而浮游之气。呼吸于胸膈之上也。诊之脉浮大。必浮大而沉微。且欲绝也。
俱为上盛下绝。加以下利。阴又下泄。阳必上越。其死尤速也。此上气之阳虚。气脱之重者。